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娶女婿

娶女婿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尽管婚姻礼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男娶女嫁。入赘婚只是作为男娶女嫁婚姻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入赘又称为“招赘”、“招婿”、“招郎”、“入寮”、“倒插门”等等。赘婚的记载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从古至今,赘婿皆出自贫寒之家,因无力支付聘礼而以身质于女家,因此,其社会地位低下,颇受歧视。至唐宋以后,赘婿的性质有所变化。宋代的“舍居婿”,便是“赘婚补代”的性质。赘婿为女家承当门户。宋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对当地赘婿现象曾有明确记载:“湖湘之民生男往往作赘,生女反招婿舍居,然男子为其妇家承门户,不惮劳苦,无复怨悔。”从此可以看出,赘婿在当时的湖南等地,并非出于无奈,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婚姻行为。到明清两代,赘婿仍很盛行,但地位却十分低下,仅仅是作为女家的传宗续祧的工具或纯为劳动力。很多地方甚至有明文规定,赘婿不能参议家政,生子只能随母姓等等。在我国不少少数民族曾广泛实行过入赘婚,如瑶族男子的上门婚,壮族、傣族男子的“入寮婚”等,这都是“从妻居”制度的一种遗迹,这种赘婿是不受歧视的。这与汉族的“倒插门”的赘婿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汉族的入赘婿是于男方家境贫寒,无力置办聘礼,或家中兄弟多,自愿入赘承当女家的延嗣女婿的。到了女家后,地位同奴仆相差无几。因此,大多是迫于无奈。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湖北省的大洪山至江汉平原一带的不少地方,特别是古荆州城附近一些地方,却盛行“女娶男嫁”。在离荆州城约十公里处,有个十里铺镇,“娶女婿”已成为一种时尚。十里铺有个四方铺乡,全乡现有2800多农户,其中招上门女婿的多达800余户。有不少村庄成了“女婿村”。有一户农户,有6个姑娘,做父母的把6个姑娘都留在家里招女婿上门,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婿户”。四方铺乡有个程兴村,村长叫王传鼎,他自幼父母双亡,一位老木匠将他招为上门女婿。他生了两男三女,大儿子入伍当兵并被担干,二儿子与邻村姑娘张元英相爱,但元英的父母都是60开外的老人,而弟弟年纪尚幼。如果元英出嫁,她的家庭便失去了支撑。于是,王传鼎毅然将儿子“嫁”到元英家,当上门女婿。后来,大女儿提出要“娶”本村青年张万平当上门女婿,王传鼎自然满心欢喜。这样,他这个老上门女婿便又“嫁儿子”又“娶女婿”,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在十里铺,“娶女婿”就像别的地方“娶新娘”一样,有许多规矩,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小伙子和姑娘不管是自己相中的还是媒人介绍的,如果双方对彼此的情况比较满意,就要“对面”。所谓对面,就是姑娘去见男方父母亲。“对面”这一天,姑娘要给男方送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以及香皂、牙刷之类的小礼物。如果男方父母对姑娘满意,就由小伙了的母亲到女方家里去一趟;称之“看家”。“看家”十分关键,除了察看女方家庭状况外,还要看姑娘是否勤快和贤慧。因此,姑娘必须将家里收拾、布置一番,以显示自己的理家才能。如果男方母亲满意,女方就将早已备好的丰厚的礼物让男方母亲带回。订婚时,女方还要送给男方不少礼品。以后,凡是逢年过节,姑娘还要不断登门送礼。临近结婚之前,姑娘要亲自上男方家里,将小伙子的父亲和父亲的兄弟接到家中,好酒好肉款待。然后议定婚期。这套礼仪称之为“接家”。因此,“娶女婿”同“娶新娘”一样,是很不容易的。
        接女婿上门,虽不用花轿,但必须用车。以前多为自行车,后来改为用摩托车,现在则多用汽车,特别是小轿车。接女婿的队伍多由青年男女组成。一般是由8名穿红戴绿的姑娘簇拥着胸戴红花的新娘在前开路,后面的男青年为仪仗队,或敲锣,或打鼓,或吹锁呐,气氛热烈。如果新娘不亲自上门接新郎,新郎是“娶”不回来的。
        江汉平原特别是十里铺一带的“娶女婿”的婚俗是怎样形成的呢?一种说法是同刘备到东吴招亲有关。当年刘备借荆州,答应等夺得巴蜀之后一定将荆州归还给东吴,可是,等他占异领了全蜀之后,却无意归还荆州。为此,东吴大都督周瑜向孙权献计,以招女婿为名骗刘备来东吴,然后将其扣压,以索还荆州。谁知诸葛亮计高一筹,用三条“锦囊妙计”使周瑜的美人计弄巧成拙,让刘备和孙权的妹妹结成夫妻,然后又双双逃回荆州。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荆州位于江汉平原,特别是十里铺就在荆州城附近,有不少人家还是刘备的后裔呢!既然刘备做上门女婿占了大便宜,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所以,这里的男人们都乐意当“上门女婿”。
        不过,有人说,十里铺乃至整个江汉平原的“娶女婿”风俗与刘备做上门女婿的事根本不搭界。因为这里的上门女婿都在“婆家”深深扎下根来,成为“婆家”的顶梁柱,与“婆家”人真心相处,休戚与共,生活幸福美满。而刘备虽然当了“上门女婿”,却是虚情假意,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蜀汉的江山。而且,他当“上门女婿”时间不长,中途还将孙权的妹妹带回蜀国,因此,他算不得是真正的上门女婿。
        那么,江汉平原的“娶女婿”婚俗到底是怎样兴起来的呢?原来是与一个生动有趣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十里铺有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秀才,姓程名从戒。由于家境贫寒,无资进京赴试,只得在家以教私塾为生,荒度岁月。他的妻子是个贤慧的女人,见丈夫空怀满腹经纶,于心不忍,屡屡劝他进京赶考,但是他却摇头叹息,以天命不可违为由,拒绝离家赴试。是呀,本来就穷得上顿愁下顿,如果自己再放弃教私塾的微薄收入,妻子和她身边的三个年幼的儿子又何以为生呢?
        妻子对他说:“长痛是痛,短痛也是痛,宁可长痛,不如短痛。凭官人的才学,只要应试,无有不中的道理。只要考中了,便可谋得一官半职,那样才可彻底改变目前的贫穷状况。俗话说得好,男儿志在四方。官人不为自己作想,也该为后人的前程作想呀!”
        程从戒见妻子言之有理,动心了。但是回头一想,又摇头叹息:“从十里铺到北京城,千里迢迢,光盘缠少说也要百十两银两,我们家徒有四壁,到哪里去筹集这笔资金呀!”
        妻子说:“我们家虽然穷,但是富有的亲戚还不少,可以向他们借呀!”
        于是,夫妻二人琢磨了整整一夜,决定卖掉半间房子,用卖房子的钱办一席酒菜,请亲戚朋友来吃一顿,然后在酒席上开口向他们借钱。
        卖掉了半间房子,夫妻二人立即置办酒席,然后向亲戚朋友发出请柬。谁料到开席时,一个亲朋好友也没有来。程从戒不明白,当自己将请柬送到这些亲友手中时,他们都曾表示一定“光临”。为何到了开席的时间却无一人前来呢?难道真的是“山穷鸟不栖,人穷颜色低”么?
        程从戒见左等右等无一人上门,知道是这些亲友不愿为了一餐口福而向他赊借,因此十分恼火。正在此时,适逢一群叫化子从门前经过,他便走上前去,拦住这群叫化子,对他们说:“现在日头已经偏西,想必诸位尚未用膳,不才已备下酒菜一桌,请诸位赏光!”
        叫化子们一听,正中下怀,便蜂拥走到他的家里,不由分说大吃大喝起来。
        叫化子们吃饱了,喝足了,把嘴巴一抹,正要说声“谢谢”时,才发现主家夫妇正抱着三个小孩在伤心哭泣。一个四十来岁的乞丐便对程从戒问道:“先生,你们到底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程从戒便将事情的缘由叙说一遍。
        老乞丐一听,感叹道:“这真是,‘船到浅滩难行走,人到穷时赊借难’!你不用发愁,我们既然吃了你的酒饭,你的困难我们就不能不管……”
        程从戒苦笑道:“你们要是有钱借给我,还会结帮出来讨吃?”
        老乞丐道:“实话告诉你,我们并非以讨米为生,只是由于我们老家河南遭了水灾,才不得不出来逃荒。现在大水已经退了,我们要回家去赶种秋收作物,正好可以送你到北京去赶考……”
        程从戒又笑了:“我到京城去赶考,主要是缺盘缠,并不是缺同伴……”
        “你之所以要盘缠,不就是为了解决路途中的吃住么?有我们陪同,保证不让你饿着,也保证不让你住不上旅店……”
        “你们凭什么管我吃住?”
        老乞丐说:“你是读书之人,脸皮薄,当然不会同我们一样沿路乞讨。但是,我们可以乞讨呀。我们这么多人乞讨,还管不起你的吃住么?”
        程从戒听罢,十分感动。经与妻子商量,决定同乞丐们一同上京城。
        老乞丐想得十分周到,为了免除程从戒的后顾之忧,决定留下三四个人继续在十里铺一带乞讨,帮助照料程从戒的家小,自己带上五六个人随同程从戒上路。
        老乞丐虽自称为乞丐,却并非那种挨家沿户乞讨的乞丐。他姓顾,号明理,绰号叫“草上飞”,是一位武艺高强、轻功出众的武林高手。他不仅能“飞檐走壁”,而且能在水面飘行如飞。凡是武林高手,大多数也是医术高手,特别是在跌打损伤方面,必有妙手回春的绝招。顾明理亦是如此。不管什么人,也不管是什么伤,只要你还有一口气,他都能使其康复如初。对骨伤他尤其内行,哪怕你是粉碎性骨折,只要经他推拿复位,再外敷接骨膏,内服接骨丹,不过十天半月,保证能跑跳自如。他带领的几个“乞丐”,都是他的徒弟,虽然不像他那样身怀奇能绝技,但亦非常人可比。
        他们陪伴着程从戒,每到一地,就将他送到条件较好的旅舍住下,让他安心温习学业,自己一行便到集镇繁华处,设场表演和销售跌打损伤的膏凡丹散并为人现场治病。由于他们武艺超群,所卖之药疗效奇特,故生意十分红火,场场收入均十分可观。因此,所到之处,程从戒不但吃住不愁,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埋头读书,应付考试。有道是,心宽才能体胖,程从戒因有顾明理师徒的照料,既无杂事烦扰,又无后顾之忧,自然心情愉快,身体也大大好起来。
        经过近两个月的不紧不慢的行走,终于在大比之期的前一月赶到京城。在此期间,程从戒呆在旅舍读书,而顾明理等人继续上街卖艺,以维持他的一日三餐之资。
        终于等到秋闱,程从戒一举中式,成为一等举人。为了迎接春闱会试,只得在京城继续等待。顾明理等人见程从戒果有真才实学,自然满心欢喜。为了支持他,亦仍留住京城,以卖艺赚取钱财,为其提供一应开支。会试后,程从戒又成为会元(会试第一名)。接着便是殿试。在殿试中,程从戒又独占鳌头,被乾隆爷点为状元。
        程从戒被点为状元,自然高兴异常,但是,他没有忘记顾明理师徒的大恩大德。他决定在衣锦还乡时,带他们一同还乡,然后让自己的儿子们拜顾明理为义父。同时还准备向乾隆皇帝上表,对他们师徒予以旌张。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当他回到旅舍时,却发现顾明理师徒早已离开旅舍不知去向。他忙找到店老板打听,店老板告诉他,顾明理等人一大早便离开旅舍。离去前,他们要他将一封信转交新科状元。说罢,便将顾明理留下的信笺交给他。他拆开信笺,只见上面是一首律诗:


        世态炎凉人眼低,
        怎识神骥能奋蹄!
        大鹏展翅岂无日,
        寒士报国自有期。
        科场夺魁实堪贺,
        宦海守节方可喜。
        愿君莫忘无客宴,
        尚有高才向隅泣!


        程从戒看罢,激动不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顾明理等人,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同时,他也暗暗发誓,今后为官,一定要当一个清官,除了为民作主外,对一切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学子,一定要提携推荐,让他们舒志扬眉,不屈所学。
        他回到十里铺,见妻儿在顾明理留下的几个徒弟的关怀照料下,不但平安无事,而且家境较之自己在家之时大为改观,更激起他对顾明理等人的感激之情。特别令他感动的是,当他状元及第的捷报传来之时,顾明理的几个在十里铺为他照料妻儿的几个徒弟也都不辞而别。
        他回京后,立即向乾隆皇帝上表,请求嘉奖顾明理等人。乾隆皇帝亦十分感动,立即诏令工部派人寻访顾明理,御赐黄金千两,并要他们在顾明理家乡敕立“义士牌坊”,以对顾明理等人进行褒奖。可是,当工部使者按照程从戒提供的地址到河南寻访顾明理等人时,他们已人去楼空不知所终。
        程从戒得知此讯,对顾明理等人淡于名利,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更为敬重。他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好好的报答顾明理等人的大恩大德。他相信,只要留心,终究会找到他们的下落的。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十几年。程从戒在翰林院当了三年修撰之后,先后外放为河南巡抚、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湖广总督。在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明,政声极佳,尤以爱才著称于世。大概正是顾明理给他的赠诗中的“愿君莫忘无客宴,尚有高才向隅泣”的诗句在起作用吧!
        在外放为官期间,程从戒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顾明理,但是,不管怎么寻找,就是难见踪影。就在他深感失望之时,忽有一自称“乞丐”者求见。卫士见其衣衫褴褛,不愿回报,反加驱赶。但此“乞丐”就是不愿离去。卫士无奈,只得问他找总督大人有何事。“乞丐”说:“你不要问。我这里有一首律诗,烦请转交总督大人,他见到此诗,一定会接见我。”
        卫士只好接过诗笺,进府衙禀报。
        程从戒接过诗笺一看,见正是顾明理当年所赠辞别诗,不由大喜,立即传见。
        “乞丐”正是顾明理的徒弟,名向山。他是同顾明理一道护送自己进京城的重要帮手之一。程从戒见到向山,大喜过望,立即令人取来新衣,让向山更换,并赠白银千两。向山收下新衣,却拒收白银。他说:“我师父一再讲,行善图报,乃市侩耳。”
        程从戒也不强求他收下白银,忙向他打听顾明理消息。
        向山说:“我前来求大人,正是为师父而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前来麻烦大人的。”
        程从戒一听,暗自一惊,知道是顾明理遇到为难之事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说:“你快快讲来,到底是什么事?”
        于是,向山便向他讲起事情原委。
        原来,顾明理等人离开京城后,立即赶回河南老家,回到家中一看,方知妻子儿女因染人瘟不辜全部离开人世。他擦干眼泪,便带上几个同他命运相同的徒弟离开家园,迁居到湖北大洪山,在那里安家落户。由于顾明理有一身绝技,除了为人疗疾治伤外,还收了一批学徒,教授武艺,因此很快便立下足来,生计自然不在话下。两年之后,他又娶了一个农村姑娘。唯一令他难以称心的是,新媳妇为他连生了五个女儿,却无一个男孩。十几年过去了,他的五个女儿一个个出落得如花似玉,令周围的小伙子们爱慕不已。后来,随州知府牟斌闻顾明理身怀绝技,欲网络为己所用,但屡遭顾明理婉拒,不由对其大为不满。后又听说他的五个女儿貌若天仙,便想将其五女纳为儿媳,因他正好有五个儿子。不想当他派人上门求亲之时,又遭顾明理拒绝。他只好亲自上门为自己的五个儿子求婚。顾明理无奈,为了摆脱纠缠,答应联姻,但提出一个条件:要娶自己的五个女儿不难,但女婿必须上门当赘婿,而且所生子女必须姓顾。知府牟斌一听,仿佛挖了他的祖坟似的,勃然大怒,说道:“吾乃堂堂五品知府,焉有让自己儿子当‘倒插门’的女婿之理!”
        不答应入赘条件也便罢了,谁知这位府台大人却咽不下这口气,回去后便串通当地劣绅,诬告顾明理以收徒授艺为名,行招降纳叛、图谋“反清复明”之实的罪名将其逮捕关押。
        顾明理在万般无奈之下,才令向山来找总督程从戒。
        程从戒听罢向山的诉说,既惊且喜。惊的是随州知府牟斌竟如此胆大妄为;喜的是终于得到了顾明理的确切消息。他又向向山询问了有关顾明理的五个女儿情况后,便让仆人带向山前去安歇,并嘱他放心,顾明理不会有事的。但如何妥善处理此事,尚须待他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本来,作为湖广总督,只要派一个办事官员令牟斌放人就是了,但是,他却想为顾明理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他知道,顾明理已年过花甲,却无一接嗣男丁,这对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确确实实是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曾想过,自己有七男两女,既然顾明理向牟斌提出让其五个儿子入赘为婿,就说明确有招赘续嗣的想法。牟斌只有五子,自然不会让五子全部入赘,而自己有七子,何不让其中五子入赘呢?不过,他知道顾明理的脾气,若以自己的湖广总督的身份提出让自己的五个儿子入赘,必会遭到拒绝。如何才能做到既成人之美,又不使顾明理以为自己是为了报恩而采取这种举动的万全之策呢?他苦思苦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来向山,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就让他同自己的一位亲信,带上他的亲笔信函去找随州知府牟斌。
        牟斌听说总督大人派人来找,慌忙接见。他接过程从戒的亲笔信函,一看,不由大惊,立即令人放出顾明理,并亲自接见,当众赔礼道歉。他对顾明理说道:“只怪牟某有眼无珠,不知顾老先生就是程大人的大恩人。既然程大人的五个侄儿早有约要到顾老先生家中入赘为婿,在下岂敢造次高攀!当令爱成亲之日,下官一定登门贺喜!”
        顾明理一听他出此言语,如坠五里云雾,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好含含糊糊支应过去。
        离开随州府,他问向山:“适才牟斌所言到底是怎么回事?”
        向山知道他的脾气,便按同程从戒相商的口径,对他解释道:“程大人有个堂兄,生有五子,由于其堂兄早丧,五个侄儿便由程大人领养。我见他的这五个侄儿长得英俊,又能文能武,而且都未曾婚配,便自作主张为师妹牵线。不想程大人一听,立即表示赞同,答应让其五个侄儿入赘为婿……”
        顾明理听罢,未置可否。回到家中不久,程从戒便带着五个儿子来到他的家中,亲自将五个儿子以自己的侄儿的名义向他一一介绍。顾明理一听五个小伙子一个个相貌堂堂,知书识礼,不由十分高兴。立即让他们同自己的五个女儿见面。五对青年男女相见,皆大欢喜。
        程从戒见顾明理高兴,自然放下心来。为了防止夜长梦多,程从戒建议立即为他们办理婚事。并赠白银五千两,作为办理妆奁之用。
        总督大人的侄儿入赘为婿,在当地迅速引起巨大轰动,完婚那天,前来送礼祝贺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完婚后,向山才告诉顾明理,所谓程大人的侄儿,其实就是他的亲生儿子。顾明理一听,既吃惊又感激,决心善待五个女婿,并将自己的盖世奇功和祖传秘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五个女婿。后来,五个女婿中,老大和老二成为当地著名郎中;老三、老四、老五在武举科考中,分别成为武状元和武探花。相继在京城担任一等侍卫和二等侍卫。
        尤其令顾明理高兴的是,五个女儿成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后来,五个女儿相继生儿育女。在给孙儿孙女取名时,他执意让他们姓程,但程从戒坚决不同意,坚持让他们姓顾。后来经过协商,男孩姓顾,女孩姓程。为了纪念两家的情义,男孩的名字的第一个字为程,女孩的名字的第一个字为顾。这样一来,实际上孩子们都成了“顾程”或“程顾”的复姓。
        人们见总督大人的儿子都入赘为婿,而且入赘后,不但生活幸福美满,而且前程远大,因此都竞相仿效。
        经过时代的变迁,后来,顾程氏的子孙有一支迁徒到荆州十里铺一带,将这种“娶女婿”的风俗也带到十里铺。时至今日,十里铺的“娶女婿”仍特别盛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娶女婿” 的相关文章

河图洛书11个月前 (06-03)
卍字纹11个月前 (06-03)
水仙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壮族葫芦胡琴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麒麟11个月前 (06-03)
满族腰铃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匏琴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皮影戏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观音菩萨11个月前 (06-03)
猴戏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财神11个月前 (06-03)
唱戏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苗族板凳舞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吃寿面11个月前 (06-03)
做九不做十11个月前 (06-03)
火神节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沐浴节11个月前 (06-03)
谷陇芦笙会11个月前 (06-03)
六月初六过半年11个月前 (06-03)
壮族歌节“三月三”11个月前 (06-03)
树神 赐予树木生命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