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诗词名句注释翻译鉴赏 >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诗句出处:《十月十六日记所见》;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风高月暗水云黄,淮阴夜发朝山阳。
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
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
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怳疑所见皆梦寐,百种变怪旋消亡。
共言蛟龙厌旧穴,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注释】:

愚:

①愚笨;无知。《论语 ·为政》:“回也不愚。”(回:颜回。)柳宗元《愚溪诗序》:“余以愚触罪。”又指愚笨的人。《论语· 阳货》:“古之愚也直。”(直:直率。)②蒙蔽;欺骗。《孙子·九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首:百姓。)③自称谦词。《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儒:

①周、秦之际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教导民众的人,即术士。《周礼·天官·冢宰》:“儒以道得民。”②儒家。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显学》:“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③泛指读书人或学者。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鸿:大。)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④通“懦(nuò)”。软弱;懦弱。《北史· 王宪传》:“性儒缓不断。”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守:

①官吏的职责。《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②掌管;管理。《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衡鹿:官名。)③守卫;防守;保卫。《周易 ·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④守候。《韩非子·五蠹》:“守株,冀复得兔。”(冀:希望。)⑤看守;守护。《国语·越语上》:“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⑥遵守;保持。《孟子·滕文公下》:“守先王之道。”⑦操守;节操。《吕氏春秋·论人》:“喜之以验其守。”⑧官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西河守。”

章:

①明显;显著。屈原《离骚》:“芳菲菲其弥章。”(弥:更加。)②表彰;表扬。《商君书·说民》:“章盖则过匿。”③印章;图章。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一。”④音乐的一曲。《史记·吕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⑤诗文或诗文的一段。《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下笔成章。”⑥条目。⑦规章。《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⑧规则;条理。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⑨奏章。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⑩花纹;文彩。《后汉书·孝仁董皇后纪》:“舆服有章。”[章甫]一种礼帽。《论语·先进》:“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礼服。相:司仪。)[章章]鲜明貌。《荀子·法行》:“虽有珉(mín)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珉:美石。雕雕:鲜明。)

句:

(一)①句子。《晋书·孙楚传附孙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②量词。 (二)gōu ①弯曲。《周礼·考工记·车人》:“车人为耒……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有:又。)②同“钩”。贾谊《过秦论》:“鉏櫌棘矜,非锬(xián)于句戟长铩也。”(鉏櫌:指锄头的柄。棘矜:棘木杖。锬:锋利。句戟:即钩戟,古代兵器。铩:长矛类兵器。)③拘捕;捉拿。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之八:“丰乐桥数木匠请假暂归,多日不至,敢烦旨麾句押送来为幸。”(旨麾:同指挥。)④考核;查考。《宋史·神宗纪二》:“己卯,命中书句考四方诏狱。”(诏狱: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牢狱。)

论:

(一)①讨论;研讨。《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②议论;评论;谈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③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④陈述;述说。张衡《西京赋》:“众形殊声,不可胜论。”⑤评判;评定。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盐铁论·箴石》:“论其才能,然后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晦:每月最后一天。)⑦顾及;考虑。李斯《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⑧言论;学说。《荀子·成相》:“君法明,论有常。”⑨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 (二)lún①《论语》的简称。刘向《别录》:“鲁人所学谓之《鲁论》。”②通“伦”。顺序,次序。《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③通“抡”。选择。《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

说:

(一)①陈述;讲述。《周易·咸》:“滕口说也。”(滕:张口放言 )②说明;解释。《荀子·天论》:“万物之怪书不说。”③学说;主张;言论。《韩非子·难一》:“矛楯之说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往:类推。)④告诉。《国语·吴语》:“使人说于子胥。”⑤古文体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shuì ①劝说;说服。《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②通“税”。止息。《诗经·召南·甘棠》:“召伯所说。” (三)yuè 喜悦;高兴。也写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黑:

①黑色。《诗经·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②黑暗无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③非法的;隐蔽的。朱有燉《仗义疏财》:“莫不是护俺宋官家黑楼子上听弹筝。”(宋官家:宋徽宗,当时称皇帝为官家。黑楼子:隐蔽的妓院。)

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推:

①用力移动物体。《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管子·禁藏》:“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②推移;移。《淮南子·脩务》:“倏忽变化,与物推移。”欧阳修《刘公墓志铭》:“推诚自信,不为防虑。”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④排除;除去。《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则不可推。”⑤推行。《韩非子·五蠹》:“推公法而求索奸人。”(求索:指搜捕。)⑥推广。《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⑦推求;探究。《旧唐书·韩休传》:“大敏坐推反失情。”⑧推崇;赞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东朝:太后朝。)⑨推荐。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⑩辞;让。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徐勣(jī)感德推功,实纯臣也。”(11)推诿;推托。辛弃疾《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12)推算。《淮南子·本经》:“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

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

祥:

①吉利;吉祥。《国语·周语中》:“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②凶吉的征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③妖异。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忽见妇人数十,散在厅前,倏忽不见,如是累日……厅阶前枯梨树大合抱,意其为祥,因伐之。”④顺。《淮南子·氾论》:“顺于天地,祥于鬼神。”⑤古代丧祭名。父母死后十三个月而祭,称小祥;二十五个月而祭,称大祥。大祥表示丧服期已满。《礼经·檀公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⑥通“详”。详细。《史记·太史公自序》:“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的相关文章

又偷滴。2年前 (2022-11-10)
化作相思一片愁。2年前 (2022-11-10)
海棠风、蓦地寒峭。2年前 (2022-11-10)
卷却湘裙薄薄纱。2年前 (2022-11-10)
欢极。2年前 (2022-11-10)
休说。2年前 (2022-11-10)
宇宙正清幽。2年前 (2022-11-10)
行云去无迹。2年前 (2022-11-10)
觉来罗帐空。2年前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