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547页

通意后对

通 ① 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经下》) 【注释】 ①通:知晓。 【译文】 弄通对方的意思,然后再做回答。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不知对方究竟在说什么。 【评说】 “通意后对”体现了同一律对言语沟通必须围绕一个确定的话题来进行的逻辑要求。客观世界的多样...

反驳论据

止:彼 ① 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经说下》) 【注释】 ①彼:对方。 【译文】 所谓“止”:对方认为此事是这样,就说这类事都是如此;我认为此事不是这样,就怀疑这类事都是如此。 【评说】 “止”是墨家进行反驳的一种推理方式。...

理性思维

闻,耳之聪 ① 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 ② 之察 ③ 也。言,口之利 ④ 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经上》) 【注释】 ①聪:听觉。②心: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③察:了解、辨析。④利:会说话。 【译文】 能听,是由于耳朵的听觉功能。而依据我们所...

百门可入

子墨子有疾。跌鼻 ① 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 ② ,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鬼神何遽 ③ 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

在理与不在理

论诽,诽之可不可,以理之可非,虽多诽,其诽是也;其理不可非,虽少诽,非也。今也谓多诽者不可,是犹以长论短 ① 。(《经说下》) 【注释】 ①以长论短:看到它是长的,就可以说它应该变短。 【译文】 关于批评,判定该不该批评,要根据被批评的观点、论题是否有道理才...

不该反对批评

非诽者悖,说在弗非 ① 。(《经下》) 【注释】 ①弗非:即不谴责、不批评。 【译文】 反对批评是错误的,因为“不应批评别人”本身是错误的。 【评说】 这里指出了一个悖论。墨家认为,“凡批评别人都是错误的”(“非诽”)这句话本身也是错误的(“悖”),因为这个...

有理不在人多

诽 ① 之可否,不以众寡,说在可非。(《经下》) 【注释】 ①诽:泛指批评、异议、诘难、反驳等。 【译文】 批评得对不对,不在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正确。 【评说】 一种观点能否成立,与有多少人支持或反对这种观点无关。假如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纵然有无数人反对...

“义”与“不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 ① 人犬豕鸡豚 ②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 ③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④ 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

譬式推论

辟 ① 也者,举 ② 他物而以明之也。(《小...

类推的方法

以类 ① 取 ② ,以类予 ③ 。(《小...

类比的根据

异类不吡 ① ,说在量 ② 。(《经下》) 【注释】 ①吡:通“比”,比较。②量:衡量。 【译文】 物不同类不可比较,原因在于衡量标准的不同。 【评说】 这里涉及的是类比推理的根据问题。进行类比推理,要注意两个对象是否同类,因为同类对象之间总是比异类对象之间...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① 也。(《韩非子·五蠹》) 【注释】 ①立:成立。 【译文】 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 【评说】 凡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事物,不可能同时都成立,这是矛盾律产生的客观基础,所以矛盾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互相否定的思...

答辩五法

诺 ① ,相从 ② ,相去 ③ ,先知 ④ ,是 ⑤ ,可 ⑥ ,五也。正五诺,若人于知,有说。过五诺,若员无直 ⑦ ,无说。用五诺,若自然矣。(《经说上》) 【注释】 ①诺:辩论之对策。②相从:指顺着对方的思路进行应对。③相去:指不管对方的思路,打破对方的思路去谈自己的...

棒打邻家子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君,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君,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 ② 不材 ③ ,故...

“周”与“不周”

乘马,不待 ① 周 ② 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 ③ 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小...

一义多词

同:二名一实,重同也。(《经说上》) 【译文】 两个名称反映同一事物,这两个名称实际是同一个概念。 【评说】 这里阐述的是一义多词的现象。这“二名”就是语言学上的同义词。“二名一实”表明不同的名可指同样的实,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指示同一个事...

“名”是约定的

君、臣、民,通约也。(《经说上》) 【译文】 什么叫“君”,什么叫“臣”,什么叫“民”,这些名词的意义是人们共同约定的。 【评说】 “君”、“臣”、“民”这些名本来并不特指某一个对象,但经过人们的普遍约定之后,便有了固定的所指之实。这里指出了概念的约...

可能判断

且 ① 入井,非入井也。止 ② 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门,非出门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且夭,非夭也。(《小...

必要条件推理

小故 ① ,有之 ② 不必然 ③ ,无之必不然。(《经说》) 【注释】 ①小故:小的原因或条件。“故”表示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条件。②之:指某条件。③然:指某结果。 【译文】 小的条件是指,有这个条件存在,不必然产生某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存在,则必然不会产生某个结...

必然判断

必也者,可勿疑。(《经说上》) 【译文】 所谓“必然”,就是断定事物情况毋庸置疑。 【评说】 这里涉及的是逻辑学中的必然判断。必然判断是一种模态判断,它表示人们对事物情况的一种确定无疑的认识,用来说明某种事物情况的发生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负判断

不俱当 ① ,必或不当。(《经说上》) 【注释】 ①当:正确。 【译文】 并非全部都正确,就一定有不正确的。 【评说】 “不俱当”(并非所有的都是正确的)是对“俱当”(所有的都是正确的)的否定。在逻辑学中,前者叫做后者的“负判断”。这个负判断与“或不当”(有...

不必然与可能

子在军,不必 ① 其死生;闻战,亦不必其死生。前也不惧,今也惧。(《经说下》) 【注释】 ①不必:不必然,可能。 【译文】 儿子在军队里,父母不必然知道他的生死;听说军队打仗了,父母也不必然知道儿子的生死。但是未打仗时没有恐惧,现在却有了恐惧。 【评说】 这...

矛盾关系的判断

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 ① 黑人。(《经说》) 【注释】 ①止:禁止、阻止。 【译文】 用“有的人是黑的”、“有的人不是黑的”这种特称的说法反驳“人都是黑的”这种错误的(全称的)说法。 【评说】 从逻辑关系上来看,从“有的人是黑的”这个特称肯定判断...

归谬式类比

推也者,以其 ① 所不取 ② 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 ③ 也。(《小...

察类明故

子 ① 未察 ② 吾言之类 ③ ,未明 ④ 其故也。(《非攻下》) 【注释】 ①子:尊称,即您。②察:察明。③类:类别、分类。④明:知晓、了解。 【译文】 您没有弄清楚我说的某事物应归属的类别,是由于不明白某事物产生的原因、理由、根据。 【评说】 这是墨子在论辩...

充分必要条件推理

大故 ① ,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 【注释】 ①大故:大的原因或条件。 【译文】 大条件是指,有某个条件存在,就必然会产生某个结果,没有某个条件存在,就必然不会产生某个结果。 【评说】 这里说的“大故”就是现代逻辑学中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个条...

狗与犬

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经说下》) 【译文】 对于一只狗来说,既可称之为狗,又可称之为犬,这是相同的。 【评说】 这里通过“狗”和“犬”两个同义词,说明了在语言交流中,一个概念有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特称判断——“或”

或 ① 也者,不尽 ② 也。(《小...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知其数 ① 而知其尽 ② 也,说在明 ③ 者。(《经下》) 【注释】 ①数:多少。②尽:全部。③明:推断。 【译文】 无法知道某类事物究竟有多少,却能够知道这类事物的全体情况,是由于有所推断。 【评说】 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某类对象究竟有多少个体,无法对它们去一...

弟兄必然是兄弟

必:谓台执 ① 者也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经说上》) 【注释】 ①台执:共同抬东西时的抬杠。 【译文】 必然,如同两个在肩膀上合抬一根木条的人的关系(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好比弟兄之间的关系)。如果一方与另一方是兄弟关系,另一方却不...

全称判断——“尽”

尽 ① :莫不然 ② 也。(《经上》) 【注释】 ①尽:全部,表示全称判断。②然:如此、这样。 【译文】 所谓全称,就是指没有不是如此的。 【评说】 这里涉及的是逻辑学中的全称判断。在全称判断中,主词的外延全部包括在谓词的外延之中。这表示主词没有不是谓词所...

概念不是僵化的

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位 ① 。(《经说下》) 【注释】 ①建位:演算进位的方法。 【译文】 一是小于二的数字,但是,一也会大于五,因为在建位为十的时候,一就变为五的二倍了。 【评说】 一少于二,而多于五,是所谓运算建位的结果。这表明由于“一”处于个位与...

直言判断

尺 ① 与尺俱 ② 不尽,端 ③ 与端俱尽,尺与端或尽或不...

遵守“名”的约定性

惟 ① 吾谓 ① ,非名也,则不可,说在仮 ③ 。(《经说下》) 【注释】 ①惟:只有。②谓:说,称呼。③仮:即“反”,相反、违反。 【译文】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说(自己随意命名),那就不是正确的名,那是不对的,因为那是违反命名原则的。 【评说】 仅仅根据个人的理解,...

关于矛盾律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 ① 。(《经说上》) 【注释】 ①当:恰当、正确。 【译文】 有人说那是牛,有人说那不是牛,(如果)是针对同一对象的断定,那么这两个判断不能都正确。 【评说】 这里说到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如果对象是狗,而断定其是牛,就...

学习论辩

能谈辩 ① 者谈辩。(《耕柱篇》) 【注释】 ①谈辩:谈话和辩论。 【译文】 能够谈辩的就谈辩。 【评说】 墨子根据弟子的不同特长与能力,把他们分为谈辩、说书和从事三类,加以训练。墨子学说之所以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掌握好谈话辩论的理...

牛和非牛

彼,凡 ① 牛,枢 ② 非牛,两也,无以非也。(《经说上》) 【注释】 ①凡:指一种牛类动物。②枢:指一种虎类动物。 【译文】 作为辩论的对象,野牛是牛,枢不是牛,这是两个不相关的说法,不是相互矛盾的说法。 【评说】 对于不同的事物(如凡和枢),如果说它们一是牛,...

立论的原则

辞 ① 以故生 ② ,以理 ③ 长 ④ ,以类 ⑤ 行 ⑥ 。(《大...

一词多义

故言多方,殊类 ① ,异故 ② ,则不可偏观 ③ 也。(《小...

关于同一律

彼,不可两也。(《经说上》) 【译文】 辩论的对象不能是两个不同的对象。 【评说】 这里说到的是形式逻辑同一律。我们在谈话、论辩的过程中,所用的每一个概念、所下的每一个判断,其含义都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含含糊糊,使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云。否则,就会违反同一...

秦赵之约

空雄 ① 之遇,秦、赵相与约 ② 。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 ③ ,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 ④ ,使人让 ⑤ 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 ⑥ 约也。”...

分清彼此

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于 ① 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 ② ,彼且此也。(《经说下》) 【注释】 ①止于:只是、仅仅。②可:认可、允许。 【译文】 正名,就是要分清彼此。我们能够认可的是“彼仅仅是彼”、“此仅仅是此”,不能够认可的是“彼又等于此”。 【...

概念的分类

名,达 ① 、类 ② 、私 ③ 。(《经说》) 【注释】 ①达:即“达名”,可以用来通指一切物的名称,相当于最大的类概念。②类:即“类名”,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一个类别的名称。③私:即“私名”,指只称谓某一个体的名称。 【译文】 名称可以分为:达名、类名、私名。...

关于排中律

彼,不可 ① 两不可也。(《经上》) 【注释】 ①可:肯定。 【译文】 我们对关于同一个事物的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不能够都不肯定。 【评说】 这里说到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命题不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也就是说,对A与非A这样两个命题不...

名与实缺一不可

二与一亡 ① ,不与一在,偏去 ② ,未 ③ 。有文实 ④ 也,而后谓 ⑤ 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经说下》) 【注释】 ①亡:无、没有。②偏去:偏废。③未:不。④文实:名实。⑤谓:命名,陈述。 【译文】 名实二者只要其中之一没有了,这一个事物就被否定了,因此名实...

谁对谁获胜

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 ① 者,胜也。(《经说下》) 【注释】 ①当:与事实相符合。 【译文】 都没有人获胜,就说明没有辩。辩,就是其中有人说是如此,另有人说不是如此。说得对的人,就是获胜者。 【评说】 双方对于同一个论题有不同的意...

假言判断——“假”

假 ① 者,今不然 ② 也。(《小...

同名不同物

物尽同名。(《经下》) 【译文】 事物都可以同名。 【评说】 这里表达的意思肯定是偏颇,绝对了,但也反映墨家注意到了语词的多义性。“物尽同名”这个说法的合理之处在于,指出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事物。例如,“信”即可指“书信”,也可指...

什么是“辩”

辩 ① ,争彼 ② 也,辩胜,当 ③ 也。(《经上》) 【注释】 ①辩:争辩。《墨经》的逻辑术语,相当于论证、论辩。②彼:论题。③当:适合、恰当、真实。 【译文】 所谓“辩”,就是对于某一说法的证明或反驳。辩论获胜的一方,其说法必然是符合实际的。 【评说】 这是...

论辩的操守

有诸己不非 ① 诸人 ② ,无诸己不求 ③ 诸人。(《小...

名称与表达

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俪 ① 。(《经说上》) 【注释】 ①俪:成双、成对。 【译文】 声音从口出,都有名称在其中,如同人的姓与字(古人的别名)总是连在一起一样。 【评说】 人只要一说话,其中就包含着名称(概念)。概念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不依附于语词的“赤裸裸...

说“且”

且,自前 ① 曰且,自后 ② 曰已,方然 ③ 亦且。(《经说上》) 【注释】 ①自前:指某事发生之前的情形。②自后:指某事发生之后的情形。③方然:表示现在。“然”指存在及其存在状况。 【译文】 自前往后说将要发生的情况,叫“且”;自后往前说已经发生的情况,叫“...

为什么辩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 ① ,审治乱之纪 ② ,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

防止偷换概念

法 ① :取同,观巧传 ② 。(《经说上》) 【注释】 ①法:标准。②巧传:偷换概念。“传”即“转”。 【译文】 所谓标准是:选取同一的根据,注意观察是否偷换了概念。 【评说】 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例子:谁说谎谁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

称谓不可乱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公孙龙子·名实论》) 【译文】 “名”,是“物”的称谓,如果知道这个东西不叫“此”,知道“此”这个名称不仅仅是指这个东西,就不要用“此”这个名来称呼了。如...

辩的原则

摹略 ① 万物之然 ② ,论求群言 ③ 之比 ④ 。(《小...

以辞抒意

以辞 ① 抒意 ② 。(《小...

名形相应是原则

有名以检 ① 形,形以定 ② 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检:检验。②定:规范。 【译文】 有了名,名可以用来检验形,形可以决定名,名可以用来规约事,事又可以用来检验名。 【评说】 这里阐述的是形名相应的原则。尹文子肯定了名、言...

“丑”女美妻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 ① 。以其美也,常谦辞 ② 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 ③ ,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 ④ ,时冒 ⑤ 娶之,果 ⑥ 。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 ⑦ 美。”于是争礼。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正其名

正其所实 ① 者,正其名也。(《名实论》) 【注释】 ①实:指具体、实在的事物。 【译文】 名称符合于它所表征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就是所谓的“正其名”。 【评说】 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动作,一种关系,本来只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于世界,并沒有自带什么名字,也并...

以名别物

名称者,别彼此 ① 而检虚实 ② 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别彼此:区别事物。②检虚实:即考察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 【译文】 名称是用来区别不同事物、检查形名关系的。从古到今,...

“牛”不是“马”

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 ① ,羊牛无尾,故曰羊合 ② 牛非马也。(《公孙龙子·通变论》) 【注释】 ①尾:此处指多毛的尾巴。②合:整合、相加。 【译文】 牛和羊都长角,马没有角;而马长有尾巴,牛和羊没有与马一样的尾巴(即多毛的尾巴),所以可以说牛和羊是同类,而...

侮而不斗

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 ① 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 ② ,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

以名举实

以名举 ① 实。(《小...

帝王的伟大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甚 ① 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公孙龙子·名实论》) 【注释】 ①甚: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译文】 伟大啊,古代贤明的帝王!他们认真审查名称与物的关系,然后才去给物命名。伟大啊,古代那些贤明的帝王! 【评说】 这是通过对帝王...

“彼”与“此”

其名正 ① ,则唯 ② 乎其彼此焉。(《公孙龙子·名实论》) 【注释】 ①名正:名与实相符。②唯:加重语气词,表示强调。 【译文】 名称与实际相符,则万物的彼此界限也就分明了。 【评说】 名正就是事物的名和实质相符合,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

白马不是黑马

求 ① 马,黄、黑马皆可致 ②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 ③ 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 ④ 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 ⑤ 矣!(《公孙龙子...

驳“辩无胜”

谓辩无胜 ① ,必不当,说 ② 在辩。(《经下》) 【注释】 ①胜:胜负。②说:理由。 【译文】 “辩论不会有胜负”这说法必定不对。理由在于辩论本身就是要争论是非、分出胜负。 【评说】 这是墨子对“辩无胜”的说法的驳斥。《庄子·齐物论》认为“辩”不能决出...

以说出故

以说 ① 出故 ② 。(《小...

孔穿无言

龙与孔穿 ① 会赵平原君家。 穿曰:“素闻先生高谊 ② ,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 ③ ,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

白马非马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 ① 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注释】 ①命:命名。 【译文】 “马”这个名称是命名形体的,“白”这个名称是命名颜色的,而命名“颜色和形体”的名称,不能等于命名“形体”的名称,所以说“白...

彼此要分明

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 ① ,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故彼彼当乎彼,则唯 ② 乎彼,其谓行 ③ 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公孙龙子·名实论》) 【注释】 ①当:适合、得当。②唯:仅仅。③行:通行。 【译文...

郑“玉”周“鼠”

郑人谓玉未理 ① 者为璞,周人谓鼠未腊 ② 者为璞。周人怀璞,谓郑贾 ③ 曰:“欲贾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 ④ 不...

马与白马

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 ① ,安取 ② 白马?故白马非马也。(《公孙龙子·白马论》) 【注释】 ①已耳:“已”是而已,“耳”是语气词,表示肯定。②安取:如何取得。 【译文】 马都是有颜色的,所以才有白马的存在,马要是没有颜色,马就只是马如此而...

形名不可混

形非正 ① 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 ② 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正:就是。②居:固定、确实。 【译文】 事物的形并不就是名,名也不就是形。形与名两者确实有别,不能互相混淆,也不能互相脱离。 【评说】 “形”并...

恺悌新妇

白圭 ① 新 ② 与惠子相见也,惠子说之以强,白圭无以应。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 ③ ,烟视媚行 ④ 。竖子 ⑤ 操蕉火而钜 ⑥ ,新妇曰:‘蕉火大钜。’入于门,门中有敛陷 ⑦ ,新妇曰:‘塞 ⑧ 之!将伤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

形名不可不正

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 ① ,不以形应之,则乖 ② 。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列:罗列。②乖:违背、不协调。 【译文】 世上万物都是存在的,如果不用与万物相应的、确切的名称去反映、去称谓,就会发生混乱;世上各...

方生方死

日方中方睨 ① ,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 【注释】 ①睨:斜看。 【译文】 太阳正中午,同时又开始西斜;事物刚产生,同时又走向死亡。 【评说】 这是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四个命题。运动着的物体总是既在这一点上,同时又不在这一点上;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

名不可不辨

名 ① 不可不辨 ② 也。(《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名:是对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的概括和称谓,即概念。②辨:辨认、区别。 【译文】 对于名称,不可不辨认明白。 【评说】 名是用来指代事物的。因此,名的本质首先就应该被分析。“辨名”就是要分析名的语...

最大与最小

至 ① 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注释】 ①至:即最。 【译文】 最大的没有外边,最小的也没有里面。 【评说】 惠施以此说明宇宙无论从大还是从小,或者说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讲都是无限的。“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

“好”与“牛”

名称者不可不察也。语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好则物之通称 ① ,牛则物之定形,以通称随定形 ② ,不可穷极者也。设复言“好马”,则复连于马矣。则好所通无方也。设复言“好人”,则彼属于人矣。则“好”非“人”,“人”非“好”也。则“好牛”、“好马”、...

天地一体

泛 ① 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 【注释】 ①泛:广泛。 【译文】 要广泛地爱护各种物类,因为天地间本来就是没有区别的整体。 【评说】 这是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十个命题。惠施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事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

鸡非凤凰

楚人有担山雉 ① 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 ② 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 ③ 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 ④ 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

鱼乐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① 之上。庄子曰:“鯈鱼 ②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 ③ 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 ④ 其本 ⑤ 。子曰‘汝安知鱼乐...

善恶各有名

善名命善,恶名命恶,故善有善名,恶有恶名。(《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 用好名称命名好的东西,用坏名称命名坏的东西,所以好的东西有好名称,坏的东西有坏名称。 【评说】 “善”、“恶”之名是表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依据它们,可以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分...

名形要相符

名者,名形 ① 者也;形者,应 ② 名者也。(《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形:有形之物。与“实”同义。②应:对应。 【译文】 名称,是用来命名事物的,事物是与名称相对应的。 【评说】 名要根据形(事物)来命名,形应有与它相符合的名。在给事物命名的时候,一定...

毕同毕异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 ① 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天下》) 【注释】 ①毕:都,全部。 【译文】 万物有大的类别方面的共同点,也有小的方面的共同点,这两种共同点之间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叫做“小同异”;万物之间有完全相同的共性,也有着...

魏王更葬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 ① ,且为栈道 ② 而葬。群臣多谏 ③ 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 ④ 之,官费 ⑤ 又恐不给 ⑥ ,请驰期 ⑦ 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 ⑧ 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 ⑨ 也。子勿复言!”...

山与泽平

天与地卑 ① ,山与泽 ② 平。(《庄子·天下》) 【注释】 ①卑:地势低。②泽:聚水的洼地。 【译文】 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评说】 这是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三个命题。涉及逻辑学中的关系判断(即反映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所谓关系,总是相...

因“盗”被“殴”

庄里丈人 ① 字长子曰“盗” ② ,少子曰“殴” ③ 。盗出行,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吏闻,因缚之。其父呼“殴”,喻 ④ 吏遽 ⑤ 而声不转 ⑥ ,但言“殴,殴”,吏因殴之,几殪 ⑦ 。(《尹文子·大道下》) 【注释】 ①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②盗:强盗。③殴:...

田文弃玉

魏田父 ① 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 ② ,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 ③ 欲图 ④ 之,谓之曰:“怪石也,畜 ⑤ 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 ⑥ 。”田父虽疑,犹 ⑦ 录 ⑧ 以归,置于庑 ⑨ 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 B10 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 B11 弃,...

何为“善搏”

康衢 ① 长者,字 ② 僮曰善搏,字犬曰善噬 ③ ,宾客不过其门者三年。长者怪而问之,乃实对。于是改之,宾客复往。(《尹文子·大道下》) 【注释】 ①康衢(qú):地名。②字:取名。③噬(shì):咬、吞。 【译文】 康衢有一位老人,给他的仆人取名叫做“善搏”(善于搏...

无厚不可积

无厚 ① ,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庄子·天下》) 【注释】 ①无厚:没有厚度,薄之至。“厚”相当于几何学的“体积”,“无厚”就是没有体积,只有“面积”,是中国古代名家(辩者)的几何学概念。 【译文】 平面的、没有厚度的东西是累积不起来的,它在体积上表现为...

善譬

客 ① 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 王曰:“诺。”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 ② 乎?” 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

无穷有穷

南方 ① 无穷而有穷。(《庄子·天下》) 【注释】 ①南方:此处泛指各个方向。 【译文】 南方可以是无穷尽的,但也可以是有尽头的。 【评说】 这是惠施“历物十事”中的第六个命题。这里涉及的是空间方位的确定性与相对性问题。世界是无穷大的,从各个方向来说都...

小偷和大盗

彼窃钩 ① 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qūqiè)》) 【注释】 ①钩:带钩。古人的腰带上的配饰,多为金质、铜质或玉质(贵族才用得起),相当于我们现代人所用的皮带扣。 【译文】 犯“偷带钩”这点小罪的人可以被杀掉,而窃取国家政权的大盗却可以成为诸侯...

己欲达人

老 ① 吾老 ② 以及人之老 ③ ,幼 ④ 吾幼 ⑤ 以及人之幼 ⑥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②③老:第一个“老”指“孝敬”,第二个“老”和第三个“老”指的是“老人”。④⑤⑥幼:第一个“幼”指“疼爱”,第二个“幼”和第三个“幼”指的是“小孩”。...

同类相似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 ① 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 ② 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 ③ 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 ④ ,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部分与整体

夫自细 ① 视大者不尽 ② ,自大视细者不明。(《庄子·秋水》) 【注释】 ①细:细节。②尽:全部。 【译文】 站在小的角度去看大的东西,是看不到全部的;站在大的角度去看细微的东西,是看不清楚的。 【评说】 这里体现了关于辩证思维规律的思想:从细节、部分看大...

至乐无乐

至 ① 乐无乐,至誉无誉 ② 。(《庄子·至乐》) 【注释】 ①至:最。②誉:名誉。 【译文】 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评说】 这个语句,从形式上看包含着矛盾。“最快乐”怎么又是“不快乐”?“最大的名誉”怎么又是“没有名誉”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