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刘子翚《江上》

刘子翚《江上》

刘子翚

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晚生烟。

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

此诗起首两句写直观中的江景。“江上潮来浪薄天,隔江寒树晚生烟。”薄天:与天接近,此处极言江潮汹涌铺天而来,宏阔无际。正因为江潮汹涌,江面宏阔,所以原本在寒风中凋尽残叶的树木,一反往日的清晰可辨,看上去影影绰绰,在傍晚的雾色里朦胧不清。作者所注重的是用白描手法来写江景。“北风三日无人渡,寂寞沙头一簇船。”“江潮薄天”与“北风三日”像是同一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它们同时又与“寂寞沙头”形成一种因果关系。这种明晰的逻辑感,恰巧反证了作者创作中,写景状物之间清醒冷静感觉意识,正是这种感觉意识导致了作品所显示出的客观感。

尽管这样,绝句前后仍含有某种承转演化的差别。前两句写的是客观实景,即此时此刻景象。后两句则有客观追溯中的现实推测。“北风三日”这显然在时间意义上表明一个过程,因而就不是即时之景,而是一种推测;“寂寞沙头一簇船”,这“寂寞”二字则完全是一种感觉,“感觉”在作者来讲只是自己所能感到的,而这里却把这种感觉贯于“沙头一簇船”,这除了讲“无人渡”的冷落外,更有讲船家的寂寞。同时也是为了突出与前面的对比:江潮连天,水面洪阔,北风凛冽,呼啸三日,就量而言都是巨大和扩张,这种巨大扩张表现在前面连续的三句之中,足见寒江之极,这样最后一句“寂寞沙头一簇船”轻轻挑出,便显得对比剧烈而突然,仿佛失去均衡而极不对称。其实这正是效果之所在,这种不均衡的对比形成一个统一体,正如中国画中于江天苍茫之间飘然一叶苇舟,使大小相谐,动静相适,对象双方在相互衬托间显出艺术的一致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刘子翚《江上》” 的相关文章

子兰《长安早秋》7个月前 (10-06)
曹邺《老圃堂》7个月前 (10-06)
李商隐《代赠二首》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魏王堤》7个月前 (10-06)
贾岛《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李涉《竹枝词》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寒闺怨》7个月前 (10-06)
韩愈《题楚昭王庙》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建昌江》7个月前 (10-06)
李白《苏台览古》7个月前 (10-06)
高适《别董大》7个月前 (10-06)
薛道衡《人日思归》7个月前 (10-06)
杜甫《三绝句》7个月前 (10-06)
王维《相思》7个月前 (10-06)
邓肃《花石诗四首》7个月前 (10-06)
祖咏《终南望余雪》7个月前 (10-06)
吴隐之《酌贪泉诗》7个月前 (10-06)
荆叔《题慈恩塔》7个月前 (10-06)
唐彦谦《文惠宫人》7个月前 (10-06)
韦庄《梦入关》7个月前 (10-06)
张籍《赠王建》7个月前 (10-06)
徐凝《忆扬州》7个月前 (10-06)
裴潾《白牡丹》7个月前 (10-06)
施肩吾《幼女词》7个月前 (10-06)
孟云卿《寒食》7个月前 (10-06)
常建《落第长安》7个月前 (10-06)
戴叔伦《过三闾庙》7个月前 (10-06)
韦应物《登楼》7个月前 (10-06)
龚自珍《漫感》7个月前 (10-07)
李白《秋下荆门》7个月前 (10-07)
塞尔赫《白芍药》7个月前 (10-07)
于谦《石灰吟》7个月前 (10-07)
周紫芝《题湖上壁》7个月前 (10-07)
何景明《竹枝词》7个月前 (10-07)
王安石《北山》7个月前 (10-07)
陆龟蒙《雁》7个月前 (10-07)
司马扎《宫怨》7个月前 (10-07)
高蟾《金陵晚望》7个月前 (10-07)
张文姬《溪口云》7个月前 (10-07)
郑谷《席上贻歌者》7个月前 (10-07)
张仲素《春闺思》7个月前 (10-07)
张籍《泾州塞》7个月前 (10-07)
杜牧《金谷园》7个月前 (10-07)
李端《拜新月》7个月前 (10-07)
李益《从军北征》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