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美文

《散文美文》

    收录163464

气盛言宜

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则物之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高下者皆宜。” 文气说者认为韩此言重要。他提倡古文,反对六朝骈俪,要使文合乎语言之自然,故要参差、长短、高下。这样,文章要以什么为标准呢?就是要以“气”。能气盛,一...

1.气

魏文帝《典论·论文》言“气”,是关于人的性情。 现在我们讲的,是从唐以来的“气”的意念。...

三、言有序

后日古文家特别重视这点。...

和、韵

(1)选和 (2)作韵 “协和”是要求句中间的声调要协和。《文心》说,“选和”分琴瑟、管籥两类、琴瑟就有调弦的问题,调不准则音不准,不好。文章亦要调和。陆机、左思的诗,有调和处,亦有不调和处。管籥也要调和。潘岳、曹植,调和的都多。 协和则不乖调。...

声响

(1)飞沉双叠 (2)声转辞靡 “声”是声音,而“响”是字与字之间的声音关系。 沈约等要讲究声音之“飞沉双叠”。《文心》:“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又说“浮声切响”。 我们以为,平仄之分恐在唐时才有。六朝时讲四声,是把声...

4.声律

要使对偶的辞语增加音乐性(对偶之文章能够盛行,一个因素亦基于音乐性),就要讲究声律。自觉地讲究声律始于六朝齐时。 《文心》有《声律》篇。...

深采逸韵

文章要“理圆事密”。 (1)奇偶适变 (2)迭用奇偶 “深采”是说颜色,“逸韵”是指声调。要颜色、声音好,便要“奇偶适变”,“迭用奇偶”。 语言要整齐,亦要参差,这样方能合语言的自然转折。自六朝以后,作骈文的人要讲“潜气内转”,就是要与语言的自然转...

四对

(1)言对、事对,反对、正对 刘勰说,对偶有四种(见《丽辞》篇),可分二类。 《上林赋》:“修意乎礼园,翱翔乎书圃。”言对也。(这是引辞明理,因这话原是旧时成语,而经改造成对者。)言对易。 《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事对...

自然成对

(1)偶意 “云从龙,风从虎”,《易·系辞》中就有这偶然成对的句子。又,《尚书》:“满招损,谦受益”,亦是对偶的。这种自然成对的原因,是出于语言的复沓性质。语言是有成对趋势的。根据这一趋势而特别加以发展,就成骈文。 (2)契机(自然) 要特意地成对偶...

3.丽辞

“丽”,俪也。“丽”(麗)本为两张鹿皮之意,故丽辞就是文辞要整齐。 《文心·丽辞》篇说,整齐乃自然现象之一。...

切至

比喻要切至,就要: (1)不沿袭 (2)不朦胧 黄侃《文心札记》解释“切至”说,要不沿袭,不朦胧。 《文心》说,要“惊听回视”,这就是不沿袭。不要“刻鹄类鹜”,就是不要朦胧。...

四比

(1)声貌 宋玉《高唐赋》说风吹树枝的声音曰:“纤条悲鸣,声似竽籁。”这是以乐器声比自然声音。 枚乘《菟园赋》:“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这样描写鸟之颜色,是比貌。 (2)心事 贾谊《赋》:“祸之与福,何异糺”;以纠缠在一起的打线盒之线来比抽象的...

2.比体

《文心雕龙》有专篇论及比喻,题目为《比兴》。这就表明,当时很重比喻。 《比兴》篇说,自来用比体的很多。“比”有:...

理得义要

(1)博约 (2)精核 比喻要与所比喻的理相合,而又要扼要。用典就是以古比今,用比喻亦以此喻彼。但天下事无二者完全相同者,我们只是取其相合的一部分来相比而已。...

才主学辅

(1)才学相连 (2)博见就新 要有才,才能用典用得好。又,虽才大而书读得少,则知典少而不能用得好,是所谓“才学相连”。所以,要用典用得好,就要“博见”。又,典用旧了就不好,得用新典或于旧典中创新,才能增加文学上的力量。...

援古证今

(1)举事征义 (2)引辞明理 说到典故,总是容易想到以古的事与今者比,而古的事在事理情况上与今者相似。《明夷卦》,文王说箕子之贞,就是以箕子自况,比自己对商朝之忠贞与箕子一样。这就是“举事征义”。又如我们用“逢人说项”的典,语出唐诗:“到处逢人...

1.事类

类,似也。用比喻要使比者与所比者有相似的地方,故称比喻曰:事类。...

二、沉思翰藻

这四个字可代表魏晋以来至唐初,或竟至唐末的意念。 “沉思翰藻”,语出《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里,“事”“义”两字很重要。自魏晋至唐初,表现方法上重“事”与“义”。“事”,就是用典故(用事),用典也就是用譬喻,重暗示力量。“义...

即书言道

汉、宋诸人所以有上述毛病,是由于崇道贬文使然。 道可从文见,亦可从人见,从人之行为见道。 就书而论道,就有两种:一是修养,一是学问。 (1)究文明道 (2)校文见道 从文字可以明道、见道。他说,道是心之理,文字是血气。这可说明“道”与“文”的关系,也...

文以见道

曾国藩《与刘孟客书》提到这一点。清时,汉学家、宋学家都不在乎文字工不工。曾是古文家,又对汉学、宋学留意,便想在文字与学问之间加以调停。 姚鼐本已说到考据、辞章、义理都要注意,但未予发挥。 曾国藩说,道德、修养、学问、文字都重要。他说,学问之...

4.见道

...

文用

“妙”,就是精的地方;“物”,就是事理。苏东坡说,能以语文把握住事理之精妙处,就是辞达,也就是文,文的用处,在于自然。孔子说“文”,是要引经据典的,但他仍重自然。他自己能做到这方面。我们可以说,他是重表现方面的。...

物之妙

...

3.手口

苏轼《答谢民师书》:“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乎(指说出与写出)?是谓之辞达。辞而至于能达,则文不可...

有序

“序”与音乐有关系。“有序”就是“有章”。 “有物”、“有序”皆出于《易传》。《易·家人象辞》(象辞是解释卦象的,大约出于战国人之手):“君子以 言有物 而行有恒。”《诗·烝民》:“有物有则。”“有物”,若解作有内容,恐怕是后来的意思。这里却是...

有物

...

2.有章

“言语有章”,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诗·都人士》:“出言有章。” “有章”的意念恐怕是从音乐而来的。音乐是有一段、一段的。由此可见,古时音乐与言语关系之密切。“有章”就是有条理的意思。...

辞费

《曲礼》:“不辞费。”就是说,话不要太多,只要得其要领。 伪《古文尚书·毕命》:“辞尚体要。” 《左传·庄公七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隐而雨。’”可见“修”字意义:其一,话不要太多;其二,话要诚,不要多...

义之至

最合宜的,就是话说得不多不少。《仪礼·聘礼记》:“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聘礼记》大抵是汉人所作,去古未远。...

1.多少

所谓“辞达”,与说话多少有关。...

一、修辞立诚

主“文以载道”者,至少亦得承认“辞达”。 “辞达”一语见《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辞”,外交、内政上的话都可包括。至于“达”,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说,修辞立诚。此语见于《系辞》:“修辞立其诚,君子所以居业也。”这就是要“信”...

丁 辞达

...

说尽

袁枚说,孔子说“兴观群怨”,“兴”、“群”是含蓄的作用,而“观”、“怨”则是说尽的。如《巷伯》:“投畀豺虎”等语,就是说尽的。说尽与含蓄既是诗教,又是诗的表现之两个方面。他认为,自来诗就有沉着痛快与优游不迫二者,这是自唐宋以来便有的两派。...

关系

袁枚《与沈德潜论诗书》(沈主格调,且主诗教说)说,对于沈的主张,他认为,诗有两种:一种是“有关系的诗”,即与道德人事有关者;另一种却是“无关系的诗”。孔子说:“兴观群怨”,只是“有关系的诗”。孔子又说,诗可使人“多知于草木鸟兽之名”,这就是“...

4.诗教

...

3.我

袁枚说“性灵”而提出“我”的重要。他所谓性灵,就是“我”的表现。这比“风趣”、“真”的意念更进一步。他的《与沈德潜书》说:“至于 性情遭际 ,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 袁枚的创作不够“大”,不够“重”,不够严肃。在“...

幽僻

明末公安、竟陵派都主“真”。 公安派以袁宏道为首,而竟陵派则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派皆重“真”。“真”本是道家语,就是自然、本色。不过,这两派对“真”的解释不同。 袁宏道《与邱长孺书》说:“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况古人之面乎?”可见其...

闾巷

...

2.真

...

天分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其诗以俗为雅。他论诗极为袁枚佩服。杨说:向来讲诗的人重格调(即说话的腔口),这是天分低的人才如此。腔口格调乃“空架子”。(杜诗常有“天地”、“江山”、“百年”、“万里”等话,表示其气象大。而后人只模仿它,却没有自己的个...

腔口

...

1.风趣

风趣是就作者而言的,是作者的attitude(态度、看法……)。...

四、性灵

情性派总是要有节制,对个性的尊重不如性灵派。这个派别极重个性。 主性灵说者为袁枚,而其源可追溯至南宋。...

情景

纪昀又于田侯《松岩诗序》说:两汉诗缘事抒情,是从性情出发的;而魏,乃重宴游而疏于人事;至晋宋(南朝宋)游览,则与实际人生关系越远。从此,诗乃清妙好远,此派成了正宗,远离人事而讲自然。这种情形我们不能说不对,要承认事实。但认为,重自然与重人事都...

过与不及

他说,向来论诗的人总不免过或不及。诗有二传统: ①三百篇——两汉遗音 重性情,说老实话而以新的方法出之。 ②屈宋——六朝绮语 重性情而偏,又讲究文体。 后来第一派变成江西诗派(宋),标新立异。第二派则抽秘骋妍,如《玉台新咏》及韩偓《香奁集》是。因...

4.性情

纪昀(晓岚)在文学批评上地位重要。他主“性情”。...

流连光景

这是他的两个主张。“典”就是要典雅;“远”就是要含蓄;“谐”则是要声调谐协;而“则”就是要规规矩矩。因为要“典远谐则”,就不能完全摆脱过去之诗律而得自由。所以他能做到的,只是“流连光景”,少人事而多对自然之向往。这就未免太偏,故后来袁枚(子才)...

典远谐则

...

3.神韵

清康熙时王士祯(渔洋)主此。王渔洋所说的神韵,及于题材限制方面。神韵之作品,只限于自然,不及人事。 “神韵”一词的解释,向来很复杂。清王渔洋《唐贤三昧集》以“隽永超诣”为选诗之标准。又有《神韵集》,选的都是唐五、七言之律、绝。 明朝经前后七子...

雅颂体

明何景明(何乃前七子之领袖之一。他虽重复古,但比较重自然一点)《明月篇·序》里论到杜甫,结论说:“辞固沉着,而调失流转,诗歌之变体。”他说:“诗发于性情。”性情中最要紧的是夫妇,故《诗》三百,以《关雎》起首。《十九首》虽亦讲到君臣,但以夫妇...

本色

自北宋梅圣俞、欧阳修以来,经过苏、黄等,诗越散文化,对自然表现不甚深到。到南宋,就有风人本色的主张。 刘克庄(后村),南宋人。他在《何谦诗序》里说:“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等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讲知识,用典故的),文人之诗也。...

2.风人本色

...

穷而后工

韩又说:“快乐之话难工,穷苦之言易好。”这话也对,因为快乐时心情松懈,故难好。班固《汉志》(《汉书·艺文志》)说,屈原、荀卿辈之文章,乃“贤人失志之赋”。最早以文辞出名的人,是“失志”的。韩愈本此意而说“穷苦之言易好”。 后来欧阳修《梅圣俞诗...

善鸣

韩有善鸣与否的话,亦见于《送孟东野序》。...

1.不平则鸣

从唐到清都有这意念。 “不平则鸣”一语,出自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语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从文学批评上注意这个意念的,始见于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情性

诗《大序》:“吟咏情性。”“性”是本质,而“情”则是“性”感于物而动。把“情”放在前面,表示“情”重要。...

别才别趣

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又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兴趣,就是说给人以暗示,叫人能得一联想。趣,趋也。他还说,盛唐诗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不可捉摸,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与...

禅谕

宋代论诗,不外三方面:其一以道论诗,其二以禅论诗,其三讲诗法。严羽《沧浪诗话》以禅比喻诗。自唐以来,禅宗势力大。唐之禅宗是革命的宗派。唐以前,佛教在理论、实践上都繁琐,而唐时禅宗却主顿悟。这意思与老庄思想近。及宋,此派思想影响到儒家道学。...

3.妙悟

妙悟一说,影响很大。 南宋末年,严羽主张妙悟,重兴趣,从《沧浪诗话》可见。明清间有拥护与反对他的主张的,争得很厉害。 提倡“兴趣”的都是文人。兴趣,是就读者方面说。诗文能引起读者想见的意象,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境界,就是所谓“兴趣”。趣,趋也...

形似

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王主簿所画折枝》。 这就是说,画要得神韵,而诗亦要有言外之旨、象外之境,要含蓄。 ——“重意”、“常言”、“形似”三项,都是要着重诗缘情之智慧方面,要文字经济,爱惜一种新的东西...

常言

要得到象外之境、文外之旨,不一定要很雕琢。很可以从日常言语中得来。 苏东坡《诗颂》:“冲口出恒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是,指常言)。”可见,要自然。虽是常言,却要“去前轨”,就是要有所创造,在组织安排上有新的创造。...

重意

中唐僧皎然《诗式》(讨论作诗法的)有“重意”之意念。他论谢灵运诗,说到“重意”问题。他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文字常是多义的,用典与比喻就是要使文字意义更丰富。所以会如此,就因为人能发生联想。这就使文字用得更经济...

2.文外

“文”是“象”之一,故“文外”亦在“象外”范围内。...

品目

司空图所引戴对诗之评语,也就是品目。最早之品目,是品评人物的,后汉有这种风气。《世说新语》说:“黄宪汪汪如千顷陂(波)”,就是品目,以比喻来具体地表现一个人之价值。后来,品目亦用于诗文评上,钟嵘《诗品》就有应用。不过,自觉地把这种办法来理论...

象外之境

刘禹锡《董武陵集序》:“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刘禹锡是中唐人,自盛唐以来,诗、文分家,故他有这样的感觉。他以为诗乃文之最精粹者,所以其文字要经济、含蓄,要于文字之外更有境界,是所谓“境生于象外...

1.象外

...

二、兴趣

唐、宋人多主“兴趣”,尤其是在诗的方面。...

4.宫体

当时,主“娱玩”的一派占优势。占优势的结果,便产生“宫体”。它之所以占优势,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提倡者为君主有关。 《南史·简文帝纪》:“帝辞藻(用比喻)艳发(新鲜),然伤于轻靡(不够分量,太软性),号‘宫体’。”又说:“宫体所传,且变朝野。” 徐...

感荡心灵

《诗品·序》里钟嵘说,人受万物之刺激,“气之动物(气,这里指自然界之变化),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如春风春鸟、夏雨、秋风秋雨、冬月冬寒等,都是其表现。又如征夫寡妇,逐臣宠妃等,都有所表现。自然界景物与人情,都感荡心灵。梁元帝说“...

感物吟志

《文心雕龙·明诗》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即受外面环境刺激而感动)。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3.自然

...

情灵摇荡

梁元帝(即湘东王)主张“情灵摇荡”。他对诗文非常注意。他在《金楼子·立言》篇里说:“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这就是说,要文字美丽,声音好听,读起来声调自然合适,能感动人。)昭明太子亦重声调、颜色,用典,用对偶。梁...

妍巧

六朝时有此主张。梁昭明太子、简文帝、梁元帝都是好文的。他们对文之意念的说明,可反映当时情形。 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有异巧心,终愧妍手(这是批评当时人不讲究艺术)。是以握瑜怀瑾之士,瞻郑邦而知退。”(《诗》郑、卫之风,淫风也。而他居然提倡郑...

入耳悦目

《文...

2.娱玩

《文...

1.诗赋欲丽

曹丕《典论·论文》说:“诗赋欲丽。”扬子云(扬雄)亦说“诗人之赋丽以则(有节制),词人之赋丽以淫”。“丽”,本是整齐之意,表示诗、赋是要整齐的。整齐是美丽之一种(好,本亦整齐之意)。丽,包括形式和内容。这是扬子云之意见。 曹丕说“丽”,则包括对偶...

一、绮靡

绮,是讲颜色、花样;靡,则是讲声音方面。 这个意念,要说到其来源,该考究:...

丙 诗缘情

缘情之范围较抒情...

2.“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唐古文家一方面重教化,另一方面亦甚重文辞。韩愈《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 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他不但好古文辞,亦好其道。他以为要表现道,又要讲究文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他学古人,一方面学...

1.“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载道是儒家之系统。历代都是根据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语见于《乐记》。这意念自唐以来即有。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故文章之道,不根教化,则是一技耳。语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文章,技艺之末流也,故夫子末之。...

四、道与艺

...

3.载道

“载道”之词,始见于周敦颐《通书·文辞》篇。他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以车喻文,庸,用也),徒饰也。况虚车乎(完全是装饰)?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

2.贯道

王通《文中子·天地篇》:“学考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贯,通也。)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正道)。” 李汉《昌黎先生文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否也。”又说,秦汉以前,文气浑然。曹魏后,...

1.明道

《文心雕龙·原道》篇:“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说“道”靠圣贤而见于文字。这“道”,是偏于教化方面的。不过,还是多义的,圣人亦讲自然之道。这里,“道”作“自然”或“教化”义。一方面是自然的表现,一方面又是教化之表现,而偏重教化。但...

三、文道相依

六朝、唐宋这两个时期的人对“文”与“道”之关系很直觉地提出来。...

3.君子之文

能“辅王政”则为“君子之文”。尚衡《文道元黾》说,有君子之文、志士之文、词士之文。君子之文与教化、人心、王政有关,言行一致。志士之文则有感激、有义气,即有正义感。最下的是词士之文,就是风花雪月一套。 天文近于自然,人文属于教化,而君子之文讲...

2.人文

自唐李舟(亦古文运动家)《独孤常州集序》说,人亦有文,礼乐刑政是也。人事无文则礼乐刑政乱。许多人亦讲究对偶,他们志近物,结果则“矫诬盛德,污蔑风教”,直文章之妖孽也。假如注意人心,则是重大处。 崔元翰(独孤及之友)说,文章应“辅王政”。...

1.天文

《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文之意与文学批评关系较少。但日月云霞之美,与文章之美亦有关。观前引《文心雕龙》语可知。...

二、文三义

...

3.德性

宋人论“文”与“道”之关系,特别强调德性方面,例如朱子解周子(敦颐)《通书·文辞》篇说:“言或可少,而德不可无。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德而已矣。”这里说到“言”、“德”之关系,是根据《论语》孔子语:“有德必有...

2.教化

《文心雕龙·宗经》篇:“经也者,恒久之主道,不刊之鸿教也。放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文化)章之骨髓者也。”六朝时,“文”之意念与今者相去不远,重文章之美。但在《文心雕龙》则范围比较大。“恒久之主道,不刊之鸿教”即...

1.自然

道是自然,这就是道家之道。 韩非《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但这段话是说哲学的,并非言文学批评。 六朝时从文学批评讲到道与文学的关系。《文心...

一、道三义

...

乙 文以载道

此语与“言志”之传统是一气的。这是北宋周敦颐的话。这意念与“诗言志”相连接。...

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本是《鲁颂·驷》篇之语,孔子断章取义地用来说诗。 (1)道与风人 (2)诗有纯杂,为教则一。 宋人就有此意。 汉以后,读诗、引诗者渐少。乐府五言作者多,但不能取得如《诗经》之权威。汉末至初唐,言志...

中道

中道是标准,则有过与不及之说。 (1)愚 有话说:“诗之失愚。”这话意思是说,这诗“太过”了。“愚”就是过了中道。所谓“愚”,我们可以举例说,《孟子·告子下》有讨论诗的话:公孙丑引高子之话说《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怨,此篇是臣子怨君父。孟子说,...

礼与乐

(1)敬与节 (2)讽谏 礼的意思,无非叫人得一平衡之道,无过与不及,故乐、礼是合一的,所以说:“知乐则几乎礼矣。”(《乐记》)《乐记》说,乐礼之作用,叫人好恶之情不要太过分。这都是关于“节”的。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从乐方面来说节制...

诗与乐

(1)美刺讽谕 (2)中声 (1)是关于诗;(2)是关于乐。 孔颖达说,诗可分两方面:第一方面,诗词就是用美刺讽谕来教人。讽谕要有婉转之节制,是下对上说的,有等级关系,故要有节制。节制之意念来源与音乐有关系,就是说要中声。 中声是荀子的话。音乐之作用是“和...

《正义》——孔颖达《毛诗正义》

孔颖达说,温是和颜,柔是性情柔顺。敦厚是说讽谏时语气委婉。敦厚有一限度,过度则成愚。 孔颖达《毛诗正义》有两个主要意思: (1)恩情相感 (2)过与不及 他认为,孔子六经,特别是诗、礼、乐的作用,就是恩情相感。但是,如过则愚。惟有在圣人时代能达恩情...

3.温柔敦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