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美文 > 历代爱国散文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11),浩浩汤汤(12),横无际涯(13),朝晖夕阴(14),气象万千(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6)。前人之述备矣(17)。然则北通巫峡(18),南极潇湘(19),迁客骚人(20),多会于此,览物之情(21),得无异乎(22)?

若夫霪雨霏霏(23),连月不开(24),阴风怒号,浊浪排空(25); 日星隐耀(26),山岳潜形(27);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8); 薄暮冥冥(29),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30),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31),波澜不惊(3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33); 沙鸥翔集(34),锦鳞游泳(35);岸芷汀兰(36),郁郁青青(37)。而或长烟一空(38),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9),静影沉璧(40),渔歌互答,此乐何极(41)!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2),把酒临风(43),其喜洋洋者矣(44)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5),或异二者之为(46),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8);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9)。是进亦忧,退亦忧(50),然则何时而乐耶(51)?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52)。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53)?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54)

【鉴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篇文章,初一读来,感到它云霞满纸,美不胜收,给人感观上以美的享受; 继而又感到它境界高尚,感人至深,给人思想上以强烈的震撼。其所以能如此,主要在于这篇文章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

景物描写在文中占了很大比重。第二段写洞庭湖的远景: 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这里是从宏观角度描写洞庭湖,所以说“衔远山,吞长江”; 再看湖水,波涛汹涌,一望无边,所以说它“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早晚景象,各有不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些描写,是对洞庭湖景色的高度概括。

其实唐代诗人对洞庭湖的描写是不少的,如孟浩然《岳阳楼诗》 (见宋本《孟集》,明清各本均改题《临洞庭》)有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八月湖水暴涨,水与岸边齐平,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广大云梦沼泽地带,似乎都受到洞庭湖的哺育,自然令人想到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湖水波涛汹涌,奔腾澎湃,似乎撼动着岳阳城。不仅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洞庭湖的声势。

杜甫《登岳阳楼》诗云: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划分开吴楚的疆界,整个天地似乎漂浮在湖中。把洞庭湖宽阔无边、宏伟壮丽的景象,形容得淋漓尽致。

此外李白、白居易等人都有岳阳楼诗,他们都从不同视角、不同感受描写了洞庭湖的湖色山光,所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再饶舌了。如果从写作角度上讲,这句话对景物描写是起收敛作用的。宏观描写至此告一段落。

以下两段,极写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象——惨淡的景象和明媚的景象。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连绵不断的雨,一月不曾放晴,天色总是阴暗暗的。再加上“阴风怒号”,那无边的洞庭水,自然要 “浊浪排空”。天空阴暗,白天不见太阳,夜间不见辰星,远山也看不见了。在这种情形下,自然是 “商旅不行”,偶尔有船行走,也不免落得“樯倾楫摧”。天将薄暮,光线更加昏暗,再加上远处传来的猿啼声,更增加了凄凉的气氛。这不一定是写实,而是作者对洞庭湖惨淡景象典型化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昏暗凄凉、阴森恐怖的环境。在这种景象下,登上岳阳楼,很容易产生悲哀恐惧的感情。即所谓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对于明媚的景象,也是刻画入微,颇为典型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阳光普照,春意融融,湖水平静如镜,一望无际,上面的天色与下面的湖光,交相辉映,分外迷人。沙鸥时飞时停,鱼儿在水中游荡,显示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岸上的芷草兰花,长得郁郁青青,不但色泽美丽,而且放出一股幽香。月夜的景色,更富魅力。千里晴空,明月高悬,照在湖水之中,有风的时候,如“浮光跃金”,无风的时候,如 “静影沉璧”。偶尔听到对唱的渔歌,更令人欣喜。作者把洞庭湖明媚的景色,描写得如此完美,既有日景,也有夜景; 既有开廓的景色,也有纤细的景色; 既诉之于读者的视觉,也诉之于读者的听觉和嗅觉。读者所获得的美感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景色下,自然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即所谓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外界景物对一般人是有影响的,遇到秋风萧瑟、日月无光的景象而悲哀,遇到春光明媚、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喜悦,是人之常情。所以陆机在 《文赋》里说: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这两段是写景而结合抒情的。

最后一段作者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不以物喜”,也就不以物忧,外界景物不会影响他的思想感情; 他又是“不以己悲” 的,对于自己的得失荣辱,毫不在意; 而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做官时担心人民苦难,不做官时担心国家衰微,所以说“进亦忧,退亦忧”,也就是无时不在忧虑之中。那么他什么时候才乐呢?他的回答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确是震撼人心的。

在这里作者所谓“古仁人”,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因为这两句话就是作者常说的和身体力行的。本段末尾说: “微斯人,吾谁与归?” 已经含蓄地点出。这一段全在议论。

范仲淹的这种思想,并不是空洞的高调,而是从现实中产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正是他“以天下为己任” 的具体体现,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篇文章除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这一特色外,还有一个特色,那便是“骈散结合”。作者匠心独运,把散文句式与骈文句式交互运用,自然结合,使得文章颇具特色,自成一格。

全文从整个框架上看,当然还是一篇散文,然而当中又使用了不少对偶句,如: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相”,“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句子,都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还有一些句子,一句之中即前后成对。如“政通人和”,“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忧谗畏讥”,“春和景明”,“心旷神怡”,这些句子,整齐优美,对偶自然。与此同时又夹杂着一些散化的句子,使得文章既整齐而又错落,既有骈文之整齐美、节奏美,又有散文之错落美、流畅美。声调铿锵,抑扬顿挫,美不胜收,令人喜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的相关文章

林觉民《与妻书》2年前 (2022-10-26)
冰心《默庐试笔》2年前 (2022-10-26)
郭沫若《银杏》2年前 (2022-10-26)
无名氏《铁血会檄》2年前 (2022-10-26)
夏衍《野草》2年前 (2022-10-26)
孙中山《遗嘱》2年前 (2022-10-26)
邹韬奋《造谣与辟谣》2年前 (2022-10-26)
丰子恺《还我缘缘堂》2年前 (2022-10-26)
方敬《赞美》2年前 (2022-10-26)
李纲《议国是》2年前 (2022-10-26)
张宏《血书》2年前 (2022-10-26)
陈天华《绝命辞》2年前 (2022-10-26)
王若飞《给铭兄的信》2年前 (2022-10-26)
邹子侃《给父亲的信》2年前 (2022-10-26)
申耀东《给爱人的信》2年前 (2022-10-26)
林则徐《答龚定庵书》2年前 (2022-10-26)
郑振铎《离别》2年前 (2022-10-26)
海瑞《禁馈送告示》2年前 (2022-10-26)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2年前 (2022-10-26)
巴金《生与死》2年前 (2022-10-26)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2年前 (2022-10-26)
左传《烛之开退秦师》2年前 (2022-10-26)
贾谊《治安策》2年前 (2022-10-26)
杨刚《沸腾的梦》2年前 (2022-10-26)
曹操《求贤令》2年前 (2022-10-26)
全祖望《梅花岭记》2年前 (2022-10-26)
李翱《杨烈妇传》2年前 (2022-10-26)
司马迁《李牧破匈奴》2年前 (2022-10-26)
瞿秋白《暴风雨之前》2年前 (2022-10-26)
柳宗元《敌戒》2年前 (2022-10-26)
何其芳《我歌唱延安》2年前 (2022-10-26)
老舍《想北平》2年前 (2022-10-26)
王禹偁《待漏院记》2年前 (2022-10-26)
康有为《强学会序》2年前 (2022-10-26)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2年前 (2022-10-26)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2年前 (2022-10-26)
司马迁《将相和》2年前 (2022-10-26)
魏禧《大铁椎传》2年前 (2022-10-26)
柯灵《回到莽原》2年前 (2022-10-26)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2年前 (2022-10-26)
黄宗羲《原君》2年前 (2022-10-26)
曹靖华《十二月的风》2年前 (2022-10-26)
诸葛亮《出师表》2年前 (2022-10-26)
李辉英《今昔之别》2年前 (2022-10-26)
谭嗣同《仁学》2年前 (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