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4页

吃二月蛋

        从前,有对老夫妇,丈夫叫莫龙,妻子叫宝香。两个人的年纪加起来都有百把岁了,膝下还没有一男半女。老来吃得做不得谁来服侍?死了闭眼伸腿哪个来送终?他们越想越担忧,从早到晚都以泪洗脸。  ......

拜女娲求子的典故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n......

茫耶寻谷种

        在很古老的时候,世间没有五谷,人们吃的是兽肉树皮。后来,听说很远的西边天脚有一个神洞,洞里藏着谷种,但轻易不能拿到手,要克服千难万险才能得到。于是,大家就决定选派一个聪明勇敢的人去取谷种。选派谁去呢?谁能......

二月翻鼓不吹笙

        在黔东南丹寨四方山一带的苗家山寨,每年都要过两次翻鼓节。第一次是在春二月的猪场天;也有的在牛场天,第二次是秋九月,也是同样的日子过。翻鼓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祭祖。春二月的翻鼓节,偏重于祈求祖宗保佑子孙百事......

吊颈鸡

        在从江县加鸠一带地方,苗家打发贵客有一种奇特的礼仪:客人要走时,主人家提几只鸡,用绳子把鸡颈套好,拴在客人挑礼品来的扁担或木棒上,让客人挑回去。结果,挑回去的鸡没有一个不死的。主人家既然有心送鸡,为什么不......

仡佬族葬礼上踩堂舞的来历

        踩堂舞,是居住在贵族省黔北一带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每当仡佬族有人辞世后,便把死者停放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    &nb......

农夫打兔子的典故

                达斡尔族农夫在农闲时,常常带着狗去打兔子。这事的起因,据说是为了最早的谷种。 &nbs......

奶娃妇女不上桌

        “奶娃妇女不上桌。”这是一句方言,也是有些苗家的一种规矩。即乳的妇女无论是居家或走客,都不能与男人同桌吃饭;即使不得已要同桌,也必须用两双筷子。据说,不这样做的话,男人就会被奶腥气带累而误大事。&nb......

普米族“给羊子”的来历

        普米族在丧葬时,要举行“给羊子”的隆重仪式:师毕(巫师)向死者交代归宗路线,并给一只绵羊为他带路,让死者回到祖先的故地。在举行仪式时,死者家属让羊子喝酒,然后师毕把羊子杀死,将羊心取出放在灵桌上,接着给死......

亡人未入棺要忌饭的来历

        黔东南丹寨县一些村寨的杨姓苗家,至今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习惯:凡杨氏家族死了人,不论是大人小孩,在未装入棺材或火匣之前,一律不准吃本氏族的饭,这就叫做“忌饭”。它是怎样兴起的呢?  ......

撒秧过后不吹笙

        古时候,苗族先人和别的地方打仗,男人都去参加。冬天过去了,战争没有结束,就传来有些人战死的消息。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男人们没回来;桐子花打苞了,男人们也还没回来,田没人犁,谷种也没人选。季节不等人呀,寨子......

栽秧

        传说古人种稻谷就像种包谷那样,一窝一窝地点播。那么,后来又怎么改成先育好秧,后扯秧移栽呢?说起来还有个故事哩。       &nb......

做九不做十

        我国民间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往往有做“九”不做“十”、做虚(岁)不做实的习俗。本来遇到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九十等整十岁寿辰时,是最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但民间却往往将其提前到虚岁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

忌油的来历

        “忌油”的村寨比“忌饭”的多,“忌油”的姓氏家族比“忌饭”的更多。        传说,也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几个姓氏还......

生育之神碧霞元君的传说

        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又叫泰山娘娘,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生育女神,也是北方娘娘庙中常供奉的送子女神。她的全名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信奉泰山娘娘为东岳大帝之女,认为她能使妇女多子,还能保护儿童。......

过寿要挂东方朔的画像

        在我国历史上,东方朔实有其人,是汉武帝时期的金马门侍中。他字曼倩,长于文辞,又善于诙谐滑稽,常常讽刺诤谏武帝的过失,因此而被称为忠臣。     &nb......

祭米魂

        过去,隆卡寨有个苗家姑娘,名叫阿星,挑花绣朵,做得一手好针线。一天晚上,月光明亮,风,悠悠地吹着,凉爽极了。阿星端个草凳,坐在木楼栏杆旁边绣花。    &nbs......

广东生育之神金花夫人的传说

        广东一带民间崇信的生育之神还有金花夫人,又名金花娘娘。祭祀金花夫人的金花庙遍及广东各地,那里每年都要举行“金花会”。       ......

七月过卯

        黄平一带的苗族,每逢农历七月,都有过“卯”的习俗。过卯这天,苗家人总要摘四吊未成熟的谷穗煮熟挂在火塘上方的坑架上,然后祈祷一番。关于过卯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n......

好客

        在苗家山寨,一家来了贵客,全寨都来陪,酒酒肉肉、唱唱和和地闹几天。客人要走,各家各户都还要端酒端肉到寨边,又劝又灌,硬把客人弄得醉醺醺的了,才肯让客走。苗家为什么这样好客呢?  &......

“鱼叼箩圈”的由来

        黑龙江里有宗特产,名叫大马哈。这种鱼,总是生在河里,长在海里,末末了,老死在江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有一段传说。       &......

花竹帽的故事

        在毛南族聚居的环江县下南乡古周、干孔两个垌场的东南面,有一座高高的石山峰,山的顶端有个大圆洞,远远望去,洞口遥见蓝天,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毛南话叫做“干孔”。   &nbs......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南阳有个张仲景,是个名医。他医术高妙,不管是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张仲......

少数民族的服装

        朝鲜族的衣服一般以素色、白色为主,据说为清洁、朴素的象征。男子多为白色服装,褂子的袖子很肥大,领窄以两长带结扎。外衣为黑、蓝黑、灰色坎肩。男裤亦肥大,腰间系带子,裤脚扎黑或白色布带,穿布袜子和草鞋。男子老......

吃乌米饭

        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烧煮而成。立夏日,江南农村人人爱吃。相传,这个风俗,源于著名军事家孙膑。      &n......

奶酪的由来

        从前草原上的牧人挤牛羊奶子,就那么倒进铜锅里,烧开以后,你一碗我一碗地舀着喝了。不懂得用它们做成酸奶,更不用说奶酪和酥油了。后来,圣主成吉思汗的父亲耶速亥巴特尔死后成了神仙。有一回成吉思汗去天上探望他父亲......

“莼鲈之思”的典故

        “莼鲈之思”的典故出于《晋书·张翰传》,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也有记载。张翰是西晋的文学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做官。张翰见司马冏骄奢专横,又沉迷于酒色,很觉失望,将来必然失败,......

中秋吃芋艿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尝月饼。但是,在我国东南沿海还流传着中秋吃糖芋艿的习惯。        &nbs......

春节吃什么

        春节食俗,可追溯到先秦,《诗经》即有过年喝“春酒”的记载。汉代崔的《四明月令》载:“正月元旦,是谓正日……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nbs......

窝耳结的由来

        “撒尼”是彝族的支系,主要分布在路南、弥勒、宜良等地。        撒尼妇女长于纺织、刺绣。头饰、衣裤、鞋袜等,多为自......

腌汤菜的典故

        凯里有个地方叫二龙,听名字就知道,有两条龙在这里相会。这真是个好地方。住在这里的苗家,虽然常常吃的是腌汤菜,但姑娘长得很漂亮:弯弯的眉毛,像晚上的月牙;亮亮的眼睛,像龙井水的水珠;红红的笑脸,像春天的桃花......

腊八粥

        在我国广大农村,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用米、麦、大豆、豆腐、肉类、蔬菜混合熬成的“腊八粥”。这是啥意思呢?      &n......

八月十五吃月饼

        为什么八月十五要吃月饼,说法不一,有几种说法是这样的。        第一种说法:   ......

清明吃青团的由来

        清明食俗是伴随着清明祭祀活动而展开的。是日家家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坟上祭奠,祭祀完毕,所有上坟的人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在江南水乡,尤其是江浙一带,每逢清明时节,老百姓总要做一种青团子,用它上......

月饼的来历

        说起八月十五吃月饼,这跟董永还有瓜葛哩!        相传,七仙女回天宫时给董永撇下一个儿子。有一年旧历八月十五,这个......

“熊白啖”

        “熊白啖”是唐代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它由唐宪宗时的给事中穆质亲手创制。其主料为熊脊部的肥肉与瘦的鹿肉干儿,加上调味品合烹而成。这道菜的创制,与穆宁的家法有关。   ......

竹筒酿酒

        喝起独龙族人从竹筒里酿制出的水酒来,那味道比从土坛中酿制出的水酒还美,不仅香甜,而且会使人产生一种周身爽快的感觉。为什么独龙族人喜欢用竹筒酿酒呢?据说,很古以前,独龙江发了一次大水,把整个沿江地区的房屋、......

吃寿面

        一碗热气腾腾的寿面,金灿灿,黄腾腾,吃在朋友的肚子里,喜在寿星的眉梢上。在我国,凡遇到生日,不论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更遑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请亲戚朋友或者同事邻居,吃上一碗寿面,已是最......

煎饼卷大葱的传说

        这个故事要从黄妹子讲起。        黄妹子住在沂蒙山下、弥河岸上,父母双亡,跟着继母过活。她聪明、漂亮,特别是那一双......

七星披肩的来历

        “七星披肩”,是纳西族妇女喜爱的一种服饰。每逢佳节盛会,纳西族姑娘们都披着“七星披肩”,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这精致美丽的“七星披肩”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

新郎的衣服

        朝鲜族姑娘出嫁的时候,总要自己亲手缝制许多嫁妆,有绣着松竹明月的遮衣单,有缝着“福”、“寿”的圆枕头,还有给公婆和小叔、小姑送的礼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给新郎做的一身颜色鲜艳、缝工精巧的衣服。 ......

戒指的传说

        古时候,汉族姑娘出嫁,都要戴戒指,是啥原因呢?        传说有个皇帝,把一个民家女子选进了宫,当晚就传旨要她伴驾。......

水族姑娘戴手镯的来历

        水族姑娘为什么戴上手镯?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nb......

围围巾的故事

        天气一冷,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围个围巾,既暖和又好看。围围巾是怎样流行起来的?这里边有一段故事。        那是很早......

蜡染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

汉族的服装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

苗家花带的故事

        苗家姑娘织的花带,花琅琅的,拴在腰上,好看得很。这种花带送给情人做信物,后生当宝贝;送给知心朋友作纪念,朋友心欢喜;送给尊贵的客人表心意,客人笑颜开……不过,在最初的时候,姑娘们织出的花带,怎么都不会拿去......

毛南族背带上的禾剪和针

        毛南族妇女背孩子出门过山走远路,所用的背带,常常别有银禾剪、银针等银器,这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另有它的用意。       &nb......

汉族口围的来历

        许多上周岁的孩子,头颈里都围有一块口围,据说是从北宋末年开始兴起来的。这里有段来历:        北宋末年,各地人民纷......

姑娘梳小辫的由来

        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周围全是茫茫的大沙漠。人烟稀少,一年四季黄风四起,沙尘漫天,只有到了夏天才能看到几天晴日。居住在这儿的人们,主要是以打猎为生。粮食全靠家畜和猎物的皮毛到外地换回。 ......

白头巾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西双版纳还是一片可怕的森林。那时,傣族居住在遥远的东北方的大平原上,在一次和异族的残酷战争中,整个民族几乎被杀害光了,只有七位公主逃了出来,钻入茂密深邃的森林。  &n......

三尾螺银簪的故事

        景洪回兴、回桑地方,山青水秀,幢幢竹楼掩映在森林竹篁中,片片茶园吐翠飘香。这里原本住着布朗族人,种植早稻、棉花。有个高戛滚年过半百,老两口只有一个姑娘,名叫亿英。这姑娘生性活泼,十七岁,像拔节的嫩竹,袅袅......

没右角的衣裳

        摩梭人有“舅舅为大”的礼俗,特别尊敬舅舅,家中大小事都要与他商量。关于这,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

花边的故事

        水族妇女,喜爱在衣服和裤子上绣上红红绿绿的花边,十分美观。为什么要绣花边,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

木梳插在头上的典故

        古时候,水族妇女头上不插梳,后来因为木梳救了他们,才把木梳插在头上。          &n......

百褶裙

        古老的年代,苗家妇女不兴穿裙子,穿的是粗布缝缀的裤子,裤脚很大,差不多一只裤脚装得下斗把米。那么,后来又怎么兴穿裙子了呢?裙子为什么会像伞呢?老人们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终年被绿......

发髻的来历

        从前,在仫佬人住的地方,有个大山林,山林里住着一个大婆猕,它留着一条同仫佬族姑娘一样长的辫子。可是笨婆猕不会自己梳头,头发总是乱蓬蓬的,生了很多很多虱子。它每天都到山道口上等着,碰上寨子里进山做活路的姑娘......

头上系白布的由来

        过去,四川农村的老百姓,不兴戴帽子,头上总是盘一条白帕子。不管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这样。这种习惯,据传说是给诸葛亮戴孝留下来的。     ......

筒裙的故事

        一天有一个阿昌族男子,在路边挖菜园子。他挥动结实的双臂,挖得汗流浃背。一锅烟的工夫,一块园子挖了大半。这时,有一个做官的人,骑着马,带着卫兵从路上走过。他瞟了一眼,看见这个挖土的人。骑马的人认为,阿昌人嘛......

孩子要穿猫头鞋

        江南水乡,特别是苏南太湖地区,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要穿猫头鞋,据说要一连穿破七双才行。        年轻的母亲,在做鞋时......

佩刀的来历

        从前,苗家的男人们都习惯佩带一种刀,名叫“佩刀”。这种刀还有着两种独特的由来哩!         &n......

蒙古包后面的木杆

        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后面,通常都立着一根尖秃秃的木头杆子。蒙古族人对这根杆子十分敬重,平常是不允许外人随便走近它的。这是为啥呢?     &nbs......

安灶风俗

        民以食为天,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如《释名》所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生冷的食料要变成香浓的食品,离不开灶火的煎煮熏烤。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炊事灶具,古史中“黄帝作釜甑”的传说在考古上也得到证实,乡村沿......

人们为啥喜爱抽黄烟

        人们为啥喜爱抽黄烟,有时竟和它难解难分呢?原来这事还有一段来历呢!        传说在早先年间,雅鲁河畔的一个鄂温克屯......

忌锅灶的习俗故事

        都匀县内外套一带的苗家,长期保持着一个古老的习俗:出嫁姑娘头次回门要忌锅灶。这里头有一个根由。        那是很久以......

绣脸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户贫苦人家,生下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名叫乌娜。乌娜不满九个月的时候父亲便死去了,因此,母女俩相依为命,过着孤苦的生活。小乌娜很聪明,六岁就会绣花,八岁就会帮助母亲下田种地。乌娜唱的歌......

鱼鳞纹衣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阿辛的姑娘,聪明又漂亮,跳舞也很出名。她每次去踩芦笙,大家都围着看。她踩到哪里,人们的眼睛就跟到哪里。      &n......

三脚架

        在湘西一带的苗家,每栋木屋里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大火塘。火塘中间安放着一具生铁铸成的三脚架。这三脚架苗话叫做“果刚”。上面是一个圆形的铁圈,下面是三根微微外敞的铁脚。平时烧水、煮饭,鼎锅就放在这三脚架上。火塘......

满族妇女穿高底木鞋的由来

        在早先,满族妇女讲究穿木底鞋,绣鞋底部当央镶块厚木底,形状像“马蹄”。所以,也叫“马蹄底”,也有叫“龙鱼底”或“四闪底”的。听老辈人讲,最早穿高底木鞋的,是一位名叫多罗甘珠的王。  ......

刺面的传说

        早先的时候,在高山族青壮年中,曾有在脸上刻刺花纹的习惯。这个风俗,虽然渐渐消除了,但是,关于这奇特风俗的来源,还有几种传说呢?      &......

请燕子进家

        天上飞的雀鸟,千种百样,苗家最喜欢的还是燕子。无论哪家立起新房,都要在堂屋中间的楼枕下,钉上一块小木板,请燕子衔泥来做窝,和人同屋住。老人们还特别招呼孩子,不要打燕子,也不要戳燕子窝。 &n......

老人挨满崽

        有一个地方的苗族,有个规矩,几弟兄分家后,爹妈总是和最小的儿子住。提起来,还有个故事哩:        传说,从前有户人......

虎头鞋的来历

        早年,楚州金河堆下有个姓杨的,靠一条破船摆渡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老婆,人家都叫他杨大。        &nb......

畲族歌俗的来历

        畲族人民非常喜爱唱山歌,不管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或在枫叶红遍的秋季,在畲乡到处可以听到悠扬悦耳的歌声。特别是农历春节、二月二、三月三或畲族村寨有远方来客,男婚女嫁之夜都有通宵不眠的歌场。因此,随便到哪一个......

新疆地毯的传说

        新疆地毯,以和田一带出产的最名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代起,人们就剪下羊毛,经过弹松,纺织成毛线,织成平纹、斜纹的毛织品,当时叫褐和缂毛。以后,又发展为用彩色毛线织成各式各样的地毯、挂毯,既可作生活......

洗寨

        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舟溪有个名叫阿曼的姑娘,才十三四岁就帮人家放牛。她很爱护她放的黄牛,黄牛也很听她的话。有一天,天气很冷,她还放牛到坡上去吃草。这天,坡上来了几个游方小伙子,他们一边吹木叶呼唤姑娘们......

姑娘叼着大烟袋

        抽烟,这往往是老年人的事。姑娘叼个大烟袋,一般人会感到惊奇。在关东,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往往是十几岁,怎么她也叼上了大烟袋呢。      ......

金凤凰

        水族人民往往把那些勤劳、美丽而又忠贞的妇女称作“金凤凰”。这不仅是因为她们的头帕裹缠得别致,就像那凤凰的美丽的头;也不单是因为她们袖口、裤口上那鲜艳的花边,就像凤凰那光艳夺目的羽毛,也不是看到那围腰上的凤......

新娘穿草鞋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毗邻地区,多通汉语。善歌,以侗族大歌著称。恋爱充分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决定。婚俗极其丰富多彩,如“行歌坐月”、“不落夫家”等等,“新娘穿草鞋”是其中的一种......

白马藏人酒歌的传说

        老人们说,四川白马人从前的酒歌是一套一套的,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大海,从太阳唱到月亮。可是现在的酒歌都是即兴创作的,看到哪里唱到哪里,想到哪里唱到哪里,见了花儿唱个“密米谣”,见了兰花烟唱个“烟袋歌......

为什么要砌腰门

        海门、启东、如东、东台、大丰沿海一带,往往看到农家大门的外边,还有一道齐胸高的下半截门,俗称“腰门”。提起这道“腰门”,还有来历哩。     &nbs......

黎族人民为何住船形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皇帝有一个女儿,叫做青青公主。青青公主长得又聪明又漂亮,朝廷的文武官员个个都称赞,个个都在青青公主的面前献殷勤,个个都想把青青公主娶为妻子。有的人私下给她送金器,有的人在公主面前......

赛龙舟

        传说古时候,西双版纳有一个勐巴拉纳西国,这里的国王是一个残忍的暴君。他有七个女儿,其中六个已分别嫁给了邻国的王子。他想把长得最漂亮的七女儿许配给宰相的儿子,以便在将来继承他的王位。可是七女儿坚决不同意,她......

“耍耍”的来历

        “耍耍”是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县境内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一般由一男一女表演,且歌且舞,曲调优美动听,深受群众喜爱。“耍耍”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起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哩。   ......

灶王

        灶王是火神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主掌饮食的神。在原始宗教时期,先民们在氏族驻地燃起一堆长明火,用以取暖、驱赶野兽和烤烧食物等。火对先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便产生了对火的崇拜,并幻化出许多神......

门俗的故事

        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憨憨都认得门哩!”这就说明,“门”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假如以门为题搞次问卷测验,恐怕人人都能答出一两个由门字组成的词语来:门当户对、门高户大、门庭若市、门道户说......

京郊的花会传说

        “花会”是密云乃至京东方圆数百里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还带有传奇特色故事。        ......

金华斗牛的由来

        浙江金华一带民间,凡有庙会,就要举行斗牛活动,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个古老感人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候,浙江......

侗族找歌的传说

        广西龙胜平等、贵州肇兴一带侗族人中,流传着讨歌的神奇故事。           &......

水家人的木屋

        在水族地区,很多人家住的都是两层式的木楼房,看去朴素、大方又整洁。听老辈人说,水家人早先盖房子没用木料,到后来才住起木屋来的。说起这事,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哩!   &......

赛马的由来

        古老的年月里,有一对勤俭恩爱的夫妻叫告冬和务姆,年过六十仍没有儿女,已经是白发苍苍,还相扶着上坡做活路。每当他两人想到老来无靠,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   &nbs......

舞彩船的来历

        每当逢年过节,大街小巷、田头院坝都可以看到舞彩船的人群给人们贺节、拜年。关于舞彩船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

山歌的来历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把全国的青壮年都抓去了,整天修啊修的,不晓得累死了多少人,这事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想:照这样下去,黎民百姓不都要累死吗?便传旨叫牛郎织女下去,搭救黎民百姓。 &......

苗家“跳花场”中摔跤的由来

                摔跤,是苗家“跳花场”的一项活动。苗家的摔跤方式蛮有趣。摔跤前,双方先稳稳地抓住对方的腰带,等评判的......

苗族划龙船的来历

        在贵州、湖南等地的苗族聚居区,流传着划龙船的故事。            ......

侗族斗牛的来历

        贵州省锦屏一带聚居区的侗族人,每年在夏历正、二月间或秋后,村村寨寨都要举行斗牛。说起这个习俗的来历,有个有趣的传说。       ......

挖地歌的由来

        瑶族人原来住在富饶美丽的千家垌,后来官府派兵打进去,烧杀虏掠,弄得瑶族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剩下十二户人家,飘洋过海来到广西山区。有个叫冯顺来的青年,带着年老的父亲来到无坪山开荒谋生。这是一片古老的森林,......

苗族斗牛的由来

        苗族人民喜爱斗牛。每逢大的节日,几乎都要举行斗牛活动。斗牛场上的斗牛,都是膘肥体壮的大水牯,这种水牯平时不耕田地,还得专人精心喂养。斗牛往往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斗赢了是全寨的荣耀,因此喂养水牛的费用要由全寨......

门楼上为啥要插小红旗

        洛阳附近的农村里,群众盖起新房的门楼,上边大都要插上两面小红旗。你知道房主人为啥要插这两面小红旗吗?        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