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注释】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孔子语。

言:言辞,文章。

志:思想、感情、抱负、意志。这里指文章表达的内容。

文:文采,辞藻,文饰和表现技巧。

行:流传。

【赏析】

这是孔子谈论言与文的关系的一句话。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说: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言语用来表达志向,文采用来帮助语言完成表达。不说话,谁知道他的志向。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于世。

孔子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志向的,文采则可以帮助语言完成这个表达。人的思想志向,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们才知道。而要使思想志向广泛流传,语言没有文采是不行的。

言与文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子重视文章内容“尚质”、“尚用”的作用,也重视文章的表现技巧和形式。他提出“先质而后文”、“文质彬彬”的观点,就是要求既重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又要求有一定的文采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达到文与质相统一。

从这个观点出发,孔子认为,诗乐必须给人以美感(形式),同时又必须给人以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他评论《韶》乐是美(形式)善(内容)高度统一的典范,“尽美矣又尽善也”,就是因为它既有乐舞美,又歌颂了理想的“礼让”政治。而对于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孔子评论它“尽美矣,未尽善也”。所以,在美(形式)与善(内容)的关系上,孔子是将善放在第一位的。而要使“善”能够深入人心,传播久远,就必须具有美的形式,给人以美感。

这种重视内容而又不排斥完美形式的观点,成为后代作家,如扬雄、王充、刘勰、钟嵘、白居易等人反对文学创作中片面追求形式美的思想武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的相关文章

无友不如己者11个月前 (06-04)
鸟焚其巢。11个月前 (06-04)
苟志于仁,无恶也。11个月前 (06-05)
德不孤,必有邻。11个月前 (06-05)
可以托六尺之孤。11个月前 (06-05)
正颜色,斯近信矣。11个月前 (06-05)
闻斯行之!11个月前 (06-05)
虽多,亦奚以为?11个月前 (06-05)
下学而上达。11个月前 (06-05)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11个月前 (06-05)
大德不窬闲。11个月前 (06-05)
君子恶居下流。11个月前 (06-05)
人之行莫大于孝。11个月前 (06-05)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11个月前 (06-05)
君子不亮,恶乎执。11个月前 (06-06)
不素餐兮。11个月前 (06-06)
知止而后有定。11个月前 (06-06)
君子之道,费而隐。11个月前 (06-06)
疑谋勿成。11个月前 (06-07)
兢兢业业。11个月前 (06-07)
改过不吝。11个月前 (06-07)
弗虑胡获。11个月前 (06-07)
惟天降灾祥在德。11个月前 (06-07)
(敩)学半。11个月前 (06-07)
祀兹酒。11个月前 (06-07)
劳谦君子,有终吉。11个月前 (06-08)
硕果不食。11个月前 (06-08)
贲其须。11个月前 (06-08)
无使滋蔓。11个月前 (06-08)
大义灭亲。11个月前 (06-08)
济河焚舟。11个月前 (06-08)
器与名不可以假人。11个月前 (06-08)
守道不如守官。11个月前 (06-08)
天道至教。11个月前 (06-09)
见利而让,义也。11个月前 (06-09)
齐之为言齐也。11个月前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