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399页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名言: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尽: 完全。 句意: 不完全知道用兵的有害方面的人, 就不能完全知道用兵的有利方面的事。 出处: 《孙子·作战篇》...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名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注释: 非战: 不通过战斗。 句意: 善于用兵的人, 不通过战斗而使敌军屈服, 不通过进攻而夺取敌人的城堡, 不必旷日持久而毁灭敌国。 出处: 《孙子·谋攻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名言: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注释: 诡道: 诡诈的办法。故: 所以。 句意: 用兵要运用诡诈的办法, 所以, 能打就装作不能打, 想打就装作不想打, 要向近处打就装作要向远处打, 要向远处打就装作要向...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名言: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注释: 加: 指进攻。碫(duan): 石头。卵: 指鸡蛋。 句意: 用兵进攻敌人, 就好象用石头打鸡蛋, 这是因为“避实就虚”运用得适宜。 出处: 《孙子·势篇》...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名言: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注释: 竭:...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名言: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殆: 危险。 句意: 了解敌人, 也了解自己, 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敌人, 只了解自己, 胜败的可能各有一半; 既不了解敌人, 也不了解自己, 那么每战都有危...

用兵之法, 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名言: 用兵之法, 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注释: 敌: 相当。逃: 退却。 句意: 用兵的法则, 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 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 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名言: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句意: 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把握住了胜利而后才寻求与敌人交战的机会,失败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而后才希望在战争中求得胜利。 出处: 《孙子·形篇》...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名言: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注释: 军: 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旅: 五百人为一旅。卒: 一百人为卒。伍: 五人为伍。 句意: 用兵的法则是: 使敌国完全...

善用兵者, 役不再籍, 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 故军食可足也。

名言: 善用兵者, 役不再籍, 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 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役: 兵役。再: 两次。籍: 按户籍征集。载: 运输。 句意: 善于用兵的人, 兵役不征集两次, 粮草不运输三回, 自国内取用兵员,在敌国征发粮草, 这样兵员粮草都...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名言: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法: 法则, 原则。驷: 由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为一驷。革车: 辎重车。乘: 辆。带甲: 指士兵。馈(kui): 运...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名言: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九地: 九, 泛指多数。九地指各种各样的地形。九天: 指各种天时气候。 句意: 善于防守的人, 把自己的兵力隐藏在各种各样的地形之下; 善于进攻的人, 能在各种各样的天时...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名言: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句意: 善于作战的人, 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上, 而不失去使敌人失败的机会。 出处: 《孙子·形篇》...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名言: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注释: 虞: 料想, 准备。御: 驾御, 牵制。 句意: 预知胜利有五种情况: 能够知道什么情况下能打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 就能胜利; 能够懂得...

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

名言: 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 注释: 屏患: 排除灾难祸害。疾: 非议。劳: 功劳, 功绩。 句意: 他用兵, 是替众百姓排除灾难祸害, 所以,人民不会非议他的功绩。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

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名言: 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注释: 持胜: 保持胜利。 句意: 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强大也看成是弱...

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

名言: 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 注释: 萌: 发生。服: 习, 适应。 句意: 治理百姓要在奸邪没有产生之前就加以禁止, 用兵作战则要使百姓的思想适应于战争。 出处: 《韩非子·心度》...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名言: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注释: 陈: 阵列。 句意: 君子打仗时虽然讲究阵列, 但勇气是取胜的根本。 出处: 《墨子·修身》...

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名言: 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注释: 简本教: 不注重农业和练兵。 句意: 君主常常怒气冲天而又喜欢打仗, 不注重农业生产和练兵而又轻易发动战争,这可是要自取灭亡的。 出处: 《韩非子·亡征》...

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

名言: 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 注释: 要: 重要。于: 比。兵: 军队。 句意: 保证国家的安危, 没有什么比军队更为重要的了。 出处: 《管子·参患》...

二军相当,两旗相望;唯毋一战,战必不两存。

名言: 二军相当,两旗相望;唯毋一战,战必不两存。 注释: 相当: 力量相等。相望: 指距离很近。毋: 不要。 句意: 两军的力量相等, 两军的距离又很近, 只要不打仗, 要打仗就是你死我活。 出处: 《韩非子· 内储说下·六微》...

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名言: 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注释: 乎: 于。 句意: 凡进攻讨伐他国, 一定要在国内先把计谋商定好, 然后军队才能开出国境。 出处: 《管子·七法》...

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

名言: 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 注释: 侵: 侵蚀, 败坏。 句意: 军队风气败坏, 是由于不讲道义的缘故; 法制受到侵蚀, 是由于不讲正义的缘故。 出处: 《管子·法法》...

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

名言: 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 注释: 贫: 使贫穷。兵: 指用兵, 战争。忧: 使忧虑。 句意: 使百姓贫困, 损耗财力, 没有什么比战争更大的了; 危及国家,使君主忧虑, 没有什么比战争来得更快的了。 出处: 《管子·法法》...

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

名言: 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 注释: 用: 用度。厉: 盛, 振作。 句意: 国家贫穷, 用度不够, 军队就疲弱, 士气就不振作; 军队疲弱士气低下, 作战就不能取胜, 防守就会失利;...

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

名言: 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 句意: 军队, 对外要攻伐残暴的国家, 对内要惩治邪乱的坏人。 出处: 《管子·参患》...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名言: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注释: 是: 这种人。 句意: 善于依附人民, 这种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出处: 《荀子·议兵》...

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则战不胜而守不固。

名言: 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则战不胜而守不固。 注释: 劝勉: 勉力。行制: 指执行法令。死节: 为节义而死。 句意: 士兵不自我鼓励,不执行命令,不为节义而献身,作战就不会取胜,防守就做不到坚不可摧。 出处: 《管子·法法》...

无地固,城郭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

名言: 无地固,城郭恶;无畜积,财物寡;无守战之备,而轻攻伐者,可亡也。 注释: 地固: 阵地坚固, 地势险要。 句意: 既无险要的地形, 又无坚不可摧的城池; 既无蓄积收藏, 财物又不多; 没有做好防守作战的各种准备, 但又想轻易地去进攻讨伐别国, 这...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名言: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注释: 兵: 用兵, 战争。 句意: 用兵是国家的大事, 关系到国家人民的生死存亡, 是不可以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出处: 《孙子·计篇》...

凡兵有大论, 必先论其器, 论其士, 论其将, 论其主。

名言: 凡兵有大论, 必先论其器, 论其士, 论其将, 论其主。 注释: 大论: 值得评论研究。器: 武器。 句意: 凡是用兵有值得评论研究的事情, 首先要考虑的是武器, 其次是士兵, 其次是将领, 最后是国君。 出处: 《管子·参患》...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

名言: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 注释: 据虚: 处于空虚无依的地方。搏景: 捕捉影子。 句意: 善于用兵作战的人, 总是让敌军处于空虚无依的地势, 总是让敌军象捕捉影子一般地被我调遣。 出处: 《管子·兵法》...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名言: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句意: 频繁地进行进攻讨伐的战争, 这实在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出处: 《墨子·非攻下》...

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

名言: 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 注释: 安: 使……安定。和: 使……和睦团结。 句意: 攻伐别国的人, 他的德行足以使他的国家安定, 他的政治足以使他的人民团结和睦, 国家昌盛安定, 人民团结一致, 这样以...

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名言: 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注释: 竟: 境, 国境。 句意: 进攻敌国的计划还未商定, 军队就开出国境, 这样去作战就会自取失败, 去进攻就会自取毁灭。 出处: 《管子·参患》...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名言: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句意: 兵力不如敌方强, 就不要向它挑战; 粮草不如敌方充足, 就不可和它相持过久。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名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释: 主: 指主动进攻。客: 指被动防守。 句意: 我不敢取攻势而要取守势, 不敢前进一寸却要后退一尺。 出处: 《老子·六十九章》...

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

名言: 不让,则不和;不和,不可以远征。 注释: 让: 谦让。和: 团结。 句意: 不谦让, 就会不团结; 不团结, 就不可以出师远征。 出处: 《左传·定公五年》...

立朝则尽言得失,守邦则抚字万民。

名言: 立朝则尽言得失,守邦则抚字万民。 注释: 得失: 专指过失而言。抚字: 爱护养育。 句意: 入朝廷就尽可能指责君主的过失, 为一方官就爱护养育老百姓。 出处: 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白堤政迹》...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

名言: 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 注释: 爵: 爵位。且: 将。后归: 归于后人。 句意: 每战必胜但如果不知适可而止, 自身就将会战死, 爵位将归于后 人。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名言: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句意: 这一天放纵了敌人, 几个世纪后都会留下祸患。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名言: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注释: 善政: 好的治军方略。 句意: 看到有取胜的可能就进攻, 知道进兵有困难就撤退, 这是治军的好策略。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名言: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注释: 与: 应会, 对付。 句意: 善于作战的人不发怒,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周旋。 出处: 《老子·六十八章》...

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

名言: 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 注释: 发: 公布。 句意: 计谋还没有公布就被外人闻知, 这就危险了。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

师克在和,不在众。

名言: 师克在和,不在众。 注释: 克: 攻克敌军, 打胜仗。 句意: 军队打胜仗在于内部和睦团结, 而不在兵多。 出处: 《左传·桓公十一年》...

恃陋不备, 罪之大者也; 备豫不虞, 善之大者也。

名言: 恃陋不备, 罪之大者也; 备豫不虞, 善之大者也。 注释: 恃: 依靠。豫: 预备。虞: 预料。 句意: 依靠简陋的条件而对敌人不加防备, 这是最大的罪过; 充分防备预料之外事情的发生, 这是最大的好事情。 出处: 《左传· 成公十年》...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名言: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句意: 只求与百姓之情相通, 但愿听取自己的过失所在。 出处: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

抗兵相如,哀者胜矣。

名言: 抗兵相如,哀者胜矣。 注释: 抗: 相当。 句意: 两军对阵, 实力相当, 充满悲痛心情的一方将取得胜利。 出处: 《老子·六十九章》...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名言: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句意: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低估了敌人的力量, 低估了敌人的力量几乎让我丧失了我最宝贵的东西。 出处: 《老子·六十九章》...

直言者, 国之良药也; 直言之臣, 国之良医也。

名言: 直言者, 国之良药也; 直言之臣, 国之良医也。 句意: 正直的言论, 是治国的好药; 直抒己见的人, 是治国的好医生。 出处: 清·唐甄《潜书·抑尊》...

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撄之;深情隐慝,人为我发之。

名言: 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撄之;深情隐慝,人为我发之。 注释: 撄(ying): 触犯。深情: 人所不知的情况。慝(te): 邪恶。发: 揭发,暴露。 句意: 广泛听取采纳意见, 穷凶极恶的人就有人替我去触犯他, 隐藏的邪恶事情就有人替我去揭发。 出处...

凡听言择善, 须先绝去自己私意, 使心如明镜之空, 乃能照物。

名言: 凡听言择善, 须先绝去自己私意, 使心如明镜之空, 乃能照物。 句意: 大凡听取他人的言论要择善而从, 一定要先除去自己的固有成见, 使自己的心象空明的镜子, 这样才能看清事物。 出处: 清·陈确《示儿贴》...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名言: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注释: 要术: 重要的策略手段。 句意: 上面能得到好的天气时令, 下面能得到好的地理形势, 观察敌方阵势的变动情况, 后行动, 先到达, 这是用兵的重要策略手段。 出处: 《荀...

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名言: 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注释: 量: 估量。会: 交战, 交锋。 句意: 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 跟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一样。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力量而后才进攻, 先考虑胜败而后才交锋, 这种人如遇到敌人全军一定会害怕。...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名言: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注释: 劳师: 使军队疲劳。竭: 衰竭。 句意: 从来没有听说过用疲劳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敌人, 军队疲劳, 战斗衰竭, 远方的敌军又有了防备, 这恐怕是不行的。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二...

口是祸之门, 舌是斩身刀。

名言: 口是祸之门, 舌是斩身刀。 句意: 嘴巴是招来祸患的大门, 舌头是斩断自身的快刀。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颜之诛以直谏。

名言: 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颜之诛以直谏。 注释: 恶(wu): 厌恶, 憎恨。危切之言: 令人忧虑的言论。诛: 杀。 句意: 圣明的君主不厌恶令人忧虑的言论而树立起了好名声, 有志之士不躲避因冒犯君主威严所面临着杀头的危险而直言劝谏。 出...

谗言切莫听, 听之祸殃结: 君听臣当诛, 父听子当决, 夫妇听之离, 兄弟听之别, 朋友听之疏, 骨肉听之绝。堂堂七尺躯, 莫听三寸舌, 舌上有龙泉, 杀人不见血!

名言: 谗言切莫听, 听之祸殃结: 君听臣当诛, 父听子当决, 夫妇听之离, 兄弟听之别, 朋友听之疏, 骨肉听之绝。堂堂七尺躯, 莫听三寸舌, 舌上有龙泉, 杀人不见血! 注释: 诛: 杀。决: 决裂。龙泉: 古剑名。 句意: 谗言切切不可听取, 听取了就要...

销忠直之气, 结谏诤之舌, 非国家福。

名言: 销忠直之气, 结谏诤之舌, 非国家福。 句意: 销除忠贞正直的浩气, 封闭规劝争辩的口舌, 这不是国家的福分。 出处: 清· 张廷玉《明史·周嘉谟传》...

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名言: 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注释: 壅(yong): 堵塞。是: 此。 句意: 上面和下面的情况被堵塞而不能互通, 国家的弊病就因此而积累起来。 出处: 明·王鏊《亲政篇》...

危亡之事不可有, 而危亡之言不可忘。

名言: 危亡之事不可有, 而危亡之言不可忘。 句意: 国家危亡的事是不可发生的, 而国家危亡的言论更不可忘却。 出处: 元· 脱脱等《宋史· 杨栋传》...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名言: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注释: 失体: 不得体。 句意: 高兴的时候说话多失去信用, 愤怒的时候说话多不得体。 出处: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多指乱视,多言乱听。

名言: 多指乱视,多言乱听。 注释: 指: 指点。 句意: 过多的指点会淆乱视觉, 过多的言论会淆乱听觉。 出处: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阿谀人人喜, 直言个个嫌。

名言: 阿谀人人喜, 直言个个嫌。 句意: 阿谀奉承人人喜欢, 真诚直率的言词人人讨厌。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名言: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注释: 戒: 谨慎。 句意: 与世人相处不要多说话, 多说话就一定有失口的地方。 出处: 明·朱伯庐《治家格言》...

至人无过任评论,其次纳谏以为恩。最下自差偏自是,令人敢怒不敢言。

名言: 至人无过任评论,其次纳谏以为恩。最下自差偏自是,令人敢怒不敢言。 注释: 至人: 道德高尚的人。 句意: 道德高尚的人没有过错还任人评头论足, 其次的人采纳了别人的规劝而感恩不尽, 最次的人明明自己不好还认为自己事事正确, 实在是让人敢怒而...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名言: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句意: 有话就长说, 无话就短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

名言: 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 句意: 在深通世情的人面前不要说假话。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名言: 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注释: 任: 允许。 句意: 允许劝谏不难, 听从劝谏才是难; 听从劝谏不难, 按照劝谏去做才是难。 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蔡襄传》...

文士褒贬,多过其实。

名言: 文士褒贬,多过其实。 注释: 褒: 说好话。贬: 说坏话。 句意: 文人说好话或说坏话, 大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崔洪传》...

知直言之为药石,而有益于己,然后果于能听;知谀言之为疢疾,而有害于己,然后果于能不听。

名言: 知直言之为药石,而有益于己,然后果于能听;知谀言之为疢疾,而有害于己,然后果于能不听。 注释: 石: 砭石, 治病的器具。谀言: 奉承巴结的言词。疢(chen): 疾: 疾...

天下理乱,系言路通塞。

名言: 天下理乱,系言路通塞。 注释: 理: 治, 安定。系: 为, 关键在于。 句意: 天下安定还是混乱, 关键在于进献规劝之言的渠道是畅通还是堵塞。 出处: 明·李懋桧《谏官阻塞言路疏》...

以尽言直谏为小人,则为缄默逢迎之君子不难也。以秉直纳忠为罪人,又孰不能为容悦将顺之功臣哉?

名言: 以尽言直谏为小人,则为缄默逢迎之君子不难也。以秉直纳忠为罪人,又孰不能为容悦将顺之功臣哉? 注释: 缄默: 闭口不语。秉直: 主持正义。纳忠: 采纳忠言。孰: 谁。容悦:逢迎取媚。将顺: 随意附合。 句意: 如果把有啥说啥直言规劝的人当作小人...

不信好人言,必有栖惶事。

名言: 不信好人言,必有栖惶事。 注释: 栖惶: 匆忙不安的样子。 句意: 不相信好人说的话, 就一定会有匆忙不安的事情。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忠臣不计得失,故言无不直。

名言: 忠臣不计得失,故言无不直。 注释: 计: 考虑。 句意: 忠贞的大臣不考虑利害得失, 所以说出来的话没有不直率的。 出处: 清·张廷玉《明史·王艮传》...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名言: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句意: 思想所感受到的东西有邪恶和正直之分, 所以言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出处: 宋·朱熹《诗集传序》...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

名言: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 注释: 美:称赞。 句意: 劝人不可以指责他的过失, 必须先称赞他的优点。人高兴了,相劝的话就容易听得进; 人发怒了, 相劝的话就很难听进去。 出处: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李逢吉裴...

丈夫开口即见胆。

名言: 丈夫开口即见胆。 句意: 大丈夫只要一说话就可见到胆量。 出处: 宋·文天祥《去年十月九日余至燕城今周星不报为赋长句》...

人主自臧, 则众谋不进。

名言: 人主自臧, 则众谋不进。 注释: 自臧: 自己认为好。 句意: 做君主的自以为是, 那么大家就不会为他设谋献计了。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周安王二十五年》...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 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名言: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 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句意: 招纳贤才的路应当宽广而不应当狭窄, 采纳直言的渠道应当打开而不应当阻塞。 出处: 元·脱脱等《宋史· 乔行简传》...

烈士不避铁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

名言: 烈士不避铁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 注释: 烈士: 坚贞刚烈之士。铁钺(fu yue): 刑戮之具。讳: 忌讳。 句意: 坚贞刚烈之士不怕刑戮加身而进献规劝之言, 贤明的君主不忌讳自己的过失而采纳忠贞的言论。 出处: 宋·苏舜钦《火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名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注释: 兼听: 多方面听...

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

名言: 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 注释: 将然: 指事情尚未发生之时。 句意: 一句话说错, 一件事做错, 可以在事情尚未发生的时候就纠正它, 而不能让错话错事已经传播天下以后才去争辩规劝。 出处: 宋·...

赏之使谏, 尚恐不言; 罪其敢言, 孰肯献纳?

名言: 赏之使谏, 尚恐不言; 罪其敢言, 孰肯献纳? 注释: 孰: 谁。献纳: 进献纳言。 句意: 赏赐人使人劝谏, 还担心他们不说; 如果治罪敢于发表意见的人, 那么还有谁肯进献有益的言论? 出处: 宋·苏舜钦《乞纳谏书》...

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

名言: 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 注释: 救时: 救治时弊。 句意: 把救治时弊推行善道看作贤良, 把冒犯威颜采纳规劝看作忠诚。 出处: 宋·苏轼《居士集叙》...

谏臣拂士,世主之药石也。

名言: 谏臣拂士,世主之药石也。 注释: 拂士: 辅弼之士, 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人。石: 用来治病的砭石。 句意: 规谏的大臣、辅佐的宰相, 就好象是给君主治病的药和砭石。 出处: 宋·苏轼《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

溺于俗见,则听正言不入。

名言: 溺于俗见,则听正言不入。 注释: 溺: 沉迷, 受拘束。 句意: 受世俗见解的拘束, 正确的言论就听不进去了。 出处: 宋·陆九渊《语录下》...

危言在国为元气,君子从来岂顾名。

名言: 危言在国为元气,君子从来岂顾名。 注释: 元气: 指生命力。 句意: 议论危亡对国家来说是一种生命力, 君子从来就不顾念自己的名 声。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象郡送行诗》...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名言: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注释: 至言: 高妙的言论。 句意: 有想法就说出来, 把意思表达完了就闭口,这是天下最高妙的言论。 出处: 宋·苏洵《策略第一》...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

名言: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 注释: 愠(yun): 怒。斥: 指出。亡: 亡国。 句意: 听说死就要发怒, 那么医生就不敢指出他的病因; 说到国亡就要发怒, 那么大臣就不敢争辩他的过失。 出处: 宋·李觏《庆历民言·开讳》...

言路从来天样阔,蛮荒谁使径旁通。

名言: 言路从来天样阔,蛮荒谁使径旁通。 注释: 蛮荒: 指文化落后的僻远地区。谁使: 使谁, 派谁。 句意: 纳谏的渠道向来就象天空一样开阔, 僻远的地方派谁去疏通道路。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象郡送行诗》...

君子因誉而情疏,因诤而友密。

名言: 君子因誉而情疏,因诤而友密。 句意: 君子因为别人赞誉他, 就在感情上疏远别人; 因为别人规劝他,就在友情上亲近别人。 出处: 宋·崔敦礼《刍言》卷下...

祸在不测,犹不忘谏争,忠之至也。

名言: 祸在不测,犹不忘谏争,忠之至也。 注释: 不测: 指难以预料。至: 极, 顶点。 句意: 祸患已难以预料, 还不忘规劝争辩, 这是最忠贞的表现。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三年》...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名言: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注释: 形: 形状, 模样。资: 借助。 句意: 人要看清自己的模样, 一定要借助明镜; 君主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一定要依靠忠臣。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忠谠之言,唯患不闻。

名言: 忠谠之言,唯患不闻。 注释: 谠(dang): 正直。 句意: 忠贞正直的言论, 唯恐听不到。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八年》...

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

名言: 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 注释: 纵横: 任意奔放, 不受拘束。讷: 出言迟钝。 句意: 巧舌多辩不受拘束讨人喜欢, 忠言质朴无华并且大多出言迟钝。 出处: 宋·欧阳修《为君难论下》...

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此而不治,无有也。

名言: 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此而不治,无有也。 注释: 进忠: 进献忠言。治: 安定。 句意: 进献忠言象追逐利益一样积极, 议论政事象诉说冤苦一样忧虑伤心, 象这样而国家不得安定是不可能的。 出处: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窦存传》...

虽有纳谏之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

名言: 虽有纳谏之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 注释: 力行: 尽能力去做。 句意: 虽然有采纳规劝之言的明智, 却没有尽自己能力去做的果断态度, 那么, 规劝的话越多, 听来越感到困惑不解。 出处: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名言: 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句意: 士不能舍身忘死就不算是忠心, 话听起来不刺耳就不能算是规劝。 出处: 宋·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置政事状》...

论之者取祸以结舌, 语之者避罪而钳口。

名言: 论之者取祸以结舌, 语之者避罪而钳口。 注释: 结舌、钳口: 闭口不说话。 句意: 议论的人因遭到祸患而闭口不语,评说的人因躲避治罪而沉默不言。 出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