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籍名著 >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大乘佛教论著。十卷。由唐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妄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位法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玄奘事迹参见“《大唐西域记》”条)
        本书十位法师中,亲胜、火辩分别做过简单的注解;难陀依唯识“见”“相”二分说以及种子新熏说作注解;德慧、安慧用唯识“自证分”的说法发展了世亲的学说。净月主张第八识的现行和种子互为“俱有依”的意义。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见解亦别,在陈那立三分说的基础上,护法更进一步主张唯识四分说(加证自证分)以及种子本有新熏合成说。这十家注书共有四千五百颂,是玄奘在印度最大收获的一部分。玄奘本拟将十家的注解全部翻译出来,总结瑜伽系学说,后来采纳窥基的建议,改用编纂办法,糅合十家之说于一书,并只留弟子窥基一人独任笔受,译成本书。
        本论的内容,是论证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虽“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在第一大段唯识相里,先解释第一颂的前三句,先释破异教和小乘的种种实我、实法都不是实有其性,而只是依据心识所变现的相貌而假为施设。与广破印度外宗及自宗声闻乘所执着的实我、实法,为不合理性。次释能变识相和所变识相。释能变识相的识先述说我法诸相,皆内识所变,及种子识变现行,现行识变为种子及见相分,说明识有因位和果位的情况分。然后区分能变识相即阿赖耶识相,第二能变末那识相、第三能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相。第一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为一切法的生因,它在相续的识流中,具有能生诸法的功能。阿赖耶以自相、因相、果相、相应、五受、三性、恒转、伏断等八段解释赖耶、异熟、一切种等十义,又引《阿毗达摩经》等五种共不共教典及持种、异熟、趣生、执受等十种道理,来证成阿赖耶识的存在(以上释第一颂末句至第四颂)。次释末那识,末那译为“意”,“意”为思量义。赖耶以第七末那为所依根,末那无始时来与赖耶相依俱起常恒相续,以赖耶的见分为本质,思量为我而坚执不舍。末那以出名、所依、所缘、体义、行相、染俱、相应、三性、三界、伏断等十门分别;更引《入楞伽经》及《解脱经》等教典及不共无明、意根、意名等六种道理来证成末那的存在(以上释第五颂至第七颂)。次释前六识相。前六识与赖耶、末那不同。赖耶、末那恒时现行,前六识则有不现行时,如极重睡眠及死亡时,前六时便不行。前六识皆缘粗显境而起了别。因此,前六识以差别、自性、行相、三性、相应、三受、所依、俱转、起灭等九门分别。此在说明八种识俱起之相,以及八种识自性不可定言是一是异之义(以上释第八颂至第十六颂)。次释所变相,此说明由“八识”转变出来的“见分”即是能分别;“相分”是所分别;由此见、相二分的关系,说明我相、法相是虚假不实的,即用唯识所因,世事乖宗、圣教相违等九番问答,了知一切法都不离识(以上释第十七颂)。自下更广释诸识不待外缘即能自己生起之相,即用四缘、十因等解释本识(即赖耶)、转识(前七种识)的种子和现行互为缘起,即能生种种诸法分别。又用诸业(善业、恶业、无记),二取(能取的见分,所取的相分),习气(种子的别名)的异熟(第八识的果报识)作用,解释有情生死相续之由(以上释第十八、十九颂);又用染净诸法自性不离识,解释佛虽说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而仍是一切唯识,还解释佛密意说,破凡夫外道的“我执”,及二乘权教的“法执”,说一切法无自性,是般若会上毕竟空的道理(以上释二十至二十四颂)。次第二大段释唯识性,指出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所显(所谓二空),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真如性,也就是唯识的“真实性”(此释第二十五颂)。后第三大段释唯识位。为辨有能力悟入唯识相、唯识性的人,在悟入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及渐次悟入的方便。依实践所证之次弟,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前四位为行,后一位为果,最末详释佛陀通过舍弃“两种粗重”使烦恼转成菩提,生死转成涅槃的妙果殊胜功德。附释身土、能变的关系以及见、相分的异同,而说明本论但言唯识的重要意义作结论(以上释第二十六至三十颂)。
        本书沿用了护法的释论,释文所牒的《三十论》颂文,也采用护法一系的论本,个别地方和他家的论本在文句上有很大出入,如另有一颂说明唯识性是护法论本的独有。论的首尾有序颂和结颂,都是护法释论原有的。本论释《三十论》的大段区分,是依《华手经·求法品》,用相、性、位三分,此是护法释论的原式。这三分解释,显示了《三十论》里的唯识义理明净极成。
        本书的注疏有圆测《疏》十卷,普光《钞》八卷,慧观《疏》四卷,玄范《疏》十卷,义寂《未详决》三卷,这些与窥基《述记》合称六家。奘门新罗一系道证曾采集六家之说而折衷于圆测,著《要集》十四卷(以上各家之书已佚)。其后太贤又集基、测两《疏》,《枢要》、《要集》两要,著《学记》八卷。但在窥基门下的慧沼,则极力发扬师说,著《了义灯》七卷详破圆测、道证之说。
        本论研究在中唐以后渐衰,五代时著述散佚,宋、元罕见撰述。到了明代有明昱撰《俗诠》十卷,清代智素辑《音响补遗》十卷。近代欧阳渐撰《唯识讲义》三卷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近词丛话

下一篇:大般若经

“成唯识论” 的相关文章

墨经9个月前 (08-29)
四元玉鉴9个月前 (08-29)
缉古算经9个月前 (08-29)
黄帝九鼎神丹经9个月前 (08-29)
算经十书9个月前 (08-29)
海岛算经9个月前 (08-29)
诸家神品丹法9个月前 (08-29)
求恕斋丛书9个月前 (08-29)
求表捷术9个月前 (08-29)
割圆密率捷法9个月前 (08-29)
善本书室藏书志9个月前 (08-29)
嘉业堂丛书9个月前 (08-29)
丛书集成初编9个月前 (08-29)
皕宋楼藏书志9个月前 (08-29)
浑天仪注9个月前 (08-29)
星经9个月前 (08-29)
天文气象杂占9个月前 (08-29)
乾象历9个月前 (08-29)
惜阴轩丛书9个月前 (08-29)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9个月前 (08-29)
开元占经9个月前 (08-29)
指海9个月前 (08-29)
墨海金壶9个月前 (08-29)
郑堂读书记9个月前 (08-29)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9个月前 (08-29)
晓庵遗书9个月前 (08-29)
田家五行9个月前 (08-29)
爱日精庐藏书志9个月前 (08-29)
天元玉历祥异赋9个月前 (08-29)
平津馆丛书9个月前 (08-29)
四库全书总目9个月前 (08-29)
汇刻书目9个月前 (08-29)
九域守令图9个月前 (08-29)
水经注9个月前 (08-29)
地理图9个月前 (08-29)
明史·艺文志9个月前 (08-29)
徐霞客游记9个月前 (08-29)
今水经9个月前 (08-29)
岱南阁丛书9个月前 (08-29)
骈字类编9个月前 (08-29)
西域水道记9个月前 (08-29)
大清一统舆图9个月前 (08-29)
古事比9个月前 (08-29)
皇朝一统舆地全图9个月前 (08-29)
绛云楼书目9个月前 (08-29)
百川书志9个月前 (08-29)
格致丛书9个月前 (08-29)
茶经9个月前 (08-29)
四民月令9个月前 (08-29)
天中记9个月前 (08-29)
洛阳牡丹记9个月前 (08-29)
桐谱9个月前 (08-29)
唐类函9个月前 (08-29)
蚕书9个月前 (08-29)
桔录9个月前 (08-29)
陈旉农书9个月前 (08-29)
永乐大典9个月前 (08-29)
王氏兰谱9个月前 (08-29)
玉海9个月前 (08-29)
元亨疗马集9个月前 (08-29)
补农书9个月前 (08-29)
难经9个月前 (08-29)
旧唐书·经籍志9个月前 (08-29)
神农本草经9个月前 (08-29)
刘涓子鬼遗方9个月前 (08-29)
千金翼方9个月前 (08-29)
备急千金要方9个月前 (08-29)
四十二章经注9个月前 (08-30)
小儿药证直诀9个月前 (08-30)
注解伤寒论9个月前 (08-30)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个月前 (08-30)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9个月前 (08-30)
佛祖统纪9个月前 (08-30)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9个月前 (08-30)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9个月前 (08-30)
禅源诸诠集都序9个月前 (08-30)
一切经音义9个月前 (08-30)
十不二门指要钞9个月前 (08-30)
珍珠囊药性赋9个月前 (08-30)
原人论9个月前 (08-30)
楞严经义疏9个月前 (08-30)
十四经发挥9个月前 (08-30)
敖氏伤寒金镜录9个月前 (08-30)
法苑珠林9个月前 (08-30)
赤水玄珠全集9个月前 (08-30)
濒湖脉学9个月前 (08-30)
大乘起信论9个月前 (08-30)
弘明集9个月前 (08-30)
外科正宗9个月前 (08-30)
景岳全书9个月前 (08-30)
维摩经注9个月前 (08-30)
阴持入经注9个月前 (08-30)
重阳立教十五论9个月前 (08-30)
医宗金鉴9个月前 (08-30)
外科证治全生集9个月前 (08-30)
幼幼集成9个月前 (08-30)
医方集解9个月前 (08-30)
重楼玉钥9个月前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