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诵其文则思其义,习其仪则行其道,则将谓之君子也。

诵读文章就要思考它的涵义,练习礼仪就要推行它的道理,那么就可以称他为君子了。...

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 蔚然羽仪,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夫惟人君不以高危自处,而以谦卑育物为心,人人得而亲近之,亦人人得而取给之。

国家有人才,就像山川上生有草木,就像仪仗中众多的旌旗,而这些若非高大的山麓、深厚的云气是不能产生的。作为君主的,只要不以高位自居, 而能够谦逊待人, 培育人才, 人人都能得到与君王亲近的机会, 也就会使人人都可以得到国家的选取任用。...

宁可失言, 不可失人。 失言犹可, 失人岂可乎哉! 盖人才自古为难也。 夫以人才难得如此, 苟幸一得焉, 而又失之, 岂不憾哉!

宁可失言,不可失人。失言还可以,失去人才怎么能行呢?这是因为人才自古难得。正由于人才难得到如此地步,如果有幸得到一个, 而又失掉了他, 难道不感到遗憾吗?...

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治理天下, 以端正社会风俗, 求得贤才为根本。...

德行之于人大矣, 然其实则皆人性所固有, 人道所当为; 以其得之于心, 故谓之德, 以其行之于身, 故谓之行, 非固有所作为增益,而欲为观听之美也。士诚知用

道德品行对于人来说意义重大呀, 然而它的内容都是人性本应就有的, 根据做人的道理来看是应该做的; 因为它是从内心获得的,所以称之为德; 因为它是从行为中体现的,所以称它叫行,并不是一定要有意做作来表现, 而要成为好看好听的东西。 读书人如果确实知道努力...

天下之要, 人才而已。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人才呀!...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

一个人待人处世, 最可贵的只在他的品德和行动上。...

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像这样的追求道理, 讨厌琐碎的小事而认为不值得去做, 却反过来致力做一些高深茫远难以实现的事情, 那么这并不是追求道理的方法。...

论贤不乡举, 则士不及行。

评定、 选举贤才不通过乡里推荐, 那么士人就不注重品行的修养。...

要得天下治, 只在用人。

要想把国家治理好, 关键在于重用贤人。...

老干新篁千万叶,世间君子不嫌多。

君子啊, 就像那竹林一样, 老干新篁, 万千枝叶, 国家是从不嫌多的。...

夫世间惟才不易得, 故曰 “才难”。

世间只有人才不容易得到啊, 所以说“人才难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天公啊,我劝您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的规格, 降生下有用的人才吧!...

高功后毁易, 德薄人存难。

功劳特别大的人在建功后很容易遭人抵毁, 缺少德行的人要想在世上生存是很困难的。...

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

人才固然难得, 但每一个时代都是有的, 而爱惜人才的人则很久没有见到了。...

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 德之润身者然也。

生活富贵可以把居室装饰得华丽生辉, 道德品行则可以使自身获益而名声荣光。 因此内心无所惭愧, 就会心胸宽广远大, 而且身体常常舒适安泰, 这是用道德来使自身获益而名声荣光的缘故。...

学校聚群弟子于其中, 而习之以礼义, 所以成其德也, 非徒使之呫哔(chebi彻闭) 为文而已。

学校汇集众多的学生在这里, 而且让他们学习礼义, 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并不仅仅是让他们絮絮叼叨、 写写文章而已。...

外举不弃仇, 内举不失亲

举荐外人, 只要是贤才, 哪怕是仇人也不放弃; 举荐内里的人, 只要是贤才, 即使是亲人也不丢掉。...

道之在我,犹饮食居处之不可去,可去皆外物也。

道德对于我, 就像吃的饭和住的屋一样不能丢掉, 可以丢掉的都是道德以外的其他事物。...

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也。

道可以用来整治内心, 就像粮食可以吃饱肚子, 衣服可以抵御寒冷一样。...

君子尚德,小人尚力;尚德树恩,尚力树敌。

君子崇尚道德, 小人崇尚武力; 崇尚道德可以树立互相友好的风气, 崇尚武力容易树立互相敌对的气氛。...

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论能之主,则无成功之臣。

世上没有以公治国的君主, 就没有以正道求进的士人; 没有凭才能判别贤能的君主, 也就没有建立功业的大臣。...

见贤而不能举, 举而不能先,命(慢)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 过也。

看到贤明的人却不愿意举荐, 举荐时又不愿意让贤者超过自己, 这些都是轻慢的举动。 看到不好的言行却不愿意离开, 虽然离开了却不愿离得太远,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闻贤而不举, 殆; 闻善而不索, 殆; 见能而不使, 殆。

知道有贤德的人而不推荐, 是很危险的; 听说有善良的人而不去寻求, 是很危险的; 遇到有才能的人而不使用, 也很危险。...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 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周围的人都说他有才德,还不行;众位大夫都说他有才德,也不行; 国中的民众都说他有才德了, 然后去了解考察他; 发现他确实有才德, 然后再任用他。 周围的人都说他不可任用, 不要听信; 众位大夫都说他不可任用, 也不要听从; 国中的民众都说他不可任用了, 然后去...

德盛者, 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 临震惧死生而色不变, 当疾痛惨戚而心不动, 由养之有素,非一朝一夕之力也。

品德高尚的人, 外物不能侵扰, 表现没有缺点。 面临死生的震悸脸不变色, 对着丧亲的剧痛而不表现得过于悲伤, 这是由于平时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人不能不懂得道理, 如果能得知道理, 即使死去都可以。...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任事然后爵之, 位定然后禄之。

凡选民做官, 一定先通过议论来鉴定他的才干。 经过论证加以辨识之后再使用他, 看他做事如何然后再授于他爵位, 爵位确定之后再发放俸禄。...

不曾过得私意一关, 终难入德。未能入德, 则典则法度何以知之?

不能超越私念这一关, 就始终难以成为有道德的人, 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那么法典规则又怎么能知道呢?...

以天下与人易, 为天下得人难。

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 为天下挑选到治理的人才却难。...

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

德行超过才能的是君子, 才能超过德行的是小人。...

贤能不待次而举, 罢(疲)不能不待须而废。

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不必按照等级次序来提拔任用, 对疲弱无能的也不要拖延片刻再去免职。...

有源之水,寒冽不冻;有德之人,厄穷不塞。

有源头的水, 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冻结; 有道德的人, 在困厄贫穷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困苦。...

古人不求名声, 不较胜负, 不恃才智, 不矜功能, 故通体皆是道义。

古人不追求名声好坏,不计较胜负得失,不依仗才能智慧,不夸耀功劳本领, 因此一言一行都体现着道义。...

思九州之博大兮, 岂唯是其有女。

中国的地方这么大啊, 难道只是这里有贤臣?...

禹称善人, 不善人远。

禹称颂举荐贤德人才, 那些不贤无德之人就远离了。...

道之在人,犹水之在地也。人之求道,犹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则水无不在地, 人无不载道也审矣。 而谓水有不流, 道有不传可乎?顾掘地者, 或弃井而逃, 或自甘于混

道理存在于人们的追求中, 就像泉水深埋在地下一样。 人们追求道理,就像挖地掘井找水一样。但是泉水没有不存于地下的,人没有不能发掘出道理的,这是很清楚的事。认为水有不流的,道有不传的,可以吗?看看那些挖地掘井的人,有的丢下井跑了,有的面对着混浊咸苦的水...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 (e婀)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坚守真理的人, 只会感到暂时的寂寞; 附合权势的人, 将会感到终生的凄凉。通达道理的人看到的是超越世俗的永恒的事物,想到的是死后美好的声名, 宁愿忍受这暂时的寂寞, 也不愿换取那终生的凄凉。...

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贤能之士是难以了解到的, 只有广泛地寻求才可以得到。 广泛寻求, 贤才就不会失掉了。...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破。

举荐人才的根本条件是:最上等的,凭道德;次一等的凭事业;再次一等的, 凭功绩。这三种情况都做不到的话, 国家定会残破不全了。...

诚,譬之精金,无铜铁之杂。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 则不纯矣。

诚实,就像是精纯的金子,不能有铜铁等成分混杂在里面。金子中有一分的铜铁混杂在里面, 就不精纯; 人的品德中有一丝世俗之人的虚伪混杂在里面, 就不完美了。...

仁厚刻薄是修短关,行止语默是祸福关,勤惰俭奢是成败关,饮食男女是生死关。

仁厚和刻薄是德行善与不善的关口, 行为举止说出来与保持沉默是祸患和幸福的关口, 勤奋和懒惰、 节俭和奢侈是成功和失败的关口, 食欲和性欲如何是人生存与死亡的关口。...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根据人的言谈话语选用人才, 人们就会追求夸夸其谈。根据人的行为选取人才, 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去表现自己的美行。...

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能谕,则尚而亲之,近而勿辱以取人,则得贤之道也。

通过谈话来选拔贤才, 通过办事来考察贤才。 凡能通晓治国之道的, 就尊重并亲近他, 亲近而不要埋没了人才, 这才是得到贤才的方法。...

待士不敬,举士不信, 则善士不往焉。

对待贤士不敬重, 选拔贤士又不加以信任, 那么杰出的贤才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道德不崇高广大就不能招揽人才, 气量不宏大就不能使人安定。...

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

只有操行洁美可以胜过富贵, 即使富贵时也不能没有洁美的操行。...

贤主劳于求人,而佚(逸)于治事。

贤明的君主在访求贤才上常常不辞劳苦,而对于治理政事则显得很安闲。...

人心止此方寸地, 要当光明洞达, 直走向上一路, 若有龌龊卑鄙襟怀, 则一生德器坏矣。

人心只有这么很小的地方, 应当光明通达, 只沿着向上进取的正道一直向前走, 如有器量狭...

屈原之沉渊,遭子椒之谮 (zen怎去声)也;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

屈原投河自尽, 是因为遭到楚国司马子椒的谗言迫害: 管子得以实施自己的治国之道, 因为有好友鲍叔牙的大力荐举。...

惑于似士者, 而失于真士。

被貌似贤士的人所迷惑, 就会失去真正的贤士。...

赠言以名位期人,不若以德业勉人。

赠送留言时用名誉地位来寄托希望于对方,不如用修养品德、提高学业来勉励对方。...

君子之德必如玉,斯无一毫之点汗(污)。

君子的品德必定像美玉一样, 就是说没有一丝一毫的污点。...

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不但动时如此,虽静而有得于心,即所谓德。默而存之,有得于心,非所谓德乎?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且在内心有所收获叫做德。 不但动的时候是这样,即使静的时候在内心中也有所得,就是所说的德。在沉默时能想着它, 并且能在心里有所得, 难道不是所说的德吗?...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生活富足时把能够施舍当作德, 生活贫困时把没有欲求当作德, 地位显赫时把能够处人之下当作德, 地位卑微时把抛弃希求势力的想法当作德。...

夫国之所以不能士者, 有五阻焉: 主不好士, 谄谀在旁, 一阻也; 言便事者, 未尝见用, 二阻也; 壅塞掩蔽, 必因近习, 然后见察,三阻也; 讯狱诘穷其辞,

国家之所以不能招致人才, 是因为有五个方面的阻碍: 君主不喜爱人才, 谄媚阿谀的人又在旁边, 这是第一个阻碍; 进言有利的事情,也从不被采纳,这是第二个阻碍;言路被堵塞遮蔽,必定是利用了君主所亲狎的人,事后才被察知,这是第三个阻碍;审讯犯人时虽诘问得对方无...

夫性情之德, 则尽人有之。 而君子致之者, 其功在省察、 存养, 而乃以经纬乎天地。

性情中的道德, 是每个人都有的。 但是君子能够达到极高的境界, 其功劳在于他们能认真反省观察、 专心修养秉性, 这才可以去治理国家和社会。...

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教化流行,风雨和时, 百谷用成,众庶乐业,咸以康宁。

古代选拔贤士, 接近他们, 通过交谈加以考察, 并明确地测试他们能否建功立业。 所以官府里没有荒废的公事, 民间也没有遁世隐居的贤士, 教育风气盛行, 风雨适时, 五谷丰登, 黎民百姓都乐于其业, 生活平安。...

人之志道德也, 君子积年作之而不兴; 志富贵也, 俗人一言动之而辄起。 甚矣, 志道者之鲜矣。

对于人们立志于修正道德的事, 即使君子长年从事这项工作也不能使之兴盛; 对于立志于发财致富的事, 平常的人只用一句话煽动, 马上就能群起响应。 立志于修正道德的人太少了。...

苟有其才,虽屠钓奴虏之贱,圣皇不耻以为臣;苟非其才,虽三后之胤(yin印),自坠于皂隶矣。

如果真有才能,即使是姜子牙这样的屠宰牲畜与钓鱼的下人,圣明的皇上任用他为重臣也不感到耻辱。 如果没有才能, 即使是禹、 汤、 文王的后代, 也让他沦落为奴隶。...

欲采名珠, 求之于蚌; 欲得名士, 求之文学。 或割百蚌不得一珠, 不可舍蚌求之于鱼; 或百文学不出奇士, 不可舍文学求之于斗筲也。

想采得名珠,就要到蚌身上去寻求;要想得到有名望的贤士,要到学识渊博的人当中寻求。假如割开百只河蚌没有得一颗名珠,也不能舍弃河蚌到鱼那里去寻求; 一百个学识渊博的人中找不出突出的贤士,也不能舍弃学识渊博的人而到才识浅陋的人当中去寻求。...

为生计而不为死计,为子孙计而不为身心计者,好利之通蔽也;为身后名字计而不为身后性命计者,好名之通蔽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闻道而死, 曷异蜉蝣之朝

只考虑怎样生活的舒服, 却不考虑死后的名声, 只想着为子孙们考虑, 却不考虑自己的品德修养, 这是喜欢利益的人共有的毛病; 只考虑死后的名声, 却不考虑自身的性命, 这是喜欢名声的人共有的毛...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 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如果管仲定要成为 “廉士” 以后才可以任用, 那么齐桓公凭什么在世上成其霸业呢! 现在天下莫非还有身披粗布衣, 怀揣宝玉,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河边上垂钓的人吗?莫非还有与嫂私通,收受贿赂而没有被人碰上被人了解的人吗? 请诸位帮助我选拔出身卑微的人, 只要有才...

君子所贵在守道,不在求荣。

君子所注重的是坚守道义, 并不在于追求荣华。...

君子所贵乎道, 求之身而已; 言、 行、 动皆本诸身之道, 立其本而中和致, 乃可以制礼作乐。

君子所注重的是道, 并以之来要求自己; 语言、 行为、 动机都是以自身的道为根本的, 只有树立了根本, 并且达到极高的道德标准, 才能够去从事制定礼仪、 演奏音乐的工作。...

道在己而无忧,故悦;悦而忧惑不妄起,则所虑者正而自精。不然,在己无大常之理,物至情移,愈变而愈迷矣。

道理存于自身并且没有忧愁, 因此心情愉快; 在愉快时忧愁疑惑不随意兴起, 那么所顾虑的是如何使自己正直而且精诚。 否则, 自己不能保持正大常久的道理, 随着外物的到来而改变内心的感情, 会越变越迷惑不解的。...

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戳,古之通义也。

进荐贤才受到上等的奖赏,蒙蔽压制贤才受到最大的惩罚,这是古代通行的道理。...

周公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祁奚之为大夫也,举仇荐子, 故能得正人。

周公作为辅政的大臣,以谦恭的态度,降低身分对待贤士,所以能得到真正的贤才。 祁奚作为晋国的大夫, 曾向晋国国君举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 所以能得到正直的贤人。...

德未盛而欲变化以趋时,为诡而已矣。

品德尚未高尚却要去随时势而变化, 只能是违反常理罢了。...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若限年然后取士, 是吕尚、 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其令郡国所选, 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 吏达文法, 则皆试用。

十户人家的村子, 一定有忠诚的人。 如果限制年龄然后选取贤士, 这样吕尚、 周晋就不会在前代显名了。 如果让地方上推选贤才的话, 就不要受年龄老幼的限制; 儒生精通经学儒术的,官吏通晓文书法令的, 就都试用一下。...

然而君子不以言听之难,而不务取士。士,理之本也。

然而君子并不因为推荐之难,就不致力于选拔贤士了。贤士,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评定建立大功的人时不要计较他的小过失, 举荐贤才时不要计较他的小缺点。...

贵莫贵于为圣贤, 富莫富于蓄道德,贫莫贫于未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 士能弘道曰达士, 不安分曰穷, 得志一时曰夭, 流芳百世为寿。

再尊贵的也没有比做圣贤之人更尊贵的了, 再富有的也没有比积聚道德更富有的了,再贫穷也没有比不知晓道理更贫穷的了,再低下也没有比不知道羞耻更低下的了。 读书人能够发扬儒道的叫明智达理之士, 不安守本分叫贫穷,只是暂时得志叫短命, 能够流芳百世叫长寿。...

瓶笙之水, 愈沸则响愈微;彼惟恐人不闻者, 中不足也。 明珠藏千仞之渊,黄金韫(yun运)万仞之厓(ya牙),珊瑚沉大海之底,采者不避��臲(wu nie务

在瓶中煮水, 水越沸声音却越小; 那些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人, 内心是非常空虚的。 明珠藏在很深很深的深渊里, 黄金藏在很高很高的山崖上, 珊瑚沉没在大海的下面, 采探者不怕艰难险阻并设法得到它们; 那些在集市上自夸自卖、 可是人们看都不看的物品, 都是假...

今之选举, 不采识治之优劣, 专简年劳之多少, 斯非尽才之谓。宜停此薄艺,弃彼朽劳,唯才是举,则官方斯穆。又勳旧之臣,虽年勤可录,而才非抚人者,则可加之

现在选择举用贤才, 不根据治国才识的优劣, 专凭年资多少来选用, 这是不能尽其才用的做法。 应当摈弃浅薄的作法, 丢掉那劳而无功的办法, 只举荐有才能的人, 那么官府吏治才能正常化。 再说, 那些有功绩的旧臣, 虽论年资功绩都可任用, 但才能还不能使人叹服,...

同言而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民从,从在令外,怀璧之子,未必能惠,而人竞亲之者,有惠人之资也;被褐之夫,身俭能施,而人皆疏之者, 无济人之具也。 身无道德

同样的话, 别人相信你的, 是因为人们在你说话前就已经相信你了; 同样的命令, 百姓服从你的, 是因为你的命令之外的事已经使百姓们信服你了。 怀抱玉壁的人, 不一定能赐赠他人, 但是人们争着和他亲近,是因为他有赠别人的财物;衣着粗陋的人,自己很节约而且愿意...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世上怎么能没有千里马呢, 而是难得九方皋那样识别千里马的人啊!...

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朝庭上缺乏了人才,就会有沉没废弃的人才隐藏在下层人民当中, 而不为当朝者所了解...

夫进人不问其功而问其久, 彼草木久则长大可用, 人之材不能日夜生息亦已明矣。三岁进一官,是三岁而材一变乎?

引荐人才不看他的功劳大小, 而只是看他的年资; 那草木时间长了可以长大有用, 而人才不能日日夜夜生殖蕃息, 这也是很明确的道理。 三年举荐一次官员, 是三年人才就变化一次吗?...

势利与道德相反者也,名节与道德相近者也。必使趋势利者变而尚名节,斯可进而入于道德矣。

权势财利和道德是互相背离的, 名誉节操和道德是互相贴近的。 一定要使追求权势财利的人转而去崇尚名誉节操, 这样就可以进步并加入有道德者的行列了。...

德重鬼神钦敬。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非常高尚,那么连鬼神都会钦佩尊敬他的。...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看看那老鼠尚有一层面皮, 一个人却不懂得要识礼仪; 人如果没有了礼仪, 不去寻死还做什么?...

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

过去圣明的君王选取人才,一定要在乡里和学校中寻求,让大家推荐认为贤能的人,上书告诉给帝王,再去考察他。...

水之积也厚, 则负大舟为有力; 德之积也厚,则建大业为有本。

如果河水积聚深厚, 那么负载大船就很有力量; 如果道德积聚深厚, 那么建立大业就有了基...

凡牧民者, 欲民之谨小礼, 行小义, 修小廉, 饰小耻, 禁微邪, 此厉(砺) 民之道也。

凡是统治者, 要求百姓们即使是很小的礼节也要重视, 即使是很小的仁义之举也要去做, 即使是很小的廉洁也要修治, 即使是很小的可耻之事也要改正,即使是很小的邪恶之念也要杜绝,这就是教育百姓的方法。...

士君子所以垂光青史, 照耀后世者,视乎德业之隆盛, 而不在乎名位之显荣。

那些有节操和学问的人能够在历史上留传光彩, 照耀后世的原因, 是他们重视道德、 事业的提高和昌盛, 却并不在乎名声和地位的显扬与荣耀。...

君子以果行育德。

君子用踏实的行动来培养良好的道德。...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敬父母, 敬爱兄长, 这就是仁爱的基...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覈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

做工的人操作生产, 一定先要磨炼他们使用的工具, 选择所用的材料, 然后用力很少就可以收到功效了。 圣人对于国家, 一定先要审慎地选拔贤能的人, 考察他们是否表里一致, 然后任用省心而大业可成。...

故公卿之大任, 莫若索士。

所以公卿等高级官员的重要任务,什么也不如访求人才重要。...

方今取人既不以其道, 至于任人, 又不问其德之所宜, 而问其出身之后先,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

现在选取人才已不根据取士的原则了。至于任用人才,又不问人的德行适宜哪一方面,而是问他作官早晚; 不论他的才能能否胜任, 而是只论他经历了几任官职。...

取士之道, 当以德行为先。

选取贤士的原则, 应当把德行放在首位。...

德业观前面人,名位观后面人。

在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方面, 要向超过自己的人学习; 在名声和地位官职方面, 要向后面的人看, 不争名夺利。...

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伸) 之。

皇上虽然喜欢他, 但那人并不贤, 就应当检举, 把他清除出去; 皇上虽然厌恶他, 但那人贤德, 就应当推举提升他。...

世俗以形骸为生死,圣贤以道德为生死。赫赫与日月争光,生固生也,死亦生也。碌碌与草木同腐,死固死也,生亦死也。

世俗之人把生命的有无当作生死的标志, 圣贤之人把道德的无当作生死的标志。 品德显赫和日月争光, 活着固然活着, 死了也和活着一样。碌碌无为和草木一起腐烂,死了当然是死了,活着也和死了一样。...

存心无大小,积德不嫌多。

保存行善之心不要有大小之分,积累道德品质不要嫌弃太多。...

天下之治, 由得贤也。 天下不治, 由失贤也。 世不乏贤, 顾求之之道如何尔。

天下得到治理, 是由于得到了贤才。 天下不能治理, 是由于失去了贤才。 世上并不缺少贤才, 要看求贤的方法怎么样了。...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 厌恶某人。 因为他们的所好所恶是恰如其分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虽然贫穷,却不愿巴结奉承;虽然富贵,却不骄傲自大,……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行道, 虽然富贵却谦虚好礼...

心日尽则才亦日生,故求仁者但求之心,不以才之不足为患。

天天尽心尽力, 那么才干就会一天天增长, 因此寻求仁义之人只要求他的心地纯正, 不必因其才干的不足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