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 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 则不知古人用心处; 不能出得书, 则又死在言下

读书应当懂得出得来、进得去的方法。 开始时应当探求如何进入书本的方法, 末了时应当探求如何跳出书本的方法。 读书透彻, 这是入书法; 灵活运用, 这是出书法。 读书不能透彻, 就不知道古人的用心所在;不能灵活运用,就又被古人的言论所拘制。只有出入自如, 才...

俞扁之门, 不拒病夫; 绳墨之侧, 不拒枉材; 师儒之席, 不拒曲士,理固然也。

良医俞跗、 扁鹊的门前, 不会拒绝病人; 木匠画直线用的墨线旁边, 不会拒绝弯曲的木材; 老师与儒士的席位上, 不会拒绝见识不广的人。 道理本来都是一样的。...

讲学但要自心信得过,勇往直前行去,不要在人面前讨好,亦不可怕人议论。

讲学只要求充满自信心, 勇敢地往前进行, 不要在别人面前讨好, 也不要怕别人议论。...

仆之所拒, 拒为师弟子名, 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 讲古、 穷文辞, 有来问我者, 吾岂尝瞋(chen嗔) 目闭口耶?……苟去其名全其实, 以其余易其不足, 亦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学生的名义,不敢接受学生的尊师礼节。如果谈论思想, 讲习古文, 探究文辞, 凡是来请教我的, 我什么时候瞪眼睛闭上口不予回答呢? ……如果能去掉虚名, 完全讲求实际, 拿多余的知识来弥补不足, 也是可以相互为师的。 像这样没有世俗的牵连, 而...

开卷有益。

只要打开书本阅读, 就有收益。...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教育人们从事学业的本意,无非是使人讲明白经义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然后推广到别人身上,并不只是希望人们一定要阅览记诵诗文,以此沽名钓誉巧取利禄而了事。...

学者读书, 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 切己致思, 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 若先看难晓处, 终不能达。

学者读书, 首先在容易懂的地方深入反复地理解、 体会, 联系自身细细思考, 那么一些疑难问题就会完全消除。 如果首先看难懂的地方, 终究不能弄通。...

从游之士, 迭诵所习以质其疑, 意有未喻, 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 问有未切, 则反复诫之而未尝隐。 务学笃则喜见于言, 进道难则忧形于色。 讲论经典, 商略古

跟随老师学习的学生, 轮流诵读学习的知识并提出其中的疑难问题, 意思上有不明白的, 老师就反复详细地告诉他们而从未厌倦过; 学生提问题有不得要领的, 老师就反复讲解给他们而从未隐瞒过。 学生致力学习, 勤奋专心, 快乐就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学业长进有了困...

淡然虚而一, 志虑则不分。 眼见口即诵, 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 不今人艰辛。

读书安神静气、 虚心专一, 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 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辨识。集中精神,静心思考和记忆, 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 这样学习一遍的效果要胜过十遍, 还不会使人过于疲劳。...

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教师从事教育, 不计较所得轻重、 地位尊卑、 生活贫富, 而只争取学生能够接受道理。...

读书, 须看古人立意, 所发明者何事, 不可只于言上理会。

读书, 应当弄明白古人的旨意所在, 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不可只在言词表面上理解领会。...

经师易求, 人师难得。

解说经典的老师容易找到, 教导如何做人的老师很难求得。...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子(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 自然有涣然冰释, 怡然理顺底道理。

读书的方法,应当平心静气去看,认真仔细地体量而读, 不可马虎草率。做到神情从容,胸怀宽广,适量而读, 自足不求 如此自然会消除疑难, 理顺道理。...

天地生人,无不与之以善;圣贤教人,只是与人为善。

天地让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无不赋予人以善良之心; 圣贤之师教导人, 只是要人行善良之事。...

学者不求师,与求而不能虚心,不能退听,此固学者之罪;学者知求师矣, 能退听矣, 所以导之者乃非其道, 此则师之罪也。

求学的人不去求教老师, 以及求教老师但不能虚心, 不能谦逊地听取老师的教导, 这本来就是求学之人的过错。 求学的人知道求教老师了, 也能谦逊地听从教导了, 但用来教导他们的又不是正确的道理, 这样就是老师的过错了。...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ren忍)时。

努力学习如同努力耕作,是勤劳还是懒惰,你自己最明白。只要书读得多, 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凡不正之书, 皆不可读。 自有文籍以来, 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可也。

凡是有害的坏书, 都不可读。 自有文章书籍以来, 书的数量日益增多, 可谓汗牛充栋, 浩如烟海, 因而应当选择正确优秀的书而弃除错误低劣的书。...

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每一节,十数次涵泳思索,以求其通。 又须虚心, 以为之本。

每个字要解释清楚, 每句话要求得它的含义, 每一章要探索出它的主旨。 每一节要十多次地深入思考, 以便探求透彻。 还应当虚心, 这要作为学习的根本。...

凡读书须虚心定气, 缓声以诵之, 则可以密察其意。 若心杂气粗, 急声以诵, 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 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

凡是读书应当平心静气, 慢慢朗读, 才可以精细体察书中的旨意。 如果心绪杂乱, 声气粗壮, 急声诵读, 那真如乡学中小孩比赛谁的读书声高一样, 又怎么能认识其宗旨大意呢!...

人性皆善, 而觉有先后, 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 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人性都是善良的, 而觉悟有先有后, 后觉悟的必定仿效先觉悟的人的所作所为,才能够明白仁义之道并恢复原来的善良秉性。...

读书固不可不思索, 然思索太苦而无节, 则心反为之动, 而神气不清, 如井泉然, 淆之频数则必浊。 凡读书思索之久, 觉有倦意, 当敛襟正坐,澂定此心, 少时

读书固然不可不思索, 但思索疲劳过度而没有节制, 那么思想反而动摇不定, 精神也糊涂不清, 如同井水泉水一样, 搅动数次就必然混浊。 因此凡是读书思考久了, 感到有倦意时, 就应当端坐休息, 使思想澄清安定, 过一会儿再进行思考。 这样大脑就会清晰, 容易探索...

人心虚则明, 明则虚, 虚以受善, 便可到明。 惟其真知, 自然服善。学问之事,以道为主,不当论年齿之大小,官爵之尊卑。

人虚心学习就会明白事理, 明白了就更加虚心, 虚心了就易于接受好的东西, 便可以达到心明眼亮的境地。 只有真正弄明白了, 自然会顺服好的方面。学问上的事情,以探究道理为要旨,不应论年纪的大...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 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只是懂得道理各有先后, 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如此而已。...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块行走, 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 选择他的优点供自己学习, 对照他们的缺点, 改正自己的不足。...

如遇说性理深奥精微处, 不计数看, 直要晓得、 记得、 烂熟乃止。

读书如果遇到谈性命理气的学说而又精深微妙的地方, 不要计算读书的次数,直到弄懂、 记得烂熟为止。...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有的人比我年岁大,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就跟从他学习;有的人年岁比我小,要是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程子每读史到一半, 便掩卷思量, 料其成败。 然后却看, 有不合处, 又更精思。

宋代理学家程颢、 程颐兄弟, 每次读史书到一半时, 就合上书本思考, 预想书中人物事件的成功或失败。 然后再看, 有不合乎自己想象的地方, 再精心思考, 找出原因。...

学问无大小, 能者为尊。

学问不分大小, 谁会谁就作为老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 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感到疑难困惑。知道自己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惑困难,才能自强不息...

或看或读, 必详玩潜思, 以求透彻融会, 切己体察, 以求自得。

或者看或者读,一定要仔细玩味,潜心思考,以求透彻明瞭,融会贯通; 还要联系自己, 加以体会省察, 以求获得教益。...

读书不寻思, 如迅风飞鸟之过前, 响绝影灭, 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 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 休贴向身心事物上来, 反复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

读书不思索, 如同急风飞鸟从眼前过去, 声绝影灭, 自然不知圣人贤士所讲的是什么事, 用意何在? 只有精心思考, 结合自身和事物细心体会, 反复考查验证所说的道理, 才会明白圣贤的著述中, 一字一句都对自己有用。...

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矣。 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 若此则师徒同体。

看待徒弟像对自己一样, 设身处地施加教育, 就能获得教育的真情。要求别人做到的,一定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像这样的话,老师就真正做到了要求徒弟像要求自己一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起来不厌弃,教诲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些没有做到呢?...

(看史)虽不必如读经之遍数,亦须虚心反复熟看。至于 一事之始末,一人之姓名爵里谥号世系,皆当子(仔)细考求强记,又须分项详看。

读史书虽不必像读经书那样诵读数遍, 但也应当虚心地反复熟读。 至于一个事件的始末, 一个人的姓名、 爵位、 家乡、 死后的称号以及家族承继的系谱, 都要仔细考证记牢, 还要分类详细阅读。...

既于大段中看篇法, 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 又于章法中看句法, 句法中看字法, 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

读书既要在大段文章中体会一篇的写作方法, 又要在大段文章中分小段体会每一章节的结构技法, 还要在每章节中体会每句的结构技法,在每句中体会遣词用字的技法。 这样就把作者的整个写作技巧全部认识了。...

看书如服药, 药多力自行。

读书如同服药, 药吃得多了, 药力自然会产生作用。...

后王多务古制, 未暇。 家自为学。 人自择师, 学乎学,孰孔孰墨, 在我而已矣。 师乎师, 孰尧孰桀, 在我而已矣。 故有以无用之文为学, 以不令之人为师。 听

后代的君主大多致力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没有时间抓教育。因而百姓们家家各自办学, 人人自行选择老师。 学习啊学习, 什么孔子,什么墨子, 全在于我自己罢了。 老师啊老师, 什么尧, 什么桀, 任我自由选择罢了。 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 拿没有用的文章作为学习的...

往教之弊, 终于妄说, 枉己者未有能正人者。

过去的教育的弊端, 最终在于不知轻重地乱说, 己身不正的人没有能够使人正确的。...

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

平庸的工匠做坏了器具, 器具还可以请另外的人做; 平庸的妇人做坏了衣服, 衣服还可以找别人缝制; 平庸的教师误了人家的子弟, 子弟可以再复原成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只要他们死读书,而不给他们讲解,这是要他们念藏经, 嚼木头片子...

狗不以善吠为良, 人不以善言为贤。

狗不要因为它叫得好听就认为是良狗, 人不要因为他能说会道就认为是贤人。...

子弟小时志大言大, 是好处。 庸师不知, 一味抑他, 只要他做个庸人,把子弟弄坏了。又有一种人,一味奖誉,都不课实,后来弄得虚骄, 都不是器。

子弟小的时候志气大说话口气也大, 这是好的地方。 见识浅陋的老师不懂得这一点,一味地压制他,只要他做个平庸的人,反倒把子弟教育坏了。又有一种人,一味地奖励赞扬,而不去考查实际, 后来把子弟惯得虚荣骄傲起来, 都不能成为人才。...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人们的毛病, 在于凡事总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盖学者君子之本务, 而教者圣人之余事。 故学则求之, 教则应之, 有余则应, 不足则求。 盖有有余而求之者矣, 未有不足而能应者也。盖有见求而不应者矣,未有

学习, 是君子的本业, 而教育, 是圣人的闲事。 所以学习就要求教老师, 教育就要回答学生; 有余力就要回答, 有不足时就应当求教。 故学有余力的人就有人来求教, 却没有学问不足的人能回答别人的。 有被求教而不回答的, 没有不求教而回答的。...

读书贵精熟, 不贵贪多。

读书崇尚精细纯熟, 不崇尚贪图数量多。...

苟亟(qi气)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

如果能经常来, 以发扬光大这些主张。 你不因我的帮助而有所收获, 我却因为你的帮助而有所得, 又何必用老师的称呼来说话呢?我们所取的,是它的实际,而不要它的虚名。...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焉, 若冬涉川; 犹兮, 若畏四邻; 俨兮, 其若客; 敦兮,其若朴; 旷兮, 其若谷; 混兮

古代善于做士大夫的人, 细致、 深远而又通达, 深刻到一般人不可认识的地步。 由于一般人不可认识, 所以我尽力描述一下他们的形象: 做事谨慎, 就像冬天涉水过河; 反复思考, 就像被邻国围攻那样畏惧; 恭敬严肃, 就像作客一样; 朴实敦厚, 就像未经加工的材料;...

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君子所行的三件事, 我还没做到: 仁德的人不忧愁, 智慧的人不迷惑, 勇敢的人不惧怕。...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 五十而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年轻人后劲很足, 是很可敬畏的, 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但是如果到了四、 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 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治点子弟文章, 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修改学生的文章,来博取声名和身份地位,这是大坏事啊!一是不能经常继续下去, 最后总是要暴露其中的真情; 二是学生有了依靠, 就不去精进发奋了。...

师道坏则无贤弟子,无贤弟子则后来师道愈坏。

为师之道败坏了,就没有贤明的学生;没有了贤明的学生,那么后来的为师之道会更坏。...

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国宝也。 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 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也。

嘴上能说, 又能亲身去做的, 是国家的宝物。 嘴不会说, 但能亲身去做的, 是国家能主持国政的人才。 嘴上能说, 但不能做到的, 只是国家的用具。...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腾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古时候做老师的, 凭诚心施教, 学生也诚心学习。 今天作为老师学生这种关系的,互相欺骗罢了。只希望扬名,贪图利益,不令人感到困惑吗?...

不能教者: 志气不和, 取舍数变, 固无恒心, 若晏阴喜怒无处: 言谈日易, 以恣自行; 失之在己, 不肯自非, 愎(bi必)过自用, 不可证移。

不能当教师的是这样的人:心志不和谐,或取或舍屡次变化,本来就没有恒心, 高兴发怒就像天气阴晴一样不正常; 言谈话语天天改变,好放纵自己的行为;失误在于自己,又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 自以为是, 不能听取劝告而有所改变。...

为子弟择师, 是第一要事, 慎无取太严者。 师太严, 子弟多不令。 柔弱者必愚, 强者怼 (dui对) 而为恶, 鞭扑叱咄 (duo多) 之下, 使人不生好念也。

给子弟选择老师, 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 要慎重考虑, 不要选取太严厉的人。 老师过于严厉, 对子弟很不好。 懦弱的一定会愚蠢, 刚强的则怨恨老师, 做出坏事来; 鞭打叱骂之下, 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好的念头。...

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

读书记住一句话, 就要探寻出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务必要认识清楚来龙去脉, 才会有收益。...

身贤者, 贤也; 能进贤者, 亦贤也。

自己有才德, 是贤才; 能推荐贤才的人, 也是贤才。...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哪一个朝代没有特别出色的人才? 只是被遗弃在山野草泽之地罢了。...

好善嫉恶, 赏罚严明, 治之材也。

赞扬好人好事, 憎恨坏人坏事, 奖赏和惩罚严格分明; 能做到这样的, 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现。

贤明的人为人处世, 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面, 那锥尖很快就显现出来。...

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先自己管治好自己, 然后再去统治别人, 这样的人才称为优秀人才。...

明月之夜,可以远视,不可以近书。雾露之朝,可以近书,不可以远视。人才性亦如是, 各有不同也。

有明亮月光的夜晚, 可以看到远处, 但不能在很近的地方写字。 有雾气露水的早晨, 可以就近书写, 但不能看到远处。 人的才能、 性格也是这样, 各有不同之处。...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 不可保以必尊贵; 能薄操浊, 不可保以必卑贱。 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

人的操行有一贯优良的, 但做官却不可能经常受到重用。 贤良或不贤良, 在于才能; 受不受重用, 在于时机。 才华出众, 操行高洁, 不能保证就一定尊贵; 才能低下, 操行恶劣, 也不能保证就一定会卑贱。 有的人很有才能, 操行高洁, 但没有机遇, 于是退回到低位; 有...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 (di地)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建立非同一般的功劳, 必定有待于不同寻常之人; 因此马里面有不驯服的烈马却能奔驰千里, 士中间有的受到世俗的攻击却能建立不平凡的功名。...

夫贤者之为人臣, 不损君以奉佞, 不阿众以取容, 不隋(惰)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

贤能的人作为君主的臣下, 不损害君主的利益来为奸佞小人做事, 不曲意逢迎众人来取得别人的赏识, 不懈怠公事来谋取私利,不破坏法律而畏惧强暴。这种人眼明心亮,能够洞察奸邪,深明大义而不结党营私。...

好学勤力,博闻强识(zhi志),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 万不耐(能)一。

热爱学习, 勤奋努力, 见闻广博, 记忆力强, 这样的人世间很多; 能著书立说, 撰写文章, 谈古论今的, 一万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

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

美貌的女子,不一定是西施那样的人;通达事理的读书人,不一定是孔子、 墨子一类人。...

飞龙乘云, 腾蛇游雾, 云罢雾霁 (ji济), 而龙蛇与螾 (yin引) (yi以) 同矣, 则失其所乘也。 贤人而诎 (qu屈) 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 不肖而能服于

飞龙能乘云腾空, 腾蛇能驾雾漫游, 云雾一散, 龙蛇也就和蚯蚓蚂蚁一样, 失去所凭借的东西了。 贤人之所以屈服于不贤的人, 是因为权势轻微职位卑下; 不贤的人能驾御贤人, 是因为权势大地位尊贵。...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身居官位,却没有施政措施, 君子认为这是耻辱; 有施政措施, 没有实际行动, 君子认为这是耻辱; 已经有了成果, 又没有保住成果, 君子认为这是耻辱; 土地辽阔而百姓却不富足, 君子认为这也是耻辱。...

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 然后有非常之功。

世上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人,然后才有不同于一般的大事业,有了不平凡的大事业, 然后才可建立不同凡响的功绩。...

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谓之雄, 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若校其分数, 则互相须。 各以二分, 取彼一分, 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

聪明而才智突出的称为英才, 胆略力量超过一般人的称为雄才, 这是大致区分的说法。 如果考核英和雄各占多少, 那么它们是互相配合的。 每个人身上分作英和雄两方面的话, 就要吸取别人一个方面,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根据什么这样说呢?聪明的人,具备了英才这一部分...

夫有材而无势, 虽贤不能制不肖。 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

有才能但没有权势, 即使有贤德也不能制服不好的人。 所以把一尺高的树栽在高山上面,下临千仞绝壁溪潭,小树并不高,是所处的位置高了。 桀作为君主,能制裁天下, 不是他有什么贤能,而是势力大。尧作为普通百姓,不能治理三户人家, 不是他无能,而是地位低下, 没有...

贤者之事也, 虽贵不苟为, 虽听不自阿, 必中理然后动, 必当义然后举。

贤能的人做事, 即使地位尊贵也不苟且行事, 即使为上司所听信也不自私, 一定要符合道理然后才行动, 合乎道义然后再行事。...

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朗然不儇(xuan宣),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属(zhu主)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狼(猲),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 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

学士不偏私不结党; 柔韧而坚贞, 清虚而充实。 他们心态磊落光明而不乖巧奸佞, 从业处事, 专心致志, 忘我奋斗。 他们藐视琐屑小事, 而志在伟业大事, 好像没有勇气而又不可恐吓; 意志坚定, 勇敢无畏而不可凌辱迫害; 遇到祸患经历灾难, 而能守持气节、 不失正义...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十步范围的水泽地里,一定生有香草;十户人家的村落里,一定会有忠义之士。...

论士必定于志行, 毁誉必参于效验; 不随俗而雷同, 不逐声而寄论;苟善所在,不饥贫贱;苟恶所错,不忌富贵。

品评人才一定要根据他的志趣和言行来论定, 批评和表扬一定要以事实作验证; 不能依随世俗的说法而与之雷同, 不能人云亦云而附和别人的议论; 如果他有好的方面, 不应当讥笑他贫穷低下;如果他存在坏的方面, 不要顾忌他富裕尊贵。...

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君子有三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父母亲全都健在, 兄弟们无灾无难, 这是第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上无愧于皇天, 下无愧于百性, 这是第二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是第三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 亦教之、 养之、 取之、 任之有其道而已。

人们所说的经过培养而使之有所成就的方法是什么呢? 也就是教育他、 培养他、 选取他、 任用他都能遵守正确的规律罢了。...

所以学者, 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 拔群出类, 为将则喑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学习的原因, 是希望增加智慧, 通达事理。 一定会有这样的天才, 出类拔萃, 做为将帅, 能够跟孙武、 吴起不谋而合, 掌管政事, 就像预先得到管仲、 子产的教化; 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书学习, 我也认为他们经过学习了。...

夫才有巨细, 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 而肯任事者为尤难。

才有大小之分, 大才才可以称之为才。 有了大才, 而愿意担当大事的就更加难得了。...

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马不在槽枥中得到饲养, 就不能在大道上奔跑; 人不经常修习培养, 就不能报效国家。...

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英雄人物, 都是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的心理机制, 吞吐天地的鸿鹄志气之人。...

弓调然后求劲焉,马服然后求良焉,士信悫(que却)然后求知焉。

弓弩经过调理以后才能发射有力, 马经过驯养以后才能成为良马, 人在懂得了诚实忠厚以后才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夫善国者, 莫先育才: 育才之方, 莫先劝学。

要治理好国家, 没有比首先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了; 培养人才的方法, 没有比首先鼓励他学习更重要的了。...

树橘柚者, 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zhi只)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种植橘树和柚树,吃着甘甜,嗅着清香;种植拘橘和酸枣,长成后其刺刺人。 因此君子要慎重地选择培养对象。...

知足以穷理, 廉足以养心, 勇足以力行, 艺足以泛应, 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 中正和乐, 粹然

知识足够用来深入钻研道理, 廉洁足够用来培养心性, 勇气足够用于努力实践, 才能足够用来适应各种需要, 而且能够用礼法约束自己, 跟声乐相应和, 使德行在内里养成, 文采表现在外面。这样就德才兼备了,浑然一体,看不出一点专为成名的痕迹;正直和顺, 精纯高尚,...

业成自有能知赏。

学业上有了成就, 自然会得到有见地的人的赏识。...

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肥沃的土地善于种植庄稼, 贤明的君主善于培养人才。...

努力图树立, 庶几终有成。

努力去做培养人才的工作, 不久将会有所成就的。...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用来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呢? 用财物来使他生活富足, 用去规礼仪等来约束他,用刑法来控制他。...

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 亦是一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利用自己的长处有所成就,也算一件大事。...

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 心无私累, 见义必为。 勇者, 或血气之强而已。

有德的人, 和顺积于内心, 神采俊美表现在外表。 善于言辞的人, 或许只是口才伶俐, 能说善辩, 阿谀逢迎罢了。仁义之人,心中不为私情牵连, 看到正义的事情一定去做。 勇敢的人, 或许只是凭一时血气刚强罢了。...

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 九州之大, 四海之远, 孰能称陛下之指, 以一二推行此, 而人人蒙

如果人才缺乏, 那么陛下虽然想变革天下大事, 以合乎先代圣王的治世之道, 大臣中虽然有能承当陛下的旨意, 想接受此任务的, 然而在九州四海如此广大的地域之内, 谁又能契合陛下的意旨, 来一一地实施这项重任, 而使人人都能承受到陛下施予的恩惠呢?...

今之天下, 亦先王之天下。 先王之时, 人才尝众矣, 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现在的天下,也还是先代君主的天下。先代君主那个时候,人才曾经是很多的, 为什么到了现在偏偏这么不足呢? 所以说: 人才多是社会影响、 薰陶的结果, 现在人才不足是不法先王之道的缘故。...

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人的才能, 成就于专业知识的精通, 毁在所学杂乱。...

育才造士, 为国之本。

培养和造就人才, 是国家的根本大计。...

夫虑之以谋, 计之以数, 为之以渐, 而又勉之以成, 断之以果,然而犹不能成天下之才,则以臣所闻,盖未有也。

用计谋来考虑问题,用术数来通盘规划,做事要求循序渐进,而又以成功来鼓励, 以果敢来决断, 做到这些而仍不能成就天下之英才, 那么以我的见闻, 恐怕还没有。...

干天下之事者, 智深、 勇沉、 神闲、 气定, 有所不言, 言必当, 有所不为, 为必成, 不自是而露才, 不轻试以倖功, 此真才也。

干天下大事的人, 智虑深远, 勇敢沉着, 神情自若, 气性安定; 有些话不说, 说出来的一定很恰当; 有些事不做, 做的一定要成功;不自以为是有意显露才能,不轻易行动期望侥幸成功,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人而无止, 不死何俟(si四)!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品行, 那他不死还等什么呢?...

圆融者, 无诡随之志;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沉默者,无阴险之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此是全才。有所长而矫其长之失,

圆满通融, 但没有放肆谲诈的样子; 精明细致, 但没有苛刻烦琐的想法; 沉默不语, 但没有阴暗险恶的心术; 光明正大, 但没有浅显外露的毛病; 刚正不屈, 但没有任意鲁莽的偏激; 主持事务, 但没有固执教条的迹象: 这样的人才是全才。 有长处而又能纠正其长处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