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

    收录163464

入耳悦目

《文...

2.娱玩

《文...

1.诗赋欲丽

曹丕《典论·论文》说:“诗赋欲丽。”扬子云(扬雄)亦说“诗人之赋丽以则(有节制),词人之赋丽以淫”。“丽”,本是整齐之意,表示诗、赋是要整齐的。整齐是美丽之一种(好,本亦整齐之意)。丽,包括形式和内容。这是扬子云之意见。 曹丕说“丽”,则包括对偶...

一、绮靡

绮,是讲颜色、花样;靡,则是讲声音方面。 这个意念,要说到其来源,该考究:...

丙 诗缘情

缘情之范围较抒情...

2.“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唐古文家一方面重教化,另一方面亦甚重文辞。韩愈《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 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他不但好古文辞,亦好其道。他以为要表现道,又要讲究文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他学古人,一方面学...

1.“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载道是儒家之系统。历代都是根据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语见于《乐记》。这意念自唐以来即有。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故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则是一技耳。语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文章,技艺之末流也,故夫子末之。...

四、道与艺

...

3.载道

“载道”之词,始见于周敦颐《通书·文辞》篇。他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以车喻文,庸,用也),徒饰也。况虚车乎(完全是装饰)?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

2.贯道

王通《文中子·天地篇》:“学考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贯,通也。)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正道)。” 李汉《昌黎先生文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否也。”又说,秦汉以前,文气浑然。曹魏后,...

1.明道

《文心雕龙·原道》篇:“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说“道”靠圣贤而见于文字。这“道”,是偏于教化方面的。不过,还是多义的,圣人亦讲自然之道。这里,“道”作“自然”或“教化”义。一方面是自然的表现,一方面又是教化之表现,而偏重教化。但...

三、文道相依

六朝、唐宋这两个时期的人对“文”与“道”之关系很直觉地提出来。...

3.君子之文

能“辅王政”则为“君子之文”。尚衡《文道元黾》说,有君子之文、志士之文、词士之文。君子之文与教化、人心、王政有关,言行一致。志士之文则有感激、有义气,即有正义感。最下的是词士之文,就是风花雪月一套。 天文近于自然,人文属于教化,而君子之文讲...

2.人文

自唐李舟(亦古文运动家)《独孤常州集序》说,人亦有文,礼乐刑政是也。人事无文则礼乐刑政乱。许多人亦讲究对偶,他们志近物,结果则“矫诬盛德,污蔑风教”,直文章之妖孽也。假如注意人心,则是重大处。 崔元翰(独孤及之友)说,文章应“辅王政”。...

1.天文

《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文之意与文学批评关系较少。但日月云霞之美,与文章之美亦有关。观前引《文心雕龙》语可知。...

二、文三义

...

3.德性

宋人论“文”与“道”之关系,特别强调德性方面,例如朱子解周子(敦颐)《通书·文辞》篇说:“言或可少,而德不可无。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德而已矣。”这里说到“言”、“德”之关系,是根据《论语》孔子语:“有德必有...

2.教化

《文心雕龙·宗经》篇:“经也者,恒久之主道,不刊之鸿教也。放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文化)章之骨髓者也。”六朝时,“文”之意念与今者相去不远,重文章之美。但在《文心雕龙》则范围比较大。“恒久之主道,不刊之鸿教”即...

1.自然

道是自然,这就是道家之道。 韩非《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但这段话是说哲学的,并非言文学批评。 六朝时从文学批评讲到道与文学的关系。《文心...

一、道三义

...

乙 文以载道

此语与“言志”之传统是一气的。这是北宋周敦颐的话。这意念与“诗言志”相连接。...

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本是《鲁颂·驷》篇之语,孔子断章取义地用来说诗。 (1)道与风人 (2)诗有纯杂,为教则一。 宋人就有此意。 汉以后,读诗、引诗者渐少。乐府五言作者多,但不能取得如《诗经》之权威。汉末至初唐,言志...

中道

中道是标准,则有过与不及之说。 (1)愚 有话说:“诗之失愚。”这话意思是说,这诗“太过”了。“愚”就是过了中道。所谓“愚”,我们可以举例说,《孟子·告子下》有讨论诗的话:公孙丑引高子之话说《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怨,此篇是臣子怨君父。孟子说,...

礼与乐

(1)敬与节 (2)讽谏 礼的意思,无非叫人得一平衡之道,无过与不及,故乐、礼是合一的,所以说:“知乐则几乎礼矣。”(《乐记》)《乐记》说,乐礼之作用,叫人好恶之情不要太过分。这都是关于“节”的。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从乐方面来说节制...

诗与乐

(1)美刺讽谕 (2)中声 (1)是关于诗;(2)是关于乐。 孔颖达说,诗可分两方面:第一方面,诗词就是用美刺讽谕来教人。讽谕要有婉转之节制,是下对上说的,有等级关系,故要有节制。节制之意念来源与音乐有关系,就是说要中声。 中声是荀子的话。音乐之作用是“和...

《正义》——孔颖达《毛诗正义》

孔颖达说,温是和颜,柔是性情柔顺。敦厚是说讽谏时语气委婉。敦厚有一限度,过度则成愚。 孔颖达《毛诗正义》有两个主要意思: (1)恩情相感 (2)过与不及 他认为,孔子六经,特别是诗、礼、乐的作用,就是恩情相感。但是,如过则愚。惟有在圣人时代能达恩情...

3.温柔敦厚

...

诗礼乐一体

春秋以前及春秋时代用诗有四种方法:①典礼;②讽谏;③赋诗;④言语。 汉朝则不用在讽谏与言语方面,而用在典礼与赋诗方面,而且用在实际应用方面。至于理论,则用孔子教诗明志之传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汉仍沿此传统。要明所谓温柔敦厚的...

2.著述引诗

...

讽诵

汉以《诗》、《易》为最完全,《诗》因讽诵而流行广,而且诗句有弹性,可断章取义。...

三科

《春秋繁露·玉杯》篇分为三科,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三科中,以诗书一科影响最大。礼乐则注重实行。易、春秋通行甚晚。董仲舒时,有阴阳学,注意灾异,讲天人之关系,行于实际政治,三科仍与儒家相通。...

六学

六学皆大,汉人又有六科之称。...

1.六艺之教

眼光远大——书 视事深——易 刻苦、节——礼 诗如注重感情过分之喜乐,均失之愚。 《淮南子·泰族篇》:“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又说:“六艺异科而皆用道。”又说:“六艺异同而皆通。”这是因为有共同的理,即教化。六艺,汉人又称之为六学。...

三、诗教

“诗教”二字始见于《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元白诗论

自唐以来,比兴一直是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后世所谓比兴虽与毛、郑不尽同,可是论诗的人所重的不是比兴本身,而是诗的作用。白居易是这种诗论最重要的代表。 白居易的影响大于元稹,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白。他有《山中与元九书》,内容大约是: (1)六义衰微 从...

怀疑论

“兴”的意义从来不清楚,而《毛传》中多有穿凿附会、支离破碎的解释。到六朝,人们发现文学有其自身的价值,不一定要依附于政教。因此会有怀疑论起来。钟嵘《诗品·序》:“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他是从作诗的角度来怀疑比兴,是第一个怀...

4.风雅比兴

...

兴变义

郑玄《周礼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这是说直接赞美不好意思,故用比喻来赞美。“兴”对后来的诗影响不大,因人们根本不懂。 “兴”之变义的应用,后来有两种:一是形容气象(气象即印象,是一个人受环境、教养而得到并由别人感知的一...

比类

《周礼》《郑注》说:“比见今之失。”不敢直说,故用比类来说。《诗经》哪些是“比”,毛、郑都未明说。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比”是“如”字句。不过,除掉他所谓“如”字句(共一百四十余句)以外,我们发现无“如”字又不是“兴”句而有比喻作用的,...

铺陈善恶

《周礼》郑《注》说,赋就是铺。他说“铺”,是铺陈以教善恶之意。这话见于《周礼·大师》《注》:“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这话是有其来源的。诗里面有“赋命”、“赋政”字样,见于《大雅·烝民》。郑玄对“赋”之解释由此而来。 以口宣布其心所记者,曰赋...

乐意

(指音乐方面。)...

3.赋比兴通释

...

诗重义

从孔子的“思无邪”、孟子的“知人论世”到以诗证史、诗宾史主,变成宾主倒置了。然而孟子说“知人论世”,主要说的是“尚友古人”,而并非在谈读诗书。不过后人强调其“知人论世”罢了。郑玄《毛诗正义·诗谱》就是以诗证史,把诗的时代先后分出来。不过他...

兴于诗(《论语·泰伯》)

孔门以为诗对人的修养重要。孔子说:“颂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何为?”他以为诗能教人说话的本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就是“喻”,不懂得喻,就不会说话。孔子注重广义的比喻方面,这对《毛传》影响大。又,...

赋诗与引诗

赋诗与引诗两种情形,与“兴”的意义很有关系。因为赋诗、引诗是断章取义地借用原诗的。这种情形,在赋诗、引诗时是不会误会其意义的。但在解释诗时,断章取义地把它放在政教的立场来解释,就未免牵强附会太过了。陈诗观风的观念恐怕晚于《毛传》,《毛传》...

2.“兴”义溯源

我们讨论一下从意义上说“兴”的意义之来源:...

《郑笺》“兴”义

《郑笺》释“兴”与《毛传》大致相同,不过是更加详密。因此,在《郑笺》中“兴”诗比在《毛传》中增加了,而且相当系统化。此外,在用词去解释方面更系统化,常用“兴者喻”来解释。这就是说,“兴”乃发端之比喻。《正义》:“《笺》言‘兴者喻’,言《传...

《毛传》“兴”义

《大雅·大明》篇:“维予侯兴”,《毛传》:“兴,起也”。我们发现,注明“兴也”的诗,常常用“若”、“如”、“喻”、“犹”等比词来解释它。因此,历来对“比”、“兴”就弄不清。 〔 * 《毛传》“兴也”的“兴”,其实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

“兴也”用例

与《诗》有关系的“兴”,从《毛传》可见解释。《毛传》只注“兴”,而不见有注“赋”、“比”的。朱先生著有《赋比兴说》。 诗三百零五首中,《毛传》注曰“兴也”的有一百一十六首。大约“国风”与“小雅”里占最多。“国风”一百六十首,注曰“兴也”的有...

六诗与六义

《周礼·太师》有所谓六诗:风、赋、比、兴、雅、颂。后《诗大序》举列诗六义也是这六项。《周礼》大概是战国的东西,而《诗大序》代表汉人意见。从“六诗”到“六义”,名称虽是一字之差,却表示诗与乐之分合情况。“六诗”是注重音乐方面的;到“六义”时代...

1.毛诗郑笺释兴

“诗言志”从作诗之立场解释诗的作用,“比兴”从解释诗的立场来说明诗之政教作用。...

二、比兴

...

4.作诗言志

诗之有作者,是很晚的事,三百篇无一定作者而为民众之产物。诗之有作者,起于战国时。荀子之《佹》诗是第一篇有作者的。此诗是献诗陈志的体裁。与荀子同时的屈原亦露面。子书大抵是学生的记录,而《佹》诗大抵是荀子自己写下来的。屈原所作的《离骚》、《九...

3.教诗明志

孔子时代,诗与音乐分开了。春秋末,社会变更,生活紧张起来,礼乐等对生活之装饰不注意了,礼崩乐坏,君主权旁落于大夫,新兴阶层抬头。老的歌没有谁爱唱了。孔子起来,收集旧歌,以为是古时很重要的有关教化的歌。同时,这些歌虽不为人所唱,但仍为人嘴上...

2.赋诗言志

赋者,铺陈也。春秋时各国交往,使臣常赋诗。赋诗有两种,一是唱现成的诗,一是唱自己作的。在外交上多赋现成的诗。所以说“赋”,就是预先铺陈好唱哪一套诗。唱诗是外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见晋赵文子,在唱歌中就表现自己...

1.献诗陈志

古代因音乐可表示意思,臣对君有所劝谏,常会编一首歌,使歌者歌于君前,以表白自己的意思,或使歌流行而闻于君主。大概高官如大夫等用前一方法,而地位卑微者则用后一法。这就是所谓“献诗陈志”,陈己之志也。《诗·卷阿》篇《毛传》:“王使公卿献诗以陈...

一、诗言志

此项目可参考《语言与文学》中朱先生一文。 “诗言志”这一语,见于今文《尚书·尧典》及《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后者文曰:“诗以言志”。《尧典》,据考证是战国时人作的。《左传》亦战国时人作。《尧典》与《左传》大概同时,故可说“诗言志”之观念生于...

甲 诗言志

近来文学批评里常把言志与载道对言,以为言志是个人的抒情,而载道是文以载道。载道,为“五四”以来所反对。但最近又主载道,不过所载之道不同。但是,言志实即载道,二者不应对立。 现代文学中,文学批评不很发展。现在讨论的问题亦多有与传统有关,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