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裴迪《鹿柴》

裴迪《鹿柴》

裴迪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

鹿柴是王维的辋川别业的一个景点。辋川,水名,辋川别业在终南山下辋川山谷。王维有《答裴迪》绝句:“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这“心知白云外”,用李白话说就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是理解裴迪诗作的线索。

裴迪在这首《鹿柴》中创造了一个空灵的艺术意境,主客体的“静”正是构成空灵的首要条件,全诗都从“静”的审美视角展开的,固然,诗中渲染的是一幅静景。但与其说景静,还不如说心静,心静正是“心知白云外”的注释。

审美主体内在的“静”是产生审美共鸣的主要因素。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诗人在“静观”中发现了自然中的“我”,获得了物与我的心灵交感。诗人在一个深秋的黄昏,独自漫步在山径上,“不知深林事”,事实上并非“不知”。“不知”是抛开一切世俗的杂念,超越自我。宗白华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美学初步》)诗人把他的情感完全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了。于是乎“但见麏麚迹”。麏,獐也。麚,牡鹿也。有獐、鹿出没的地方,每每是人迹罕至之处。诗人之所以只见“麏麚迹”,正是反衬鹿柴的幽静:鹿柴的幽静,也正是诗人心灵的宁静,否则,为何什么景象都不见,唯见“麏麚迹”呢?以情观景,景中含情;静中观景,灵气往来,因而构成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渲染了一个静穆的艺术境界:漫步山径,幽人独往来,“心知白云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裴迪《鹿柴》” 的相关文章

魏野《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子兰·《襄阳曲》7个月前 (10-06)
贾岛《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李涉《竹枝词》7个月前 (10-06)
李华《春行寄兴》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华州西》7个月前 (10-06)
张说《送梁六》7个月前 (10-06)
杜甫·《赠花卿》7个月前 (10-06)
薛道衡《人日思归》7个月前 (10-06)
王维《杂诗三首》7个月前 (10-06)
陆游《示儿》7个月前 (10-06)
吴隐之《酌贪泉诗》7个月前 (10-06)
狄归昌《题马嵬驿》7个月前 (10-06)
钱珝《未展芭蕉》7个月前 (10-06)
王安石《夜直》7个月前 (10-06)
张文姬《沙上鹭》7个月前 (10-06)
张乔《宴边将》7个月前 (10-06)
张籍《赠王建》7个月前 (10-06)
韩氏《题红叶》7个月前 (10-06)
徐凝《忆扬州》7个月前 (10-06)
杜甫《漫成一绝》7个月前 (10-06)
戴叔伦《过三闾庙》7个月前 (10-06)
卢纶《山店》7个月前 (10-06)
王勃《蜀中九日》7个月前 (10-06)
李白《越中览古》7个月前 (10-07)
龚自珍《漫感》7个月前 (10-07)
吴伟业《伍员》7个月前 (10-07)
于谦《石灰吟》7个月前 (10-07)
汪藻《即事》7个月前 (10-07)
王安石《北山》7个月前 (10-07)
陆龟蒙《雁》7个月前 (10-07)
高蟾《金陵晚望》7个月前 (10-07)
张仲素《春闺思》7个月前 (10-07)
杜牧《兰溪》7个月前 (10-07)
张籍《泾州塞》7个月前 (10-07)
许浑《塞下曲》7个月前 (10-07)
杜牧《金谷园》7个月前 (10-07)
杨敬之《赠项斯》7个月前 (10-07)
郭震《米囊花》7个月前 (10-07)
杜甫《少年行》7个月前 (10-07)
李端《拜新月》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雪》7个月前 (10-07)
裴迪《华子岗》7个月前 (10-07)
皇甫冉《送王司直》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怨》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