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凡选士之法, 皆以性行端洁, 居家孝悌, 有廉耻礼逊, 通明学业, 晓达治道者。

凡选拔贤士的方法,都要根据这些方面:品性行为端正高尚,在家中孝敬长辈,顺从兄长,廉洁知耻,知礼恭顺,通晓学业,明白治世的道理。...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 又要礼仪干什么呢?...

求贤必须石,求溓(nian粘)必须漆。

求取的贤才必须像坚强的玉石一样, 求取粘性的东西必须找油漆一类的东西。...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道,就是说自己要卓立于世,同时也要使别人卓立于世;自己要事事行得通, 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能够就近选择事例一步一步去做, 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臣谓: 宜先礼命近侍贤儒, 各以类举, 及百执事方岳州县之吏, 悉心推访, 凡有明先王之道, 德业充备, 足为师表者, 其次有笃志好学、 材良行修者, 皆以名闻

臣认为:最好先按照百官升迁文书上的规定接近侍奉贤士们,分别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加以推荐。 然后推及到各部门各地方的长官, 都要尽心访查推荐。 凡是精通先王治国之道, 德才学业兼备, 足以为表率的; 其次是立志好学, 才能良好, 品行注意修养的, 都会名闻天下...

选举即不能无弊, 而所取为有用之才; 科甲即使之无弊,而所得多无用之士。

选择举用贤能不能说没有弊端,但所选取的都是有用的人才。科举考试的方法即使没有弊端, 但选上来的多为没有用的人。...

苟志于仁矣, 无恶矣。

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 总是没有坏处的。...

巧言令色, 鲜矣仁。

一个人如果喜欢花言巧语, 装成一副伪善的面孔, 那么他的仁德就一定很少。...

择不处仁, 焉得知(智)。

挑选住处没有仁德, 怎么能是聪明呢?...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仁德的人先付出一定的力量, 然后有所收获, 可以说是仁德了。...

荐贤所以为国,非以树私恩,植私党也。

推荐贤才是为了报国, 并不是为了树立个人的恩德, 培植自己的朋党。...

专以才取人,必致取利口;专以德取人,必致取乡愿。

专门以才能选取人才的, 必然招致只取到那些只善言辞之人的结果;专门以德行选取人才的,必然招致只取到与世俗同流,伪善欺世之人的结果。...

以才取人最难, 小人多有才也。

单凭才能选取人才是最难的, 因为有些品质不好的人也很有些歪才。...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 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 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 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因为实行仁德而心安, 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的长远利益, 便实行仁德。...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汛(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一个年轻人,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间,便敬爱兄长; 寡言少语, 说则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 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有剩余力量, 就再去学习文献。...

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 不类无德; 举能以就官, 不类无能; 以德掩劳, 不以年伤。

选用人才, 要推举有德行的人, 安排他爵位, 不任用无德之人; 要选拔有才能的人, 安排他官职, 不任用无能之辈; 应以德行为主, 功劳为次, 不因为资历不够就不任用。...

君子所慎者四: 一曰大德不至仁, 不可以授国柄; 二曰见贤不能让, 不可与尊位; 三曰罚避亲贵, 不可使主兵; 四曰不好本事, 不务地利, 而轻赋敛, 不可与都

君子应当慎重对待下述四个问题: 一是尊崇道德但不能真正施行仁义的人, 不能授予他国家大权; 二是遇到贤士不能谦让的人, 不能赐给他高的爵位; 三是刑罚不施加有罪的亲戚、 贵族的人, 不能让他统帅军队; 四是不重视农业生产, 不开发土地, 增加利益, 而轻易征收...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贵在有来有往。 往而不来是无礼的举动, 来而不往也是无礼的举动。...

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现)于国者,则不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德行没有在朝中显露出来的人, 不要委任重要的职务; 在处理国事上没有表现出才能的, 不要给予优厚的俸禄; 治理政事不能取信于民的, 不能让他担任高级官员。...

古者圣王之为政, 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古代圣明的君王治理政事,任用有德之人,尊重有才能的人。即使是务农的, 或者是做工经商的, 只要有才能就举用他们, 给他们很高的爵位, 多发给俸禄, 把重大事务委任给他们, 并给予他们决断大事的权力。...

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 无积者不食。 或有积而不食者, 则民离上; 有积多而食寡者, 则民不力; 有积寡而食

凡是治理百姓的人, 都要根据百姓功绩的大小给予奖励, 这不能不细致地考虑。 那些功绩多的得到的奖赏就多, 功绩少的得到的奖赏就少, 没有功绩的就得不到奖赏。 有的人有功绩但得不到奖赏, 那么人民就与国君离心离德; 有的人功绩多但得到的奖赏少,那么人民做事...

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仁德的人安心于做仁爱之事, 聪明的人做事有利于仁爱, 害怕犯错误的人勉强地去做仁爱之事。...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T喜),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

只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 却不知礼, 就会感到劳倦; 只知小心谨慎, 却不知礼, 就会变得胆小懦弱; 只凭胆大勇敢做事, 却不知礼, 就会盲动闯祸; 只是直来直去, 却不知礼, 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对待亲族能够感情深厚,老百姓就会趋向仁德;不遗弃他的旧友, 老百...

人有礼则安, 无礼则危。

人懂得礼就安全, 不懂得礼就危险。...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来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获得别人的任用, 勤敏则工作效率高、 贡献大, 慈惠就能使唤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于水火的需要。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 却从未看见因为实践仁德而死了的。...

上好礼, 则民易使也。

在上位的人喜好依礼行事, 那么老百姓就容易被役使。...

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 则良臣不进; 有功力未现于国而有重禄者, 则劳臣不劝; 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臣者, 则材臣不用。

国家中有在朝廷上没有显示出德义而担任重要职位的人, 那么良臣就失去上进心; 有对国家没有建立功绩而享受优厚奉禄的人, 那么勤勉的大臣就不努力; 有治理政事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而担任高级官员的人, 那么有才能的大臣就不愿被任用了。...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抑制自己的言行, 使它们都符合于礼, 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 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 实践仁德, 全凭自己, 还能凭别人吗?...

君得臣而任使之, 与言信, 必须其令, 赦其过, 任大臣无多责焉。

国君得到良臣并任用他们, 跟他们交谈时要讲诚信, 一定要听从他们好的建议, 原谅他们的小过失, 对可信任的大臣不要求全责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君子所审者三: 一曰德不当其位, 二曰功不当其禄, 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 治乱之原也。

君子应当慎重的有三点: 一是品德与他的地位不相称, 二是功劳与他的俸禄不相当, 三是才能与他的官职不相配。 这三条根本原则, 是治理国家混乱的本源。...

举贤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

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就像依墨线画直线一样, 按常规办事而不偏邪。...

称德度功,劝(观)其所能,若稽之以众风(讽),若任以社稷之任。

要衡量人的德行和功绩, 看他的才能如何, 就要通过听取众人的意见来考核他, 有德才的就把国家的重任交给他担当。...

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

道德高尚而给予的爵位低下, 这是用人上的过错; 道德低下而给予的地位高贵,这是用人上的失误。宁愿对君子安排不当,而不可错用了小人。 对君子安排不当, 造成的怨恨不深; 错用了小人, 造成的祸害就严重了。...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 以有礼也。

大概人比禽兽可贵的原因, 在于懂得礼义吧。...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敦厚的人从来不用诽谤他人的方法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仁德的人从来不用危害他人的方法来获取显赫的名声。...

设官以授任,能者处之;分禄以任贤,能者受之。

设置官职以授予职位, 让有才能的人居于官位;分配俸禄以任用贤士, 让有才能的人享受俸禄。...

有粟不食,无益于饥;睹贤不用,无益于削。

有粮米不吃, 不能有助于解除饥饿; 发现贤才不用, 不能有助于防止国家的削弱。...

君子非仁义无以生, 失仁义, 则失其所以生; 小人非嗜欲无以活, 失嗜欲, 则失其所以活。 故君子惧失仁义, 小人惧失利。

君子没有了仁义就无法生存, 失去仁义, 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小人没有了嗜好和欲望就不能生活,失去了嗜好和欲望,就失去了赖以活下去的根本。 因此君子担心失去仁义, 小人害怕失去好处。...

礼有三本: 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 恶生? 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 恶治? 三者偏亡, 焉无安人。 故礼, 上事天, 下

礼有三个本源: 天地是生存的本源; 先祖是人类的本源; 君师是治身的本源。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先祖,怎么出生?没有君师,怎么治身? 三者缺少一个, 就不能使人们安定。 因此在祭祀时, 上祭天, 下祭地, 尊念先祖并推重君师, 这就是礼的三个本源。...

古之进士也, 乡择而里选, 论其才能, 然后官之, 胜职任然后爵而禄之。故士修之乡曲,升诸朝廷,行之幽隐,明足显著。疏远无失士, 小大无遗功。 是以贤者进用

古时候进荐人才, 从乡里挑选, 品评人的才能如何, 然后让他做官, 能胜任职务了, 再封给他爵位, 授给俸禄。 所以学士们修行在乡里, 晋升在朝廷, 在暗处努力修行品德, 在明处则充分显露。 即使关系疏远, 只要是贤才, 也不会被埋没; 不论大小功绩, 都不会被遗漏...

善用人者若蚈(qian牵)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

...

贵贤, 仁也; 贱不肖, 亦仁也。

尊重贤才, 是仁义之举; 鄙视卑劣之人, 也是仁义之举。...

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 萧何、 韩信这三个人, 都是杰出的人物, 我能够任用他们, 这便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同情怜悯之心, 是仁爱的萌芽; 羞耻憎恶之心, 是正义的萌芽; 谦逊辞让之心, 是识礼的萌芽; 明辨是非之心, 是智慧的萌芽。...

非礼之礼, 非义之义, 大人弗为。

不合乎礼仪的礼, 不合乎道义的义,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去做的。...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对其他事物仁爱, 却不知对人仁爱, 不能叫做仁爱。 不对其他事物仁爱, 只对人仁爱, 犹能称得上仁爱。 仁爱, 就是要对自己的同类仁爱。因此仁爱之人对于百姓,只要能够使他们获益,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去做的。...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悦) 己者容。

贤才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 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美容。...

夫有贤而不知, 一不祥; 知而不用, 二不祥; 用而不任, 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 乃若此者。

有贤才而不了解, 这是一不吉祥; 了解了而不任用, 这是二不吉祥; 任用了而不信任, 这是三不吉祥。 人们所说的不吉祥的表现, 就像这样。...

人主之一举也, 不可不慎也。 所任者得其人, 则国家治, 上下和, 群臣亲, 百姓附。 所任非其人, 则国家危, 上下乖, 群臣怨, 百姓乱。

国君在举贤用人这件事上, 不能不慎重啊! 任命的官员都是有德才的人, 那么国家就可得到治理, 上下协调, 群臣亲近, 百姓归附。 任命的官员都无德无才, 那么国家就要遭受危难, 上下背离, 群臣结怨, 百姓作乱了。...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 辟(譬)之是犹欲寿而殇(刎)颈也。

一个人只知道爱惜生命、 乐于安逸, 却抛弃了礼义, 就像是要长寿却割断了颈项。...

天之所生, 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 不知天之所以命生, 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

大自然造就的人类, 都有仁义礼智从善之心。 不知道大自然为什么赋予人生命质性, 就没有仁义礼智从善之心; 没有仁义礼智从善之心, 这样的人就是小人。...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任用有才能的人, 只需要督促他们办好事情而不需要自己操劳;任用亲信的人,事情办不好而没有功劳。...

多行无礼, 必自及也。

违犯礼义的事做多了, 灾难必定要降临到自己身上。...

不辱己, 所以为有义; 不害人,所以为有仁。

不辱没自己,就必须做正义的事情; 不危害他人, 就必须做仁爱的事情。...

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

选拔了贤才而不能真正使用,这样只是徒有举贤的虚名, 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贤才的实惠。...

养寿之士, 先病服药; 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永永也。

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人, 在未生病之前就先服药; 治理天下的君主,在祸乱到来之前就先任用贤才,因此身体能保持安康,国家能长治久安。...

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

天下平定后就制定礼仪, 生活安定后就创作音乐。 礼仪和音乐。 是进行教化的最重要的方法。...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翼善辅性,惟礼与学。

树立己身的方法, 是仁德和理义; 培养良好的品德, 只有靠礼义和学习。...

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 仁义则乡党重之, 此行成于内, 名著于外者矣。 人若不笃于至行, 而背本逐末, 以陷浮华焉, 以

孝敬仁义,在各种品行中是最首要的,施行它并且取得成就,是立身的根本。 孝敬, 那么同宗的人会感到很安乐; 仁义, 那么同乡的人会尊敬他。 这样就可以使品行在内心形成, 而名望在外面显扬了。 一个人如果不能坚定地致力于孝敬仁义, 却背弃根本追逐次要的事物,...

夫礼, 人道之准, 世教之主也。 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 修身正心, 无他, 一于礼而已矣。

礼, 是人类道德规范的准绳, 社会正统思想的根本。 圣贤之人能够治理天下国家、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专心于礼而已。...

小材虽絫(累) 日,不离于小官;贤才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才能小的人虽然时间长久, 但始终做的是小官; 高明的贤才虽然时间很短, 却并不妨碍他作为辅佐国政的大臣。...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仁德之人能热爱万物,聪明的人能防备灾祸于未形成之前。没有仁爱, 又不聪明, 拿什么来治理国家?...

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

仁爱之心大的人,他的恩德遍施于天下;仁爱之心小的人,他的恩惠仅施于妻子儿女。...

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 齐用苏秦, 秦用赵高, 而天下知其亡也。

成就王业、 霸业固然需要人才, 亡国破家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 夏桀任用于莘, 纣王任用恶来, 宋国任用了唐鞅, 齐国任用了苏秦, 秦国任用赵高, 他们用的都是奸臣, 天下人当然知道他们为什么亡国了。...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仁德之法在于爱他人, 不在于爱自己; 义理之法在于端正自己, 而不在于端正别人。...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虽然有贤能的人但却没有办法接近他, 贤士从哪里尽其忠心呢! 良马不会自己到那千里远的地方, 要等伯乐这样善于相马的人来了然后才能到...

天地无心, 赋气自均, 宁得诞秀往古, 而独寂寥一代, 将在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耳。 夫有贤而不知, 知贤而不用, 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

天地是没有什么思想感情的,赋予人的资质是自然均匀的。难道英明的人才只诞生在古代, 而只这一个时代不降生英才吗? 完全在于你对人才了解不了解、任用不任用罢了。有贤才而不了解,了解了又不使用,使用了又不委任官职,任命了官职又不信任他们: 这四个方面, 是...

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騄 (lu路)者,必王良也;能臣禹、 稷、皋陶者, 必尧、舜也。

孔子在陈国到蔡国的途中七天没吃上饭,孟子也曾在齐梁之地遇到困窘, 并非当时君主不任用贤才, 而是才智低下浅陋, 用不了特别突出的人才。 能驾驭良马的, 一定是王良那样的人; 能任用禹、 稷、 皋陶为大臣的, 一定是尧和舜那样的明君。...

以仁安人, 以义正我。

用仁爱来安定他人, 用义理来端正自我。...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现在任用人才,必须把德行, 学识作为根本条件。...

君子于仁也柔, 于义也刚。

君子在仁爱方面表现出温柔, 在正义方面表现出刚烈。...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

国家不要追求地大人多而应着力追求民心归顺; 对于辅佐的人不要追求过多, 而应着重追求得到贤才。...

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

对事物看法相同的人会认识一致,言论相同的人会互为知音,志同道合的人会互相跟从, 不是贤能的人也就不会使用有才能的人。...

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 又可集得义。 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 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必须得礼上下

学者必须学礼, 礼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性, 又能使人有固定的事业, 保持节操能够坚定, 又能够学了立即去实践, 又能够积聚正义。 培养正大刚直之气必须要积聚正义, 积聚正义以后方能养成正大刚直之气。 要正大刚直, 就必须符合礼道、 上下通达。 正义, 就是约束自...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仁德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失去了这个道理,就会没有次序,产生分歧。...

敦厚虚静,仁之本;敬和接物,仁之用。

诚实宽厚、谦虚沉静,是仁德的根本;恭敬和气地待人接物,是仁德的作用。...

天下之患, 不患材之不众, 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不患士之不欲为, 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世上令人担忧的,不是人才不多,而是上司不愿意让人才多;不担扰有识之士不愿有所作为,而担忧上司不让他们有所作为...

为国无强于得人,用人莫先于求旧。

治理国家没有比得到人才更重要的, 使用人才没有比求得富有经验的人更要紧的了。...

好贤而不能任, 能任而不能信, 能信而不能终, 能终而不能赏, 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喜欢贤才却不能任用他, 能任用却不能信任他, 能信任他但做不到始终如一, 能始终如一但不能论功行赏, 即使有贤人, 终究也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 古今之通义, 流俗所共知耳。

国家因为任用了贤能的人而兴旺发达, 如果抛弃了贤才, 独断专行, 就会造成衰落。 这两点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古代到现代普遍的规律, 是世俗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道塞宇宙, 非有所隐遁, 在天曰阴阳, 在地曰柔刚, 在人曰仁义。 故仁义者, 人之本心也。

各种道理充满了宇宙之中,没有丝毫的隐藏,在天上叫阴阳,在地上叫柔刚, 在人间叫仁义。 因此, 仁义是人的本性。...

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在皇位的人得到贤才之后, 再慢慢审时度势, 看时局允许不允许, 并根据人心、 世情忧患的程度, 来改革国家的弊端, 归附先代圣王的治世之道, 就非常容易了。...

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 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

如果真的能使天下的人才非常多, 那么在位的明主就可以选取足够的人才使用了。...

强暴感仁义而服者有之, 未闻以强暴服强暴而能有终者也。

强暴被仁义所感化而屈服的事是有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用强暴来压服强暴并能保持很长时间的。...

不仁之人, 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不仁德的人, 丧失了他们的仁爱之心, 穷困的生活过长了必然会做越轨的事, 安乐的日子过久了必然会做邪恶的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伦也。

父子之间要有互爱之情, 君臣之间要符合义的原则, 夫妻之间要有区别, 年长的和年幼的之间要注意辈份的界限, 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些都是人类的非常重要的伦理。...

圣之为名,道之极、德之至也。非礼勿动,非礼勿言,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此大贤者之事也。

圣人之所以有名望, 是由于他们的道和德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不合乎礼的事不做,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 这些都是非常圣贤的人的事情。...

惟温故而后能知新, 惟敦厚而后能崇礼。

只有温习旧的知识以后才能学到新的知识, 只有养成诚实宽厚的秉性以后才能崇尚义礼。...

诚者, 命之道乎! 中者, 性之道乎! 仁者, 心之道乎! 惟仁者为能尽性至命。

诚实, 是生命必须遵循的道理! 中庸, 是德行必须遵循的道理!仁爱,是内心必须遵循的道理! 只有仁爱之人能够遵守生命、品行中的道理。...

劳于求贤, 逸于任使。

在求取人才上应不惜精力, 在使用人才上不应管得太琐细。...

取士之方, 必求其实; 用人之术, 当尽其才。

选取人才恰当的方法是必须考察他的实际能力; 使用人才的方法则是应当让他使出全部才干。...

义有定理, 仁无定用。

义有固定的道理, 仁没有固定的用途。...

用人如用己, 理国如理家。

使用别人要像使唤自己一样, 治理国家要像治理家庭一样。...

人有材不益是用,则如无材;有文不垂世教,则如弗文。

人有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就如同没有才一样; 有文章但不能流传于世以教育后人, 就如同没有文章。...

忠信之礼无繁, 文惟辅质; 仁义之资不匮, 俭以成廉

忠诚守信的礼仪没有什么繁难的, 只要注意文采只是辅助资质的; 仁爱义气的品质不缺乏,再加上平时节俭就能养成廉洁不贪的品德。...

聪明不足贵, 只用工夫人可敬; 善言不足凭, 只能办事人可用。

聪明不值得称赞, 只有勤奋用功, 别人才能敬佩; 能说会道不值得依靠, 只有能办事, 别人才会任用。...

或问: 傲为凶德, 则谦为吉德矣。 曰: 谦真是吉, 然谦不中礼, 所损亦多。 在上者为非礼之谦, 则乱名分, 紊纪纲, 久之法令不行。在下者为非礼之谦,则取贱辱

有人问: 傲慢是丑恶的品德, 那么谦虚则是美好的品德了。(吕坤)说:谦虚确实是很美好的,可是谦虚得不合乎礼义,那么就会有很多损失的。 作为君王如果有不合乎礼义的谦虚, 就会混淆人的名位及应守的职分, 败乱国家的法规制度, 时间长了法令将无法推行。 普通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