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

    收录163464

居处恭。

(子路) 不论身居何种地位,都不要忘记谨慎恭敬,乃是治理国家、整顿家园所必奉守的仁道,同时也是日常起居不可缺乏的好德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 当国君的应该尽国君的道理,作臣子的应该尽臣子的道理,为人父亲的应该尽父亲的道理,做子女的应尽子女的道理。人伦关系乃是维系社会生存、政治管理的根本。...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颜渊) 审判案件的时候,我也和别人一样秉公办理,绝不多言。但最理想的社会必须根除人性的弱点,使人民道德有一定轨道可循,不再发生诉讼案件,徒然劳民伤财而已。...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

(颜渊) 对于自己喜爱的人,便期望他永远愉快健康,但对于自己憎恶的人,则希望他早日死去的好。由于人类爱憎的感情非常强烈,所以会影响待人处事的正常规矩,若人依靠这种偏私的想法而不图改进,那么人生的迷惑就太深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 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于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的啊! “上”与“尚”均为加的意思。...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 你不要感欢没有兄弟这种悲伤的话了,如果你能够怀着诚恳的心意和热情去结识别人,和他们建立珍贵的友情,如此一来,世界上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兄弟了。...

察言而观色。

(颜渊) 洞悉对方的言谈颜色,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如此对他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色取仁而行违。

(颜渊) 所谓有名誉的人,只是表面佯装求取仁道的模样,而事实上却违背常理,触犯正道。...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颜渊) 对于自身的缺点,要追根究底地戒除掉,可是对于他人的短处,应宽大为怀,勿念旧恶,使对方有改过进取的机会。...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颜渊) 以一国君王之尊荣,万不可存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念头,他应该与民亲善,处处为民着想,替人民解决困难才对。如果人民的生活富足,而作为君王的,也自然是富足而无所缺憾了。...

驷不及舌!

(颜渊) 一旦失言犯了过错,纵使鞭策四匹马的快车去追,也追不上了。吾人讲话时宜特别注意,免得祸从口出,难以挽救。(子贡的话) “驷”为四匹健马拉驶的车。...

忠告而善道之。

(颜渊) 交友之道在朋友犯有过错时,不要掩蔽他的缺失,应该怀着善意,竭尽心力,坦白地奉劝他,引导他走上一条良善的大道。...

先事后得。

(颜渊) 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尽力实行,不落人后,然而从不抢先居功,计较报酬。这是品德崇尚的人,所遵从的修身养性的大道理,也是提高人民道德水准的方法。...

虑以下人。

(颜渊) 虽然深谋远虑,精密周全,但却能表现得谦恭诚挚,处处居于人下,毫无怨言。...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颜渊) 犹如水波一般慢慢侵袭渗透的毁谤,又好比切身之痛楚一般的诉冤,都很容易使一个人迷惑而困扰。但是唯有稳定心志,屹立不摇,则不论如何激烈的谣言,如何邪恶的打击,也不攻自破。能把一切谮言排除、化解,这就是明察之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 君子并不发掘别人的缺陷,反会表扬别人的优点和善行,他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政者正也。

(颜渊) 政治的真谛即在实践政道。...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颜渊) 一国的盗贼众多,滋事生非,追究其中的原因,莫不是因为在上位的人,沉溺在欲望的享受中。倘若你能根绝物欲的诱惑,纠正人民的观念,那么即使你悬赏奖励人民去行窃,他们也不会愿意啊!...

子为政,焉用杀?

(颜渊) 假如认为把社会上所有的坏蛋全部消灭,便能使国家稳定,使天下太平的理想早日实现,其实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政治的目的并不在于去芜存菁,或建立强者的社会,而是使每个人民都能获得最好的教导,和最美满的生活,维护人人生存的权力和原则。...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 你若能以正道自持自律,领导民众,那么谁敢不依正道而行呢?...

民无信不立。

所谓信,乃是社会生存的基石,如果上上下下违背信义,那么社会的组织便要崩溃,人类的道德也势必要遭受一场空前的大浩劫。假若治理政事的人和百姓、父母、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信义荡然无存的话,生命还有何意义,有何价值可言?人不能一直在长久的不幸中度...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若要力行仁道,应该不择时间和地点,而且行仁务必先从自己下功夫,那里可以依靠别人的力量呢?...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先进) 所谓大臣,要以正道来事奉君主,倘若国君不愿意接受,正道不能行于天下,那么大臣就应该毅然抛弃高官厚禄,隐退而去。...

闻斯行之!

(先进) 是的,当你听到一种道理时,应该立即着手去做!...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子罕) 有人常常借故路途太远,没有办法去探望朋友,恐怕真正原因并不在此吧?说穿了大都是因为他对朋友的怀念之情,还不足以使他毅然抛弃一切事务,而与朋友相聚一堂。换言之,一个人如果真心牵挂他的朋友,一定会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去拜访他们的。...

君子不忧不惧。

(颜渊) 君子不忧虑,不恐惧,因为他平日做事光明磊落,没有愧对良心的行为。...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进) 不知怎样侍奉人的人,如何去祭祀鬼神呢?在祭拜鬼神之前,应当先学习侍奉人的道理。...

过犹不及。

(先进) 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中正适度,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 可以和他共同立定志向,追寻正道,却不一定能够与他一起裁断、权衡事理的轻重、或问题的难易,这就是因各人程度的差异,而使进学程序有所分别的缘故。...

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 生前的道理都还不能知道,怎能预知死后的事情呢?从生命的观点里,吾人也许可以对灵魂的世界,勾画出一种境界,聊以自慰。...

非礼勿视。

(颜渊) 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尽量避免接近他,因为人一旦适应了非礼的事情,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坦白公正的心,再也不能主持正道了。...

仁者不忧

(子罕) 有仁德心的人,因为禀赋良善,内心毫无私欲,而时时刻刻不忘圣贤教训,遵循天理伦常,是故行事不会有所愧疚,也不至于惶恐忧虑,患得患失了。...

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 对自己的言行要负一切责任,而且一言既出,务必谨守信用,所以仁者通常沉默寡言,绝不会不经考虑而轻率出口的。“讱”,忍也,难也。...

使民如承大祭。

(颜渊) 奉令负责主持国家祭典的时候,应该格外谨慎,并且把礼和敬随时摆放在心上。同理,使唤人民,运用民力也要像承奉重大的祭祀一样,处处以礼敬相待。...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先进) 天下所有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都很高,但不论子女是不是具有才识,或有没有成就,他们也不会改变对孩子的爱心和关怀,这就是洋溢着无比温馨的人间亲情。...

知者不惑。

(子罕) 有智慧的人,由于眼光深远,观察独到,常能辨别事物的真相,通晓人生各种精辟的道理,所以尽管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也不会产生什么疑惑和困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当严冬的时节来临,万物都受到摧折而纷纷凋谢了,在这时候,唯有松柏非但坚挺不拔,反而愈加茁壮。人类的精神也有这种倾向,在艰巨困顿的环境之下,才愈能显示出一个人真正的决心和价值。 (后凋)即不凋萎的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而为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先进) 外貌并不足以代表那人的内在,对于一个言论笃实的人,除非认清他的本质,否则没有办法判断他是正人君子,抑或善于伪装的小人。 “色庄者”即外貌严肃庄重的人。...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自我省察,发现自己并没有犯过愧疚的错失,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害怕的呢!...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 人间的生死或贫富贵贱,并非人为的力量可以获得的,大自然启示我们一切要听天由命,泰然处之,凡是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事实,就不要再强求了。...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 天下平治,社会安定,君子就应该为民服务,有所表现,但是天下纲纪、社会道德都沦没湮灭的话,那么还是收敛才识,隐退到很远的地方去吧!...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君子并不一定要多才多艺,他也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只不过能始终以道义为立身处世的基本信念,勇往迈进罢了。...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 年轻人的希望无穷尽,只要他们肯下功夫,一定会有一番成就。但是到了四、五十岁,仍然默默无闻的话,就没有值得另眼看待,和令人敬畏的地方了。人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更要加强充实自己,以免被时代所遗弃和淘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 君子品格高超,不论他走到那里,那个地方一定会受到他气质的薰陶,不至于显得乌烟瘴气。...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罕) 有的幼苗虽然发芽了,但却不抽穗也不开花;有的穗虽然已经长出来,但并不结成果实。同理,一个幼年人人称其为神童的人,长大成人之后,可能变得平庸而无能。...

主忠信。

(子罕) 待人接物,要讲求忠实和信诺,才算是顶天立地的人。 “忠”即言行一致。“信”即毫无虚伪之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 制定法律,好好引导人民,使大家都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但教他们这样做那样做,却不必要让他们知道何以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因为这是属于在上位者政务份内的事,倘若拿法律的理论直接去向民众公告阐释,百姓的知识浅陋,难免意见纷纭,扰乱人心,其...

死而后已。

(泰伯) 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和困难的环境搏斗,一直支持到死前才放下重荷,这才不愧是一个真正的人啊! (曾子的话)...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子罕) 譬如要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就可以完成这份工作了,但你却半途而废,不肯再继续下去,这是你努力还不够的缘故,是你自愿放弃的啊! “篑”是土笼,盛土的工具。...

任重而道远。

(泰伯) 明士眼光深远,素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终生的任务,他背负着沉重巨大的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途,一心一意希望实践道德,以拯救众民。(曾子的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逝去的光阴就像流水一般,不分昼夜,永无止息。...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在一个丧失伦理道德的国家社会里,积蓄了一笔庞大的财富,并且身居高官,享尽荣华富贵,而无惭愧之心,这种人真是太可耻了!...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泰伯) 一个人的性命遭到严重的威胁、或面临生死关头之际,仍能坚守刚毅的信念,卓然的节操,绝不轻易就范,去屈从侍奉敌方的人,这就是君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社会组织有一定不变的秩序,也各有适当的人才专职,凡是不属于自己份内职务,绝对不可以超越职守去插手管理,致使社会结构动摇,纪律大乱,造成反效果。...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没有虚妄猜臆的心、没有怀着必然如此的意念、没有顽固的心、没有自以为是的心。...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不论地位如何低贱的人,只要他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那么邪恶的压力,也丝毫不能改变他的精神,摧毁他坚强的毅力。...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研究学问所抱持的态度,应该像正在追逐走在前方的人,你再接再励穷追不舍,唯恐粗心大意,让对方跑得不见踪影了,而使你前功尽弃。读书人若能怀着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意来研究学问,才会有始料未及的收获。...

士不可以不弘毅。

(泰伯) 明智之士的气概,充满了弘大而坚毅的力量,他追随浩然的正道,打击邪恶淫秽之道!(曾子的话)...

后生可畏。

(子罕) 年轻人也能做到令人敬畏的地步,只要他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是无可限量! “后生”即后辈、读书人。...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

(泰伯) 当一个国家正有混乱的迹象时,你千万不要进入这个国境,当一个国家已经遭逢大祸大乱的时候,你也不必勉强逗留在那里,选择适合你实行仁道的地方吧!...

可以寄百里之命。

(泰伯) 作为一国的使者,由于他有良好的才德,别人非常放心地把国家政令交付给他,能够赢得别人这种信赖,实在是做人最大的荣誉,同时也是为人应有的道德理念。(曾子的话) 古代诸侯国的领土为百里平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 和其他两个人一起行进、或共同采取行动的时候,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长处加以模仿,他们的短处,则作为自我警诫的榜样。...

故旧不遣,则民不偷。

(泰伯) 在上位的人,能够不遗弃故交旧友的话,那么在下的百姓,也会群起效法,争相竞习,人情自然日趋笃实,民风也就敦厚而无浇薄之气了!...

正颜色,斯近信矣。

(泰伯) 一个人内心所想的事,会不知不觉表露在脸上,所以以自己在言行方面要端庄诚恳。如此,才能接近有信义的君子,排挤虚伪狡猾的小人。...

好古,敏以求之。

(述而) 日夜不怠地研究古代的文物制度,和传统思想,将有助于我分辨是非,了解万物的道理。...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泰伯) 尽管自己的学问才干都很丰富,但还是把这些才识隐藏起来,装作没有才识的样子。倘若别人毫不讲理地侵犯你,对待这种粗野肤浅的家伙,你大可不必和他计较,这是最好的办法。 “校”,即计较的意思。...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述而) 如果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变成善人,那么最低限度也应当变成一个有恒心的人。若大家的言行都不能互相吻合,只会虚张声势吓唬人,整天生活在充满欺骗、奢侈的气氛中,这样子想要达到有恒心的境界,实在太难了!...

可以托六尺之孤。

(泰伯) 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而完全信任你。...

勇而无礼则乱。

(泰伯) 有勇气固然重要,可是超过一定的程度,就变成粗暴鲁莽的野蛮人了。...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述而) 为人一旦骄傲自大,便把谦让的美德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但太节俭又陷于固陋,所以与其失去谦让的精神而变成不逊的人,还不如变成固陋的好些。...

恭而无礼则劳。

(泰伯) 立身处事力求恭敬,才能算得上人格高尚。但谦恭要保持适当的节度,过于装腔作势,反而会损伤身心。...

以能问于不能。

(泰伯) 虽然自己很有才能,还谦逊地去求教没有才能的人,以使自己的学问、知识、经验、更加深刻、丰富。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应该时刻怀着更加上进的心意,和努力不懈的态度才对。...

君子不党。

(述而) 正人君子公平无私,绝不袒护任何一方。...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述而) 我绝不揭发别人过去的隐私,我只重视他现在的表现,假如现在他已经弃暗投明,一心向善,便可以宽赦他。如果他依旧为非作歹,恶性不改的话,就不值得原谅了。...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泰伯) 言谈举止要威严庄重,合乎礼法,这样那些野蛮、傲慢的人,就会远远地离开我。(曾子的话)...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泰伯) 言谈表示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因此讲话应当小心谨慎,小人就会远远离开你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君子的心境永远那么平静、沉着,悠然自得而问心无愧。小人则常常心事重重、不胜困扰的样子。这就是奉行自己所信任的常道,和经常产生不满、充满畏惧情绪两者之间的差别。...

乐以忘忧。

(述而) 人各有难言的苦衷和烦恼,然而在苦闷的生活中,应该寻求一点小小的情致,点缀人生。敞开海阔天空一般自由、欢乐的胸襟,忘却郁积在内心无谓的忧愁吧!...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将要死了的鸟,它的啼声一定是悲凄的。临死的人所倾吐的话,当然都是真诚无欺的! (曾子的话)...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 在上者宽厚地对待亲戚朋友,倡导仁爱的作风,在下者自然而然受到在上者的感化教导,也都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发挥仁风。...

不愤不启。

(述而) 没有热忱的人,做事通常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若是对方一心求通的话,我便不会去启发他任何道理了。 “愤”意即心求通而未可得也,不愤不启和不悱不发两句,合用则表示“启发”的意味。...

述而不作。

(述而) 不要胡乱树立自己的学说,免得贻笑众人。应该秉着尊重先贤的敬意,传述正统的思想而不擅自创作。...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雍也)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乃是道德最崇高的目标。...

诲人不倦。

(述而) 把一切学识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直到他们融会贯通,能够学以致用为止。...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用一个四角形的东西作为譬喻,假如列举一个角,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甚至没有兴趣思索那三个角的意义的人,我也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默而识之。

(述而) 学习事情的态度,应当是默默牢记在心,切勿作出信口开河那样轻浮愚蠢的行为。能够将所学更加深入地钻研,使道理、知识铭刻在脑海之中,即使连孔子如此好学不倦的人,也认为这种求知的做法非常困难。...

临事而惧。

(述而) 遇到重要关键的事情,总是战战兢兢的,唯恐犯错。这种态度虽然戒惧小心,可不是胆怯的缘故啊!...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一个有仁德心的人,拥有悲天悯人的胸襟。他同情别人不幸的境遇,常常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并伸以援手,救助众人,这股体贴入微的精神加上仁慈的行动,具有感人的力量!...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自己想行道于世,也想使他人行道于世,仁者先让别人获取利益,从来不与人相争相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因不义之财而变成富翁,借着诡诈的手段而谋得高位,这些虚荣的诱惑对我而言,彷佛是天空飘浮不定的云影,永远不能使我动心动容的。...

信而好古。

(述而) 不可怀疑古圣贤人流传下来的教训,要尊崇古人全力倡导的正道,深刻的检讨自己的言行,力求符合传统的规则,这是读书人应有的认识。...

己欲立而立人。

(雍也) 自己想立志求道,也希望别人能够立志求道。自己有意谋求职位时,应该先荐举别人,这便是仁者的雅量。...

学而不厌。

(述而) 再三反复学习,不能产生丝毫厌弃的想法。...

仁者乐山。

(雍也) 山岳屹立不移,象征仁者的心思,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是故仁者珍视万古坚固的山岳,更有甚于明洁轻盈的流水。...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 赤手空拳和猛虎相搏斗,泅水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如果和他们取同一步骤,可真是危险的举动啊! “暴”为徒手格斗。“冯”即泅涉、凌越的意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述而) 人家有求于你,想重用你的时候,就挺身而出,施展你的抱负。反之,人家忽视你,抛弃你的时候,也要有勇气即时隐退,待人处事进退的道理就全在这一念之间了。...

游于艺。

(述而) 做人不能一直置身在紧张的状态之中,这样精神容易崩溃。应当在学习道理之余,发掘个人的兴趣,游习六艺,以陶冶性情,充实个人的心灵活动,使视界更为开阔。...

志于道。

(述而) 首先应以立志修身养性,为人生最远大的目标。...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 君子要博览群籍典章,并以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他并不以此骄矜自满,他希望进一步用礼来贯彻所学习的知识。 “礼”即履行(实践)的意思,或做人应遵守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