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诗词名句注释翻译鉴赏 >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诗句出处:《闻故人自征戍回》;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作品。

昔闻著征戍,三年一还乡。今来不换兵,须死在战场。
念子无气力,徒学事戎行。少年得生还,有同堕穹苍。
自去报尔家,再行上高堂。尔弟修废枥,尔母缝新裳。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每日空出城,畏渴携壶浆。
安得缩地经,忽使在我傍。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慎莫多停留,苦我居者肠。

《闻故人自征戍回》唐朝诗人王建的作品。

【注释】:

恍:

①模糊不清。《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惟:语助词。惚:不清楚。)②好像;仿佛。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相看恍如昨。”③不真切。《韩非子·忠孝》“恍惚之言,难以捉摸。”

恍恍:

心神不定。司马相如《长门赋》:“登兰台而遥望兮,神~~而外淫。”

恍:

①模糊不清。《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惟:语助词。惚:不清楚。)②好像;仿佛。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相看恍如昨。”③不真切。《韩非子·忠孝》“恍惚之言,难以捉摸。”

恐:

①畏惧;害怕。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尚书·金滕》:“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yǎn),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偃:倒下。邦人:国人。)②威吓;恐吓。《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宋史·杨廷璋传》:“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不从;令媒氏传言恐逼。”(周祖:后周太祖郭威。)③恐怕;担心。《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真:

①古称仙人为真。《楚辞·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②本性;本质。《庄子·齐物论》:“无益损乎其真。”③真实;真诚。《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④真书,即汉字楷书。⑤副词。的确;实在。杜甫《莫相疑行》:“牙齿欲落真可惜。”

犹:

①兽名。也叫犹猢,形似麂。《水经注·江水一》:“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②如同;好像。《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七:“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词。1. 还;仍然。《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仞。)2. 尚且。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胄:后代。)④通“猷(yóu)”。1.计谋;谋划。《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2.道。《诗经·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匪:非。是:复指前置宾语。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亲益荣,犹义也夫!”2.从。《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3.由于。《公羊传·庄公四年》:“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⑥通“摇”。摇动。《礼记·檀弓下》:“咏斯犹,犹斯舞。”

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时辰之一,即午后一时至三时。③十二生肖属羊。④副词。1.表示否定。a.相当于“不”。《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b.相当于“没有”、“不曾”。《诗经 · 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后汉书·刘表传》:“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苦:

(一)①苦菜。《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首阳:山名。)②苦味。与“甘”、“甜”相对。《国语·晋语一》:“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大:太。)③辛苦;劳苦。《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佚名《衣铭》:“桑蚕苦,女工难。”④痛苦。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⑤苦于。佚名《忼慨歌》:“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⑥刻苦;勤学。白居易《与元九书》:“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盖:大概。)⑦甚;很。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gǔ 通“盬”。粗劣。《管子·小匡》:“辨其功苦。”(功:坚固。)

承:

①捧着;托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kè)承饮。”(榼:酒器。)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②奉;敬奉。《魏书·杨播传》:“承候安否。”(候:问候。)《新唐书·百官志二》:“四夷朝见,则承诏劳问。”(四夷:四方部族。诏:皇帝的诏令。劳:慰劳。)③受;接受。《左传·僖公十五年》:“苟列定矣,敢不承命?”④敬词。蒙;蒙受。《儒林外史》第四回:“极承老先生厚爱。”⑤承担;担负。方苞《狱中杂记》:“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⑥继承;继续。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后汉书·班彪传》:“汉承秦制,改立郡县。”陆机《梁甫吟》:“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四运:四季。)⑦通“乘”。趁着。《荀子·王制》:“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伺:观察。间:缝隙。敝:指衰败。)⑧通“丞”。辅助。《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乏]在任官吏常用的谦辞。言所任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承风]1.接受教化。班固《汉书·王莽传》:“于是小大乡和,承风从化。”2.言迎合上官的意图。《后汉书·庞参传》:“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

承望:

指望,料望。《西厢记》本四折二:“我则道神针法灸,谁~~燕侣莺俦。”

望:

①远望。《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车辙。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亲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声望;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望。”④有声望的人或物。《左传·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国之望也。”⑤怨恨;责怪。《新唐书·刘汉宏传》:“汉宏恨赏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书·舜典》:“望于山川。”⑦农历每月十五。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阳”。仰视;远视。《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 的相关文章

才百馀年又梦华。2年前 (2022-11-10)
轮轴自挠,牵制不停。2年前 (2022-11-10)
梅花知不知。2年前 (2022-11-10)
尘缘误。2年前 (2022-11-10)
倦鬓理还休。2年前 (2022-11-10)
休说。2年前 (2022-11-10)
孤馆昏还晓。2年前 (2022-11-10)
幽涧泉,鸣深林。2年前 (2022-11-10)
行云去无迹。2年前 (2022-11-10)
觉来罗帐空。2年前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