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是乐府诗题,其内容多是写边塞的风光与生活的。此诗与一般边塞诗不同,它没有大漠穷秋、征人思妇、沙场血战这类常见内容,而是从民族和睦的高度独辟蹊径,热情歌颂民族间的团结友好,字里行间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抒发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贺裳《载酒园诗话》评论说:“唐三百年,《塞下曲》佳者多矣,昌明博大,无如此篇。”

诗的头两句叙述历史上西汉王朝与西域乌孙国友好交往的故事,把它作为睦邻的典型予以赞颂。“玉帛”是古时会盟、朝聘所用的礼品,这里指乌孙使臣朝汉时所持的礼品,也可指汉王朝回赠的礼品。“望帝乡”指乌孙使臣回望帝京长安,有依依不舍之情;“不称王”指归附汉王朝。据《汉书》记载,乌孙使者初次朝汉时,“其使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其国后乃益重汉。”这两句诗就是叙述的这一史实。诗中“望”字情深意长,是汉王朝的繁荣昌盛使乌孙使大开了眼界而望洋兴叹,是汉王朝的平等友好的热情款待使他们受宠若惊,十分感念;所以他在归途中情不自禁的频频回首眺望,异常眷恋。有此基础,下句中的“不称王”不仅是顺理成章,而且含有“中心悦而诚服”的特定含义。

在汉民族与四夷少数民族的交往史上,既有和平共处的“蜜月”,也有大动干戈的仇隙杀伐。这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一般说来,攻守之势取决于国力的强弱。可贵的是强者主动作出友好的表示,承担和平的义务。西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是汉王朝的鼎盛期——汉武帝时代建立的。汉武帝采纳了张骞早先提出的外交政策,即“可厚贿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的怀柔外交,并直接派遣政策的倡导者张骞“赍金币往”。以后武帝又两次以宗室女子出嫁乌孙,建立了两国间长期的睦邻关系。常建巧用这一历史掌故,是为了借古鉴今,因为开元天宝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理应主动采取以德抚四夷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收四境和平、长治久安的效果。但玄宗晚年未有珍惜“万国衣冠朝冕旒”的大好形势,却实行开边黩武的乱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危机,这是让人遗憾的。常建在诗中高扬正面的历史经验,就是为了委婉的讽谏朝政。

三、四句写民族和睦带来的和平安宁景象。“天涯”言其远,史书上说,乌孙“去长安八千九百里”。“静”字既指乌孙“地莽平”而处境僻静的地理特点,同时形容和平带来的安乐宁谧。“兵气”指战乱的预兆,古人认为,战乱之前天地常有灾变以示警告;相反,未有战事,则妖祥不现,日月增辉。这两句既可理解为对美好历史时代的追忆,也可理解为诗人所企求的现实理想,或者是兼而有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的相关文章

子兰·《襄阳曲》7个月前 (10-06)
韦庄《金陵图》7个月前 (10-06)
于武陵《高楼》7个月前 (10-06)
韩愈《题楚昭王庙》7个月前 (10-06)
无名氏《送别诗》7个月前 (10-06)
张说《送梁六》7个月前 (10-06)
李白《苏台览古》7个月前 (10-06)
姜夔《绿萼梅》7个月前 (10-06)
秦观《邗沟》7个月前 (10-06)
陆游《沈园二首》7个月前 (10-06)
王维《杂诗三首》7个月前 (10-06)
吴隐之《酌贪泉诗》7个月前 (10-06)
狄归昌《题马嵬驿》7个月前 (10-06)
钱珝《未展芭蕉》7个月前 (10-06)
张文姬《沙上鹭》7个月前 (10-06)
张籍《秋思》7个月前 (10-06)
来鹄《云》7个月前 (10-06)
曹邺《官仓鼠》7个月前 (10-06)
施肩吾《幼女词》7个月前 (10-06)
柳淡《征人怨》7个月前 (10-06)
常建《落第长安》7个月前 (10-06)
戴叔伦《过三闾庙》7个月前 (10-06)
李白《越中览古》7个月前 (10-07)
李白《秋下荆门》7个月前 (10-07)
吴伟业《伍员》7个月前 (10-07)
于谦《石灰吟》7个月前 (10-07)
王禹偁《泛吴淞江》7个月前 (10-07)
司马扎《宫怨》7个月前 (10-07)
葛鸦儿《怀良人》7个月前 (10-07)
杜牧《兰溪》7个月前 (10-07)
张籍《泾州塞》7个月前 (10-07)
许浑《塞下曲》7个月前 (10-07)
薛涛《筹边楼》7个月前 (10-07)
杜甫《少年行》7个月前 (10-07)
李端《拜新月》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雪》7个月前 (10-07)
李益《从军北征》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怨》7个月前 (10-07)
蒲松龄《采莲曲》7个月前 (10-07)
徐兰《出居庸关》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