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第三章] 华东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第三章] 华东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旧城方浜中路249 号,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1959 年,城隍庙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耸公布为上海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最初指的是古代民居四周修筑的城 墙、城池与保护性结构。《说文解字》记载 道: “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 曰池,无水曰隍” 。后来,城隍逐渐演化成道 教中城市的保护神,为 “翦恶除凶,护国保邦” 之神。城隍信仰具有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唐时,城隍信仰经较为普遍。宋时,城隍信 仰被官方纳入国家祀典。明清时期,城隍信仰达到顶峰。
        


        

上海城隍庙


        元代时,上海镇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风急浪高,时有海难发生。人们便将在金 山卫镇守海潮的霍光神,请到了上海镇,作为护海神,并在方浜北岸建金山神庙(即 霍光行祠)以供奉。方浜的金山神庙被看作是金山城隍庙的分支。明永乐年间(1403 ~1424年) ,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改建成现在的上海城隍庙。改 建后,除了供奉原金山神主霍光,还供奉朱元璋赐封的上海城隍秦裕伯,故有 “一庙 二城隍” 之说。上海城隍庙建成后,一直香火兴旺,史称 “江南香火之最” 。清康熙 四十八年(1709年) ,本地人筹资在城隍庙之东侧建东园,又名内园。清乾隆二十五 年,上海城隍庙购买豫园并将其更名为西园。明清时期,城隍庙历经多次扩建修葺。 庙内现存建筑有牌楼、头门、仪门(上有戏台) 、大殿、元辰殿、慈航殿、财神殿、 娘娘殿和城隍殿等。
        牌楼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后多有修缮。明代建筑风格,歇山顶,两柱三 楼式,中间高,两侧低,正中悬有“保障海隅”匾额,牌楼两侧有八字照壁和石狮一对。
        牌楼后面为头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
        


        

城隍庙内


        


        

豫园


        前院后面为仪门(上有戏台) ,二层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上面为戏台。仪 门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戏台,清光绪十九年 (1893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四间。仪门前院东西两侧有看楼。
        仪门后为正殿,重修于1927年,面宽三间,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分前廊、正殿两 部分,均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正中供奉霍光神像,两侧为文官许琮和武官崔士元。
        正殿后面与元辰殿相通,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辰殿后有慈航殿和财神殿。慈航 殿内供奉眼母娘娘、慈航大士、天后娘娘。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财神。
        庙内最后一座殿宇为城隍殿,单檐硬山顶,面宽五间,殿内供奉上海城隍神秦俗伯 及城隍夫人储氏像。
        

江苏句容茅山九霄万福宫


        


        

茅山九霄万福宫一角


        茅山古名句曲山,因山形曲 折似 “句” 字而得名,位于句 容、溧阳两市交界处。西汉年 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 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逆行善, 后人为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为三 茅山,简称茅山。茅山风景秀 丽,有9峰、26洞、19泉。茅山 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为茅 山最高峰。茅山素有 “秦汉神仙 府,梁唐宰相家” 之誉,为道教 名山之一。两晋时著名道学家岛 洪曾在此炼丹著书,孕育门 道教灵宝派。东晋时,道教 徒杨羲等在此创立了道教上 清派。齐梁时陶弘景隐居山 中,创立了道教茅山派。茅 山是道教茅山派、上清派、 灵宝派的孕育地,也是道教 正一道、全真道的重要道 场,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茅山被列为 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 天、第三十二小洞天。宋朝 时达鼎盛时期,道教宫观遍 布全山,有道观257处,房屋 5000余间。清末,茅山尚存三宫五观,即九霄宫、元符宫、崇禧宫和乾元观、玉晨观、 白云观、德佑观、仁佑观。抗日战争时期,五观全毁,三宫仅剩二宫,即九霄万福宫、 元符宫。1983年,茅山道院被国务院公布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茅山九霄万福宫


        九霄宫又称顶宫,万福宫,建于茅山大茅峰顶,为茅山道观群之首。九霄宫现为江 苏省道教协会、镇江市道教协会、茅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据《茅山志》载,西汉时,人们为了纪念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 于大茅峰顶建石坛、石屋,供奉三茅真君石像。齐梁年间石屋扩建成殿宇。元延祜三年 (1316年) ,敕赐圣佑观,专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 赐额“九霄万福宫” ,为当时茅山道教 “三宫五观”之首。鼎盛时期,宫内有太元、高 真、二圣、灵官、龙王五殿堂,藏经、圣师两楼阁,毓祥、绕秀、怡云、仪鹄、礼真、 种壁六道院,及道舍等一百余间。后经多次战乱破坏严重。
        九霄宫现有殿宇四进,多为近年重建。第一进为灵官殿,殿额上刻 “敕赐九霄万福 宫” ,两边墙上书 “道气长存” 和 “万寿无疆” 八个大字。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 官。第二进为藏经楼,东有宝藏库,西有坎离宫。第三进为太元宝殿,是九霄宫的主体 建筑。殿内正中供奉三茅真君像,两侧有马、温、赵、岳四大元帅像。太元宝殿前东侧 为迎旭道院,前西侧是仪鹄道院。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升表台相传为茅盈当年飞 升之处,台上建有一座三天门石坊。升表台后为二圣殿,供奉三茅真君的父母。二圣殿 西侧建有怡云楼,楼上陈列着茅山 “镇山四宝” : 玉印、玉圭、玉符、哈砚,均为宋代 珍品。
        

江苏句容茅山元符宫


        元符宫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积金峰下,为茅山重要的道教宫观,原址摆放茅山镇山 之宝“玉印” 的地方,故又称印宫,全称元符万宁宫。
        元符宫始建于唐。据《茅山志》记载,唐至德时(756~758年)建有火浣宫,北宋 天圣三年(1025年)为延真庵,五年(1027年)为天圣观。宋绍圣四年(1097年)宋 哲宗敕于此营建元符观,历时九载,于崇宁五年(1106年)落成,徽宗赐名 “元符万宁 宫” ,又称元符宫。元符宫于宋时达鼎盛,是当时茅山最宏伟的宫观,宫内主要建筑有 宫门、玉华门、天宁万福殿、玉册殿、九锡殿、景福万年殿、飞天法轮殿、钟楼、藏经 阁、大有堂、东库堂、西云堂、宝策殿、众妙堂、三素常、九真堂,北极阁、震灵堂、 潜神庵及十三房道院等,规模宏大。元符宫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战火。后 元、明、清屡次重建,清未绝大部分毁于兵火,部分残存建筑山毁于日本侵华期间。现 有山门、灵官殿、万寿台、太元宝殿及二房道院,均为近年所建。宫外名胜古迹有蓬壶 洞、玉柱洞、华阳洞、楚王洞、常遇春影壁等。
        元符宫入门处有题写 “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的高大石牌坊,宫内有 “黄鹤常临” 及康有为手书 “众妙”石刻,还引幸存下来的古代浮雕屏、三天石门,非常珍贵。
        


        

茅山元符宫前景


        元符宫内原有宋皇室所赐八宝,现存四宝,即: 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 符,均为珍贵文物,现藏于茅山道教协会所在地九霄万福宫。
        

江苏句容茅山华阳洞


        华阳洞位于茅山中部老虎岗西侧,北距印宫约300米,为茅山最大的天然石灰岩洞。 “金坛华阳洞天”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华阳洞洞口上刻有“华阳洞”三个大字,每 个字约1平方米,传为苏东坡所书。洞外壁间尚有许多名家留言石刻。南朝齐梁时著名 道士陶弘景曾于洞内收徒传教,著书立说。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御书“华阳洞天” 。据 清《茅山志》载,华阳洞极深远,在距地面 13至14里处,四周长160里,东西45里,南 北35里,空虚170丈。洞内为长方形,洞顶 较为平坦,洞顶中央有天窗洞(在印宫左巧 石亭下,又称巧石洞)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 透过天窗照入洞中,将洞内照亮得如同洞 外一样。天窗洞在洞天中央,称 “金坛百 丈” ,故有 “金坛华阳洞天” 之称。华阳洞 有东西南北5个洞口 (南有2个) ,也称五便 门,三显二隐(东西未显)。华阳南洞在大 茅峰下令金牛岭附近,南面另一个洞口,被称之为茅洞,在元阳观石坛下。东洞在二茅 峰的东面。西洞在积金峰东岭下,也就是现今在开发的洞口,人们通常所说的华阳洞都 是指这个洞口。北洞在良常山上。以上除西洞口外,其他四个洞口都已淤塞。
        对于华阳洞的景象,唐代诗人刘长卿写道: “渐临华阳口,微路入葱茜。七曜悬洞 宫,五云抱深殿。” 宋代张商英在《华阳洞》中赞到: “素虎斑虬蹑紫烟,几看沧海变 桑田。赤城玉笥寻真后,又到华阳第八天。”
        


        

茅山华阳洞


        

江苏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城区中心观前街,以历史 悠久、规模宏大而著称,为苏州道教宫观之 首。1983年,玄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 点道教宫观。1982年,玄妙观主殿三清殿被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玄妙观初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 年) ,称 “真庆道院” 。东晋太宁二年(324 年) ,敕旨重修道院并更名为 “上真道 院” 。唐开元二年(714年) ,进行扩建改称 “开元宫”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更名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始称 玄妙观。清代为避康熙皇帝名讳,改玄妙观为圆妙观,又名元妙观。玄妙观于清初达鼎 盛,有殿宇三十余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民国后,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并沿刚 至今。玄妙观现存殿堂十余座,主要建筑有正山门和三清殿。
        玄妙观正中的大门为正山门。正山门左侧为西角门,正面题有 “如意” 二字。正山 门右侧为东角门,正面题有 “吉祥” 二字。
        


        

玄妙观三清殿


        三清殿为玄妙观正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 年),是国内现存南宋年间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三清殿总面积1100平方米,面宽九间, 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内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墙檐柱30根,每根石柱的六面邪刻有一 个天尊圣号,共180个。顶部藻井彩绘精美,有鹤、鹿、八仙等图案。其内槽中央四缝 所用六铺作重杪上昂斗栱,为国内仅有,被誉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殿内正中有南宋 砖砌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层,供奉3尊高大的泥塑金身三清全身像,为南 宋泥塑艺术精品。大殿正中悬有乾隆皇帝御书 “太初阐教” 匾额。殿内还有南宋石碑两 块,一块是吴道子绘老子像复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赞和颜真卿的题字,也 叫《三绝碑》,是唐宋时期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精品。另一块为 “天庆观尚书省到 并部符使帖” 石碑。此外,殿的东侧还有一巨大无宇碑。
        三清殿前有石栏杆,始建于五代,被誉为 “姑苏第一名栏杆” 。石栏板上浮雕有人 物、水鸟等,惟妙惟肖,雕刻精美,为石雕艺术精品。三清殿是江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 代木构建筑,是研究宋代木结构建筑营造法的重要实物。
        

浙江杭州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以西海拔166米的的葛岭上,亦称葛仙庵抱朴庐, 因东晋道学家葛洪在此结庐炼丹而得名。抱朴道院风景秀丽,四周湖光山色,有 “瑶台 仙境” 之称。1983年 被国务院公布为道教 全国重点宫观。
        抱朴道院原是为供 奉著名道学家葛洪祖 师所建的道教庙观。 葛洪,号抱朴子,江 苏句容人,著名的道 学家、医学京,代表 作有道教著作《抱朴 子》一书,是研究我 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 著作。唐朝时,人们 为了纪念他,将其炼 丹处称为葛岭,并修 建了葛仙祠。元代 时,葛仙祠毁于兵火。明代重建,称玛瑙山居。清代多次扩建,更名为抱朴道院并沿用 至今。
        抱朴道院现存建筑为明清时修建,主要建筑有山门、葛仙殿、红梅阁、抱朴庐、半 闲堂等,道院之前有牌楼和灵官亭等建筑。
        牌楼为砖石结构,坐北向南,黄色牌楼青瓦顶,正中书 “黄庭内景” 四个大字。过 牌楼,沿石阶上行,穿过“上山第一亭” 、“上山第二亭”即为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山门上题有 “葛岭” 两个大字,两侧一副楹联题有: “初阳台由此上达, 抱朴庐亦可旁至。” 门旁四周院墙呈黄色,宛如一条黄龙,称为龙墙。
        葛仙殿为抱朴道院的正殿,歇山顶。殿内供奉着葛仙翁(葛洪)和吕洞宾、慈航真 人的塑像。
        


        

抱朴道院


        葛仙殿的东侧有红梅阁、抱朴庐、半闲常。红梅阁精致玲珑,重檐歇山顶,阁内画 廊内保存有数十幅历代名人的字画版刻,非常珍贵。半闲堂曾为南宋贾似道的别墅,重 檐歇山顶。
        院外原有炼丹井和炼丹台,位于初阳台下,炼丹台今已埋没。初阳台原名葛岭钥 瞰,位于葛岭顶峰,登台可观日出、赏云海。双钱泉因泉水甘冽、水质优良而出名。院 内还有《葛仙庵碑》,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研究抱朴道院的重要资料,非 常珍贵。
        抱朴道院现为杭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抱朴道院山门


        

浙江杭州岳飞庙和岳飞墓


        杭州岳飞庙又称岳王庙,位于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著名 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庙宇。1961年,杭州岳飞庙内的岳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岳飞庙的前身是智果观音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岳飞被害于大理寺 内风波亭下,年仅39岁。1163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并将岳飞尸骨迁葬于今杭州市西 湖畔栖霞岭下。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 ,岳飞被迫封为鄂王。为了纪念岳飞, 智果观音院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更名为 “褒忠衍福禅寺” ,寺内供奉岳飞像。 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 ,将 “褒忠衍福禅寺” 改建为岳王庙,并赐额 “忠 烈” 。后岳飞庙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1923年建,近年再次重修。
        杭州岳飞庙庙内包括庙门、忠烈祠、启忠祠、正 义轩、精忠柏亭、岳飞墓等。
        庙门为重檐歇山顶,门上书有“岳王庙”三个大字, 门内有12根大立柱,上面刻着岳飞一生的主要经历。
        忠烈祠是庙内的主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 正上方悬有 “心昭天日” 匾额一块。殿内正中有岳飞 彩塑一尊,高大魁梧,气势夺人。塑像上方有岳飞 手书 “还我河山” 四个大字。殿内两侧墙上有 “尽忠 报国”四字。天花板上,共绘有仙鹤370余只,代表了岳飞的远大志向。殿前两侧有配 殿,原供奉岳飞的大将牛皋和张宪。
        


        

岳飞庙忠烈祠


        


        

岳飞庙内岳飞墓


        启忠祠位于忠烈祠西面,原来供奉的是岳飞的父母、妻子以及五个儿子岳云、岳 雷、岳霖、岳震、岳霆及五位儿媳、女儿银瓶的塑像。现已辟作岳飞史迹陈列室。
        精忠柏亭位于忠烈祠的西侧,亭内有八段古柏化石,相传为岳飞父子被害后枯死风 化而成。
        岳飞墓又称精忠园,位于岳庙西,肃穆庄严。墓呈圆形,坐西朝东,石砌而成。墓 前碑上刻有 “宋岳鄂王墓” 。墓前建有墓阙,阙前有照壁,照壁上题有 “精忠报国” 四 字。墓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生象。墓阙后面两侧有陷害岳飞的秦桧、 王氏、万俟禹、张俊四人的铁铸跪像。跪像背后墓门柱上题有楹联: “青山有幸埋忠 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墓的四周砌有石栏,石栏的正面柱上刻有楹联: “正邪自古同 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岳飞墓的左侧有岳云墓,墓碑上写着 “宋继忠侯岳云墓” 。
        墓园内有南北碑廊,碑廊内保存有岳飞诗词和历代凭吊岳飞的诗词、文章等共125 块,均十分珍贵。
        

浙江宁波天后宫


        


        

天后宫戏台


        宁波天后宫又称庆安 会馆,立于浙江省宁波市 江东区江东北路156号, 融天后宫与会馆建筑于一 体。2001年6月,被国务院 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宁波天后宫始建于清 道光三十年(1850年) , 咸丰三年 (1853年) 建 成。宁波天后宫由宁波、 慈溪、镇海商贾共同出资 建造,既是祭祀天后妈祖 的宫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 所。旧时每年春秋二季,人们均要聚集于会馆进行祭祀活动,以祈福求平安。同时,会 馆也是同行人员处理重大事务、娱乐聚会、同乡救济及货物中转、销售的重要场所。
        天后宫坐东朝西,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沿中轴线有宫 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前后厢房、耳房及附属用房等建筑。前戏台 用于祭祀妈祖,后戏台用于行业聚会,于一会馆内置两戏台,全国罕见。会馆主体建筑 与附属用房以围墙相隔,各自成院,义相互交通。
        宫门面宽三间,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大殿面宽五间,抬梁式结构,重檐硬山顶。 后殿面宽五间,抬梁式结构,重檐硬山顶。
        附属用房的费宅,包宅位于主体建筑盾面,各宅均有两个院落,相对独立。两宅之 间设有弄堂可互为交通。
        宁波天后宫聚集了宁波传统工艺的 “三金” (泥金彩漆、朱金木雕、金银彩绣) 、 “三雕” (砖雕、木雕、石雕)技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现为全国 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
        

浙江绍兴大禹庙和大禹陵


        大禹庙和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乡禹陵村会稽山上。大禹又称夏 禹,是历史上有名的治水英雄,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死于会稽山上,人们为了纪念 他就把他安葬在这里并在此修建了大禹庙和大禹陵。《史记·夏本纪》云: “禹会诸侯 江南,记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1996年,大禹庙和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陵又称禹穴,坐东向西,前临禹池,背对会稽山,面对亭山,庄严肃穆,气势宏 伟。禹陵前有甬道,由石板铺砌而成,甬道尽头有碑亭一座,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 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碑上有南大吉所题的“大禹陵”三个大字。现存碑亭为1979年 重建。碑亭南侧有禹穴辨碑和禹穴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十分珍贵。
        大禹陵的右侧为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545年),现存庙宇为清代重 建。大禹庙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庙内建筑由南至北随地势逐渐升高,中轴线上依次建 有照壁、午门、祭厅、正殿等。
        


        

大禹庙


        


        

大禹陵


        大禹庙的最南端有照壁,较为高大,照壁正中刻有“贪兽顾日”的图案。
        午门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
        午门前有岣嵝碑亭。岣嵝碑亭内立有岣嵝碑,因碑上所刻碑文为明嘉靖二十年 (1541年)绍兴知府张道明依照湖南岳麓书院的拓本所转刻,故得名岣嵝碑。全碑共77 字,碑上文字怪异难认,大意为讲述大禹治水的艰难经过等。
        午门北面为祭厅。祭厅又称拜亭,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是历代皇帝和官员等祭 拜大禹的地方。东西两侧配殿中有明、清颂扬大禹功绩的碑碣三十余通。
        大禹庙最北端为正殿,又称禹王殿,为1934年重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重檐歇 山顶,高大雄伟,装饰华丽,雕刻精美,金碧辉煌,殿脊饰有游龙、凤凰等吉祥物。屋 顶悬有“地平天成”匾额一块,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殿内供奉大禹像,双手执圭而立, 背后有斧头九把,高大魁梧。像两旁柱上刻有楹联一副: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 见道心” ,为清康熙皇帝所题。
        正殿前东侧有御碑亭一座,亭内有清乾隆皇帝祭禹的御题碑刻。
        大禹庙东侧有窆石亭,亭内有著名的“窆石” 。“窆石”形似秤锤,约2米高,上小 下大,顶有圆孔,相传为大禹下葬时所用。“窆石”上刻有很多文字,最早的刻于东汉 永建元年(126年)。鲁迅先生曾撰文《会稽禹庙窆石考》专门对此石进行考证。
        大禹庙历史悠久,庙内文物众多,如御碑亭、岣嵝碑、清康熙皇帝御书“地平天 成”匾、清康皇帝御题楹联、“窆石”等,均为珍贵文物。其中,“窆石”是大禹庙镇 庙之宝,尤为珍贵。
        

浙江嵊州城隍庙


        嵊州,古称剡县,位于浙江东部,是著名的“越剧之乡”。嵊州城隍庙位于嵊州市 城关镇西北向鹿胎山东南面,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嵊州市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 ; 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九年(1809年)重 修。城隍庙内建有山门、仪门、戏台、城隍殿、后大殿等,布局严谨。
        山门采用石库城堡式,石狮扶栏,上书 “溪山第一楼” 。溪山第一楼面宽五间,高 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廊。楼壁正面有花卉和人物故事砖雕,非常精致。楼下须弥 座台基上,东南西三面有八幅高浮雕青石博古图。台基中间有石门洞。过门洞,就是仪 门。仪门面宽五间,歇山顶,东西山墙上有精美砖雕。
        戏台与仪门明间相连,面宽和进深均为5.16米。四角柱石质,下方上圆,通为一 体。牛腿以单个人物组成画面装饰和点缀着。如一个牛腿雕 “刘海戏金蟾” ,笑态自 若,活泼生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形上翘,古朴生动。 左右飞檐屋脊饰卷草镂空雕刻,纤丽而庄重;脊置雕龙吻兽和瓦神,造型优美。藻井分二 层,下层设十六组斗拱,向上收拢,富有动感;上层以八组斗拱和八条倒挂游龙相间, 汇合于中心,圆心又雕一盘龙,与八条倒挂游龙呼应,构思奇特,非常精美。戏台西 山墙有班社艺人题壁,如 “嘉庆九年荣华班到此” 、“道光五年四月初二大如意班在 此叙” 、“道光五年安徽大如意班四月初四、初六三日内” 、“道光十五年广福班” 等,说明徽班较早就来这里演出。常演剧目有《卖婆记》 、《相骂本》 、《箍桶记》、 《赖婚记》、《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龙凤锁》等。连台本戏《十美 图》、《孟丽君》两剧,曾连演十天十夜,座无虚席。
        城隍庙前后大殿因危倾于1973年拆除,现已仿古复建。嵊州市城隍庙内砖、木、石 三雕雕刻精美,被誉为江南三雕第一家。
        


        

城隍庙戏台


        


        

城隍庙戏台前檐牛腿


        

浙江嵊州清风庙


        


        

浙江嵊州清风庙


        清风庙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北40里,下临剡 溪。清风庙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 ,是为了 纪念南宋烈女王氏而建。这其中蕴藏着一个感人 肺腑的故事: 南宋景炎元年 (1276年),元军南 犯,临海民妇王氏被掳,不愿受辱,途经青枫岭 处,乘元兵松懈之际,破指蘸血题绝命诗: “君 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歧路不知何日 尽,孤身料得几时回? 两行清泪频频滴, 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 两字实哀哉。” 书后投身崖下,壮烈尽 节。后人为缅怀王氏的清风亮节,筑起清 风庙,并立碑记表彰。后庙宇经历代多次 修葺。现存庙宇为1937年重修。
        现存的清风庙实际由嵊州天后宫(又 名福建会馆)1989年迁移于此。天后宫原 坐落于嵊州城关镇东前街。根据同治九年 《嵊县天后宫碑记》,天后宫是福建商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捐资开始兴建, 历时25年,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才大功告成。清咸丰十年(1860年) ,“大殿及檐 下势将倾圮” ,其时,太平军过境,“又悉毁焉” 。清同治元年(1862年) “寇退,三 业复议捐资重修” ; 并于同治九年(1870年) “宫功告成” 。1989年街道扩建,为了保 护这座古建筑,迁移到清风庙内。
        清风庙现存山门、戏台,堂屋等。山门位于最南端。过山门,可见戏台。戏台单檐 歇山顶,四角柱通体石柱,花篮形柱础,屏风保留 “福、碌、寿” 三星,台沿雕有狮 子。藻井四周为卷轩式弧形,斗拱与梁枋承托,上部八角形圆心由八条直线作辐射状, 每条十斗,层层叠进,精致美观,颇具特色。牛腿雕以夔龙回形图案,间插牡丹、菊花 等卷草。戏台对面有堂屋。
        


        

清风庙戏台


        

安徽亳州关帝庙


        毫县关帝庙位于安徽亳县县城西北隅。庙内的戏台雕刻精致,彩绘丰富,所以被称 为“花戏楼” 。1988年,“花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庙内碑刻的记载,关帝庙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花戏楼” 建成 于康熙十五年(1676)。庙内康熙十五年碑刻《关帝祠前创建戏台题名记》曰: “古 谯邑之城北,俯涡水,秦、晋、燕、齐,楚、豫、吴、越商贾辐辏,舟车云集,盖汴 之北、河之南一大都会也。涡水之阳□□□□□□□圣帝君祠在焉。乃皇清世庙间, 山陕诸商所创立也。庙貌巍然,威神显赫。古者,行者无不竭诚尽资而俎豆之□□□□ □攀龙附风口筹聚族而□□□□愿镀金□□材鸠工毕力遂于祠前,刻日而成,轮哉奂 哉,鸟革翚飞,所以摅报所之诚,而翼神听之,和于今口无遗憾□□□命劳于南北东西 之涂者,凡二十有三年。”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经扩建。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重修大关帝庙碑记》曰: “至乾隆三十一年,建新大殿,增置圣楼,藻彩 歌台。”
        大关帝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上面为花戏楼) 、正殿、钟鼓楼等。
        山门为三座拱形门,中间门为牌楼式,为三层仿木结构建筑,上面镌刻 “大关帝 庙” 之匾。山门两侧有钟鼓楼。山门及其钟鼓楼门柱上下,除镶嵌有 “九狮图” 、“凤 凰戏牡丹” 等禽兽花卉砖雕外,另外还有《郭子仪上寿》 、《白蛇传》 、《寒窑迎太 后》 、《三顾茅庐》等戏曲砖雕。山门前有一对石旗杆,分列左右,高15余米。
        山门上为戏台,向前伸出,呈 “凸” 字形,与大殿遥相呼应。戏台为重檐歇山顶, 台面由六根抱柱支撑,四翼角飞翘。前檐设四垂莲柱,山面设二垂莲柱。不施斗拱,角 柱和辅柱之间斜搭一梁,下面为狮子状的木雕斜撑。内设天花,绘有鸟兽图案。额枋外 侧雕刻有三国故事木雕,多为戏曲故事。前后台屏风分隔,屏风上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 案,上悬 “演古吟风” 的木匾额。上下场门楣上书有 “想当然” 、“莫须有” 和 “阳 春” 、“白雪” 。台前抱柱上书有楹联: “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 情。”戏楼檩子上有《长坂坡》、《刺董卓》、《空城计》 、《单刀赴会》 、《火烧博 望》、《击鼓骂曹》、《华容道》等十八出三国戏文组成的两层彩绘木雕装饰。这些木 雕作品,色彩明快,造型生动,人物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藻井由九个团龙图组 成。
        正殿分前后殿,前殿卷棚顶,为观戏之处;后殿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曰 “便禅 门” ,东门曰 “通神道” 。殿内供奉关公。
        


        

安徽关帝庙


        

安徽亳州道德中宫


        道德中宫又名老祖殿、老子庙,位于安徽省毫州市老子殿街,是祭祀道教创始人老 子的宫观。《史记·老子传》中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 耳,字伯阳,周守藏室之史也。” 1989年,道德中宫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中宫始建年代不详,最迟建于汉延熹八年(165年)。鼎盛时期,共有宫观三 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极为壮观。据《亳州志》记载,汉桓帝、唐高宗、唐玄宗、 宋真宗等都曾前来拜谒过老子庙祠。惜后来宫观毁于兵燹、水灾。现存宫观为明万历年 间重建,整座宫观占地面积约2000 平方米,坐北向南,有山门、拜 殿、大殿、东殿、西殿、耳房等古 建筑20余间。
        山门面宽三间,绿色琉璃瓦覆 顶,门额正中题有 “道德中宫” 四 个大字,山门外有石狮分列两侧, 矫健憨厚,甚为可爱。山门外小巷 为问礼巷,宽约5米,长不足百米, 因传说为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 而得名。
        


        

安徽道德中宫


        入山门为拜殿。拜殿原名龙厅, 为清道光十一年(1836年)重修。拜殿面宽三间,硬山顶,脊两面均饰有高浮雕双龙图 案,两端正吻高大,中间走兽形象生动。殿内明间悬有“道法自然”匾额,屏风上绘有 太极图,象征宇宙万物,阴阳转换。
        拜殿后面为大殿。大殿面宽三间,正脊中央置一宝刹,宝刹两侧置有琉璃走兽、脊 吻。垂脊两面均饰有花卉鸟兽图案。殿内塑有3米多高的老子塑像,墙壁绘有老子史迹 的壁画。整个大殿高大宏伟,殿宇弘深,中塑圣像,道气清严。
        东殿三间,硬山顶,筒瓦屋面,脊上饰有兽吻,门额悬有“紫气东来”匾额,殿内 供奉鲁班塑像。
        西殿三间,硬山顶,筒瓦屋面,脊上饰有兽吻,门额悬有“返朴归真”匾额,殿内 供奉财神塑像。
        宫内现存有1991年新刻的《道德经》石碑,镶于院内西墙。《道德经》是反映老子 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生观、政治观点、社会理想等的主要著作,曾 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安徽合肥城隍庙


        


        

合肥城隍庙


        


        

合肥城隍庙山门


        合肥城隍庙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市中心庙街,始建于北宋皇祜三年(1051年),后毁 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战火。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因经费短缺,历时八年, 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募捐建成。
        城隍庙建成之时,规模宏大,庙内建有山门、正殿、戏台、娘娘庙等,并有碑记 《城隍庙记》。正殿正中为城隍庙老爷坐像,两侧为侍者像。厢房中供奉有城隍夫人塑 像。旧时城隍庙内香火旺盛,香客云集。
        


        

合肥城隍庙


        可惜后来城隍庙大部分建筑已毁,今仅存山门、戏楼、大殿、娘娘殿等建筑,前后 两进院落。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位于安徽省南部休宁县 城西45公里处,主峰海拔1010米,与黄山遥遥 相望,有 “黄山白岳甲天下” 之称。全山共有 三十六峰、七十二岩、三十二飞泉、二十四岭、 十六洞,其中著名的有香炉峰、玉屏峰、三姑 峰、五老峰、天门岩(又称象鼻岩) 、栖真岩、 紫霄岩、石桥岩、真仙洞、楼上楼、珍珠帘、飞雨泉等。
        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尼虎山齐名,被并列为我国道教四大名 山。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 ,道士龚栖霞曾在此山修炼。南宋时, 朝廷正式下令在此修建道教宫观。明朝时,山上道教官观林立,达鼎盛时期。最盛时山 上有道教官观33座,惜多已毁,现仅存6处,有玉虚宫、真武殿、玄天素宫、天清殿、 洞天福地等。此外,山上还有道教墓葬22处。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风景秀丽,有 “天下无双胜境,江南 第一名山” 之称,山上有横江、月华街、楼上 楼、南山、云岩湖五大景区,主要景点有: 洞天 福地、月华街、太素宫、真仙洞府、香炉峰、小 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云岩湖等。
        齐云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好,故有大量的摩 崖石刻留存至今。齐云山摩崖石刻号称 “江南第 一” ,集中在真仙洞府、紫霄崖、石桥岩等地,共 有一千多处,最早的刻于宋代,以明清时期所刻最 多。这些石刻字迹飘逸洒脱,各具神韵,其中,以“天开神秀” 、“齐云胜景” 、“亘 古奇观”等尤为珍贵。齐云山最高峰为廊岩,海拔585米,有“一石插天” 与云并齐: 之称,上面刻有“最高峰”三个大字,每个字均1米见方。紫霄崖下有一石赑屃扛着的 巨碑,称“一碑三绝” ,碑高7.34米,宽1.40米,正面为《紫霄宫玄帝碑铭》,为唐伯 虎手笔,背面为《紫霄崖兴建记》,为祁门人李迅撰写。
        齐云山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令众多的游人驻足。
        


        

齐云山风景


        

江西贵溪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40 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为著名的道教 名山,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 仙灵都会,为道教正一派天师道之祖 庭。全山共有山峰99座,山岩22座, 风景秀丽。龙虎山大规模修建道观, 始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 元代时,山上即有乾元观、玉清观、 冲玄观、崇禧观、佑圣观、先天观、 繁禧观等道观,规模较大。清代时达 鼎盛,道教建筑遍及全山,共有大道宫10座、大道观81座、道院30余座。龙虎山的不少 道教建筑后来毁于大火,今仅存天师府和上清宫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
        龙虎山天师府位于上清镇西街,北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 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宫观。现存天师府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名 “嗣汉天师 府” 。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修,后毁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大火。清同治 年间再次重修(1862~1874年)。
        天师府占地面积3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百余间。天 师府内建有府门、二门、大堂,三省堂,味腴书屋、万法宗坛、灵芝园和百花园等,大 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主要建有府门、二门和大堂,是天师处理道务的地 方。中部是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主要建有三省堂、味腴书屋和万法宗坛,其中三省堂 是全府建筑的中心。后部建有灵芝园和百花园,为休息、娱乐的地方。全府的建筑按八 卦图案排列,主体建筑三省堂居八卦中心太极。
        


        

天师府外观


        府门是天师府的正门,气势宏伟,面宽五间,门前有上清溪流过。府门两旁有白玉 石麒麟一对,门上正中悬有 “嗣汉天师府” 匾额一块,门前的柱子上有楹联一副: “麒 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二门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共有六扇大门,分别绘 有六尊门神,分别是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正中悬有 “敕灵 旨” 匾额一块,两侧柱上刻楹联一副: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二门后的庭院 内,有古井一口,称灵泉井或法水井。
        大堂是历代天师处理道务的地方,位于二门庭院的后部。大堂面宽五间,堂中原悬 有清康熙皇帝御书的 “碧城”二字和乾隆皇帝御书的 “教演宗传” 匾额,现已毁。
        三省堂又称私第,位居全府的中心,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院门前的门柱 上题有楹联一副: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三省堂可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三部 分。前厅为客厅,面宽五间,是天师会客的地方,现已改为天师殿。殿内有迎送石一 块,还有 “道契峻炯” 、“仙派名裔” 、“纳甲周呈” 等三块大匾。殿内供奉第一代天 师张道陵的坐像。中厅又称狐仙堂,是祭祀狐仙的地方。中厅与前厅之间有天沟相连。 后厅是历代天师念经、食宿、起居之所,现已改为文物陈列厅。中厅与后厅之间,有天 井厢房等连接。现存的三省堂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安徽齐云山正殿


        万法宗坛位于三省堂的西面,是历代天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门前悬有 “万法 宗坛” 匾额。院内有一座正殿和两座配殴。正殿为三清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 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天官、地官、水官、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等的神像。东配殿为灵官殿,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 官像,灵宫殿的南面有一座土地庙,供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西配殿为玄坛殿,供奉 财神爷赵玄坛(赵公明)。
        味腴书屋位于三省堂的东侧,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建。该处原建有家庙, 现分为前后两进。
        天师府的后部有灵芝园和百花园,园内有各种花卉草木。灵芝园的后面还有两组建 筑,即敕书阁、纳凉居,旧时为藏经书以及天师们休息之地。
        天师府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福建泉州老君岩石像


        泉州老君岩石像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下,又称羽仙岩,是全国最大的老君石刻 像,也是著名的道教石刻造像。清源山由右峰、中峰、左峰三峰组成,三峰耸立,逶迤 秀丽。山中建有老君岩、清源洞、千手岩等多座佛道教岩洞。1988年,老君岩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老君造像


        老子是传说中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又称泰清道德天尊,被尊为道教祖师,是道教三 清之一。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教的经典之作。据《老子内传》记载: “太上 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 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泉州老君岩于宋代时曾建有庙宇,后明代时庙毁,现仅存老君岩石像一尊。像前有 山门及一条石径,山门由石砌而成,石阶上刻有阴阳八卦图案。山门前有一块巨石,上 面刻有 “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大字。入山门,走过一条幽深的石径,就可看到一 尊露天石像,即为老君岩石像。泉州老君岩石像刻于宋代,以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琢 而成。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编《泉州府志》载: “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 雕琢。”像高5.1米,占地55平方米,像中的老子长髯飘飘,一手置于膝上,端坐于悬崖 之上,双目平视前方,目光深邃悠远,若有所思,人物造型丰满,线条流畅。面部表情 柔和,慈眉善目,和蔼可亲,雕刻手法独特,柔中带刚。整座造像与山崖融为一体,浑 然天成。该石像是我国道教石雕艺术的精品。
        泉州当地民间流传有“摸到老君鼻,活到120岁;摸到老君眉,活到160岁” 的说法。
        

福建莆田元妙观


        莆田元妙观位于福建省莆田县城内兼济河边。1996年,元妙观三清殿被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元妙观的前身是“玄妙观” ,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后于宋时更名为 “天庆观” ,元代更名为 “玄妙观” 。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更名为元妙观,并 沿用至今。三清殿明间正脊下有题记云: “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 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 “道观始于祥符,盛于宣 政,佛寺或废为神宵玉清宫,未儿复旧,今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
        元妙观中轴线上,原来有从南向北有山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艾 昌殿等,两侧有东岳庙、西岳殿,五帝庙、五显庙、太师殿、元君殿等,其中三清殿最 有价值。遗憾的是,不少建筑被毁,但仍存有三清殿、宋代山门、清代东岳殿、五帝 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
        


        

福建莆田元妙观


        


        

莆田元妙观内


        其中,三清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格,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明间和 次间柱头略有卷杀,斗拱宏大,殿内有二十根大木柱,柱础为覆盆莲花图案,这些均具 有典型的宋代风恪。斗棋和椽檩之间有道教彩绘。三清殿是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 证,在中国建筑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三清殿的东侧有一个碑园,园中陈列有许多非常宝贵的石碑,其中有宋徽宗撰写的 《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撰写的《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和宋方昭撰写的《兴化军 祥应·庙记碑》,有宋初大文豪王禹偁撰写的《陈仁壁墓碑》。此外,观中还有著名学 者苏东坡、文征明、文天祥等题写的碑刻。
        

福建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文称妈祖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天后宫路,是我国现存规格最高、规 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1988年,泉州天 后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泉州天后宫是为了纪念海神妈祖而建造 的。蚂祖原名林默,又称天妃或大后,因生前 出海救助过不少渔民和海船,深受人们尊崇, 死后被尊为海神。宋元时代,泉州为世界最大 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附近居住的多为渔民, 长年行船海上,风高浪急,时有海难发生。为 了行船顺利,人们就开始供奉妈祖,祈求妈祖 的庇佑,自然就把妈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以寻求安慰。于是,妈祖信仰就开始发展 起来。
        


        

福建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宋徽宗时赐名 “顺济” ,始称 “顺济 庙” 。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永乐十三年(1415年)更名为“天妃宫” ,清康熙 十九年(1680年)改称 “天后宫” 。
        泉州天后宫总面积约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 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廓、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
        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建于花岗岩台基之上。台基为须弥座,束腰处雕有 “八 骏云火” 、“仙家法器” 、“鹤舞云中”,“宝盖莲花” 等图。门窗上雕有凤凰戏牡丹 等,非常精美别致。殿内绘有 “喜鹊登梅” 等吉 祥图案,另有八骏、祥龙、花卉等表现道教主题 的浮雕。
        东西长廊现已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 反映闽台历史渊源关系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 民俗文物,价值很高。
        寝殿即为后殿,殿前有一对十六面元代青石 雕石柱,石柱上有木柱,刻有 “神功护海国,水 德配乾坤” 。
        


        

天后宫大殿


        

江西新建西山万寿宫


        西山万寿宫全称“玉隆万寿宫” ,位于江西省新建县西山镇逍遥山南,距南昌市西 南约30公里,是纪念晋代著名道教人物许逊的宫观,为道教净明道之祖庭。许逊即许真 君,被奉为净明道的始祖,生前为人们做了不少好事,曾在西山修炼。
        万寿宫的前身是“许仙祠” ,始建于东晋。南北朝时更名为游帷观。据《逍遥山万 寿宫志》载: “相传真君尝以五色帷施黄堂谌母祠,及仙去,锦帷飞还,旋绕故宅之 上,因立观名游帷。”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升观为宫,宋真宗赐额“玉隆” , “游帷观” 自此更名为 “玉隆宫” 。宋政和六年(1116年),西山 “玉隆宫”模仿洛阳 “崇福宫”进行重建。建成后的玉隆宫称“万寿玉隆宫” ,规模宏大,包括正殿、三清 殿、老祖殿、谌母殿、兰公殿、 玄帝殿等六大殿,玉皇阁、紫 微阁、三官阁,敕书阁、玉册 阁等五大阁,以及七门、七楼, 三廊、十二小殿、三十六道堂。 惜宫观于元末毁于战火。明正德 十五年(1520年)重建高明大 殿,改称“妙济万寿宫” 。明万 历十年(1582年)又新建了其 他殿宇。后清代又建关帝阁、 万寿宫门,占地面积达31000平 方米,万寿宫达到鼎盛时期。 此后陆续修建。于清咸丰十一年 (1861年) ,宫观再次毁于兵火。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规模较大,并且香火旺盛。 据同治年间《重建逍遥山玉隆万寿宫记》记载: “吾乡逍遥山玉隆万寿宫,殿宇之隆, 香烟之盛,海内周知。虽代远年湮,迭兴迭废,而四方人士奔趋朝拜者,历千载如一 日。”
        


        

江西新建西山万寿宫


        万寿宫规模宏大,现存 有正殿、三清殿、三宫殿、 谌母殿、关帝殿等建筑,均 为清代遗构。正殿建在高台 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三 间,重檐顶,上覆彩色琉璃 瓦,雕梁画栋,雍容华丽, 殿内有许真君坐像,威严肃 穆,两旁为十二真人塑像。
        宫内还有3株古柏,至今 仍苍翠挺拔;古井一口,名八 角井,泉水清澈甘冽,四季 不竭。
        


        

万寿宫关帝殿


        

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


        崂山太清宫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又叫下宫、下清官。太清宫道教 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著名道士刘长生曾在这里创建了全真道的随山派,因此,太清宫 是全真道随山派的祖庭。1982年,太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的道教宫观。
        崂山太清宫前临崂山湾,三面环山,左、右和后面分别为老君峰、桃园峰、望海 峰、东华峰、重阳峰、蟠桃峰、西玉峰等山峰。
        据《太清宫志》载,太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当时仅修 茅庵一座,名三官庙,用以供奉天 官、地官、水官。建元三年(公元 前138年) ,建三清殿,供奉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首先天尊) ,名曰太清宫。唐 朝天祐元年 (904年) ,又建三皇 庵,供奉神农、伏羲、轩辕。此时 太清宫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 等建筑。五代时期,太清宫是华盖 真人刘若拙的道场。太清宫于明万 历年间 (1573~1619年)毁坏,万 历十三年(1585年) ,憨山和尚在太 清宫前修建了海印寺。该寺后毁坏,于原址重建太清宫。此后多次修建。
        太清宫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道观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 皇殿三大部分。另外还有关岳祠等建筑。
        


        

崂山太清宫大门


        三宫殿共有三进院落。主殿位于第三进院,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主殿两侧 供有真武、雷神。主殿两侧墙上有温、刘、马、赵四大元帅壁画。值得注意的是,太清 宫内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即尧、 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其时风调雨顺,尧也被后人尊为 “天官” ;到了舜时,民风高 尚,地不生灾,故后人尊舜为 “地官” ;大禹承袭父职,因势利导,疏浚洪水,故被后人 尊称为 “水官” 。三宫殿的东面道旁,有一世石,上刻有 “波海参天” 四字。三官殿院 内有宋银杏树、明耐冬树,十分珍贵。
        


        

崂山太清宫


        出三宫殿西门,经逢仙桥,过步月廊,就可 到三清殿。三清殿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正殿、 东西殿、山门组成。正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 天尊和道德天尊。西配殿为西王母殿,殿内供奉 王母娘娘。东华殿内供奉东华大帝。正殿门两 侧,各有一株桂花,树龄在百年以上,东侧的是 金桂,西侧的是四季桂(又称银桂)。三清殿门 外东侧有古唐榆一株,人称龙头榆。三清殿西侧 上院为关岳洞,供奉着三国名将关羽和宋代名将岳 飞。三清殿西侧有神水泉,水质纯清甘冽,为崂山第一名泉。
        神水泉西面是三皇殿,殿内供奉三皇,分别是神农(地皇) 、伏羲(天皇)和轩辕 大帝(人皇)。在中国历代神话传说中,神农氏生有水晶肚子,为了让人类能够有足够 的食物,他遍尝百草,被尊为“地皇”;伏羲“仰观于天,俯案于地” ,“通阴阳而兼三 才” ,始作八卦,制定并修改了华夏历法,被尊为 “天皇”;轩辕氏统一了黄河中上游 各分散的部落,建立了一个民族的雏形,被尊为 “人皇” 。两侧墙上嵌有元太祖成吉思 汗所赐的两道圣旨和金虎牌诏文石刻。三皇殿院内有古柏两棵,其中一颗古柏集乔木、 灌木、藤萝三者为一体,柏树上缠绕一株凌霄花,又寄生一颗五倍子树,为崂山一大奇 观,树旁石头上刻有 “汉柏蟠龙” 四字。
        三皇殿山门两侧的石墙壁上,分别镶嵌一通石碑,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敕令道教 全真七弟子之一、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教事的圣旨。这通碑刻立于元代,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太清宫内还藏有多幅历代名人题记、字画,为珍贵文物。
        


        

崂山太清宫内


        

山东青岛崂山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崂山南部昆仑山主 峰玄武峰的半山坡上,为道教全真 道金山派的祖庭。1982年,明霞洞 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明霞洞开凿于金大定年间 (1161~1189年) ,山门朝东,洞 内面积约10平方米,较为宽阔。明 霞洞洞额上有清代书法家工序题写 的 “明霞洞” 三个大字。洞左有巨 石一块,上面刻有 “霞朱半天” 四 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所题。
        


        

崂山明霞洞


        山门外有一株海棠和一株古银杏,山门内有两株玉兰树和两株古银杏。每逢春季花 开时节,海棠花花开似锦,玉兰花沁人心脾。秋季,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山门前后,充 满诗情画意,为古道观增添了不少生趣。
        明霞洞内有上泉、中泉、下泉三泉,其 中,上泉水质尤为甘冽香醇,被誉为 “神 泉” 。
        于明霞洞前,可观云海日出。是时云霞满 天,颇为壮观,此即著名的 “明霞散绮” , 为崂山十二景之一。清代林溥题诗赞道: “明霞洞敞晓霞鲜,贮月潭空碧月圆。九水 苍茫秋色外,十州缥渺彩云边。”
        


        

崂山明霞洞石刻


        

山东青岛天后宫


        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区太平路,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现为山 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据资料记载,初建成时,天后宫仅为一进院 落,正殿为圣母殿,东西配殿为龙王殿和财神殿。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住持宿义 明募资重行修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天后宫曾制定了春秋致祭制度,并进行修 葺。1996年,被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殿宇共80 余间,由山门(上有戏台),天后圣母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等组成。除 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他建筑物均为小灰瓦覆顶。
        山门上建有戏台,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门前立一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二楼中间悬 有 “天后宫” 三字匾额。戏台左右两侧分建钟鼓楼。山门内立石碑两块,记载了清同治 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为研究天后宫历史的重 要史料。其中,清同治十三年石碑载: “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 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
        进入山门,正对的是牌坊式二道门,这将天后宫分为前后两进院落。过二道门,则 是天后宫正殿,即天后圣母殿,殿 内供奉天后(妈祖)像。像高2.8 米,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是目前 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天后两 边为 “千里眼” 和 “顺风耳” 。正 殿两侧有耳殿,分别为财神殿和龙E 殿。天后宫现辟为民俗博物馆,展 出民俗文物100多件。
        据记载,20世纪20年代,天后 宫的 “主持道人和崂山之太清宫同 属一派” ,且每逢月之朔望,市内 善男信女亦多前往祈福。
        


        

天后宫戏台


        

山东蓬莱蓬莱阁


        蓬莱阁建于蓬莱市丹崖山顶上,素有 “人间仙境” 之称,与黄鹤楼、岳阳楼、滕 王阁并称为 “中国四大名楼” 。著名的 “八仙过海” 传说即源于此。蓬莱阁景区以道 教文化为主导地位。1982年,蓬莱阁与蓬莱水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山东蓬莱阁远眺


        


        

蓬莱阁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 (1061 年) 。未建阁前,山上只有草阁三楹,称 “海神庙” 。宋嘉帖六年,登州 (今蓬莱) 郡守朱处约在山上建阁。明万历十七年 (1590年) ,巡抚李戴扩建。后又经多次扩 建,始成今日规模。
        蓬莱阁整个古建筑群由龙王宫,天后宫、 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及其附属 建筑避风亭、卧碑亭、苏公祠、澄碧轩、宾日 楼、观澜亭等组成,占地面积3.28万平方米。
        龙王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627~649 年) ,原建于丹崖山顶 (现蓬莱阁所在 地) ,宋嘉祐六年 (1061年) 建蓬莱阁时 移至今址。龙王宫三进院落,建有正门、前 殿、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等。
        子孙殿位于龙王宫正殿东侧,位于龙王 宫与天后宫之间,为龙王宫附属建筑。子孙 殿殿门上悬 “熊罴赐梦” 匾额一块。殿内北 面正中高台供奉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疹子娘娘,东西两侧高台供奉麒麟送子、天王送 子。
        天后宫位于子孙殿东侧,山门在 “丹崖仙境” 楼后。这座天后宫主祀女性海神林 默。林默为宋代初期福建莆田巡检林源的女儿,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加封 “天后” ,亦称 “妈祖” 。天后宫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 ,当时 “计建庙四十间” 。明崇祯九年(1636年) ,进行重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大 部分建筑被毁,次年进行重修。天后宫前后四进院落,占地3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 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后殿等,两侧有钟鼓楼、配殿等。山门额题“显 灵” ,三间。戏台为二层结构,下层有南北向的门,可通行。二层为戏台,北侧为演出 空间,南侧为后台空间,北侧石柱上有楹联: “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室 歌队里彻蓬瀛。”
        正殿面宽三间,前侧两壁分别镶嵌《重修天后宫记》和《重修天后宫碑记》石碑。
        蓬莱阁建于天后宫西北丹崖山顶,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 。全阁上下两 层,木构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顶,端庄大方。东西两侧各有楼梯可登至楼阁二层,楼 上有 “八仙” 塑像,八仙开怀大饮,各执宝物,从浩瀚的大海上衣袂飘然而过。阁内北 面正中墙壁上有 “蓬莱阁” 鎏金大字横匾一块,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阁内梁柱彩绘 有 “蓬莱十大景” 、“风竹图” 等。阁四周均建有明廊,共明柱16根。上层明廊西有 避风亭、澄碧轩,东有卧碑亭、苏公祠、宾日楼、普照楼。蓬莱阁东西两侧前方建有耳 房、偏房。阁内楹联、名人书画、碑刻、匾额众多,均非常珍贵。蓬莱阁因著名的“海 市蜃楼” 而闻名国内外。
        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由重门、正殿,东西厢房组成,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 贾瑚、总兵王正起倡导修理。正殿内供吕祖吕洞宾坐像。
        三清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 ,主体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组成,殿 内供奉道教三清。
        弥陀寺位于丹崖山南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 ,现存有前殿、正殿和 东西厢房。正殿前东西两侧分别通圆形角门。丹崖山下有建于明代的蓬莱水城。蓬莱水 域又称备倭城,原是北宋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防倭 寇改建为水城,操练水师,停泊船舰。当时,有识之士呼吁: “时以登莱二州皆澜海, 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噌兵,不足以镇之。”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553~1554年) ,著名将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蓬莱水城的主要建筑有水门水闸、防 波堤、平浪台、护城河、敌台、码头等,是明清两代海防要塞,是中国保存较完整的古 代水军基地之一,设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第三章] 华东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的相关文章

灵芝11个月前 (06-03)
麒麟11个月前 (06-03)
侗族踩芦笙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杀牛祭祖11个月前 (06-03)
塔吉克族的鹰笛11个月前 (06-03)
笛子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祭鼓11个月前 (06-03)
钟馗11个月前 (06-03)
大肚弥勒11个月前 (06-03)
金凤凰11个月前 (06-03)
人们为啥喜爱抽黄烟11个月前 (06-03)
安灶风俗11个月前 (06-03)
筒裙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吃寿面11个月前 (06-03)
吃乌米饭11个月前 (06-03)
花竹帽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祭米魂11个月前 (06-03)
高坝赶歌会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姑娘节11个月前 (06-03)
“查白场”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目脑”会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哈尼族的正月年11个月前 (06-03)
打春牛11个月前 (06-04)
正月十五挂红灯11个月前 (06-04)
吃“年”11个月前 (06-04)
树神 赐予树木生命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