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讲评书的由来

讲评书的由来

        四川民间流传着讲评书的来历。讲评书,早先叫讲圣谕,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宣讲皇帝老倌的话。
        清人一进关,就强迫老百姓剃光头留毛根儿。百姓不服,皇帝就下圣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街上到处贴满告示。也有不怕事的人,衙门前脚贴,后脚就去扯了。
        后来,官府就想了一个办法,找些认得字的人拿着告示到处去念。久而久之,不仅听的人厌烦,就是念的人也觉得乏味。有个念圣旨的人比较聪明,他把桌子板凳在茶馆摆起念。心想:喝茶的人出钱喝茶,总不致于给钱就走,反正你得边喝边听。他先是东说南山西说海地摆了一阵龙门阵,见人多了就说:“下面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待本人宣讲圣谕。”喝茶的人一听“宣讲圣谕”,以为皇帝又要说什么新东西,都竖起耳朵听。原来他怕百姓烦念旨,就背下来讲,变个花样把大家哄了。讲久了,听众又烦了,各自东说西吹,或者埋头睡觉。他又找来了一块方木条,讲一阵拍一下,惊醒大家。后来说书人就用它来提醒听众,所以叫醒木。
        讲着讲着,他又怕大家不感兴趣,就加进了许多英雄豪杰,历史故事。渐渐地把茶客们都吸引住了。讲到精彩处,自己尿胀了不好脱身去屙,他就一拍醒木,“稍息片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今天暂时扎板。”
        宣讲圣谕的期限早已过去了。那人已摸索出一套“说话”的套路来,干脆他就在茶馆开铺说起书来了。后来许多人学着他,以说书为业,所以说书是从讲圣谕来的。
        清朝被推翻以后,皇帝不存在了,也就再用不着“讲圣谕”。有的人根据听书人爱评论书的现象把“讲圣谕”改为“讲评书”。从此讲评书的原来讲圣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章法,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比较广泛的民间文艺形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讲评书的由来” 的相关文章

万年青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吉祥草11个月前 (06-03)
雄鸡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鹌鹑11个月前 (06-03)
梧桐11个月前 (06-03)
彝族葫芦笙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仡佬族泡木筒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合和二仙11个月前 (06-03)
对台书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彝族摔跤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挖地歌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灶王11个月前 (06-03)
头上系白布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汉族的服装11个月前 (06-03)
吃寿面11个月前 (06-03)
中秋吃芋艿11个月前 (06-03)
少数民族的服装11个月前 (06-03)
阿注婚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姑娘节11个月前 (06-03)
白保芦笙会11个月前 (06-03)
撒种节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寒露节11个月前 (06-03)
打春牛11个月前 (06-04)
谷神 为人献上盘中餐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