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聪明蔽塞, 推行谬误, 人之所歉也。

耳朵有时听不见,眼睛有时看不清,行事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这都是人有时难免的缺点。...

读书贵神解, 无事守章句。

读书崇尚心领神会, 不要拘守章节、 句子的解释而不知融会贯通。...

久视则熟字不识, 注视则静物若动, 乃知蓄疑者乱真知,过思者迷正应。

长久看某个原本熟悉的字,就会越看越不认识; 集中精力看某个静止的物体,就会越看越感到它好像活动起来。 可知疑问积聚多了, 会迷惑真实的认识,过分思虑会迷惑正确的看法。...

世之读书其怠忽间断者,固不足论。其终日勤劳贪多务广,终身无得者,盖以读之不知法故也。

世上有些人读书懈怠, 常常间断, 固然不值得一提; 但是有些人终日勤奋努力, 贪图多取广收, 却终生无所得益。 这是他们不懂得读书方法的缘故。...

古之学者,本非为人,迁善改过,莫不由己。善在所当迁,吾自迁之, 非为人而迁也。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古代的学者,本意并不是为了他人,才从善改过的,无不是由于自身修养的需要。 好的地方应当追随,我就去追随,不是为了别人才去追随的。 错误的地方应当改正,我就去改正,不是为了别人才去改正的。所以当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时就感到高兴,当知道自己的过失时决...

志学者大其心以求肖夫道,则无穷之体皆可由之而至。

立志学习的人应当使自己的品行高尚以求合乎儒道的要求,那么循着这样做下去, 各种各样的文章风格都可以因此而形成。...

学问之道无他也,惟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做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 只是知道哪里不好, 就迅速地改正并依从好的地方罢了。...

评品古人, 若执偏见曲说, 昧于时, 不知其势, 责其病, 不察其心,未尝身处其地,未尝心筹其事,而曰某非也,某过也,是瞽(gu古) 指星, 聋议乐也。

评论古人,如果执守一方面的偏见,又对当时的情况不了解,不知那时的情势; 批评其弊病, 又不详审其内心思想; 不曾设身处地为其着想, 而就说某人不对, 某人错了; 这些就如同盲人评点星星, 聋子议论音乐一样盲目武断。...

著是去非, 改过迁善, 此经语也。 非不去, 安能若是?过不改, 安能迁善? 不知其非, 安能去非?不知其过, 安能改过? 自谓知非而不能去非, 是不知非也; 自谓

标举优点,去除缺点, 改正过失,追随美好,这是经典之语。缺点不去除,怎么能突出优点?过失不改正,怎么能追随美好?不知道缺点所在, 怎么能去除缺点? 不知道过失所在, 怎么能改正过失? 自己说已知道缺点而不去消除,仍然是不知道缺点; 自己说已知道过失而不去改正,...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若夫闻誉而喜,闻毁而戚,则将惶惶

君子对于学习, 务必追求的是在于完善自己罢了。 因此对于来自外界的毁谤或称赞, 荣誉或侮辱, 不但不有所动心, 受到干扰影响, 而且还借此作为探讨人生、 磨砺自己的境地。 所以说君子不身临其境就无所收获, 正是因为他不亲身投入、 体验, 就不能学到真切的知...

人之于学,避其所难而姑为其易者,斯自弃也已。

人对于学习,逃避疑难的而暂且从事容易的,这是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而已。...

夫我以彼为小人, 彼亦必以我为小人, 此定理也。 彼以我为伪学, 我既以为不是, 则我以彼为小人, 彼又安肯是我哉?彼此不相为是, 其又安所定也?

我认为别人是小人,别人也一定认为我是小人,这是常理。别人认为我是虚伪的学说,我既然认为不是, 那么我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小人, 当然这个人又如何肯认为我是对的?这样彼此双方谁也不承认谁, 将又如何取得定论呢?...

其志定者,其言简以重;其志俭者,其言质以实;其志刚者,其言果以断; 其志直者, 其言明以厉。

一个人的个性坚定, 他说出的话就简单明了而有份量; 一个人的个性俭约,他说出的话就质朴而实在:一个人的个性刚强,他说出的话就果断而坚决; 一个人的个性正直, 他说出的话就严明而厉害。...

读经看教,只取道眼,再不必急求理会,以自有理会得时也。时来如今日春至,雪自然消,冰自然泮(pan判)。

读经书看文章, 只求认识主旨、 要点, 不必急着追求深刻的理解领会; 因为以后自会有深刻理解领会的时候, 就好比春天来了雪自会消融, 冰自会化解一样。...

致知力行,惟在于实。一有不实,则不能造其极矣。

致力于知行, 仅在于求实。 一有不实, 就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为学大病在好名。

治学的大毛病在于喜欢追求名声。...

学者须振萎惰,每日有过可改,有善可迁,即成汤“日新”之学也。

学者必须振作精神, 使萎靡、 懒惰之心消除。 每日有过失就改正, 有好的就学习, 这就是商代成汤所说的 “日日有新的进步” 的学习要求。...

言贵切,而不贵讦(jie结);议贵尽, 而不贵争;迹贵明, 而不贵暴; 名贵与, 而不贵取。

说话以恳切为可贵, 而不以揭人短处或阴私为可贵; 议论以全面彻底为可贵, 而不以争执辩论为可贵; 说明可疑迹象以确切明白为可贵, 而不以有意暴露为可贵; 好的名誉以让给别人为可贵, 而不以自己占取为可贵。...

笃信而不好学,是好古而不敏求,虽信之笃,终无实得于身,从何得受作用处也?

深信学习的好处却不努力好学,这是同喜爱古代的东西却不去勉力求索一样, 虽然十分相信, 终究自己不能实际得到, 从什么地方获得好处呢?...

读书自圣贤言不善处,则必自省曰:“吾得无有此不善乎?”有不善, 则速改之, 毋使一毫与圣贤所言之不善有相似焉。 至圣贤言善处, 则必自省曰: “吾得无未有此善

读书当看到圣人贤士列举的不好行为处, 就一定要自我反省说: “我有没有这种不好的行为?”如果有, 就立即改正, 不要使自己同圣贤所说的不好行为有丝毫相似的地方。 当看到圣人贤士说到好的行为处,就一定要反省说:“我有没有这种好的行为?”对于这些好的行为要...

学而不能行, 谓之病。

学有本领而不能实行, 叫做病患。...

学博而不精, 则流于驳杂。

学习广博而不专精, 就会向混杂的方向发展。...

行所不逮, 身所不体,心所不喻, 偶然闻 一师之言, 见一物之机,遂自以为妙悟, 小知以贼道。

行动不能达到目标,身体不能亲自体验,思想不能考虑明白,偶然听到一家之言, 看到某一事物变化的迹象, 就认为自己敏慧善悟这是见识狭小, 很不正确。...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

君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 贯入耳内, 记在心中, 身体力行。...

学行之, 上也; 言之, 次也; 教人, 又其次也; 咸无焉, 为众人。

学到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的, 是最上等的人; 能够著书立说的, 是次一等的人; 能够教授学子的, 是又次一等的人; 什么都做不到的, 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人。...

学者不可翻然即改, 是私意, 此不长进。

学者不能只做出改变的样子就算改正了,这只是个人的偏见,如此就不能有所长进。...

天地之宝,莫重于日月,莫大于水土。使日月不照临九州,而惟于云霄外虚耗其光;使水土不发生万物,而惟以旷闲其春秋,则何以成乾坤? 人身之宝, 莫重于聪慧, 莫

天地之间的宝物, 没有比日月更重要的了, 没有比水土更重大的了。假使日月不照临天下,而只在云霄之外白白耗费光辉;假使水土不能让万物萌发滋长, 而是一年四季荒废不发挥作用; 那么怎么能成为天地呢? 人身上最宝贵的, 没有比聪明智慧更重要的了, 没有比秉性素...

大凡人无才, 则心思不出; 无胆, 则笔墨畏缩; 无识, 则不能取舍; 无力, 则不能自成一家。

大致一个人没有才气, 就思考不明白难题; 没有胆识, 就下笔拘谨; 没有见识, 就不知取舍增删; 没有学力, 就不能立一家之言。...

学者但不见今日有过可改, 有善可迁, 便是昏惰了一日; 人君但不见天下今日有过可改,有善可迁,便是苟且了一日。

学者不能看到今天自身有过失需要改正,有好的需要学习,就是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天;君主不能看到天下今天有过失需要改正,有好的需要遵循, 就是马虎随便地过了一天。...

学之患莫大于以理义让占人做。

学习的弊病没有比一味附合古人对理义的阐释而自己不加思考再大的了。...

爱好由来落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

自己虽有着写作的爱好, 可从来不敢轻易下笔; 一首诗作做到千锤百炼, 心里才感到踏实。...

难胜莫如己私,学者能光之, 非大勇乎?

没有比战胜自己的私念更困难的了。学者能自我揭露缺点,没有大的勇气能行吗?...

凡读书既如古人面命,何书不当以敬对之!若不衣冠端坐看书,即是侮慢古人,须深戒之。

大凡读书, 既然认为就像古人当面教导一样, 那么哪本书不应当用恭敬的态度来对待它呢?如果不衣帽整齐地端坐看书, 那就是轻侮傲慢对待古人, 要深深地对此加以警戒。...

知一重非, 进一重境。

对自己的诗作知道一处不好的地方, 就可以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既学而有先以功业为意者, 于学便相害; 既有意, 便穿凿创意作起事也。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zhuo浊),希不伤手也。

学习首先把建立功业作为意图,对于学习便有害; 既然一心想着它,便会穿凿附会地治学。没有树立优秀的品德就先考虑建功立业, 这是替代手艺高超的木工砍削木材, 而又希望不伤着自己的手。...

百言百当, 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即便说百句话都正当, 也不如选择一句可行的, 并且立即审慎地去实行为好。...

轻与惰是学者之大病。 矫轻警惰, 即是治病之方, 然离却“主敬存诚” 四字不得。

轻视和懒惰, 是学者的大毛...

学之所知, 施无不达。

学习知识并能理解掌握, 施行起来就没有不能够通达的。...

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

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就认为正确, 与自己见解不相同的就认为不正确, 这是学术研究中的通...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 品藻古今, 若指诸掌, 及有试用, 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 不知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 不知有战陈之急; 保俸禄之资, 不知有耕稼之苦

我看到世上有学问的人,他们评论起古往今来真是易如反掌,可是等到被试用时, 大都不能担当所任。 处在太平的时代, 不知道有丧乱的灾祸; 处在朝廷之中, 不知道有战争的危急; 只知保住禄位俸薪,不知道有农事的艰苦;只知作威作福于百姓之上,不知有劳役的辛勤。 所...

儒者最忌二事,有门户,有架子。

读书人最忌讳两件事: 一是有门户之见, 二是傲慢摆架子。...

百工冶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

各种工匠制作器具, 一定注重于有实际用处。 器具没有实用价值, 工匠是不会去做的。 学习而不能加以运用, 学习还将有什么用呢?...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读书学习的目的, 原本是为了开启心窍, 明白事理, 有利于亲身实践。...

为学莫轻说效验, 才求效验, 即是助长, 只一味勿忘,久之自然有效。

治学不要轻易谈说效果、 经验, 一味追求效果经验, 就等于揠苗助长。 只要一心一意记住所学的知识而不忘记, 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效果。...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悟觉后觉也。

民众生活在世, 总是让先知的人开导后知的人, 让先觉悟的人唤醒后觉悟的人。...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读书怕的是不广泛阅览, 思考怕的是义旨思考得不明确, 学习怕的是骄傲自满。 既知努力好学又怕不去实践运用。...

说书穿凿,选文诡异,最误后学。

讲说文章穿凿附会,选择范文怪诞奇异,最是耽误后辈学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

学者学习好比种植果树, 春天开花时赏玩其花朵, 秋天成熟时收获其果实。 讲论文章, 就是品赏春天的花朵; 修身实行, 就是收获秋天的果实。...

先生施教, 弟子是则。

教师给予的教导, 学生应作为准则。...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 则弗臣也。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所以君主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 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是主祭者的时候, 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一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

学习获得真知灼见却不能实行, 称之为病患; 这个毛病即便有良医医治, 也不能治好。...

君子有三忧: 弗知 (智), 可无忧与 (欤)?知 (智) 而不学,可无忧与 (欤)?学而不行, 可无忧与(欤)?

君子有三种忧虑: 天资不聪明, 能不忧虑吗? 聪明而不努力好学, 能不忧虑吗? 学习到本领而不去实践, 能不忧虑吗?...

儒者之业, 莫如读书。 记诵以为博, 是读书病处, 亦强似不读。

儒生的学业, 不如去读书。 通过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就认为学识广博, 是读书的弊病, 也胜似不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快。

国家要兴盛时, 必定会尊重老师并重视老师的教导; 尊重老师, 重视老师的教导, 那么法令制度就不会被破坏。 国家要衰落时, 必定鄙视老师并轻视老师的教导; 鄙视老师, 轻视老师的教导, 那么人就会放纵; 人一放纵, 法令制度就会遭到破坏, 失去约束。...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惜其资, 虽智大迷。

善良的人是恶人的老师, 恶人是善良人行为的借鉴。 不尊重老师, 或者不注重借鉴, 即使自以为聪明, 实际上也是非常糊涂的。...

君子之学,或施于事业,或见于文章。

君子把学到的知识, 或者实施在建功立业中, 或者体现在文章著述上。...

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 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 召师者不化; 自卑者不听, 卑师者不听。

努力学习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 他的教诲才会被人听信,道义才会被人称述。 因此,应召从教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会接受教化; 自卑的老师不被人听信, 轻视老师的人也不会听从老师的教诲。...

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不然,局局其守耳。

努力学习而获得知识, 一定要放到广泛的领域里去实行运用它, 不这样, 就是只知狭隘地死守知识。...

生而不知学, 与不生同; 学而不知道, 与不学同; 知而不能行, 与不知同。

活在世上不知道学习,与没活着一样;学习而不懂得道理,与没有学习一样; 学到了知识却不去实行, 与没学到知识一样。...

枸木必将待櫽栝 (yin kuo隐扩)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long龙)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弯曲的木头一定要等用櫽栝 (矫正弯木的工具) 烘烤矫正之后才能变直, 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等磨砺后才能锋利。 现在人们的德性恶劣,一定要经过老师的教育和法律的惩治才能得到纠正,学习了礼义之后才能得到整治。...

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 谓知之而未能行, 是知之未至也。

没有学到了知识而不能加以运用的。 如果说学到了知识而不能运用, 那还是学习知识没到家的缘故。...

孟子曰: “幼而学之, 壮而欲行之。” 所谓行之者, 行其所学以格君心之非, 引其君于当道, 与其君论道经邦, 燮 (xie谢)理阴阳,使斯道达乎天下也。所谓学之者

孟子说: “少年时学习知识, 成年后就要去实行它。” 所谓实行, 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 引导君主符合正道, 并与他谈论用道义治理国家,调理阴阳,使道义布满天下。所谓学习, 就是向老师、 朋友学习, 读古书考辨古事, 学习、 请教、 思考、 辨...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作为老师的要务,在于占有充足正确的道理,在于施行道义。道理充足, 道义树立了, 地位自然就尊贵了。...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 德行彰矣。

古代圣明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 尊重老师是不讲究老师地位的尊贵或低下,生活上贫穷或富裕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名声和德行就可以得到显扬了。...

学莫便乎近其人……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 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为学没有比接近良师更方便的了……像良师那样学习君子的学说, 就可以养成崇高的品德, 获得全面的知识, 且可以通晓世事。 因此说, 为学没有比接近良师更方便的了。...

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孔子、 墨子的后辈学生在天下显贵尊荣的是很多的, 不可胜数, 都是因为所熏染他们的人很得当...

礼者, 所以正身也; 师者, 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 无师, 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节, 是用来端正行为的东西; 教师, 是用来正确解释礼节的人。 没有礼节凭什么端正行为?没有教师, 我怎么知道礼节应该是这样的呢?...

学贵乎成。 既成矣, 将以行之也, 学而不能成其业, 用而不能行其学, 则非学矣。

学习以取得成就为可贵。 既然有所成就, 就应当加以实践运用。学习而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运用时而不能施行自己的学问,就等于没有学习。...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

读书应当寻根究源, 应当尽其所用。今天有的人把心力滞留在章节句读这些次要问题上, 实在没有什么用处。这是学者的致命毛...

知有浅深, 则行有远近, 此进学之效也。

知识有掌握得深一些的, 也有掌握得浅一些的, 行动起来也就有走得远一些的, 有走得近一些的, 这都是求学的效果所决定的。...

识必见于行,如行道途,涉暗阻,非日月之光,炬火之照,则不可进矣。故君子贵有识。力学穷理, 则识益明,照知不惑, 乃益敏矣。

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用以指导行为, 比如行走在道路中, 遇到黑暗的阻碍,没有日月的光亮, 火炬的照明, 就无法前进。 所以君子注重学习知识。 努力学习, 探寻事理的根源, 见识就日益明晰, 用以指导学习就不会迷惑, 也就一天比一天聪明起来。...

求之其本, 经旬必得; 求之其末, 劳而无功。 功名之立, 由事之本也, 得贤之化。 非贤, 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贤。

做事抓住了根本, 经过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成功; 仅仅抓住枝节, 只会劳而无功。 要建立功名, 须经由事情的根本, 得到贤师的教化。 没有贤师, 谁又能知道事物的教化呢? 所以说, 做事的根本在于得到贤师。...

学者当务实, 一有近名之心, 则大本已失, 尚何所学哉?

学者应当致力于实践, 一旦有追求名利的思想, 就失掉了学习的根本目的, 还去学习什么呢?...

学不必博, 要之有用; 仕不必达, 要之无愧。

学习不一定非得广博, 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有用处; 做官不一定非要显达, 重要的是所作所为问心无愧。...

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拟)于死。

不跟随老师接受教诲, 就会犯罪受刑罚之苦; 不去求医医治疾病, 就是接近于死亡。...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君子为学, 讲述义理时一定要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理, 听从老师的教诲一定要尽力去发扬光大。...

未遇明师而求要道, 未可得也。

没有遇到高明的老师而想求得重要的道理,是不能够得到的。...

一閧(xiang向)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閧之市, 必立之平; 一卷之书, 必立之师。

一条巷内的小市场, 有各种不同的价格; 一卷书之中, 也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一条巷内的市场, 必须有平价人确定公平的价格; 读一卷书, 也必须有老师引导、 指点。...

读书之久, 见得书上之理,与自家身上之理,一 一契合,方始有得处。

读书的时间长了, 看到书上所讲的道理, 同自己对道理的认识, 一个个都相符合, 这才算有收获。...

虽孔子, 亦有师。 问礼于老聃(dan耽), 问乐于苌弘是也。

即使是孔子, 他也有老师。 向老子请教礼义, 向苌弘请教音乐, 就是从师的例子。...

看得为学无别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便有益。

看起来治学没有其他的方法, 只是知道一个字, 就去实践运用这个字, 知道一句话, 就去实践运用这句话。如此就会有所长进。...

天地者, 生之本也; 先祖者, 类之本也; 君师者, 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 上事天, 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 祖先是人类繁衍的根本, 君主和老师是治理世事的根本。 没有天地, 怎么会有万物生存? 没有祖先怎么会有人类出现?没有君主和老师怎么会治理世事?三者之中,失去一个,就不能使人安定。所以完全的礼义,应是上要服事天,下要服事地, 尊奉先辈...

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

人们之所以一定要谈读书学习的话, 乃是因为读书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和事物变化的道理, 可以了解修养自身、 侍奉父母、 理家治国, 以及达到平治天下的途径。...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通过感知得来的知识, 只要善于运用到实践中去, 就能够使其心胸更加开阔。...

故凡学者, 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 失路矣。

大凡求学的人, 必须有高明的老师, 没有高明的老师, 将会迷失正确的学习途径和方向。...

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以郁朴之实,不晓礼义,立之朝庭,植笮(zuo昨) 树表之类也。

不投入到老师门下,就不能接受经传的教育。以缺乏教养、不晓礼义的资质, 即使站到朝廷上, 也像树一根竹竿, 或立一根木柱一样。...

学问须时时拈掇 (dian duo颠多),乃时时受用。纵无人讲,亦须去寻人讲。盖日讲则日新,非为人也,乃专专为己也。

学问应当时时体会、 揣摩, 才能时时得到益处。 纵然无人与己谈论, 也要寻找人来谈论。 这是因为每天谈论研究, 就会每天都有新收获。 讲论不是为了别人, 而纯粹是为了自己。...

学问之道, 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 依样葫芦者, 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做学问的道理,以自己能够学到用得着的知识为真正的学习;凡是没有主见, 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的人, 不是世俗之辈, 就是把知识当作谋生工具的人。...

师哉!师哉! 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

老师, 老师, 童子的性命啊! 埋头用功学习不如尽力求得良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人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又无论年长还是年少, 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讲得一事, 即行一事; 行得一事, 即知一事。

说做一件事, 就要立即去做; 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 才能获得真知。...

古者将学问者,皆正其本。比若种木也,本索善种,置善地,其生也,本末枝叶悉善。本者是其本师,枝实者是弟子。是故古之学, 悉先念思本, 乃学其道也。

古时候想求学问的人,都要端正其根本。这好比栽种树木,根本的问题是要选择好的树种,栽种到好的土地上,它生长起来,树根树梢, 树枝树叶都会很旺盛。 这根本便是老师, 枝叶果实是学生。 因此, 古代求学,都是先考虑根本, 才去学习他的道义呀。...

学力未能胜旧习, 正如药力未能除旧病。 顷刻学力不至, 则旧习仍在。一日不服药,则旧病复作,学力胜,则无此病矣。

学习的效力不能战胜旧习惯, 正如药的效力不能除掉老毛病一样。 学习的效力一时不能达到, 那么旧习惯就仍然存在。 疾病在身,如果一天不服药,那么旧病就容易复发;学习的效力强大,就能战胜旧习惯, 也就没有这种担心了。...

和氏之璞, 天下之美宝也,待鉴识之工而后明。毛嫱(qiang墙),天下之姣人也,待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也,待贤师学问而后通。

和氏的玉石, 是天下美好的宝物, 要等懂行的工匠鉴定识别之后才能分辨真假。 毛嫱是天下出名的美女, 要等用香水脂粉装饰润泽之后才显出漂亮的容貌。 周公是天下至高无上的圣人, 也要在贤明的老师指导下学习才能通晓各种事物的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人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 谁能没有疑惑呢? 有困惑而不去跟从老师学习, 那疑惑作为疑惑啊, 就始终得不到解除。...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评论一个人的学识要看他的实践运用情况, 评论一个人的政绩要考察他当时的所作所为。...

读书无他道, 只须在 “行”字著力。 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 读 “其为人孝弟”, 便要勉力孝弟, 如此而已。

读书没有别的途径, 只需在 “行” 字上下功夫。 如读 “学习要时常地温习”, 便要努力经常地温习; 读 “其为人要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便要努力孝敬父母, 顺从兄长。 如此而已。...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不从师学习怎么办呢?我凭什么有所成就? 不结交朋友怎么办呢? 我凭什么去增广见闻?...

学人不实用养性之功, 皆因不理会夫子两“习”字之义。“学而时习”之习,是教人习善也;“习相远也”之习,是戒人习恶也。

学者不能实际下涵养本性的功夫, 都是由于没能领会孔子的两“习”之含义。“学习要经常温习”之习,是让人温习好的东西;“习惯相差甚远”之习, 是让人戒防养成坏的习惯。...

学贵有用,然须是养气;气充天下,何事不可办?做学业,要不以得失为心。

学习贵在运用,然而应当是用来培养品德、增进个人气质修养的;使浩然之气充满天下,如此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做学问,不可以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