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傈僳族葫芦笙的来历

傈僳族葫芦笙的来历

        居住在四川凉山一带的傈僳人吹芦笙跳舞时,先吹悲调,舞步后退,然后再吹欢乐调,舞步朝前。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个悲痛曲折的故事呢。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个穷苦的傈僳汉子,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妻子。他领着一双小儿女,打山挖药,种地织布,但累死累活也交不清地主的租子。为了躲债,父子三人在夏历大年二十九晚上就搬了“月亮”家,将家中唯一的财产——一条小毛驴拉上,翻了七十七座山,跨过七十七道沟,逃到一个叫巴拉的地方。
        阿爸去割来一抱抱扇子叶,倚着一株大松树,搭了个茅草棚。他带着儿女白天驾起毛驴开垦荒地,夜晚挨着毛驴在火堆旁睡觉,日子过得非常艰苦。这一年,苞谷刚戴红帽的时候,阿爸的肺痨病发作,三天时间就离开人世。兄妹俩年幼无力,只得跑下山去,求东家告西家,也没有人肯来帮忙。兄妹俩无法安葬阿爸,心里像被尖刀子戳一样痛苦。这天黄昏,一个好心的老人抹着眼泪来劝告兄妹俩:“快把毛驴杀了吧!请人家吃一顿毛驴肉,七手八脚地就把你阿爸安葬了,说不定还能垒起一座坟来。”兄妹俩非常爱惜毛驴,但为了安葬阿爸,只得硬起心肠把它杀了。
        晚上,兄妹俩烧起一堆松柴火,把驴皮吊起来当锅儿,将毛驴肉炖得烂烂的,第二天早上,山下的人被请来吃毛驴肉。谁知,这巴拉地方的人好吃懒做,又不讲信用。他们吃完毛驴肉,把嘴一抹,阴一个阳一个都溜走了。兄妹俩又气又急,无法可想。哥哥哭红了眼睛,妹妹哭哑了喉咙,哭了七七四十九天,眼睁睁看着死去的阿爸化成了一滩水!这时候,哥哥的胸口气爆了,心子跳出来,“冬”地一声落在地上,地里立刻生出一根小小的金竹笋;妹妹的胸口也气爆了,心子跳出来,“冬”地一声落在地上,顿时地里长出一苗细细的葫芦秧。金竹笋长呀,长呀,长成青枝绿叶的金竹;葫芦秧长呀,长呀,细长的蔓儿上结出了黄灿灿的葫芦瓜。
        过了一些年,又有一家傈僳人,也是因为躲债,爬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了这个巴拉地方。这家人大小七口:阿爸阿妈和他们的五个儿子。儿子们的模样生得很好。又会说又会做,一个比一个能干。可是巴拉地方土地贫瘠,又多瘴气。这家人虽然住在山边火口,远离人户,仍然受到瘟疫的危害。五个儿子遭了“鸡窝寒”,几天之内全都死去。可怜的老父老母从此再也看不见儿子们的面容,再也听不到儿子们的声音了,他俩气得顿脚捶胸,哭得两眼淌血,也没人去宽慰老人的心!
        一天,老人耐不住寂寞和凄凉,砍来竹子,雕刻了一只口琴,但是怎么也吹不响。他不甘心,又钻进树林里去,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那一根金竹。他做了一只独片口琴,放近嘴边一弹,口琴发出“莫蒙”、“莫蒙”的声响,好像大儿子在唱歌似的动听,又好像大儿子唤“阿爸、阿妈”样的动心。老人浑浊的眼睛发光了!
        可惜,一片口琴,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只能听到一个儿子的呼唤,怎能满足呢?老人迫不及待,马上做了第二片口琴。阿妈放在嘴边一弹,真的,二儿子唱歌了,亲切地呼唤着:“阿爸!阿妈!”老人激动无比,急忙做了第三片口琴。可是这一来,老人对两个小儿子想念得更厉害了!两位老人多希望能同时听到五个儿子的声音啊!阿爸跑去砍来五根慈竹,削成不一般长的竹管,又用金竹做成簧片,给每支竹管安上一片。阿妈摘来葫芦,掏去瓜瓤,再将五根竹管插在葫芦上:最高的一根表示“老大”,其余的好比是它的几个“兄弟”。做好后,阿爸把葫芦笙捧在手里,轻轻一吹,五根竹管果然一齐发出声来;音量虽不一样大,但声音悠扬、嘹亮,巴拉地方远山近岭,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老人兴奋极了,每年过了七月半,他把粮食收回家来,就开始吹葫芦笙;每次吹时,头三转是吹给儿子们听的,第二个三转,便自己娱乐。从此以后,只要听见葫芦笙的音,老人立刻就变得年轻了,傈僳人都很快乐。
        直到今天,每当傈僳吹葫芦笙跳舞时,先要吹悲伤的调子,舞步要后退,这是表示对亡过的人的怀念;然后再吹欢乐的调子,舞步朝前,这是表示傈僳人齐心,并肩走向幸福美好的未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傈僳族葫芦笙的来历” 的相关文章

笏、戟、爵、鼎11个月前 (06-03)
哈萨克族的东布拉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侗族踩芦笙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苗族月琴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风筝的来名11个月前 (06-03)
筒裙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木梳插在头上的典故11个月前 (06-03)
新郎的衣服11个月前 (06-03)
“鱼叼箩圈”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茫耶寻谷种11个月前 (06-03)
新娘头盖红帕11个月前 (06-03)
月下老人拴红线11个月前 (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