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546页

点石成金

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 ① 之巧;得百走马 ② ,不若得伯乐之数 ③ 。(《淮南子·齐俗训》) 【注释】 ①欧冶:相传古代善铸剑者。②走马:快跑的马,即好马。③数:方法、技艺、方术。 【译文】 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学会欧冶造剑的技巧;得到一百匹千里马,不如学会伯乐...

预知未来

明 ① 福处 ② 祸,远 ③ 图 ④ 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 ⑤ 类。(《论衡·实知篇》) 【注释】 ①明:明白、清楚。②处:对待、处置。③远:长远。④图:想,反复考虑。⑤兆:预兆,事情发生前的迹象。 【译文】 由对现实中祸福的把握去预见遥远的将来,并不是因为具有...

以小明大

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 ① ,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 ② 大。(《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 ①悬羽与炭:把羽毛和干炭悬挂在天平的两端,利用两者的吸湿性不同,由天平倾斜角度的大小,就可以知道空气湿度的大...

披甲防水

尝 ① 被甲免射者,被 ② 而入水;尝抱壶而度水者,抱而蒙 ③ 火;可谓不知类矣。(《淮南子·说林训》) 【注释】 ①尝:曾经。②被:披。③蒙:覆盖。 【译文】 曾经披甲而避免了被箭射伤的人,(现在)披甲入水;曾经抱着壶渡水的人,(现在)抱着壶去盖火。这都是陷入“...

以近论远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① ;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 ①暮:晚。 【译文】 看见一片叶子落下,就可以推知秋天已来临,一年快到尽头了;看到瓶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有多寒冷。这就是事物可由近论远的道理。 【评说】 “...

观小知大

故未尝灼 ① 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所烧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所害也。由此观之,见者 ② 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淮南子·氾论训》) 【注释】 ①灼:烧伤。②见者:有见识、懂道理的人。 【译文】 虽然没有被火灼过却不敢用手去握火,是因...

明于类

夫言者,所以通 ① 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人于己也。喑 ② 者不言,聋者不闻,既喑且聋,人道不通,故有喑聋之病者,虽破家求医,不顾其费。岂独形骸 ③ 有喑聋哉?心志亦有之。夫指之拘 ④ 也,莫不事 ⑤ 申 ⑥ 也,心之塞也,莫知务 ⑦ 通也,不明于类也。(《淮南子·泰...

不可不辩

一堂之上,必有论者。一乡之中,必有讼 ① 者。讼必有曲直,论必有是非。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论衡·物势篇》) 【注释】 ①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 【译文】 在厅堂那样的场合,必定有争论的人。在一乡之中,必定有打官司的人。打官司必定有...

皆能推理

妇人之知 ① ,尚 ② 能推类以见方来 ③ ,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论衡·实知篇》) 【注释】 ①知:通“智”,即见识。②尚:尚且。③方来:未来。 【译文】 凭一个普通女子的见识,尚且能够推究同类事情而预见到未来,何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的那一类人呢! 【评...

必开心意

是故是非者不徒 ① 耳目,必开 ② 心意 ③ 。(《论衡·薄葬篇》) 【注释】 ①徒:只,仅仅。②开:开导、启发。③心意:思考、思维。 【译文】 判断是非不能只凭耳听眼看,而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评说】 这里强调了“心意”即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我们认识事...

对比反驳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 ① 。”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 ② 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 ③ 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 ④ 矣;上端诚,则...

以名乱名

“杀盗非杀人也”,此惑 ① 于用名以乱名者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惑:疑惑、迷惑、错误。 【译文】 “杀强盗不是杀人”,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一个名称来扰乱另一个名称。 【评说】 用自己特定的“名”的含义,去混淆大家公认的“名”的一般含义,荀...

持之有故

持 ① 之有故 ② 。《荀子·非十二子》 【注释】 ①持:持论,主张。②故:根据。 【译文】 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一定要有根据。 【评说】 提出和坚持某种见解和主张,一定要有根有据,因为任何一个论点,都要有充足的论据支持。报载某贪官为自己被黑社会腐化的行...

争气勿辩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荀子·劝学》) 【译文】 对于争强好胜、态度野蛮的人,别与他争辩。 【评说】 我们在讨论或者争辩问题时,态度要端正。就拿学术争论来说,应该是争在学术,而不在个人的脸面。争在学术,就要看对方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在辩论中,坚持己见、言...

推类不悖

辨 ① 异而不过 ② ,推类 ③ 而不悖。(《荀子·正名》) 【注释】 ①辨:辨别。②过:过错。③推类:根据类来进行推理。 【译文】 辨别事理的异同而不要有错误,根据类来进行推理而不要违反各种规律、规则。 【评说】 推类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是由于客观事物是...

选言推理

赏不欲 ① 僭 ② ,刑不欲滥 ③ 。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④ 。(《荀子·致士》) 【注释】 ①不欲:不要。②僭:超越本分,过分。③滥:滥用、过头。④淫:犯罪者。 【译文】 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

直接反驳

陈嚣问孙卿子 ① 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② ,然则又何以 ③ 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女 ④ 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 ⑤ 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

辩则尽故

辩则尽 ① 故。(《正名》) 【注释】 ①尽:全部。 【译文】 论辩时要把全部的原因和根据都摆出来。 【评说】 这是荀子对于一个正确的合乎逻辑的辩论的总的要求。发表自己的主张,应该摆出全部的、充足的理由。“尽故”指出了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在论证中的重要作...

信疑皆信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 ① 贤 ② ,仁也;贱 ③ 不肖 ④ ,亦仁也。言而当,知 ⑤ 也;默而当,亦知 ⑥ 也。故知 ⑦ 默犹知 ⑧ 言也。(《荀子·非十二子》) 【注释】 ①贵:重视、崇尚。②贤:有道德有才能的。③贱:鄙视、轻视。④不肖:不贤。⑤⑥知:通“智”,意...

推与不推

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 ① 藉 ② ,所以救钧 ③ 也。貍头愈鼠 ④ ,鸡头已 ⑤ 瘘 ⑥ ,虻散积血,斫 ⑦ 木愈龋,此类之推者也。膏之杀鳖,鹊矢 ⑧ 中 ⑨ 猬,烂灰生蝇,漆见蟹而不干(于),此类之不推者也。推与不推,若非而是,若是而非,孰能通其微!(《淮南子·...

单兼喻足

单 ① 足 ② 以喻 ③ 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④ 。(《荀子·正名》) 【注释】 ①单:即“单名”,是指用一个字表达的名,即单字词,如“白”、“马”等。②足:充分。③喻:明白、了解。④兼:即兼名,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表达的名,即多字词或词组,如“白马”、“...

同类同理

类不悖 ① ,虽久 ② 同理。(《荀子·非相》) 【注释】 ①悖:相冲突。②久:时间上的绵延。 【译文】 只要事物的类不错乱,尽管时间相差很远,它们也还是有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 【评说】 这里指出的是进行“以类度类”推理的理论依据,即:同类的事物必然有相同的...

以实乱名

“刍豢 ① 不加甘,大钟 ② 不加 ③ 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刍豢:家畜。②大钟:编钟。③加:更加。 【译文】 “吃牛羊猪狗肉并不更甜美,听编钟的音乐声并不更使人快乐”,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实物来扰乱名称。 【评说】 用个...

入水者异

溺者 ① 入水,拯者 ② 亦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者则异。(《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 ①溺者:掉进水里的人。②拯者:救人的人。 【译文】 溺水的人掉入了水里,救他的人也跳入水里,大家都入水里是一样的,但他们入水的原因却截然不同。 【评说】 “溺者”、...

类不可必推(二)

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脱;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人食礜石 ① 而死,蚕食之而不饥;鱼食巴菽 ② 而死,鼠食之而肥。类不可必推。(《淮南子·说林训》) 【注释】 ①礜(yù)石:味辛、有毒、可作中药的一种矿石。②巴菽:巴豆,是一种中草药...

以类度类

以类度 ① 类。(《荀子·非相》) 【注释】 ①度:推测。 【译文】 以一类事物中的某对象去推测这类事物中的其他对象。 【评说】 这是对于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的高度概括的表述。荀子主张用类概念作为衡量对象的准则,用类概念来辨别事物和事理的异同。这是很有...

以名乱实

“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荀子·正名》) 【译文】 “牛马不是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名称来扰乱实际。 【评说】 用名的一般含义来否定名所指称的个别情况,即用概念的一般性来否定具体的事实,荀子认为这是名实关系上的第三类谬误,他把墨辩...

类不可必推(一)

小马大目,不可谓大马;大马之目眇,可谓之眇 ① 马。物固有似然而似不然者。故决指而身死,或 ② 断臂而顾 ③ 活。类不可必推。(《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 ①眇(miǎo):瞎了一只眼。②或:有的人。③顾:反而、却。 【译文】 小马虽然有大眼睛,不能称为“大马...

同异不混

异实 ① 者莫 ② 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实:指客观事物,或认识对象。②莫:不可。 【译文】 异类事物不可不用不同的语词命名,不可以混乱,就好比同类事物不能不用相同语词命名一样。 【评说】 命名的关键之一:...

言之成理

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译文】 说话一定要符合道理。 【评说】 成语“言之成理”由此而来。这句千古名言,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心里和口头,成为规范人们思维和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要求人们说话、辩论要合乎道理、合乎逻辑。人们常说:话...

何谓“辩说”

辩 ① 说 ② 也者,不异实名 ③ 以喻动静之道 ④ 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辩:即论证。②说:相当于“推理”这种思维形式。③不异实名:即名实一致,指用同一个概念指示事物。④动静之道:指运动变化之规律。 【译文】 推理和论证,是使用名实同一的概念来...

王业之始

实不喻然后命 ① ,命不喻然后期,期 ② 不喻然后说,说 ③ 不喻然后辨 ④ 。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命:命名。②期:约会、约定、断定。③说:解说、推理。④辨:即辩,辩论。 【译文】 实际事物不能让人明白...

制名之要

制名之枢要 ① ,不可不察。《荀子·正名》 【注释】 ①枢要:关键、纲领。 【译文】 命名的关键,不能不去考察。 【评说】 制定正确的“名”,即如何用语词概括概念、去反映事物,其要领和方法是什么?荀子认为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下是他提出的五个关键做...

谬论无藏

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 ① 请 ② 而喻 ③ ;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 ④ ,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 ⑤ 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 ⑥ 。 【注释】 ①质:使质朴。②请:通“情”,实情,指名称表示的实际内容。③喻:了解、明白。④...

稽实定数

物有同状而异所 ① 者,有异状 ② 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 ③ 实定数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所:指所知或认识对象。②异状: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情态。③稽:...

循旧作新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荀子·正名》) 【译文】 如果有王者兴起,必然会遵循于好的旧名称和概念,同时也会创造好的新名称和概念。 【评说】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

何谓“辞”

辞 ① 也者,兼 ② 异实之名 ③ 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辞:语句,相当于“判断”这种思维形式。②兼:联结、联系。③异实之名:反映不同事物的名称。 【译文】 语句,是联结不同的名来表达完整的某一个思想(或判定、判断)的意义的。 【评说】...

淫说有害

说淫 ① 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吕氏春秋·正名》) 【注释】 ①淫:惑乱,沉湎。 【译文】 理论惑乱,是指以不可以的为可以,以不对的为对,肯定错误的而否定正确的。 【评说】 违背语言的真实性原则、没有根据的言辞或理论,就是“淫说”:邪说。歪...

约之有命

名无固 ① 宜 ② ,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③ 。名有固善,径易 ④ 而不拂 ⑤ ,谓之善名 ⑥ 。(《荀子·正名》) 【注释】 ①固:一定的。②宜:合适的名称。③实名:给予实(事物)所取的名称。④径易:直...

心征须说

五官 ① 薄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荀子·正名》) 【注释】 ①五官:即“天官”,指眼、耳、口、鼻、体。 【译文】 如果五官接触外物不能产生感知,思维检验感知而不能说出,那么人们就无不说这是个无知的人。 【评说】 概念的最终形成,必...

仆人三耳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於平原君所,深 ① 而辩,至於藏三牙(耳) ② ,公孙龙言藏之三牙甚辩,孔穿不应,少选 ③ ,辞而出。明日,孔穿朝 ④ 。平原君谓孔穿曰:“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 ⑤ 。”孔穿曰:“然。几能令藏三牙矣。虽然,难。愿 ⑥ 得有问於君,谓藏三牙甚难而实非...

“心”有征知

心 ① 有征知 ② 。(《荀子·正名》) 【注释】 ①心:指思维器官。②征知:古代哲学概念。指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 【译文】 思维具有辨别、判断、检验的能力。 【评说】 “征知”...

不知必困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 ① ,虽当,与不知同,其卒 ② 必困 ③ 。(《吕氏春秋·审已》) 【注释】 ①故:原因。②卒:终于、最终。③困:困惑。 【译文】 大凡事物之所以如此,必定有它的原因。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言语)恰当也等同于什么都不知道,最终会...

何谓“名”

名 ① 也者,所以期累 ② 实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名:语词,相当于“概念”这种思维形式。②累:负担,联系。 【译文】 名称,是用来约定、联系、反映实际事物的。 【评说】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其他思维形式(如判断、推理...

天官薄类

征知,则缘 ① 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天官 ② 之当簿 ③ 其类 ④ ,然后可也。(《荀子·正名》) 【注释】 ①缘:通过。②天官: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③簿:通“...

名慢形乱

名守 ① 慢 ② ,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荀子·正名》) 【注释】 ①名守:对名称的遵守。②慢:怠慢、不敬。 【译文】 名称的正确使用被忽视了,奇异的言辞就会产生,名称和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就会混乱,这样下去,就会连正确与错误也没法分清了。 【评说...

人之为人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 ① 也,以其有辩 ② 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荀子·非相》) 【注释】 ①毛:羽毛。②辩:思维、思辨。 【译文】 人之所以称为人,并非是因为有两只脚而且不长毛,而是因为人有思维...

制名指实

制名以指实 ① 。(《荀子·正名》) 【注释】 ①指实:“指”即指称、反映;“实”即客观事物或认识对象。 【译文】 以“名”指称或表示客观实在。 【评说】 “制名以指实”的观念是荀子的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在名、实关系上,荀子确认“实”是第一性的,“名”...

澄子夺衣

宋有澄子者,亡 ① 缁 ② 衣。求 ③ 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援 ④ 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 ⑤ 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吕氏春秋·淫辞...

共别有物

单与兼无所相避 ① ,则共 ② ;虽共不为害矣。……万物虽众,时而欲遍举 ③ 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 ④ 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 ⑤ 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 ⑥ 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 ⑦ 然后止。(《荀子·...

言者谕意

言者以谕 ① 意 ② 也。《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谕:告诉、使人知道。②意:意思,思想。 【译文】 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评说】 语言的任务是表达思想的,通过一定的语言可以了解一定的思想。正因为语言能够表达思想,人们才能利用言辞彼此交流。我们...

郑人争年

郑人有相与 ① 争年者 ② 。一人曰:“吾与尧同年 ③ 。”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 ④ 。”讼 ⑤ 此而不决,以后息 ⑥ 者为胜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相与:互相。②年:年龄。③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唐尧。④黄帝:...

缘情审闻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 ① ,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 ② 也。然则何以慎?缘 ③ 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察传》) 【注释】 ①经:界限。②慎:慎重。③缘:遵循、依照。 【译文】 词语很多似乎不是一类但意思却是一样,而很多似...

辩知有当

辨而不当理则伪 ① 。知 ② 而不当理则诈 ③ 。(《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伪:虚假。②知:见解、知识。③诈:欺骗。宗:根据、凭借、依据。 【译文】 如果论辩中不能提出恰当的根据,那么说的道理就是虚假的,如果述说见解时不能提出恰当的根据,那么述说的...

豕涉河

子夏 ① 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 ② 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注释】 ①子夏:孔子的学生。豕(shǐ):猪。②至于:到达。 【译...

辞难穷

察士 ① 以为得道则未也。虽然,其应物也,辞难穷矣。辞虽穷,其为祸福犹未可知。察而以达理明义,则察为福矣;察而以饰非惑愚,则察为祸矣。(《吕氏春秋·不屈》) 【注释】 ①察士:明察之士,特指精于言辞的名辩家。 【译文】 名辩家自以为有道理,其实不见得。因为...

辩教大义

辩议 ① 不可不为。辩议而苟 ② 可为,是教也。教,大义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 ③ 褐 ④ 而出,衣 ⑤ 锦而入。(《吕氏春秋·用众》) 【注释】 ①辩议:辨析讨论。②苟:如果,假设。③被:通“披”。④褐:粗布衣服。⑤衣:做动词,穿衣服。 【译文】 不能没有辩议。说...

名丧则乱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 ① 说也。(《吕氏春秋·正名》) 【注释】 ①淫:惑乱。 【译文】 名副其实国家就得到治理,名不副实就会发生动乱。导致名不副实的,就是歪理邪说。 【评说】 把“正名”作为关系到天下治乱的根本性法则,说明“正名”的作用也体...

庄父看日

荆 ① 柱国 ② 庄伯令其父视 ③ 日,曰“在天”;视其奚如 ④ ,曰“正圆”;视其时,曰“当今 ⑤ ”。(《吕氏春秋·淫辞》) 【注释】 ①荆:楚国的别名。②柱国:最高武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③视:看、观察。④奚如:如何﹐怎样。⑤今:现在。 【译文】 楚国的...

类然而不然

物多类然而不然。(《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许多事物看起来很相似,像是同类,实质上差别很大。 【评说】 事物是多样性、复杂的。有许多事物从表面看来类似,其实本质上差别却很大。这里提醒人们在使用类推的时候,要注意事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果不是根...

去辩无论

以辩说去 ① 之,终无所定论。(《吕氏春秋·振乱》) 【注释】 ①去:去掉、除掉。 【译文】 没有论辩,最终就不会有任何确定的结论。 【评说】 所谓“辩说”,既有“辩”又有“说”,既反驳对方的观点,又阐明自己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逐步地认识事物,...

是非之宗

理也者,是非之宗 ① 也。(《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宗:根本。 【译文】 道理,是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评说】 把道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那么摆事实、讲道理则是阐述和论证观点的基本手段。...

“牛”“马”有别

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吕氏春秋·审分》) 【译文】 把牛说成马,将马说成牛,是名不正的表现。 【评说】 形形色色的名不副实、概念不清的现象,是需要及时纠正的。人与人的思想沟通或相互了解,最重要的就是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清楚,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如何“见”人

齐有事人 ① 者,所事有难而弗死也。遇故人 ② 於途,故人曰:“固 ③ 不死乎?” 对曰:“然。凡事人,以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 故人曰:“子尚 ④ 可以见人乎?”对曰:“子以死为顾 ⑤ 可以见人乎?”(《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事人:受雇于人。②故人:老...

有辩无辩

齐人有淳于髡 ① 者,以从 ② 说魏王。魏 ③ 王辨之,约车十乘,将使之荆 ④ 。辞而行,有 ⑤ 以横 ⑥ 说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从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辩不若无辩。(《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淳于髡:战国时齐国人,以博学善辩著称。②从...

亡戟得矛

齐晋相与战。平阿 ① 之余子 ② 亡戟得矛,却 ③ 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 ④ 之孤 ⑤ 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

贵辩由论

所贵 ① 辩者,为其由 ② 所论也。(《吕氏春秋·当务》) 【注释】 ①贵:重视。②由:根据。 【译文】 我们看重辩论,是因为能根据论证作出决断。 【评说】 辩的任务,就是要指出判断的理由。如果辩说有根有据有理,则可以判定事物情况的是非对错,从而作出恰当的判...

起死回生

鲁 ① 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 ② 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 ③ 能治偏枯 ④ ,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 ①鲁:春秋时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建都曲阜。②起:起死回生。③固:本来。④偏枯:偏瘫。 【译...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①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②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 ③ 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④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

举夔一足

凡闻言必熟论 ①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 ② 夔 ③ 一足,信 ④ 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 ⑤ 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⑥ 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⑦ 。重黎又欲益 ⑧ 求人,舜曰:‘夫...

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欲伐 ① 胡 ②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 ③ 之,曰:“胡,兄弟之国 ④ 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韩非子·说难》) 【注释】...

所答应所问

凡对问者,有因 ① 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 ② ,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 ③ 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因:根据。②卑狭:卑下、狭隘。③遇:对待。 【译文】 凡是回答问题,要根据问题的大小缓急而...

窃饼与窃邑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今有一人于此,羊牛刍豢 ① ,雍人 ② 但 ③ 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 ④ 食也,见人之生 ⑤ 饼,则还然窃 ⑥ 之,曰:‘舍余 ⑦ 食。’不知甘肥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鲁阳文君曰:“有窃疾也。”子墨子曰:“楚四竟之田,旷芜而不可胜辟 ⑧ ,虚 ⑨...

类推的或然性

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虽然是同类的事物,也不是必然地可以推知。 【评说】 按照现在逻辑学的说法:类推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即使同类相推,其结论也不是必然正确可靠,而是具有或然性。也就是说,从一个事物具有某种性...

鉴表及里

夫辞者,意之表 ① 也。鉴 ② 其表而弃 ③ 其意,悖。(《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表:外,与“里”相对。②鉴:辨别、识别。③弃:背弃。 【译文】 “言”是表达“意”的。如果只取其言而背弃其意,这是大错。 【评说】 言辞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的,它是思...

不伦不类

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韩非子·难言》) 【译文】 敦、厚、恭、祗、鲠、固、慎、完,都是些孤立抽象的字,如果把它们生硬地排列在一起,则是拙笨的不伦不类。 【评说】 判断是由语词组成的,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其表现形式是语句,而没有断定的...

由“形”定“名”

不知其名,复 ① 修 ② 其形。(《韩非子·扬权》) 【注释】 ①复:再。②修:修正。 【译文】 在不知物名的情况下,应当先来考察物体的原来形状、情况。 【评说】 如果名称混乱、概念不清,我们就要考察事物本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形成正确的名,也就是由“形”而...

以所见知所不见

有道之士 ① ,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 ② 堂下之阴 ③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④ 也;尝一脔 ⑤ 肉,而知一镬 ⑥ 之味,一鼎 ⑦ 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有道之士:懂道理的人。②审:观察。...

帝杀黑龙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 ① ,日者曰:“帝 ② 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 ③ 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 ④ 杀青龙...

二难推理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 ① ,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 ② ,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子...

“羁”何谓也

问者曰:“子知羁 ① 乎?”应之曰:“羁何谓也?”彼曰:“羁旅。”则知之。若不问“羁何谓”,径应以“弗知”,则过 ② 。(《经说下》) 【注释】 ①羁:马笼头,也指在外作客的人(“羁旅”)。②过:过错。 【译文】 问话的人说:“你知道羁吗?”听话的问:“你说的‘羁...

言不欺心

非辞无以相期 ① ,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谓 ② 也。言不欺 ③ 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吕氏春秋·淫辞》) 【注释】 ①期:期会、交际。②谓:意图、意向。③欺:欺骗、违背。 【译文】 虽然没有言辞就无法互相交往,但是只听信言辞则会发生混...

同中辨异

狂者 ① 东走,逐者 ② 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狂者:即疯子。②逐者:追赶的人。 【译文】 疯子往东跑,追疯子的人也往东跑,往东跑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往东跑的目的就不同了。所以...

见端以知末

见微 ① 以知萌 ② ,见端 ③ 以知末 ④ 。《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微:隐蔽、微...

言意不离

言意 ① 相离 ② ,凶 ③ 也。《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言意:言语和思想。②离:背离。③凶:凶险、不利。 【译文】 言语与思想相分离,是凶险的。 【评说】 言与意的关系,属于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本是人类沟通思想的桥梁,言语和...

察己知人

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审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审察今天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评说】 以古与今、人与我的同一性为前提,...

讲究修辞

捴 ① 微说约 ② ,径省 ③ 而不饰 ④ ,则见以为刿 ⑤ 而不辩。(《韩非子·难言》) 【注释】 ①捴(zǒng):同“总”,都,皆。②约:简要。③径省:简略。④饰:修饰文辞。⑤刿(guì):刺伤,攻击。 【译文】 如果总是很少进行论证,粗略而作不修辞地进行表达,那就会被...

听言察善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 ① 大焉。(《吕氏春秋·听言》) 【注释】 ①莫:没有什么。 【译文】 听别人的话不能不进行观察与分析,否则就会善恶不分。没有比善恶不分更大的乱子了。 【评说】 “听言不可不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命题...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 ① 者,谒 ② 者操 ③ 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④ 。中射之士使人说 ⑤ 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

虚言无用

多言繁称 ① ,连类比物 ② ,则见以为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注释】 ①多言繁称: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②连类比物:“连”即连缀。连缀同类的事物,进行了类比。 【译文】 不必要地引述一大堆繁杂的浮词、称谓进行类比,便是虚张声势而无一点实际...

悖论

以言 ① 为尽 ② 誖 ③ ,誖。说在其言。(《经下》) 【注释】 ①言:言论、论断。②尽:都、全部。③誖:通“悖”,悖理、谬误。 【译文】 认为所有的论断都是错误的,这个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认识也是一个论断。 【评说】 说话者提出“一切论断都是错误的...

学有益

以学为无益 ① 也教,悖。(《经说下》) 【注释】 ①无益:没有好处。 【译文】 认为学习是没有益处,却又教别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评说】 取消“学”,必然同时取消“教”。“教”别人接受“学无益”的观点,必然陷入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察类

智不类越 ① ,而不智 ② 不类 ③ 其国,不察其类者也。(《韩非子·孤愤》) 【注释】 ①越:古国名。②智:知道。③类:相似。 【译文】 知道自己的国家与越国不同,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也不像是国家了,这就是不明察事物的类似性。 【评说】 虽然了解自己的国家与越...

充足理由原则

无 ① 故从 ② 有故。(《非儒》) 【注释】 ①无:没有。②从:听从,服从。 【译文】 没有理由和根据的论点服从有理由和根据的论点。 【评说】 “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这既符合人的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又符合逻辑论证的原则。论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在于论...

“不许批评”之悖论

非诽,非己之诽也。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经说下》) 【译文】 反对批评,也就是同时反对你自己的这个批评。如果你不反对批评,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如果不应该反对批评,这就意味着不要反对批评。 【评说】 这句话所使用的不同汉字只有八个,...

譬式反驳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 ① 也,是犹 ② 无鱼而为鱼罟 ③ 也。(《公孟》) 【注释】 ①客礼:招待宾客的礼节。②犹:好像。③鱼罟(gǔ):渔网。 【译文】 认为没有鬼还要学祭祀之礼,就如同没有客而学待客之礼,没有鱼而下渔网一样。 【评说】 这是墨子运...

通意后对

通 ① 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经下》) 【注释】 ①通:知晓。 【译文】 弄通对方的意思,然后再做回答。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不知对方究竟在说什么。 【评说】 “通意后对”体现了同一律对言语沟通必须围绕一个确定的话题来进行的逻辑要求。客观世界的多样...

反驳论据

止:彼 ① 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经说下》) 【注释】 ①彼:对方。 【译文】 所谓“止”:对方认为此事是这样,就说这类事都是如此;我认为此事不是这样,就怀疑这类事都是如此。 【评说】 “止”是墨家进行反驳的一种推理方式。...

理性思维

闻,耳之聪 ① 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 ② 之察 ③ 也。言,口之利 ④ 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经上》) 【注释】 ①聪:听觉。②心: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③察:了解、辨析。④利:会说话。 【译文】 能听,是由于耳朵的听觉功能。而依据我们所...

百门可入

子墨子有疾。跌鼻 ① 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 ② ,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鬼神何遽 ③ 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