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古代诗文名篇 > 诗歌·苏轼诗《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诗歌·苏轼诗《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诗歌·苏轼诗《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本篇写于熙宁五年(1072)苏轼杭州通判任中。“灵感观音院”,原名天竺看经院,为五代钱俶所建。宋仁宗时因祈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音菩萨。

就诗题看,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

起笔用两个三言短句入题,点时间季节。“蚕欲老”,说明蚕快到吐丝的时候,急待供应大量桑叶,以保证蚕的健康成长。“麦半黄”,小麦已近成熟时期,要及时锄土,以利麦的成熟结实。桑的成长,麦的结实,都需要日照,都离不开晴天。然而,不幸的是,在此关键时刻却阴雨连绵:“山前山后雨浪浪。”“山前山后”,状雨水范围之广,“浪浪”,状雨水之大。带来的后果是:“农夫缀耒女废筐。”这一句通过劳动工具的“辍”或者“废”反映出男子不能下田锄地,妇女不能采桑。而且,带雨水的桑叶蚕儿吃了还容易生病。在望的丰收转眼化为乌有,农民们的焦急与痛苦可想而知。在雨水成灾的严重时刻,不论是谁都应关心人民疾苦,被百姓奉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更应当挺身而出,解除苦难。然而,这位菩萨却无动于衷,仍端坐庙堂之上享受着善男信女的礼拜。在当时,指斥被人们普遍崇奉的观音菩萨,这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某种唯物观点。重要的是,诗人在这里借题发挥,另有所指。苏轼是因反对新法要求外放来到杭州的。出京两年时间,他游历了很多地方,对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弊端有更多的了解。在新法的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只要钱而不收米。所以,有些地方官对农业生产更加漠不关心。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指的是观音大士,实际却在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团。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音韵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开头两个三字句突破了七言四句的固定格式,并且用“蚕”与“麦”这两个不同的形象,点明男耕女织这两大生产支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为最后的嘲讽预作铺垫。以下诸句,也都活脱通透,轻快简洁,一气如注。其次是含蓄婉折,言外寄意。如对理解“白衣仙人”一句的讥刺,就需要对当时天灾人祸两方面均有深刻把握,才能体味其爱憎的强烈。纪昀评此诗时说:“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辞。”(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一般而言,宋代对舆论的控制比唐代要严,后来苏轼就因写诗而有“乌台诗案”之冤屈。所以,直接针砭时政之作,在宋诗中并不多见。这首带有批判锋芒的讽刺短章,也就难能可贵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诗歌·苏轼诗《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的相关文章

韩愈文《师说》6个月前 (10-16)
无名氏词《望江南》6个月前 (10-16)
杜甫诗《望岳》6个月前 (10-16)
何逊诗《相送》6个月前 (10-16)
辞赋·九章《涉江》6个月前 (10-16)
拾遗记《翔风》6个月前 (10-16)
李白诗《蜀道难》6个月前 (10-16)
左思诗《咏史》6个月前 (10-17)
李商隐诗《霜月》6个月前 (10-17)
庄子《养生主节录》6个月前 (10-17)
李白词《忆秦娥》6个月前 (10-17)
张籍诗《野老歌》6个月前 (10-17)
陶渊明诗《移居》6个月前 (10-17)
冯延巳词《谒金门》6个月前 (10-17)
高适诗《营州歌》6个月前 (10-17)
杨衒之文《永宁寺》6个月前 (10-17)
庄子《逍遥游》6个月前 (10-17)
乐府民歌《子夜歌》6个月前 (10-17)
元结文《右溪记》6个月前 (10-17)
孟郊诗《游终南山》6个月前 (10-17)
孟郊诗《游子吟》6个月前 (10-17)
李贺诗《致酒行》6个月前 (10-17)
元稹诗《织妇词》6个月前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