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诗词名句注释翻译鉴赏 > 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

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

“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诗句出处:《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
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
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
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
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
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
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
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
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

【注释】: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霜:

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下凝附于物体上的白色结晶体。《齐民要术·种谷》:“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②白;亮。范云《送别》:“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③高洁。辛文房《唐才子传·卢仝》:“仝志怀霜雪,操拟松柏。”④年。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白骨横千霜。”

干:

①古人用以抵御敌人刀箭,捍卫自身的兵器。《诗经 · 大雅·公刘》:“干戈戚扬,爰方启行。”②冒犯;触犯。《后汉书·虞延传》:“于是外戚敛乎,莫敢干法。”③骚扰;侵犯。《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不令兵士干扰侵侮。”④求取;谋取。《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⑤干涉;干扰。《魏书·天象志四》:“齐武帝殂(cú),西昌侯以从子干政。”(殂:死。从子:侄子。)⑥关涉;牵连。《淮南子·说林》:“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⑦岸;水边。《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木声。)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⑨山涧;山间流水。《诗经 · 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⑩量词。相当于“个”。《汉书·食货志下》:“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干城]比喻捍卫者。《诗经·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勇武貌。公侯:指国君。)

肯:

①附在骨头上的肉。《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技:“枝”字之误,指枝脉。经:经脉。綮:筋骨结合处。)②愿意。《国语·晋语四》:“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袁枚《祭妹文》:“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③赞同;同意。司马光《涑(sù)水纪闻》卷五:“群臣奏事,大抵首肯而已。”④允许;许可。《战国策· 赵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肯綮]1.筋骨结合处。2.事情的关键或要害。宋濂《郑景彝传》:“有所质问,咸中肯綮。”

畏:

①恐惧;害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畏秦,欲毋行。”②忧虑;担心。《史记 ·项羽本纪》:“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③吓唬;使害怕。《韩非子·忠孝》:“又且畏之以罚,然后不敢退。”④敬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⑤通“隈”。弓的弯曲处。《周礼·考工记· 弓人》:“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⑥通“威(wēi)”。威严。《韩非子·主道》:“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

夏:

(一)①华夏;诸夏。最初的中原古部族名。又指中原地区,后指中国。《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靡:顺服。)②大。景差《大招》:“夏屋广大。”③大的房屋。后作“厦(shà)。”《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④古朝代名,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所建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⑤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农历四月至六月。《诗经·小雅· 四月》:“四月惟夏。”⑥五彩。《周礼·春官·巾车》:“孤乘夏篆,卿乘夏缦。” (二)jiǎ [阳夏]古县名。秦置。

裂:

①剪开,撕裂。江淹《恨赋》:“裂帛系书,誓还汉恩。”②分裂;割裂。《庄子·逍遥游》:“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分之。”《战国策·秦策五》:“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③绽开;拆开。《礼记·内则》:“衣裳绽裂。”④破损;损坏。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⑤指车裂。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墨子·亲士》:“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后汉书·杨伦》:“刎颈不易,九裂不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不为冬霜干,肯畏夏日裂。” 的相关文章

桂水横烟不可涉。2年前 (2022-11-10)
化作相思一片愁。2年前 (2022-11-10)
海棠风、蓦地寒峭。2年前 (2022-11-10)
梅花知不知。2年前 (2022-11-10)
欢极。2年前 (2022-11-10)
倦鬓理还休。2年前 (2022-11-10)
宇宙正清幽。2年前 (2022-11-10)
行云去无迹。2年前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