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爵禄可以荣其身, 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爵位和俸禄可以使一个人自身很荣耀, 却不能荣耀他的内心思想; 文章可以使一个人自身很光彩, 却不能光彩他的品行。...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

只有韩愈鼓起勇气,不顾世俗风气,顶着别人的讥笑侮辱,招收后学青年,还写了《师说》,就此仰起脸刚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间事无巨细,都有古人留下得法程,诵诗读书时,便想曰:此可以为我某 (谋) 事之法, 可以药我某 (谋) 事之病。 如此则临事时触之即应, 不待思索矣。

人世间事无大小, 古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方法程式, 因而诵读诗书时, 应留心思考: 这里可以作为我谋划事情的方法, 可以作为医治我谋事存在的毛...

学而必习, 习又必行。

学习必须加强练习, 练习还必须加以实践运用...

师不掌教育, 则解经之外, 人之贤不贤, 一不当知也。 士不举德行, 则执笔之余, 身之善不善, 一不足虑也。 是则何补于事哉?

教师不掌管教育,就会在解说经书之外,对人的贤与不贤,一概都不了解。 士人不推荐有德行的人, 那么在写文章之外, 对人的善与不善, 一概不考虑。 这样的话, 对事情有什么帮助呢?...

学须体用具备,体须十分停当,用方不错。

学习必须把理解根本旨意和运用结合起来, 理解根本旨意应当十分精当, 运用才不会出差错。...

知行自有次第, 但知先而行即从之, 无间可截, 故云合一。

获得知识和行动实践自有次序, 但是先获取知识后应立即跟着加以运用实践, 两者之间没空隙, 不可截开; 所以说两者是合二为一的。...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为臣。

做君主的如果不从师, 就不知道怎样做君主; 当大臣的如果不从师, 也不知道怎样做臣子。...

君子之贵才学, 以成身也, 非以矜己也; 以济世也, 非以夸人也。

君子注重增长自己的才能和学识, 是用以成就自身的, 而不是把它作为自我炫耀的本钱; 是用以服务于社会的, 而不是求得别人的夸赞。...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能明也。

书中的句读不明白, 倒去从师, 有疑惑得不到解答, 倒不去从师;(句读之类)浅近的知识学习了,可是大道理却丢掉了,我看不出来这种人聪明在哪里。...

开聪明,长才见,固资读书,若为质养性,必在行上得之。不然, 虽读书万卷, 所知似几于贤圣, 其性情气量仍毫无异于乡人也。

启发聪明智慧, 增长见识才干, 固然需要依靠读书, 就像修养自己的气质性格,一定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一样。 不这样, 即便读万卷书, 所知几乎和圣人差不多, 但其性情气量也仍然与平常人丝毫没有什么两样。...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

古时候的圣人, 他们比一般人高明得多了, 尚且还跟从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 他们比圣人差得远了,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 大概都是由此而来的吧?...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

要人们向善的根本在于教育,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一个人爱他的儿子, 还选择老师教他; 可是对于他本身, 却以从师为羞耻呢, 真糊涂啊!...

举世不师, 故道益离。

整个社会都不崇尚师风, 所以就更加偏离正确的思想了。...

君尽其所以为君, 臣尽其所以为臣, 卒无一背戾者, 其出于学而存于师也。

国君竭尽全力当好国君,大臣竭尽全力做好大臣,上下一心,始终没有一个背道而行的, 那都是出于努力从师学习的结果。...

凡官皆当有品级, 惟教官不当有品级, 亦不得谓之官。盖教官者,师也。 师在天下则尊于天下, 在一国则尊于一国, 在一乡则尊于一乡, 无常职, 亦无定品,惟德

凡当官的都应当有品级, 只有教官不应当有品级, 也不能够称作官。因为教官是老师。 老师在天下则受到天下人的尊敬, 在一个国家里则受到一个国家的尊敬, 在一个乡里则受到一个乡的尊敬, 没有固定的职务, 也没有一定的品级, 只看其德行如何。...

人之为学, 心中思想, 口内谈论, 尽有百千义理, 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 人之共学, 印证《诗》《书》, 规劝功过, 尽有无穷道德, 不如大家共学一道之为

人们治学,心中思考,口中谈论,尽管谈论出千百种义理,还不如亲身实践一种义理更为实际; 人们共同学习, 一起印证《诗经》、《尚书》,互相劝勉立功改过,尽管谈论出无穷无尽的道德规范, 还不如大家共同学习遵循一种道德规范更为真实。...

能积不能读,何异掌书佣子; 能读不能行, 所谓两足书橱。

能积累收藏书籍而不去读它,同掌管书籍的佣人有什么不同;能读书而不能加以实践运用, 这种人正是人们所说的两条腿的书橱。...

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kuo阔) 犹犬羊之鞟。

外在文彩、形式如同内在本质, 内在本质如同外在文彩、 形式, 二者一样重要。 去掉了毛, 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很难区别了。...

师道不立, 最是末世之患。春秋若无孔子,三千弟子其能自立者几人哉?

为师之道不确立, 是朝代衰落的大患。 春秋时期如果没有孔子, 三千弟子当中能自立的有几个人呢?...

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欲正天下之人心, 须顺天下之师受。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

作为人伦之一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道义上的结合……所以要想使天下人心归正, 就必须让天下人接受老师的教诲。 掌管教育是有所根本和目的的, 关键是要把身体力行作为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转化的本源。...

为学之功, 要在应事接物处见, 若但虚讲道理, 而于情事茫然,学问便成无用事。

学习的功效, 要通过应付事情, 接人待物上显示出来。 如果只会空讲大道理, 而付诸实践却茫然不知如何做, 那么学问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古者一道德以同俗,苟师学不正,则道德何从而一?

古时候道德统一, 形成了同一的风尚, 如果从师学习杂乱不一, 那么道德根据什么统一起来呢?...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对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 要一辈子当作父亲看待。...

自孔子后, 学孔子者便以师道自任, 未曾一日为人弟子, 便去终身为人之师, 以为此乃孔子家法, 不如是不成孔子也。 不知一为人师,便只有我教 人, 无人肯来教

自从孔子之后, 学习孔子的人便以师道作为自己的使命。 没有做过人家一天学生, 便去一辈子做人家的老师, 认为这样才是孔子的家法, 不这样做便不能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 不知道一旦作为人师, 便只有自己教育人家, 没有人愿意来教自己了。...

天下极难之事,皆有处之一道。付之无可奈何,只是无学问。

世上再难的事,都有处理的一种方法。应付无方,无可奈何,那只是你的学问没有到家。...

学不足以修己治人, 则为无用之学。

学到的知识不能够用来修养自身、 治理人民, 那就是无用的知识。...

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解说诗歌的人, 不能拘泥文字而妨害对词句的理解, 也不能拘泥词句而妨害对内容意旨的领会。 以自己的思想去揣测诗中的意旨, 这样就会获得。...

天下固有父兄不能囿之豪杰,必无师友不可化之愚蒙。

世上固然有父兄不能加以限制的英雄豪杰, 但必定没有师友不可以教化的愚昧不学之人。...

人生世间, 必定要学。 学不外致知力行。 二者却是终身学不尽的……人若果能于一日之间,知其所当知,而不求其所不当知;行其所当行, 而不求其所不当行; 不要

人活在世上, 一定要学习。 学习不外乎获得知识并加以身体力行。 这二者是终身学不尽的……人如果能在一天当中, 学习他所应当学习的知识, 而不探求他所不应当探求的知识; 做他所应当做的事,而不追求他所不应当做的事;一时一刻都不空闲浪费,这才算学到知识并加...

省事是清心之法, 读书是省事之法。

检查自己行事是清静内心、 去除私欲的方法; 读书是检查行事是否正确的方法。...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之所在,师之所在也。

在品德修养上没有固定的老师,能主持善道的都可作为老师。善道所在的地方, 也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法乾论 “读书万卷, 若无实得实用, 终是无益”。 先生曰:“然。 德行、 经济、 涵养俱到, 读书 一二卷亦足, 虽不读书亦足。试观 ‘博学、 审问、慎思、 明辨

王法乾曾议论说: “读书万卷, 如果确实没有获得实际用处,终究是没有益处。”颜先生说:“对。如果道德品行、经国济民、修养身心这几方面都具备,读书一二卷也可以,即使不读书也可以。试观 ‘广博地学习, 详密地询问, 谨慎地思考, 清楚地辨察’这几项, 都是说的...

人所以能自诚而明者, 非生而知, 则出于教导之明而修习之至也。

人之所以能够自己真诚明智的原因, 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而是出于老师教育指导得明瞭精当, 修养和学习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读书所追求的是什么?追求的是用它搞通事理。...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不但拉着他的手提携他, 还把事理的要害指点给他; 不但当面教诲他, 还拉着他的耳朵嘱咐他。...

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身体未发育齐全不可以算作成年人, 文章的词句不完善不能算作好的文章。...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 气调为筋骨, 事义为皮肤, 华丽为冠冕。

写作文章应当以义理情致为心肾, 以气韵格调为筋骨, 以事实意义为皮肤, 以华丽文采为礼帽。...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作为良师,要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重而且安详。...

读书以为学, 缵 (攒) 言以为文, 非以誇多而斗靡也;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苟行事得其宜, 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 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读书是用以做学问的, 积累言词是用以做文章的, 不是用来夸夸其谈, 卖弄华丽词藻的; 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探求道义, 作文是为了阐明事理的。如果行事能抓住关键,讲话能把握要领,即使我不与他会面, 我也相信他的辞章修养一定很深厚。...

《易》言修辞立诚, 乃为学第一工夫。

《周易》说文章的修辞建立在真诚实在的基础上,这是治学所应下的首要功夫。...

三岁学, 不如三岁择师。

从三岁就学习, 不如从三岁起就选择优秀的老师。...

师之贵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师,亦贱矣。

教师的地位高贵, 在于他知道广博而又重要的知识。 知识有限的教师, 地位就低下了。...

今人著作则以多为富。夫多则必不能工,即工亦必不皆有用,于世其不传宜矣。

如今有些人认为著述的数量多就是宏富博大。 殊不知, 数量多就不能细致工巧, 即使能做到细致工巧, 所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有用处。 这类著作在世上不流传是应该的。...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 有益于天下, 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 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

文章之所以不能在天地间灭绝,是因为它能使人明白道理,能记述政事, 能使人察知民间隐情, 还好讲述人间的美善, 供人们学习。 像这些方面, 既有益于当今社会, 也有益于将来借鉴。 这样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而像有些文章,专门记述奇特、暴力、 淫乱、 神...

春华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春天的花儿开放无数, 毕竟不如秋天的果实。...

学而不力问, 何从得日进乎?行而不数移其足, 道何从得达乎?学而不得明师, 知何从得发乎?

学习而不下大气力求问钻研,从哪里能谈得上天天向上呢?行走而不能不停地移动脚步, 路途从哪里能通达呢? 求学而得不到明师的指点,智慧从哪里得到启发呢?...

文以载道也, 道以经世也。 靡辞不足以阐幽, 冶辞不足以适治,游辞不足以贡俗,艰辞不足以辨理。故曰辞达而已矣。

文章是用来说明道理学说的, 道理是用来治理人世的。 华丽的词语不能够阐明幽深的道理, 艳美的辞令不适合治理政事, 虚浮不实的词语不能够贡献给世俗,艰深的词语不能够辨清事理;所以说遣词造句的要求, 只不过是明白达意罢了。...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所谓文章, 一定有着它的充实的内容, 因此君子要慎重写出充实的文章内容。...

凡有道者、 有德者, 使教焉。

凡是有道业, 有德行的人, 可让他从事教育工作。...

达师之教也, 使弟子安焉、 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高明的老师的教导, 能使学生安心、 快乐、 安闲、 优游、 庄重、 严肃。...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而知其美恶, 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 然后能为师。

教师知道学生学习有难易的不同, 学生的资质也有好坏的差别, 然后才能多方诱导; 能多方诱导的, 才能当教师。...

夫人虽有性质美, 而心辩知, 必将求贤师而事之, 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人即使有美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识辨能力, 也一定要寻求贤师并跟随他学习,选择好的朋友并跟他交往。得到贤师,从师学习,那么所听到的,都是关于尧舜禹汤的济世为人的道理。得到良友,跟他结交, 那么所见到的, 都是忠信敬让的好行为。...

夫工人之染, 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 外修其行,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质彬彬, 然后为德。

工匠给布帛染色, 先整治布帛的本体, 然后进行染色。 布帛得到了整治而又染上了色,这项工作才算完毕。学习也有本体,孝敬父母, 顺从兄长, 忠诚、 守信, 这些都是其内容。 君子对内使心地纯正, 对外加强行为处事的修养, 行事之外还有余力, 就去学习礼仪修养。...

尊严而惮, 可以为师; 耆 (qi旗) 艾而信, 可以为师; 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 知微而论, 可以为师。

有尊严而又使人敬畏的, 可以把他作为老师; 年纪大而有威信的, 可以把他作为老师; 诵读和讲述有条有理, 又不违反礼法的, 可以把他作为老师; 了解精微的道理并能加以论述的, 可以把他作为老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对古代典籍应百读不厌, 只要熟读并深入思考, 你自然会了解书中的道理。...

盖先辈读书,不自矜炫,往往下一字,求一解;必反复研究。

前辈读书, 决不自我夸耀, 往往读一个字, 求得一个字的理解; 有不明白的地方, 一定反复研究, 探查清楚。...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当以德行学问为主。

凡是学校里的教师,不论是乡学、国学、太学哪一级学校的,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智慧学问为主。...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有十户人家的村镇, 其中一定有忠诚信义之人; 三个人在一起行走, 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经营但亹亹(wei委),积累自稂稂(lang狼)。既多又须择,储精弃其糠。

只要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勤奋努力, 知识的积累自然不断丰富。吸取知识既追求广博也要有所选择,必须撷取精华抛弃糟粕。...

诗有干无华, 是枯木也。

诗有内容而无文采, 是没有生气的诗。...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生养了孩子不教育他, 是父亲的过错; 教导学生不严格, 便是老师怠惰了。...

能理乱丝, 乃可读诗。

能整理杂乱的丝缕, 才可以读诗。...

夫圣贤之书, 教人诚孝, 慎言检迹, 立身扬名, 亦已备矣。

那些圣贤的书,教育人们诚实忠孝,说话谨慎,做事检点,树立己身, 扬名后世, 各方面都具备了。...

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执己见,便是恣情纵欲。

天下如果没有真诚务实的良师益友, 不是各人坚持各人的看法, 就是放纵情欲, 无所顾忌。...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文章书籍对于人来说,好比服药。善于服用的,才有益处;不善于服用的, 反而有害。...

余谓师友原是一样, 有两样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师, 乃以四拜受业者谓之师;又不知师之即友,徒以结交亲密者谓之友。夫使友而不可以四拜受业也, 则必不可以与之

我认为老师和朋友原是一样的, 有什么两样吗? 但世上之人不知道朋友就是老师, 而认为行了四拜大礼从师学习的才称为老师; 又不知道老师也就是朋友, 只把结交亲密的称为朋友。 假如是朋友但他不具备为师的德才, 那么一定不能与他相交; 假如是老师但不能够像朋友...

扇恶不能作佳诗。

粗劣的扇子上写不出好诗。...

不厚重则无威仪, 所学不能安固。

不忠厚端重一些就会失去庄严的容貌举止, 所学习的东西也不能稳固。...

养子不教父之过,训道不严师之惰。

养育儿子而又不教育他, 这是父亲的过错; 训示道理而又不严肃认真,这是老师懒惰的表现。...

讲学固无穷, 然须头项分明, 方可讲辩。 若自交加糊涂, 则须理会得交加糊涂处分明, 方可讲辩。

讲学固然没有穷尽, 但必须主次分明, 才可以讲解辩析。 如果自己认识纷乱, 糊涂不清, 那么一定要把错杂糊涂的地方理解得头绪分明, 才可以讲解辩析。...

通书千篇以上, 万卷以下, 弘畅雅闲, 审定文读, 而以教授为人师者, 通人也。

通读书文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并且读得非常通畅、熟练,能够分析确定章节和断句, 用来传授给学生, 作为人家老师的, 是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记问文章不足以为人师, 以其所学者外也。 师者何也?谓理义也。 学者必求师, 从师不可不谨也。

记诵文章用来供别人求问的人不够格做人家的老师, 因为那样只是学习的外表。 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是理义之说。 求学的人一定要求师, 而从师学习是不能够不谨慎的。...

笔苍者学为古, 笔隽者学为词,笔丽者学为赋, 笔肆者学为文。

笔法苍劲的人适宜学作古诗, 笔法隽永的人适宜学作词, 笔法华丽的人适宜学作赋, 笔法恣肆放达的人适宜学作文章。...

观书者当观其意,慕贤者当慕其心。

读书的人应当深入理解书的意旨, 仰慕贤明的人应当仰慕他高尚的心灵。...

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 如吃果子一般, 劈头方咬开, 未见滋味便吃了; 须是细嚼教烂, 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

大凡读书, 必须要熟读; 熟读后自能精通纯熟, 精通纯熟后自能认识书中所讲的道理。 如同吃水果一样, 一口咬开, 还未尝着滋味就吞下了肚,那样如何能品出味道?应当是细嚼使它碎烂,那么滋味自会出来, 才能认识哪个是甜的、 苦的和辣的, 如此才算是知道果子的味道...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认真读书, 决不放过一个不理解的字; 闭门治学, 直到双鬓染霜才大吃一惊。...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 更须反复玩味。

读书的方法,先要熟读。读书时要从各个角度去辨察理解,即便认为书中所说的道理是正确的, 也不可就说它正确, 还要反复细致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读书应察看、认识圣人贤士的思想,依据他们的思想, 来认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道理。...

书宜少看, 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 大人多记不得者。 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 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 则只是二百字。 大人一日或看百板, 不恁 (ren任)

每次读书的数量应少些, 但要读得极其纯熟。 小孩子读书容易记住, 大人读书大多记不...

夫士者,众之所仰望也。服儒衣,读儒书,而躬小人之行,是涂民耳目也。 士之不德, 师非其师也。 师之不才, 学校不修之过也。

学士是受到人们敬仰的人。 他们穿着儒生的衣服, 读的儒学经书, 却亲自去做小人所干的事, 这是污染民众的耳目。 学士的德行不好, 老师便不算称职的老师。 老师没有才德, 是学校不培训的过错。...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 所以助其思量, 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若只是口里读, 心里不思量, 看如何也记不子(仔) 细。

读书的方法,读完一遍,思索一遍;思索一遍,再读一遍。朗读是用以帮助你思索的,因而要将心思在书中内容上转动。 如果只是嘴里读,思想上不考虑, 那么看是看了,却怎么也记不详细。...

师者, 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 为不少矣。

教师,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该仿效的不仿效,该作为榜样的,不作为榜样, 这种现象不算少了。...

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 国有学。仕焉而已者, 归教于闾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闾里之细,犹以国之老臣为之师

教师虽然不居于君主的地位, 但一定具有君主的品德。 古时候家里有私塾, 乡党里设有乡学, 再大点的遂里设有学校, 国中设有学府。那些不再做官的人,便回到乡里教书。大夫做父师,士子做少师, 乡间地方小, 尚且用国家的老臣作为那里的老师, 何况大地方呢?...

智如泉源, 行可以为表仪者, 人师也。 智可以砥, 行可以为辅弼(bi必)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 人吏也。当前决(快) 意, 一呼再诺者, 人隶也。

智慧像有源的泉水一样不枯竭,行为能够作为人们表率的人,可作人们的老师。 智慧可以激励别人, 行为能够对别人有启发辅助作用的人, 可作人的朋友。 依法办事, 恪守职责, 而不敢做坏事的人, 可作人们的官吏。在人面前能够迎合人意, 别人一呼唤,就连声答应的人,...

嗜书如嗜酒, 知味乃笃好。

爱好读书如同喜欢饮酒一样, 品出了其中的滋味才感受到它的美好。...

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

读书要结合自己加以体验, 不可仅仅作为文章看, 也不能揠苗助长, 急于求成。...

直温简谅,多为有用之才,故后之言师者必归焉。

正直、 温和、 简练、 信实的人, 大多是有用的人才, 所以后来谈论教师的必然归附到这方面。...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没有疑问的, 应当努力探索, 提出疑问; 有了疑问就要精心研究, 消除疑问。 做到这样才是长进。...

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按照步骤学习, 逐渐深入提高; 不仅要熟读文章, 还要精心思考。...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 寝食俱废, 乃能骤进。

学者读书, 应当在貌似平淡的地方下气力思考, 直到各种疑问一起生发出来, 使你顾不上睡觉吃饭, 那样才能迅速长进。...

萧治台言,其叔时怨子弟,子弟默然受;言终,子弟辨无过,辄自认误。 先生曰: “君子也。 人己兼照, 平恕以施者, 圣人也;施不无偏, 忤物还自返者, 君子也。

萧治台曾说,他的叔父有时批评学生,学生默默地接受了;等到批评完了之后, 学生们分辨自己没有错误, 他的叔父就自己承认有过失。颜元先生说:“这真是君子啊!拿人家与自己互相察看,公正宽容地施教, 像圣人一样; 施教不可能不出现偏差, 违背了实际情况能自己承认...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者,吾师乎!吾师乎!

非常灵巧但看起像很笨拙,非常善辩但看起来像是拙口笨腮,非常勇敢但看来像是很胆怯的人, 是我的老师啊, 我的老师啊!...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老年人得到安适, 让朋友得到信任, 让年轻人怀念我。...

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悔人以进修之要。

自己有才学, 受到人们的尊重, 才能够教诲别人,教给别人进修学习的要领。...

大凡读书,不能无疑。读书而无所疑,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

一般说来, 读书不会没有疑问。 读书如果没有疑问, 是由于思想上无所收获的缘故。...

书亦政(正)不必遽尔多读,读书最以精熟为贵。

读书不应贪图速度快和数量多。 读书以做到精通纯熟为最可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的。 老师呢, 是传授思想、 讲授学业、 解释疑惑的人。...

学校之中, 惟以成德为事, 而才能之异, 或有长于礼乐, 长于政教, 长于水土播植者, 则就其成德, 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学校里面, 要把成就学生的德行作为大事。 学生的才能各不相同, 有的擅长于礼乐, 有的擅长于政教, 有的擅长于农事, 要通过培养造就他们的德行,从而使他们的才能在学校里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