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哭摇摇嫁

哭摇摇嫁

        哭嫁,为汉族以及土家族、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婚俗,尤以土家族和汉族最为普遍。而最具特色的,则首称土家族。
        土家姑娘,一般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要学习哭嫁。一个姑娘家,会不会哭唱,往往被当成衡量这个姑娘是否聪明的重要标志。如果在出嫁哭嫁时,哭得不悲伤,哭唱得不感人,也会被人耻笑。为此,姑娘在婚前的三天至二十天,有的甚至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开始哭嫁。每天黄昏将近,亲邻少女妇妪都会自动聚集在姑娘家里,陪同姑娘哭唱,直到深夜始散。
        


        成亲的那一天,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这时正是检验新娘哭嫁本领的关键场合。假如姑娘哭得不动人,特别是脸上无泪,那便是最丢人的事情。作为新娘的母亲就得用自己的哭唱(领唱)诱导女儿尽情哭唱。如果女儿仍达不到悲痛欲绝的效果,她就会暗暗用手指揪掐女儿皮肉,使之嚎啕大哭。
        土家人哭嫁有《哭嫁歌》。《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哀婉动人。其形式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嫂子相应哭唱一句。相当于独唱、对唱、合唱。这种唱,必须是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在哭唱之间,更突出一个“哭”字。内容有“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姑婆”、“哭婆妈”、“哭陪客”、“哭十姐妹”、“哭媒人”、“哭席”、“哭花”、“哭苦情”、“哭撒筷”、“哭伞”、“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出门”、“哭上轿”等等。
        鄂西土家族将姑娘出嫁称之为“红伤事”,也就是说,嫁姑娘虽然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在办喜事过程中,却始终笼罩着一种悲伤的气氛,故又称“红事伤办”。“哭嫁”就是这种“红事伤办”的最集中的体现。
        为什么要喜事伤办呢?据说和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有关。
        相传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姓田的土司,他有一个么姑娘,叫么妹,人长得很标致,而且又聪明伶俐,因此,田土司将其视为掌上明珠,无比疼爱。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决定替她找一个富贵的婆家。谁知他的良苦用心女儿并不买账,非要自己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开始,田土司还没有往心里去,以为女儿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有一天,田么妹跟爹妈一起到舅舅家里去做客,认识了一个叫覃三毛的后生。这覃三毛,长得非常英俊,而且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两人一见,互相都生起了爱慕之心。从此之后,田么妹便经常借故到舅舅家去,然后同覃三毛见面,一日三,三日九,两人越来越亲密,并且不经父母同意,私订了终身。
        田土司得到消息,肺都气炸了。他对女儿说:“你怎么这样糊涂?覃三毛有什么好?穷光蛋一个!爹不许你再和他来往!”
        他除了不让女儿同覃三毛接触外,还请来媒人到彭大户家里去提亲。彭大户的儿子早就看中了田么妹,现见媒人前来提亲,下巴都快笑掉了,自然一百个同意。
        田么妹得知消息,便又哭又闹,就是不同意。可是,田土司是个说话不改口、做事不转弯的人,不管田么妹如何哭闹,就是不松口。
        田么妹就一天到晚地哭,哭得天昏地暗,连茶水也不沾一下。她的母亲见她哭得伤心,也陪着女儿哭了起来。田么妹平日最要好的九个女伴,一直都互相以姐妹相称,现见用么妹哭得如此伤心,也都聚到一起,陪着她哭,帮助她骂媒人婆。
        田土司见到这种情况,便要彭大户派人提前来娶亲。覃三毛得了信,便邀请了十个平日称兄道弟的年轻后生,准备在由么妹出嫁那天天亮去抢亲……
        从那时起,姑娘出嫁就都学田么妹,兴起了娘女哭、哭十姐妹等哭嫁风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哭摇摇嫁” 的相关文章

11个月前 (06-03)
木鱼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满族腰铃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鸾鸟11个月前 (06-03)
唱戏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藏戏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百褶裙11个月前 (06-03)
戒指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莼鲈之思”的典故11个月前 (06-03)
新郎挨打不还手11个月前 (06-03)
“除恶节”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壮族歌节“三月三”11个月前 (06-03)
春联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