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古代诗文名篇 > 诗歌·苏轼诗《游金山寺》

诗歌·苏轼诗《游金山寺》

诗歌·苏轼诗《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据四部丛刊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下同)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在京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正推行变法,因苏轼不同意变法理论,接连写《上神宗皇帝书》等,对新法进行批评,矛盾日趋尖锐,再加有人诬陷,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乃主动要求外任,不久便被任为杭州通判。熙宁四年七月,苏轼离京,十一月初三途经金山,夜宿寺中,遂有此诗。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又名龙游寺、江天寺。天禧初,宋神宗梦游此寺,乃赐名金山寺。寺内殿宇巍峨,名胜甚多,历代题咏,为数不少,苏轼此诗却独辟蹊径,别具创获。

就诗题而言本属纪游诗,应以金山寺为全诗主旨,但通览全篇,几乎与“寺”无涉,而是把视角从金山寺内散射出来侧重于长江的描绘,抒写由此而引起的乡愁。前八句写寺前长江两岸的山水形胜。开篇两句从万里长江的整体着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胸襟开阔,气魄宏大,貌似直白,内蕴却极丰实。其中有空间的跨越,时间的流程。古人以为岷江是长江的发源地,苏轼出生于岷江边的眉山,所以把他的“家”和“江水”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源”是起点,“入海”是终端。万里长江全都囊括在短短两句之中。值得细心体味的是“宦游直送”四字。诗人之所以能沿长江作“入海”之行,原因在于为官离家。他第二次离家是沿江东下的,后又护父丧沿汴水入淮经长江入蜀。此次又路经金山,可以说已走完长江的全程。“送”字,表达出诗人对长江的无限深情。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说:“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他讲的就是这两句诗对空间和时间作大跨度的涵盖。下面笔锋陡转,从对长江的宏观涵盖,落实到微观的体察,中间省去了许多笔墨。“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前句是传闻,后句是目睹。二句中有虚有实。丈高的大潮毕竟是雨季涨水期的事情,如今水枯潮落,只能从沙滩上的印痕联想当时潮水的汹涌。“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中泠”,泉名,即著名的天下第一泉,在金山西北。这两句写金山在长江的方位和形貌。金山自古以来就巍然屹立于长江万丈波涛之中,任凭大潮的起落。其中隐含着作者对人生以及宦海浮沉的感叹,屹立“涛波”之中的金山,实际也可看成诗人性格的写照。接两句诗笔再作转折,身在金山绝顶,心归万里故乡:“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乡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却被眼前大江南北的无数青山阻挡住了。是因为“青山多”才使诗人“望”而不得吗? 当然不是,而是身不由己,不予明说而已。内蕴由此而更觉醇厚。“望乡”上承起句,下启“有田不归”,是诗中主脑,贯穿全篇。

中间十句是第二层,写江心出现的奇异景象,是诗中重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羁愁”二句,叙写留寺的原因,为以下写景作好铺垫。但这二句并非闲笔,而是与“乡国”之思密切相关的一种心态。下面紧承“看落日”,着重刻画江景,共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黄昏时的江景,共有两个画面。一是江面形象,“微风万顷靴文细”,波平如镜,微风吹拂,细小的波纹如靴上难以发现的皱痕。二是高空形象,“断霞半空鱼尾赤”。这句从色彩着笔,写天上的云霞红艳艳的,像鱼尾一般。其次是深更时的江景,也有两个画面。一是“是时江月初生魄”,写江月初生时的情景。“初生魄”,即旧历初三的新月。“魄”,光,此指月光。二是“二更月落天深黑”,写新月落后的夜色。值得注意的是,此二句并非多余笔墨,它暗示诗人对长江的热爱。诗人认为“江水”发源于他的故乡,所以才能在严寒的冬夜从日落直望到二更以后而不肯离去。“夜深黑”,又为奇异江景的出现作准备。最后是奇异的江景,同样有两个画面。一是“江心似有炬火明”。恰在这月落深黑之际,突然间江心里似乎燃起一把把火炬,把整个江心照得通亮。不仅如此,它的光亮如烈焰腾空,“飞焰照山栖鸟惊”。这是第二画面。火焰把金山都照得通明,栖息在巢中的鸟雀被吓得惊飞不定。当然,受惊的也有诗人。所以,下面接写诗人的惊疑,对奇异的江景再烘托:“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可见,奇景在诗人心中刻印极深,一时难以解答,连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从无生有,由奇入幻,迷离惝恍。他在这句后面自注云:“是夜所见如此。”用以肯定目之所见。是真是假,如今已很难甄别,前人为了肯定其有,曾找出许多根据。例如《岭表异物志》:“海中遇阴晦,波如然火。”木玄虚《海赋》:“阴火潜然。”是实有其物,还是诗人的幻觉,仍可继续探求。但从诗思发展端绪来看,重要的是这四句串接全篇,引出末四句的人生感慨。

末四句是第三段,发誓归山躬耕。“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江山如此美好,却不能回归故乡的怀抱,这已是无可奈何;今夜江中火炬通明,江神又来责怪我冥顽不化,贪恋仕途。于是,诗人作如下回答:“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一旦有田可以糊口,诗人便决计归耕。“如江水”,即指江水发誓。终篇与起句前呼后应,首尾贯通谨严。收处“四句两转,尤见跌宕。”(施补华《岘佣说诗》)

此诗真情饱满,感慨深沉。诗人借游金山之机联想半生经历,向长江倾吐满腹深情。二十二句中接连出现了十个“江”字,其中有“江水”、“江月”、“江心”、“江山”、“江南”与“江北”等等的不同形象,还有“送江入海”、“谢江神”等不同心态。诗人对长江的观察,何等细腻,长江在诗人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江”和诗人的“家”联系在一起,“江”与诗人心中的“国”也是难以区分的。“江”,是诗人灵感的泉源。他的许多名作,也都是和“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读这首诗,也必须有这种深层的把握。

这首七言古诗,用笔酣畅淋漓,信手写来,一气呵成,自成佳趣。一般七古,常用对偶或排偶手法,而苏轼此诗却用近于散文的笔调,语言古朴苍劲,随意措注便生气远出。画面的构成,色彩的点染,比喻的创设,均极新颖、自然、贴切。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韩文公后,又开辟一境界也。”可以看出,本诗与韩愈《山石》有某些相似的特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诗歌·苏轼诗《游金山寺》” 的相关文章

杜牧诗《山行》6个月前 (10-16)
韩愈诗《山石》6个月前 (10-16)
辞赋·九歌《山鬼》6个月前 (10-16)
韦庄词《思帝乡》6个月前 (10-16)
尚书《无逸》6个月前 (10-16)
左思诗《咏史》6个月前 (10-17)
李商隐诗《隋宫》6个月前 (10-17)
陶渊明诗《咏荆轲》6个月前 (10-17)
庾信赋《小园赋》6个月前 (10-17)
王绩诗《野望》6个月前 (10-17)
陶渊明诗《移居》6个月前 (10-17)
高适诗《营州歌》6个月前 (10-17)
庄子《逍遥游》6个月前 (10-17)
皮日休诗《橡媪叹》6个月前 (10-17)
曹丕诗《燕歌行》6个月前 (10-17)
乐府民歌《子夜歌》6个月前 (10-17)
聂夷中诗《咏田家》6个月前 (10-17)
孟郊诗《游终南山》6个月前 (10-17)
孟郊诗《游子吟》6个月前 (10-17)
郭璞诗《游仙诗》6个月前 (10-17)
张志和词《渔歌子》6个月前 (10-17)
李贺诗《致酒行》6个月前 (10-17)
杨素诗《赠薛播州》6个月前 (10-17)
元稹诗《织妇词》6个月前 (10-17)
刘桢诗《赠徐幹》6个月前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