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躲花轿

躲花轿

        过去在松桃普觉一带,无论谁家娶儿媳妇,作父母的都要躲花轿,一直要躲到“二拜”时方才出来和儿媳妇见面。这风俗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有一家人娶媳妇。迎亲的队伍头一天夜里就到女方家接新娘子去了。第二天下午,估计新娘要进屋了,老爹和老妈高高兴兴地跑到路边去迎亲。他们看啊等啊,等啊看啊,不知过了多少时辰,才听到对面山坳鼓乐齐鸣,人声鼎沸,不多一会儿从山谷口闪出一乘大红轿来。两个老人不禁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起来。
        轿子越来越近,鞭炮也响起来了。可是,两个老人却不知为什么怔住了,并吓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地喊着:“不好了,县老爷来了!”随即抽脚就往屋后的楠竹林跑去。
        大红轿抬进屋了,人们有说有笑,张罗一阵,开始举行婚礼,让新婚夫妇“拜堂”。谁知到了“拜父母”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双亲大人都不在场。人们急得要命,打发人四处寻找,才在竹林里把二位老人找到。老爹还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见几个乡亲进来,结结巴巴地问道:“县老爷走了吗?”
        一句话把人们弄懵懂了。有一个人答道:“你两老莫非是高兴昏罗!县老爷八面威风,怎么会到这儿来?”
        老爹又问:“县老爷没来,刚才那大红官轿里坐的是谁?”
        “坐的是你的儿媳妇嘛!”有人答道。
        “莫扯淡!”老爹似乎有点生气,脑袋晃得像拔浪鼓:“你们不要骗我。我早看清了,刚才是县老爷的大红官轿,不是我家迎亲的花轿。县老爷下来,可不是好玩的啊,不是抓丁,就要派款,大家还是趁早躲躲吧!”
        大家听了,乐得哈哈大笑,拉着老爹就走。老爹却硬抱着一棵大楠竹不松手。直到他儿子亲自跑来,好说歹说才把他劝回去了。婚礼完毕后,一对新人进了洞房,人们才把大红官轿的来历告诉了老爹和他的老伴。
        原来,当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抬着花轿飞跑的时候,和县太爷出巡的大红官轿碰上了。县官本是风流倜傥之辈,见花轿迎面闯来,遂起了一睹新娘子容貌的念头。于是,他正正脸色,故意呵斥道:“何处来的田夫野老,竟敢冲撞本官,真是胆大包天!”
        众人见冲撞了县老爷的官轿,先自心怯,又见县老爷动怒,一个个直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跪倒在地,叩首请罪。
        县官见众人跪拜在地,惟独新娘子端坐轿里,心中好生不悦,又大喝道:“谁家小女,拒不下轿,竟敢藐视上官?来人,给我拖下轿来,鞭挞五十!”
        县老爷一声令下,皂隶们手执藤鞭,一拥而上。众人不知如何是好,连连叩首,苦苦哀求道:“老爷,使不得!自古民家小女出嫁,未及过门,万万见不得天地,望老爷息怒!”
        县官把大腿一拍,吼道:“胆大刁民,竟敢与本官顶嘴,真是罪该万死!自古到今,只有老爷乘轿之规,哪有民妇坐轿之理?快把那女奴才给我赶下轿来!”
        众人见皂隶真的要动手,一边护着花轿,一边大声疾呼起来:“老爷,使不得,使不得!有道是老爷乘官轿,民女坐花轿,官轿花轿,大不一般,望老爷明察!”
        这话说得在理,竟把县官问哑了。他一心想把新娘子赚下轿来,眼珠子几愣,又生出一计来:“既然官轿花轿各不相同,本官也就罢了。本官今日出上三对,要是你等均能对上,不但可以坐花轿,就是本官的官轿也让给你等坐去。若不能对上,新娘子可得下轿,光着脚丫走路。”
        众人都是些未跨过学堂门槛的乡下佬,斗大的字认不得两升。听县老爷这么一说,自然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县官见状,自鸣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路旁溪边一架正在辘辘转动的水车,念出第一对的上联来:
        “水打竹筒竹打水。”
        众人你望我,我看你,急得满头大汗,手脚无措。县官抚弄着两撇山羊胡,戏谑地说道:“对不上吧?快叫轿内的美人儿光脚下轿吧!”
        殊不知花轿中的新娘子,虽是小家闺秀,却也略识文字,而且文思敏捷,能诗善对。县老爷出的对联她听得真切,心中暗想道:“此官果然不差,今日冤家路窄,算碰上对手了!”不由抬起头来,朝花轿外边的官轿略一沉吟。但见她漫卷珠帘,露出半张俊俏的脸蛋,柔声细气地念出了下联:
        “人抬轿子轿抬人。”
        县官见新娘子对仗工稳,寓意新奇,心中甚是惊讶,以为是暴牙齿咬虱子——碰上的。于是思忖着出第二对,想把这黄毛丫头难倒。他看见河边有一渔翁在搬罾,随着罾网起处,网中爬着一只大螃蟹,就信口念道:
        “螃蟹落罾,好比蜘蛛铺网。”
        谁知他话音刚落,竟被新娘子随口对上了:
        “老鼠搬蛋,恰似狮子滚球。”
        县官万万没有料到新娘子文思这般敏捷,大为惊骇,额头边竟沁出冷汗来了。心想:“这回拐火了!强中更有强中手,此话一点不假。怨只怨自己自恃才高,这回可要出乖露丑了!”但堂堂县老爷,大言既出,驷马难追,只好硬着头皮,寻思着出最后一对。有一老妇人手提篮竹笋从路边走过。县官急中生智,念道:
        “竹篮装笋母怀子。”
        这上联刚刚落地,立即又被新娘子掷了回来:
        “稻草捆秧父抱儿。”
        两边的轿夫和过路的看客,见三副对联都被新娘子贴贴切切地对上了,禁不住欢呼起来。县官虽然羞愧至极,倒也遵守诺言,让出官轿请新娘子坐,自己骑上一匹马,带着随从回衙门去了。
        老爹听了,高兴不已,不由得伸出拇指夸奖起聪明的儿媳妇来。
        从此,“躲花轿”竟成了一方风俗,被世世代代传下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躲花轿” 的相关文章

11个月前 (06-03)
合欢11个月前 (06-03)
莲花11个月前 (06-03)
彝族葫芦笙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布依族吹木叶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曲剧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挖地歌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山歌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鱼鳞纹衣裳11个月前 (06-03)
发髻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围围巾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枣子与“早子”11个月前 (06-03)
灶神的耳朵为什么聋11个月前 (06-03)
赶“干洞”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大理三月街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白洁夫人与火把节11个月前 (06-03)
“目脑”会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第一节 天人合一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