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礼记 > 祭统第二十五

祭统第二十五

    
【经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 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 ,是故唯贤 者能尽祭之义。
【今注】
①礼有五经: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祭祀属于吉礼,为五者之 首。②心怵:心中有所触动,即上篇所说:“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
【今译】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没有比礼更重要的。礼共有五大类,其 中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所谓祭礼,并非由外在的因素迫使人这 样做,而是发自人们内心的一种行动。内心有所感动,于是通过礼 来表达。所以只有内心真诚的贤者,才能最充分地表达祭的意义。

【经文】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 。备者, 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 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 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 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 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 ,不求其为 。此孝子之心也。
【今注】
①“福”与“备”古音相近,故以“备”训“福”。②其本一也:谓“忠”与 “孝”都是从“顺”而来。③明:洁。明荐:清洁干净的荐献。④不求其为: 只是出自内心的孝顺,不祈求鬼神降福。
【今译】
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却不是世俗之人所 说的福。贤者的福,就是“备”的意思。所谓“备”,就是事事都顺于 道理,没有一事是不顺当的,这就叫做“备”。对己尽心尽性,对外 顺应大道。忠臣事奉君主,孝子事奉双亲,其根本都归结为“顺”。 对上则顺于鬼神,对外则顺于君长,对内则孝敬双亲,这样就叫做 “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才能进行祭祀。所以贤者 的祭祀,就是竭尽自己的诚信忠敬之心,奉献礼物,遵行礼仪,用音 乐来协调,按照不同的时令,虔诚而净洁地荐献,如此而已,并不一 心祈求神的福佑。这便是孝子的心。

【经文】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 谓畜 。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 ,丧毕则 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 道者,孝子之行也。
【今注】
①畜:是聚积的意思。这里指孝敬的情感蓄积于心中,不会忘记。② 没:通“殁”,死亡。③时:指按时祭祀。
【今译】
祭祀,是为了继续自己在父母生前未完成的供养和孝敬。孝 道,是一贯的孝敬之情积蓄于心中的表现。顺应于道德,不违背伦 理,这就是孝的积蓄。所以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包括三项内容:一是 生前要供养,二是死后要服丧,三是丧期结束就要开始祭祀。供养 的时候要看是否顺从,服丧的时候要看是否哀伤,祭祀则要看是否 恭敬、是否按时。尽心做到这三项,便是孝子的行动。

【经文】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 。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 : “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 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 ,水草之 菹,陆产之醢 ,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 ,美物备矣。昆 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 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
【今注】
①昏:通“婚”。②取:通“娶”。③具:指祭祀所用各项器具和供品。 ④此二句:“水”、“陆”、“菹”、“醢”互文见义,泛指用水中和陆上所产的各类 植物、动物制成的菹、醢类供品。菹是菜类,醢是酱类。⑤俎:陈放牲体的 器皿。簋:盛放黍稷的器皿。
【今译】
既已竭尽自己的内心,又需求助于外。婚娶便是求助于外。 所以国君娶夫人的时候,致辞说:“请把您的玉女嫁给我,和我共同 占有敝国,共同事奉宗庙和社稷。”这就说出了求助的根本目的。 因为祭祀一定要夫妇一道亲自参加,这样内外的职分才算齐备。 职分齐备了然后各项祭祀物品也要齐备。水产之物制成的菹,陆 产之物制成的醢,这些小物品齐备了。俎上放的三牲,簋里盛的黍 稷,这些美物备齐了。一些可食的昆虫和草木的果实,四季阴阳和 气的物产也备齐了。凡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只要可以用来荐献 的,无不都在这里,这就表示穷尽一切物品了。

【经文】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耕于南郊,以共 齐盛 ,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 。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 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 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 此祭之道也。
【今注】
①共:同“供”。下同。齐盛:即粢盛,盛放在器皿中以供祭祀的谷物。 ②纯服:与下文“冕服”都是指祭祀时所穿的礼服。
【今译】
在外能穷尽物品,在内能竭尽虔诚,这便是祭祀的用心。所以 天子亲自在南郊耕种藉田,为祭祀供奉粢盛;王后亲自在北郊养 蚕,为祭祀供祭服。诸侯也在东郊耕种,供奉粢盛;诸侯夫人在北 郊养蚕,供祭服。天子和诸侯,并非没有人替他们耕田;王后和夫 人,并非没有人替她们养蚕。他们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 诚信才算是尽心,尽了心才算是恭敬。尽心而又恭敬才能事奉神 明。这便是祭祀之道。

【经文】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 。齐之为言齐也 ,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 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 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 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 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
【今注】
①齐:读作“斋”。斋戒。②“齐”字在古代既有斋戒的意思,又有整齐 的意思。前者读zhāi,后者读qí。此句上“齐”字是斋戒的意思,下“齐”字是 整齐的意思。下文诸“齐”字也是两义交替出现,当随上下文意解释。
【今译】
到了将要祭祀的时候,君子便开始斋戒。斋戒也就是整齐的 意思,调整心身达到整齐专一。君子没有大事,不需要恭敬的时 候,是不斋戒的。不斋戒的时候,对于外物也不必防范,嗜欲也不 必加以限制。到了将要斋戒的时候,则要防范邪物,遏制嗜欲,耳 朵也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中说:“斋者不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 敢分散心思。心中无杂念,只想着合于道的事情;手足不随意乱 动,只做着合于礼的事情。所以君子的斋戒,就是要专心致至表达 精明的德性。所以要先用七天的“散斋”,稳定心思,再用三天的 “致斋”来调整。稳定心思就是“齐”,也就是斋戒。

【经文】
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 日,宫宰宿夫人 。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 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 ,夫人副袆立于东 房 。君执圭瓒裸尸 ,大宗执璋亚裸 。及迎牲,君执纼 ,卿大 夫从,士执刍 。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水 ,君执鸾刀 ,羞哜 (11), 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今注】
①宫宰:内宫之官。宿:通“肃”,是告诫的意思。②大庙:始祖的庙。 ③纯冕:黑色的礼服和礼帽。④副:妇人的首饰。袆(huī):夫人的祭服。 ⑤圭瓒:祭祀时用来舀郁鬯酒的勺。裸(guàn)尸:向尸献郁鬯酒。尸:代表 受祭者,象征死者的神灵的人。⑥大宗:即大宗伯。璋瓒:也是舀酒的勺。 亚裸:第二次向尸献郁鬯酒。⑦纼(zhèn):牵牲的绳索。⑧刍:指杀牲时 用来垫在地上的草。⑨涚(shuì)水:用水稀释过的盎齐。⑩鸾刀:祭祀 时用来割牲的刀。(11)羞:荐。哜:以齿尝之而不食。这里所哜的是牲的肝 肺。
【今译】
斋戒,是精明的极点。这样才可以与神明交接。所以在祭祀 前十一天,宫宰就要告诫夫人开始斋戒。夫人也要散斋七天,致斋 三天。君王致斋在外,夫人致斋在内。到了祭祀时,才在大庙相 会。君穿戴纯冕立在东阶,夫人也穿戴副袆立在东房。君先用圭 瓒给尸斟上郁鬯,然后大宗伯再执璋瓒给尸斟第二遍酒。到了迎 牲入庙的时候,君王要亲自牵绳,卿大夫则跟随在后,士则拿来刍 草。宗妇捧着盎齐酒跟随夫人之后,荐上说水。君王亲自操鸾刀, 割下牲的肺肝献给尸品尝。夫人则荐上豆馔。这就是夫妇一道亲 自参加祭祀。

【经文】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 。 君为东上,冕而㧾干 ,率其群 臣,以乐皇尸 。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 内乐之 。 冕而㧾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今注】
①干戚:指用作舞蹈道具的盾牌和斧。②东上:是接近主位的地方。㧾:握持。 ③皇:有光明伟大的意思。 称“尸”为皇,表示尊敬。 ④竟:通 “境”。
【今译】
到了舞乐开始时,君王便执着干戚走上跳舞的位置,站在东边 的上方,头戴冠冕,手握盾牌,率领他的群臣起舞,供代表祖先的皇 尸娱乐。所以天子的祭祀,是与天下人一道欢乐;诸侯的祭祀,是 与国境内的人一道欢乐。诸侯祭祀时也要头戴冠冕,手握盾牌,率 领群臣起舞,供皇尸娱乐。这就是与境内的人一道欢乐的意思。

【经文】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 ,舞莫重于 《武宿夜》 。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 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 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 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今注】
①升歌:行礼奏乐的第二项,在金奏之后。天子行礼,升堂时演唱《周颂· 清庙》之诗,叫做“升歌清庙”。②《武宿夜》:大武舞共有六成,即六节。武 宿夜是第一节舞的名称。
【今译】
祭祀中有三项内容特别重要:荐献祭品,以“裸”礼为最重要; 声乐以“升歌”最重要;舞蹈以《武宿夜》之舞最重要。周代的礼是 这样的。这三项重要内容,是借助外物来加强君子的意志。所以 礼仪是随着君子的意志而升降变动的。意志轻率,礼仪也就轻率; 意志庄重,礼仪也就庄重。如果意志轻率却要求外在的礼仪庄重, 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的。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 才能表现得庄重。遵循礼的要求,奉行三项重要内容,以此荐献于 皇尸,这便是圣人祭祀的道理。

【经文】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 。是故古之人有言 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 也,惠术也 。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 ,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 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 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 ,撤之,下馂上之余也。
【今注】
①馂(jùn):凡食人之余谓之馂。这里指祭祀结束后,大家分食鬼神享用 过的供品。末:结尾。②惠术:施惠的方法。意谓鬼神剩下一点食物与人 共享,是鬼神施恩惠给人。③谡(sù):起身。④百官:指帮助举行祭祀的 众执事。进:当作“馂”,因声近而误。
【今译】
祭祀中还有“馂”的仪式。“馂”是在祭祀的结束,但也不可不 了解,因为古人有句话叫做“善终者如始”。“馂”正是这样一个善 终。古代的君子说:“尸也是吃的鬼神剩下的祭品,这便是一种施 惠的方法,从中可以观察到政治意义。”所以,当祭祀结束,尸起身 离开后,君王和四位卿便去吃尸剩下的祭品。君吃毕后,大夫六人 再去“馂”,也就是臣吃君剩下的食品。大夫吃毕起身后,士八人再 去“馂”,也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食品。士吃毕起身,便各自端着 食具出来,把剩下的食品陈放在堂下,这时参加祭祀的众执事便上 去“馂”,吃完了再撤掉。这就是在下位的人吃上位的人剩下的食 品。

【经文】
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 故以四簋黍,见其脩于庙中也 。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 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 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 ,知惠之 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今注】
①脩:当作“遍”,意谓思惠遍施于庙中。②夫人:犹言人人。
【今译】
馂的方法,是每变一次,馂的人数就增加一次,以此来区别贵 贱等级,并作为由上而下施加恩惠的象征。所以从这四个饭器,就 可以看出恩惠已经遍施于庙中,而庙中,正可以作为整个国家的象 征。举行祭祀,是因为上面有大恩泽。上面有大恩泽,恩惠就一定 会施及下面,只是从上而下、先上后下而已。并非上面积聚很多财 富,下面却有受冻挨饿的民众。所以上面有大恩泽,民众就会一个 个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惠一定会到来。这就是从“馂”的仪式中看 出的,所以说:“从中可以观察到政治意义。”

【经文】
夫祭之为物大矣 ,其兴物备矣 ,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 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 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 其义 ,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 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 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 故曰:“祭 者教之本也已。”
【今注】
①为物:犹言“为事”。②兴物:指荐献百品。③端:端正。
【今译】
祭祀的意义是重大的,荐献物品是那样的完备。而正是因为 顺于道,才能达到这样的完备。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 以君子的教化,对外则教人尊敬君长,对内则教人孝顺父母。所以 圣明的君主在上,大臣们就都能服从;重视宗庙社稷的祭祀,子孙 就会孝顺。如果能尽心于此道,端正上下之义,教化也就开始了。 所以君子事奉君主,必须亲身实行。上面做的事情,使自己感到不 安的,就不要对下面这样做;下面做的事情,使自己感到嫌恶的,自 己也不要对上面这样做。如果批评别人这样做不好,而自己又这 样去做,这就不是教化的方法了。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自己 这个根本做起,才能做到无所不顺。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所以 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经文】
夫祭有十伦焉 :见事鬼神之道焉 ,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 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 ,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 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今注】
①十伦:十种意义。②见:通“现”。下同。③杀(shài):降等。
【今译】
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服事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之 间的名分,三是体现父子之间的伦理,四是体现贵贱的等级,五是 体现亲疏的差别,六是体现爵赏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 是体现政事的均平,九是体现长幼的次序,十是体现上下的联系。 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经文】
铺筵设同几 ,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 ,此交神明之 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 ,在庙中 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 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今注】
①同几:祭祀时为其配偶神共设一张几案。此与生人不同。②祊:指 正祭的次日在庙外门旁举行绎祭的地方。古人以为死则不知神之所在,故既 祭于室,又祭于门,这就是所谓交神明之道。③疑:充当的意思。言尸在庙 门外仍充当臣子,在庙中才充当祖先。所以君主不出门迎尸。
【今译】
铺设筵席,设置同几,让鬼神依靠;在室内向神诏告祝辞,又在 门外举行绎祭,这些就是与神明交接的方法。祭祀时,国君走出庙 门去迎牲,但却不出去迎尸,这是为了避开嫌疑。因为尸在庙门 外,仍然是充当臣子,而到了庙里则完全是君父了。同样,国君在 庙门外,其身份仍然是君,而进了庙则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 以国君不出来迎尸,这就是为了明确君臣的名分。

【经文】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 。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 。父 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尸饮五,洗玉 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 司 。皆以齿 ,明尊卑之等也。夫祭有昭穆 。昭穆者,所以别 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 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今注】
①王父:祖父。②子行:子辈。③散爵:大的饮酒器。④皆以齿: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皆以齿”,涉下文“凡群有司皆以齿”而衍。下文云 “明尊卑之等”,又云“皆以齿”,文义剌谬。王说是。今不译。⑤昭穆:这里 指祭于太庙时,众尸的排列次序为:太祖尸居中,以下按辈分先后分列两边, 左边为昭,右边为穆。同时参加祭祀的宗族中不同辈份的人,亦须按昭穆次 序排列。
【今译】
祭祀的方法,通常由孙子充当代表祖父的尸。这样,用来担任 尸的人,对于主祭的人来说其实就是儿子辈。父亲站在臣子的位 上事奉担任尸的儿子。用这种方式,使儿子明白应该怎样事奉父 亲。这便是体现父子间的伦常关系。祭祀行九献之礼时,尸饮酒 五次,君便洗了玉爵向卿献酒。尸饮酒七次,君便用瑶爵向大夫献 酒。尸饮酒九次,君便用散爵向士和众执事献酒。这便是体现了 尊卑的等级。祭祀时按照昭穆的顺序。安排昭穆就是为了区别父 子、远近、长幼、亲疏的次序,使之不产生混乱。所以在太庙举行大 祭时,众多辈分的人和神都在场,却不会乱了伦常秩序,这便是体 现了亲疏的差别。

【经文】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 祭之日,一献 ,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向。所命北面,史由君右, 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 ,此爵赏之施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 ,执醴授之执 镫 ,尸酢夫人执柄,夫人授尸执足 。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 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今注】
①一献:即指上文“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之时。②舍奠:亦即“释 奠”,指临时在宗庙里举行的一种简短祭奠仪式,无尸,不是正式的庙祭。 ③校:豆的中部细而直的部分。④执醴:负责传递醴酒等物的助祭者。镫: 豆下部的底盘。⑤酢:回敬。柄、足:指酒爵的柄和脚。“夫人授尸”的 “授”,应为“受”之误。
【今译】
古代圣明的君主给有德的人封爵,给有功的人进禄,这种庆赏 仪式都是在太庙中进行的,表示自己不敢擅自赏赐爵禄。所以有 时顺便就在祭祀的日子里进行。在一献之礼行过之后,君主就下 来站在东阶上,面朝南,接受爵禄的人面朝北,掌管册书的史在君 王的右边,把封爵进禄的册书授给他。受爵禄的人再拜稽首之后, 就把册书拿回去,在自家的宗庙里举行释奠之礼,诏告祖先。这就 是施行爵赏的礼仪。祭礼时,君主穿戴礼服礼帽站立于东房。夫 人荐豆时,握着豆的中间部位,而执醴者把豆授给夫人时却是拿着 豆的底盘。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持爵的柄,而夫人接受爵的时候 却应握住爵的脚。夫妇之间互相传授物品,不能拿着同一个部位。 回敬酒的时候一定要换一只酒爵。这就是要明确夫妇之间的区 别。

【经文】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 ,周人贵肩 ,凡 前贵于后 。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 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 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 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凡赐爵 ,昭为一,穆 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今注】
①髀:后腿的上部。②肩:前腿的上部。③前贵于后:据周人言之。 ④赐爵:指太庙祭祀行旅酬之礼时,赐助祭者酒爵。
【今译】
分配俎案上的牲体,主要依据骨头的部位。骨头也有贵贱。 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髀为贵。周人却以前腿上部的肩为贵,周人都 认为前面的骨头比后面的贵。分配俎食,是用以体现祭祀时上面 一定会对下面有所恩惠,所以分配时,尊贵者取贵骨,卑贱者拿贱 骨。尊贵者不会分得更多,卑贱者也不至落空,以此表示公平。恩 惠施行得公平,政令就能得到执行;政令执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 办成就能建立功业。这是使功业得以建立的事,不可不知道。分 配俎食是用以显示恩惠均平的,善于施行政治的人也是这样的。 所以说:“这里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太庙祭祀后聚集众人,赐助 祭者饮酒,昭辈在一边,穆辈在一边。昭辈的人再按年龄排列,穆 辈的人也再按年龄排列。参加助祭的诸位执事也都按年齿安排次 序。这就是体现了长幼的次序。

【经文】
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 ,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 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 也。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 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 。此四守者,吏之至 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 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今注】
①畀(bì):给予。这是指祭祀结束时将剩余祭品赐给下等差役。辉 (yùn)、胞、翟、阍:四者都是参加祭祀的下等差役。②当时常常用受过刑的 人担任阍,但受过刑的人是不可参加祭祀的,所以这里特别说明古代行此礼 时还没有用受刑之人为阍。③上下之际:上与下之间的联接。
【今译】
祭祀结束时有“畀”的仪式,也即将剩余祭品赐给辉、胞、翟、阍 等当差的人,这是施惠于下级的方法。只有有德的君主才会这样 做,因为他的明智足以使他认识到施惠于下的重要,他的仁爱之心 又足以使他能够这样做。“畀”就是给的意思,也即能够把剩余之 物给予下人。辉,是皮甲工中下等的;胞,是屠夫中下等的;翟,是 乐工中下等的;阍,是守门人中下等的,那时还不用受过刑的人守 门。这四种人是当差的人中最低贱的,而尸却是最尊贵的。在祭 祀了最尊贵的之后,不忘记最低贱的,并把剩下的祭品给与他们。 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国内民众是不会有受冻挨饿的人的,这就是 体现上下之间的关系。

【经文】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 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 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 ,顺阳义也。于尝 也,出田邑,发秋政 ,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 ,发公室,示赏 也。”草艾则墨 ,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
【今注】
①礿(yuè)、禘(dì)、尝、烝(zhēng):宗庙四时祭祀的名称。②发爵赐 服:颁发爵位,赐给车服。③出田邑:指出外田猎习武。秋收:指修法制,平 百刑。④尝之日:当作“禘尝之日”。⑤艾(yì):割。草艾:指到了草可以 割的季节。墨:墨刑,五刑中最轻的一种,这里代指一般刑罚。⑥王引之 《经义述闻》以为“弗敢”下脱“艾”字。
【今译】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 烝。礿和禘,体现阳的意义;尝和烝,体现阴的意义。而禘又是阳 气的极盛,尝则是阴气的极盛。所以说:“没有比禘、尝更重要的。” 古代在禘祭的时候,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着阳的意义;而 在尝祭的时候,便出外田猎,平明刑罚,这就是顺着阴的意义。所 以书上记载说:“在禘、尝的日子里,拿出公室之物施行尝赐,到了 割草的季节,便开始施行墨刑。”刑罚尚未开始实行,民众便不敢割 草。

【经文】
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 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 义者,所以济志也 ,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 者其义章 ,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 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 。虽使人 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 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今注】
①济志:完成其心愿。②章:显著。③有故:指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 祭祀。
【今译】
所以说禘、尝的意义十分重大,是治国之本,不可不懂得。懂 得禘、尝的意义的才是君主,能办好禘、尝的具体事宜的才是臣子。 不懂其意义,作为君主就有所不足;不能行其事,作为臣子就有所 不足。所谓明白意义,是用来使内心志向得以实现,各种品德得以 显露。所以品德丰盛的人,志向也就笃厚;志向笃厚,意义就会十 分显著;意义显著,祭祀也就恭敬;祭祀恭敬,那么国境之内的子孙 就没有人会不恭敬。所以君子祭祀,通常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 特殊缘故不能参加,也可以使人代替。但虽然使人代替,君主却并 没有失去祭祀的意义,这就是因为他心里懂得这个意义。若是品 德浅薄的人,志向也一定轻浮不实,对祭祀的意义也一定是不理 解。像这样去祭祀,想做到恭敬也是不可能的。祭祀都不能恭敬, 还凭什么去为民父母呢?

【经文】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 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 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 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 ,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 ,自成其名 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 ,顺也。 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是故君子之 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 兴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今注】
①论撰:论述、记录。②酌之祭器:斟酌先祖的美德,铭刻在祭器上。 ③身比焉:自己的名字也排列在上面。④上:指祖先。下:指后辈。
【今译】
祭祀用的鼎上通常都有铭文。所谓铭文,就是要自己立名。 自己立名,来颂扬先祖的美德,使之明白显著地传给后人。作为先 祖,都是既有美德,也会有恶行的,而铭的意义,在于只赞扬美德, 不表现恶行,这是出于孝子孝孙的好心,只有贤者才会这样做的。 撰写铭文,是要论述、记载先祖的美德、功绩、勋劳、奖赏和名声,使 之公布于天下,并斟酌其要点,镌刻在祭器上,同时附上自己的名 字,用来祭祀先祖。显扬先祖的德行,是崇尚孝道;附上自己的名 字,也是名正言顺;展示给后代的人看,则是教育后代。制作铭文 真是一举多得,使祖先和后代都得到益处。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既 赞美铭文中所称道的祖先业绩,同时也赞美制作铭文这件事本身。 制作铭文的人,有明察的眼光能看到祖先的美德,有仁爱之心来参 与制作铭文这件事,又有智慧能利用这件事使自己和后人得益,真 可以算是有贤德了,有贤德而又不自夸,真可以算是谦恭了。

【经文】
故卫孔悝之鼎铭曰 :“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 。公曰:‘叔 舅 ! 乃祖庄叔 ,左右成公 。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 于宗周,奔走无射 。启右献公 。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 。 乃考文叔 ,兴旧耆欲,作率庆士 ,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 解,民咸曰休哉 (11)。’公曰:‘叔舅! 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 曰:‘对扬以辟之 (12),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13)。”此卫孔悝之鼎铭也。 古之君子,论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 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 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今注】
①孔悝(kuī):卫国执政大夫。公元前480年,卫国太子蒯聩劫持孔悝, 迫使孔悝立他为卫庄公。事详《左传》哀公十五年。这篇鼎铭,即蒯聩即位后 赠给孔悝的。②公:即卫庄公蒯聩。假:通“格”,是来到的意思。大庙:卫 国的祖庙。③叔舅:诸侯称异姓大夫为舅,年长的称伯舅,年幼的称叔舅。 这里指孔悝。④庄叔:指孔悝的七世祖孔达。⑤左右:辅佐。卫成公:卫 国之君,公元前634—前599年在位。⑥卫成公曾因躲避晋人讨伐而逃往 楚国的汉阳,后虽返国,又因杀其弟叔武而被晋人逮捕押送到宗周周天子所 在地。无射(yè):犹言“无厌”。⑦启:开。右:通“佑”。献公:卫国国君,名 ,公元前576—前558年在位。 他是成公的曾孙。 ⑧成叔:是庄公的孙 子。纂:继承。⑨文叔:指孔悝的父亲孔圉。⑩耆欲:“耆”通“嗜”。耆 欲,指志向。庆士:即卿士。(11)休:美好。(12)对扬:回答、张扬。辟:阐明。 (13)勤:执行。烝彝鼎:烝祭时所用的鼎彝。
【今译】
卫国大夫孔悝的鼎铭上说:“六月丁亥,卫庄公来到太庙,他对 孔悝说:‘叔舅! 你的祖先庄叔曾辅佐卫成公。成公命庄叔跟随他 一起避难到汉阳,又一起住进宗周的宫室。那时庄叔跟随成公到 处奔走,但毫不厌倦。他的德行又开导了成叔,成叔又辅佐献公归 国即位。献公于是命成叔继承庄叔职位。你的父亲文叔,能振兴 祖先的遗志,起来带领众卿士,努力为卫国效劳,他为公家服务,日 夜不休息,受到众人一致赞扬。’卫庄公又说:‘叔舅! 我给你这篇 铭文,你继承你父亲的职位吧!’于是孔悝下拜叩头道:‘高声回答 我主:我将发扬祖先的功德,努力执行您的命令,并把它刻在烝彝 鼎上。’”这就是卫国孔悝的鼎铭。古代的君子,论述祖先的美德, 使之昭著于后世,同时附上自己的名,尊重自己的国家,就如这篇 铭文一样。继承了祖先的宗庙社稷的子孙,如果祖先没有美德而 妄加称赞,便是欺骗;祖先有善行却不知道,那便是不明察;知道祖 先的美德却不作宣扬,那便是不仁。这三者,是君子感到羞耻的。

【经文】
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 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 ,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 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 ,朱干玉戚, 以舞《大武》,八佾以武《大夏》 。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 ,故以 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 也。
【今注】
①鲁:周公旦的封国。②管《象》:用管乐吹奏《象》之乐。《象》,和下文 的《大武》、《大夏》,都是天子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名称。③八佾:乐舞的行 列,一行八人为一佾。④康:褒扬。
【今译】
从前周公旦为周朝的天下建立了大功勋。周公旦死后,成王、 康王两代天子追念周公所建立的功勋,想通过尊重鲁国来纪念他。 于是特准鲁国举行像天子那样隆重的祭祀。于是鲁国在外可以郊 天祭地,在宗庙内可以举行大规模的尝祭、禘祭。大规模尝祭、禘 祭,登堂时要唱《清庙》诗,堂下用管乐吹奏《象》之舞曲。还有人拿 着红色的盾牌和玉做的斧钺跳起《大武》之舞,又用八列舞队跳起 《大夏》之舞。这都是天子的乐舞,为了褒扬周公,就赐给了鲁国。 周公的子孙在鲁国把这些礼仪继承了下来,直到如今还没有废止, 这是为了显扬周公的功德,同时也使鲁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祭统第二十五” 的相关文章

曲礼上第一7个月前 (09-25)
王制第五7个月前 (09-25)
檀弓下第四7个月前 (09-25)
曲礼下第二7个月前 (09-25)
文王世子第八7个月前 (09-25)
郊特牲第十一7个月前 (09-25)
曾子问第七7个月前 (09-25)
内则第十二7个月前 (09-25)
表记第三十二7个月前 (09-25)
儒行第四十一7个月前 (09-25)
经解第二十六7个月前 (09-25)
问丧第三十五7个月前 (09-25)
三年问第三十八7个月前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