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诗词名句注释翻译鉴赏 > 破之以筼筜,续之以麻枲。

破之以筼筜,续之以麻枲。

“破之以筼筜,续之以麻枲。”诗句出处:《志峡船具诗·百丈》;是唐朝诗人王周的作品。

少尝侍先君,余闲诵白氏。始得入峡诗,深味作诗旨。
云有万仞山,云有千丈水。自念坎壈时,尤多兢慎理。
山束峡如口,水漱石如齿。孤舟行其中,薄冰犹坦履。
孱颜屹焉立,汹涌勃然起。百丈为前牵,万险即平砥。
破之以筼筜,续之以麻枲。砺之坚以节,引之直如矢。
杼轴连半空,长短随两涘。铁锁枉驰名,锦缆谩称美。
长绳岂能系,朽索何足拟。苟非□之为,胡可力行此。

【注释】:

破:

①破碎;不完整。《荀子·劝学》:“风至苕(tiáo)折,卵破子死。”(苕:芦苇类草本植物。)②破坏;打破。《史记·项羽本纪》:“皆沉船,破釜甑(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釜:锅。甑:蒸饭器具。)③打败;攻克。苏轼《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④揭露;拆穿。范仲淹《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在郡未几,破奸发伏,有神明之号。”⑤破亡;残破。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⑥剖开;分开。《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⑦剖析;分析。黄庭坚《送吴彦归番阴》:“摹书说偏旁,破义析名家。”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以:

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

续:

①连接;断而复连。《淮南子·说山》:“神蛇能断而复续,而不能使人勿断也。”②延长;延续。《吕区春秋·尽数》:“长者也,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③继承。《史记·夏本纪》:“于是舜举鲧(gǔn)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以:

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

麻:

①大麻。五谷之一。《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又为麻类植物的总称。《荀子·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指麻的茎皮纤维。《诗经·陈风》:“不绩其麻,市也婆娑。”③用麻布做的丧服。《礼记·杂记下》:“麻不加于采。”④唐宋时,诏书以黄、白麻纸书写,故称诏书为麻。唐庚《内前行》:“文德殿下宣麻回。”

枲:

①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实。《仪礼·丧服》:“牡麻,枲麻也。”②麻。《说苑·谈丛》:“蓬生枲中,不扶自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破之以筼筜,续之以麻枲。” 的相关文章

桂水横烟不可涉。2年前 (2022-11-10)
又偷滴。2年前 (2022-11-10)
海棠风、蓦地寒峭。2年前 (2022-11-10)
才百馀年又梦华。2年前 (2022-11-10)
卷却湘裙薄薄纱。2年前 (2022-11-10)
尘缘误。2年前 (2022-11-10)
欢极。2年前 (2022-11-10)
倦鬓理还休。2年前 (2022-11-10)
孤馆昏还晓。2年前 (2022-11-10)
清彻。2年前 (2022-11-10)
去程浩渺空阔。2年前 (2022-11-10)
觉来罗帐空。2年前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