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美文 > 散文名篇 > 废墟 余秋雨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齑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坏。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说实在的,本篇并不是余秋雨上乘的作品,本辞典所以要选它,可能因为它的独特。这样的主题,不但对于一般的读者的欣赏力,是一种挑战,而且对于一些评论家,也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不识货的评论家对之发表了叽叽喳喳的外行议论。

对于散文,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的话语霸权,只有具体的景色、事件和人物才值得散文家去描摹。抽象的题材,尤其是并不美的观念,不是散文的表现对象。

然而在这一篇中,余秋雨偏偏选中了“丑”——废墟。这里没有景色,也没有事件,一些思想和艺术贫弱的作家,对于这样的题材可能会觉得狗咬乌龟——无从下口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未对废墟加以批判,而是对之进行赞美。这是需要魄力,也需要才华的。

严格说来,也许不能单纯叫做赞美;叫做分析,或者叫做阐释更为精确一点。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对于废墟一分为二式的阐释。对废墟既有诅咒,又有赞叹——把废墟当作课本,使人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废墟可以偷窥到民族的创伤,而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开始走向新的废墟。有一点创作经验的读者可能意识到,这种写法有相当的难度。通篇好像过于抽象,议论虽然深刻,总是显得有一点艰涩,但还是有值得读下去的东西在吸引着你。因为这里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或者不妨把它叫做哲理。

对于散文观念不太开放的读者要接受这一切可能不无勉强。特别是下面这一段: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这就引起争议了。一些缺乏耐性的评论家不免啧有烦言了。

如果光是这样议论下去,也许,这篇散文就可能写砸了。但是余秋雨是以文化景观为特长的,他的拿手好戏是通过文化历史景观阐释来建构文化人格。接下去的古罗马、庞贝古城、吴哥古窟、青铜器、马王堆等等的概括性罗列,为这篇文章带来了生机,最为警策的是对于圆明园的阐释: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就失去了废墟的历史价值。

从这里余秋雨引向了他的专业,他的戏剧理论,也就是悲剧理论:废墟意味着悲剧,悲剧意味着崇高,坦然承认失败正表明一个民族的大气,表明一个民族的自信。

读者不能不佩服余秋雨思辨的深刻。许多句子似乎都值得摘抄,都有某种哲理的分量。但是,不管热爱余秋雨的读者如何耐心,这样的句子还是给人一种感觉:浓得化不开。它太理性了,太缺乏余秋雨散文最常见的血肉。绝大多数的议论离开了文化景观的阐释,就不能不显得有点枯燥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样一篇充满深刻哲理的文章,并没有在艺术上达到相应的高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废墟 余秋雨” 的相关文章

孙犁《采蒲台的苇》1年前 (2022-11-05)
李君维《吃苦瓜》1年前 (2022-11-05)
苏叔阳《春天的梦》1年前 (2022-11-05)
鲁迅《过客》1年前 (2022-11-05)
鲁迅《幽默的叫卖声》1年前 (2022-11-05)
周作人《祖先崇拜》1年前 (2022-11-05)
郭沫若《石榴》1年前 (2022-11-05)
叶圣陶《两法师》1年前 (2022-11-05)
黄永玉《乡梦不曾休》1年前 (2022-11-05)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1年前 (2022-11-05)
茹志鹃《故乡情》1年前 (2022-11-05)
巴金《我的幼年》1年前 (2022-11-05)
靳以《大城颂》1年前 (2022-11-05)
萧红《蹲在洋车上》1年前 (2022-11-05)
余光中《登楼赋》1年前 (2022-11-05)
邵燕祥《大峡谷去来》1年前 (2022-11-05)
茅盾《风景谈》1年前 (2022-11-05)
袁鹰《筏子》1年前 (2022-11-05)
郁达夫《故都的秋》1年前 (2022-11-05)
许钦文《鬼的世界》1年前 (2022-11-05)
陆蠡《光阴》1年前 (2022-11-05)
张抗抗《橄榄》1年前 (2022-11-05)
菡子《黄山小记》1年前 (2022-11-05)
丰子恺《渐》1年前 (2022-11-05)
老舍《济南的秋天》1年前 (2022-11-05)
夏衍《甲子谈鼠》1年前 (2022-11-05)
朱湘《江行的晨暮》1年前 (2022-11-05)
艾芜《江底之夜》1年前 (2022-11-05)
张洁《拣麦穗》1年前 (2022-11-05)
茅盾《叩门》1年前 (2022-11-05)
王统照《烈风雷雨》1年前 (2022-11-05)
瞿秋白《那个城》1年前 (2022-11-05)
叶灵凤《能不忆江南》1年前 (2022-11-05)
吴伯箫《难老泉》1年前 (2022-11-05)
余秋雨《牌坊》1年前 (2022-11-05)
范若丁《神胎》1年前 (2022-11-05)
黄裳《谈校对》1年前 (2022-11-05)
汪曾祺《桃花源记》1年前 (2022-11-05)
苏雪林《溪水》1年前 (2022-11-05)
秦牧《虾趣》1年前 (2022-11-05)
廖静仁《纤痕》1年前 (2022-11-05)
丽尼《鹰之歌》1年前 (2022-11-05)
杨季康《阴》1年前 (2022-11-05)
杨朔《印度情思》1年前 (2022-11-05)
郭风《夜宿泉州》1年前 (2022-11-05)
贾平凹《月迹》1年前 (2022-11-05)
许杰《种西瓜玩儿》1年前 (2022-11-05)
穆青《在斜塔下》1年前 (2022-11-05)
冯骥才《珍珠鸟》1年前 (2022-11-05)
凌叔华《爱山庐梦影》1年前 (2022-11-05)
张爱玲《爱》1年前 (2022-11-05)
夏丏尊《白马湖之冬》1年前 (2022-11-05)
茅盾《白杨礼赞》1年前 (2022-11-05)
老舍《北京的春节》1年前 (2022-11-05)
季羡林《八十述怀》1年前 (2022-11-05)
李元洛《崩霆琴》1年前 (2022-11-05)
陶然《别离的故事》1年前 (2022-11-05)
梁衡《把栏杆拍遍》1年前 (2022-11-05)
郁达夫《超山的梅花》1年前 (2022-11-05)
台静农《春夜的幽灵》1年前 (2022-11-05)
范长江《匆离额济纳》1年前 (2022-11-05)
丽尼《迟暮》1年前 (2022-11-05)
杨朔《茶花赋》1年前 (2022-11-05)
刘白羽《长江三日》1年前 (2022-11-05)
秦牧《潮汐和船》1年前 (2022-11-05)
钱钟书《窗》1年前 (2022-11-05)
钱钟书《吃饭》1年前 (2022-11-05)
余光中《催魂铃》1年前 (2022-11-05)
张晓风《春之怀古》1年前 (2022-11-05)
鲁迅《灯下漫笔》1年前 (2022-11-05)
王了一《灯》1年前 (2022-11-05)
艾芜《冬夜》1年前 (2022-11-05)
李霁《读书与生活》1年前 (2022-11-05)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1年前 (2022-11-05)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1年前 (2022-11-05)
夏丏尊《钢铁假山》1年前 (2022-11-05)
鲁彦《故乡的杨梅》1年前 (2022-11-05)
缪崇群《归牧》1年前 (2022-11-05)
朱湘《胡同》1年前 (2022-11-05)
巴金《怀念萧珊》1年前 (2022-11-05)
储安平《豁蒙楼暮色》1年前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