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主道) 道的本体是很深邃的。一般的凡夫俗子无法察觉它的奥秘。然而,其所望而不见的,却又正是道之所在。真正的学问,不是人的小聪明所能体会的,而其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恰正是真正有用的大学问。...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

(主道) 只要心灵时常保持着虚怀若谷的心情,就能够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原委。只有保持心灵的纯净,才能正确地掌握住人心的动向。这是身居主政者不可不知的道理。...

(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

(主道) 英明慈煦的国君,其所给与臣属和子民的懋赏,必然是人民所应当承受的恩惠。那种温暖的德泽,就好比是润湿万物的甘霖一般。...

圣人之治藏于臣,不藏于府库。

(十过) 所谓圣人之治,就是拥有众多敬服的臣民,而不是仅求府库的充实。国防的财物再多,也不如人民向心力坚定为好。因为人民才是国家取用不竭的真正财宝。...

二柄者刑德也。

(二柄) 国君治理人民,必须要掌握住两个权柄:其一是刑罚,另一则是恩赏。因为人民都是畏惧刑罚,而欢于恩赏的。所以,恩威的适切交替运用。就能有效地控制民心...

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

(二柄) 老虎之所以能够使狗俯首任其啮啖,那是因为老虎有锐利的爪牙的缘故。国君之治世亦然,没有可资任使的臣属以为助,也不能使国人畏威怀德,乐为之用。...

侵官之害,甚于寒。

(二柄) 凌越自己的职掌,而在他人的职权范围内擅作主张。这种越俎代疱的行为,为祸较诸岁寒尤厉。 有一天,韩昭侯醉眠,身上未着衾毯,典冠者以其为寒冷,所以替他盖了一床毛毯。韩昭侯醒后,一时间感到十分高兴。但是不久之后,却又责罚了典衣和典官两人。...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扬权) 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两个人掌握家政,那么无论任何作为,都不会成功。...

圣人执一以静。

(扬权) 圣人都会秉持一贯的道理,又不轻易地将其所行的道理显露出来。而是采取沉默端静的态度,默默而行。...

(十过一日)行小忠,则大忠之也。

(十过) 只顾及行小忠义,就会妨碍大忠义之推展。 从前楚国的司马子反率领大军屯驻之时,全队军民均感口干舌躁,一致要求喝水。这时候传唤兵谷阳想到子反喜欢喝酒,乃以酒代水。结果子反喝得酩酊大醉,因致楚军溃败。象这样,不是成了“大忠之贼”吗?...

华而不实。

(难言) 这句话是形容一个人所说的话,只堆砌了一些华丽的语辞,但却空泛而没有内容。...

世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初见秦) “三亡之道”:是指三条通往灭亡的道路。 政治倾颓败坏的国家,发动战争,去攻击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覆亡的一定是这个挑起战火的国家。用邪乱歪道攻击正义真理,遭到覆亡的也必定是攻击他人的一方。违反道理的人,若是攻击秉持道理的人,覆亡的也必...

俭则金贱……侈则金贵。

(乘马) 一个节俭成性的人,不会有浓厚的购买欲望,因而会觉得金钱并不是最贵重的。相反地,奢侈靡费的人,因为用钱过于浮滥,所以重视金钱,就会觉得金钱很宝贵。...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权修) 种一株只能收一株的是五谷之类,种一株而能有十倍收获的是树木;但培植一个人才,就可能有百倍的收获。...

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教,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

(七法) “感化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收立竿见影之效,而是要经久持续的努力。如果不了解“感化”的原则,急急忙忙地要移风易俗,就好比是早上才砍下树木造车,而傍晚就想坐那辆车子一般可笑。...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初见秦) 赏罚不严正信守,必定不能使人民有誓死效命的决心。笃义守信、褒奖公正、严惩奸佞,士庶子民必定会为国家尽忠效命。...

天地一险一易。

(宙合) 天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觉得很危险,不能轻易冒犯;有时又平易动人,令人望而生兴。...

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权修) 天下乃国家之根本;国家乃乡邑之根本;乡邑乃家族之根本;家族乃人之根本;人乃身之根本;而身又是治之根本。换句话说,能够好好地修身养性的人,才能够治理天下的大事。 “大学”中也说过同样的道理:“要治理天下的人,先要懂得治国之道,要治理国家的人...

一体之治者,去奇说,禁雕俗。

(七法) 想要做一个统一天下的政治家,必须先要去除奇矫的言论,和虚幻的,形式化的风俗。...

虚而无用。

(难言) 此句是用来形容所说的话,空洞虚泛没有实用价值。...

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任法) 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好象是形影常相伴随一般,永不分离。如今已引用为形容知友的心心相...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主道) 万物都是从天道之中生产的,所以“道”可以说是万物之始;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纲纪。 “纪”:指纲纪、准则、根本的意思。...

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形执解) 巍巍高耸的泰山,正是因为能容纳一颗细砂,一粒小石,所以才能积得如此高大。因此,我们若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胸襟亦须宽阔,有包容接纳忠谏诤言的雅量。...

知子莫若父。

(大匡) 没有人能比父亲更了解儿女的性情。...

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

(权修) 治理万民的国君,必须先要使人民能知耻;民知耻,然后国家才能治平兴盛。...

一人奋死,可以对十。

(初见秦) 一个人如果能以必死精神,发挥其全部的力量,就能与十个人敌对。十个人的力量就能凝结成为百人的力量。百人就能有千人之力;千人就能有万人之力。...

至言杵于耳,而倒于心。

(难言) 深沉有力而又合理的言语,听在平庸凡俗之人的耳里,必会感到十分刺耳,不容易接受。但能够接受它的人,一定是才智卓越之士。...

地者政之本也。

(乘马) 土地是政治的根本,因为有了土地,才能够生产物资。有了物资,才能生养民众,建设国家。...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初见秦) 对事物内涵的意义尚未了解之前,就信口开河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表示这个人没有智慧。如果是了解之后而不予以阐扬,即表示他没有真诚的问道之心。...

景不为曲物直。

(宙合) 形体弯曲时,影像也随之弯曲。影随形变,永远不会因外形而受欺瞒。所以,我们若想追求美好的事物,必须要记取要有美好的善行才可。...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牧民) 国家府库所藏不足,并不是件值得焦虑担忧的事。治国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如何将现有的财富,做最适当、最公开的分配。 论语亦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牧民) 治家要有治家的准绳;治乡要有治乡的办法;治国要有治国的规则;治天下要有治天下的道理。各阶层治理的方法,应依其大小轻重之不同,而有所差别。...

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形执) 蛟和龙只要能够得到水,就能发生震撼山岳的神力。这是比喻英雄如果能恰逢时会,就能有所依凭;成就伟大功业。...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牧民) 即使使用最严酷的刑罚,也不能使民心生畏;即使是以杀戮来镇压百姓,也无法使人民衷心诚服。真正要让民心悦服。主要是靠推展道德和施行仁政。...

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牧民) 治理一个国家,施政的四个主要纲要,即是礼、义、廉、耻。 “维”就是指纲要。...

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

(形执) 一个人把所学所闻的学识、经验都用于治理家族,其才干也只能发挥在一家之内,只受到一家的敬爱。但若将所学所见用于治理天下时,就能博得天下人的景仰。一个人人格和成就的差异,就由此表露无遗。...

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

(公孟) 如果有一百扇门,只关闭了其中的一扇,当然是无法防止窃盗来袭的。换言之,国家若只戒备一处要塞,而忽略其他更多的关隘,又如何能防止敌人的侵袭呢?...

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

(公孟) 古时美女虽然都是深居简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然而许多欲睹芳姿的人,却都慕名而来。所以真正有学养的人,无需急于眩耀自己,最重要的还是加紧地充实自己。...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权修) 如果要定一年的计划,最好种一年之间就能收获的五谷杂粮;如果要定十年的计划,最好种植树木;如果要为终生订计划,就必须要培养人才。...

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形执) 后羿的成就,不只在善射。造父的能为,不止于骑驭。奚仲的技巧,不徒是造车而已。精通一艺的人,也不可仅从他最有成就的一项技艺上去衡量他。最重要的,是在探讨他能有这种成就,所致力的方法和所下的工夫,从而推展到修学治事各方面去,才算真正体认...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牧民) 府库仓廪充实富足之后,才能使老百姓守礼度节,日常生活所需不虞匮乏之后,人民才会注意到荣誉和耻辱的区别。现在这句话已被省略为“衣食足,而后知礼节”但与原义仍是相同的。...

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牧民) 一个有学养、有远见的智者,在忧患未形成之前,就能先做好未雨绸缪的预防工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牧民) 政治的盛兴,是从顺服民心开始。反之,政治的荒废,则因背逆民情而生。...

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

(牧民) 把王位传让给贤能的人,就能使国家安泰,努力增产五谷农作,人民的生活才得丰足。...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

(权修) 要使土地能生产作物,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孕育。人民的力量,也有一定的限度,有时对工作也会产生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也需要给予适当的休闲。这也就是不可以杀鸡取卵,摧毁根本的意思。...

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

(牧民) 治理乡邑的人,不能拿民族不同为理由而对待乡民有不平待遇的差别。若是如此,那么受歧视的人当然不会服从治理者的政令了。...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

(牧民) 播种农作,如果不依循四季之轨,及时耕耘,财富将要由那儿得来呢?...

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

(耕柱) 真正的君子,在纲纪败坏的时代中,是不屑于居高官,掌权势的。论语也说:“国家无道之时,富裕权贵之人都是可耻之徒。”...

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牧民) 如果对自己的祖先,旧友不恭敬的话,这个就不具有孝悌的美德。“孝悌之道”就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相处的道理。...

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

(权修) 国君如果轻率使用民力,任意役使百姓,将会使百姓筋疲力尽,民心背逆。如果过分地加重赋税,亦会使百姓怨国怨尤国君。一旦百姓的力量被聚敛罄尽,那么政府所颁行的政令;必然就无法行使了。...

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

(非命上) 古时候,夏桀行暴政以致天大乱,而殷汤承其后,以仁政治平了乱世。殷纣王也是以暴政乱天下,周武王亦承其后,将国家治理得承平和谐。 因此墨子是个非命论者,十分反对天命与命运的论调。他重视个人的努力,也以为桀纣之乱,汤武治之乃是由于后继者...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非攻下) 君子不是用水的反应来观察自己,而是拿他人的是非做为反省自己、鞭策自我的借镜。因为映在水面上的只是躯壳的外貌,但若将他人的言行引为借镜,那么善与恶、好与坏就能昭彰明现,对修心养性将有莫大的裨益。...

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公孟) 君子就好比是一座钟,敲一敲它就叮叮噹地响了起来;老是不敲,当然就静止下来。而君子之人是每当有人探询他时,他就侃侃而谈。无人问及时,又什么都不肯说。...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尚同下) 只用一只眼睛看,远不如用双眼去观察来得清晰。用一只耳朵去听,亦不如用两只耳朵听来得清楚。所以为人君者,必须要多看,多听以了解百姓的下情,这才是治国的上上之策。...

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兼爱上) 国家如果有暴乱的时候,要能够查出祸乱的根源,这样才能将它平定,变乱世为治世。...

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尚同下) 如果能够确切地把握住民心,国家就能安定。反之若得不到民心之归向,国家就会败乱,所以,得民情就是主政的根本。...

亏不足,而重有余也。

(非攻下) 政治讲的是现实与功利,往往是搜括弱国,而趋附强国。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因为政治家施展手腕,翻云覆雨,压榨小国的结果。...

弓张而不弛。

(三辩) 程繁曾对墨子的音乐否定论推出异议,他说:“一个人如果象是一张拉紧的弓弦,久而久之,其弦自然失去了弹性。因此,任何人都必须要有适当的休闲生活才行。”...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兼爱上) 孩子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体恤父母,甚至不惜伤害双亲,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像这样,父子之间无法相亲相爱,就是灾祸的根由。非仅是父子之间而已,君臣、兄弟、夫妇之间,也要能互助互爱,生活才能融洽。...

五行毋常胜。

(经下) 五行是指火、水、土、木、金,其间的关系是一物克制一物:水虽胜于火,但输于土;土虽胜于水,但输于木;木虽胜于土,但输于金;金虽胜于木,但输于火;火虽胜于金,但输于水。这物物相克的道理,也就是天下的定理。墨子即依此推衍出五行相胜之说。...

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尚同上) 把天下人民的主张统一起来,就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必择所湛,必谨所湛者。

(所染) 白布染色之前,先要浸在红水或蓝水之中;人也是一样的,和最初相遇的人一发生接触,就会引起变化。因此必须好好地选择环境,注意环境。...

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天志中) 治理政治的要道,是顺从上天的意志,因为天意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有道义的法则。...

莫若法天。

(法仪) 最好的治平之道,莫过于顺乎天意行事。这是因为上天是公允的,且事事物物,均以爱心为出发点。所以,把天意当作政治的准则,绝对错不了。...

言有三法……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非命下) 说话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想一想再说;第二种是将后果预测之后再说;第三种是实施后再说。 第一种方法是想一想将要说的话,有没有违背圣贤哲理的地方,如果没有,才肯说出口。第二种预测后果是想一想话说出去之后,听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实行后...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节用上) 无论是治国或治家,若想要发达振兴,最要紧的莫过于减少无谓的浪费。所谓“去无用之费”一直是圣贤君主所秉持的法则,也是天下人获得大利的办法。...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中) 在尊崇墨子思想的国度里,他希望人人都能互助互爱,多为对方着想,把别人的事也看做是自己的事一样地关心,这就是所谓的兼爱、交利。...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尚贤上) 有远见的官吏要能使贤人有所归向,否则贤人定会因为有所不满而萌生二心。但是,若将之投置于同一地位,永远不予改变,那也不好。况且对百姓而言,努力的人,应该要有得时昌盛的一天。否则,穷人永远贫贱,就表示其所行的政治是不良的政治。所以“官...

为义,非避毁就誉。

(耕柱) 我们推行道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他人的诽谤,或是想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做所应做、行所应行而已。...

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

(尚同上)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因而,有一个人就有一个意见,有两个人就有两个意见,这也就是国家不好治理的原因。因此,若想统一国家,必先协调各个主张使其一致才好。...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法行篇) 一个富裕的人,平日若不能广施博济的话,一旦困窘,别人亦将无法帮助他。...

良医之门,多病人。

(法行篇) 良医门前,必定有许多求治的病人慕名而来;同样地,好老师的家,也将是学生们所乐于趋赴的场所。...

造父不穷其马。

(哀公篇) 造父此人最善于驾驭马匹,他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要使用马儿之时,绝对不让马的全部精力消耗殆尽,必定保留部分的精力,使马儿有休养生息的余裕。...

迷者不问路。

(大略篇) 不能把握住原则的人,处理事物时往往会失去一定的准则。最可悲的是,还常常自以为是,不愿就教于贤能有识之士。...

原浊者,流不清。

(修身) 水源如果污浊肮脏,其全流也必然是如此。人的行为如果不以信义为根本,其人亦将如鲍其臭。...

甘井先竭,柖木先伐。

(亲士) 凡是有特殊用途的东西,终将会因此斫丧。试看:一个能涌出甘泉的井池,必定会比肮脏污浊的水井更早枯竭。柖木(即高大粗硬的树木) 也是最早受砍的对象。...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大略篇) 君子拿温婉和善的言语来赠送给人,但是一般人却拿财宝送人。善言当然比财宝更为珍贵,因为善言可以时加反刍咀嚼,终身受益不尽,而才宝用罄之后,不复再得。...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子道篇) 君主行事若逸出常规,为臣的纵然是冒着死罪,也依然要秉持道理来忠谏国君,父子之间亦然。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故,国家没有诤臣,必趋灭亡,家族没有诤子,也必衰落。...

无刑已至而呼天。

(法行篇) 刑罚决定之后,不可以再怨天尤人,因为这时忏悔已来不及了。真正知道愧疚的人,应该在罪愆尚未犯下之前,就审慎考虑所行所为的后果。...

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修身篇) 日行千里的良驹,人人都会心生爱慕之情,但是一匹羸劣的马,虽然步伐迟慢,只要它不懈不怠地行走十天,亦能致千里之远。换句话说,资质愚钝的人,也可以由努力而成大事,千万不能因资材不如人,而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这句话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大略篇) 若想国家兴盛,必是先要尊师重道,也要尊重教导国君的太傅;否则,国家的根基,必定会不摇自动。...

人者寡不死其所长。

(亲士) 人多半都是因其所长,而招致死亡。因为一个有殊才的人,容易陷于恃才傲物的地步,其将因遭妒而丧生,是很自然的道理。...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

(亲士) 并非是没有可安居的场所,只是没有可安心的地方,所以才没有安居之所,一个人只要能心安意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安居下来,所谓“境由心造”也。...

满则覆。

(宥坐篇) 过满之后,即将倾覆。(古语) 孔子到鲁桓公的宗庙去拜访时,看到了桓公视为座右铭的攲欺器。这个坰器里面如果没装水,就会覆倒,注水到坰器之中,就能维持平正,但若水注的太满,整个欺器又将倾覆下来。孔子就以此为比喻,教导门下弟子,无论做什么...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

(大略篇) 施予恩泽给他人,如果方法不合适,则将适得其反,算不得是仁德之举。例如赠金救济贫民是一种美德,但若送钱的方法不合礼数,反而会使接受的人丧志失性,那就反而有害于他了。...

欲富乎,忍耻矣!

(大略篇) 假如心心念念地只惦记着金钱,就必须要忍受一切的耻辱,同时,也会与所有的朋友恩断义绝,不再顾及道义了。...

遇不遇者时也。

(宥坐篇) 人的命运有济与不济之分,通达与否;当视时机而定,故不济之人毋庸怨尤,毋需悲观。得到时遇的人,也切莫得意忘形才好。...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宥坐篇) 默默地做些好事的人,即使世间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上天仍然会赐福予他;做了坏事的人,总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上天仍然能察觉得到,照样降下灾祸惩戒他。 易经中的文言传有这么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尧问篇) 屈于人下者,好比是大地的泥土,平日间人人视之为低贱无用,一旦挖掘起来,就能涌出清泉,五谷得生,草木得长,鸟兽得裕。这种情形如河流的下游一样,因为位处低下才能日渐扩大,土地也是如此,万物才得借以滋养繁殖。 原文如下:“为人下者。其犹...

鸟穷则啄。

(哀公篇) 当鸟儿感到肚子饿的时候,对所遇到的食物,无论能不能下肚,都会先啄啄看,尝一尝。同样地,如果人遇到诘问般查,无辞以对的时候,也会想办法逃避,甚或恼羞成怒.翻脸成仇。所以,如果要诘问人家时,千万不可追根究底;而要用诱导、勉励的方法,使对...

百刃捍乎胸,则目不见流矢。

(强国篇) 当锐利闪亮的长剑刺向胸前时,就无法顾虑到飞向眼前的箭矢。这就是说,我们做事时常会有顾此失彼之弊,因此,着手之前要先衡度情势的轻重缓急。...

一而治,二而乱。

(致士篇) 上自一国,下至一家,如果其方针能够统一、各个分子能够和协一致,那么天下就能与盛太平,家庭就能融洽快乐。反之,一国之内相互争权夺利,时起纷争,那么国家必定混乱不已,而战祸频仍了。...

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解蔽篇) 如果只听信片面之词,那么天下之至理就无法清澈地了解,智慧终将受到掩蔽。这是人类的缺失,也是敌人最易于利用的弱点。...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议兵篇) 若想要使国家强盛,首要之务当在爱恤臣民。如果对人民逞残暴戾,则国家将永无强盛之日。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国家的兴亡盛衰,与民心的向背,有着绝对的关系。...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

(解蔽篇) 天理只有一条,绝对不会有其他的岔道,圣人的心就如同是天理一般,也只有一颗,而人类的生存原则亦复如此。...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议兵篇) 战争之道,首先要能团结民心,齐一意志;如果民心不能协和,即使军备整齐,战略高奇,也是无法获得胜利的。...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成相篇) 一个国君如果得不到贤人的辅佐,纵使君主英明能干,也无法成就大业。就好象盲人没有引导行动的助手,茫茫然不知所从。 “瞽”:盲人。 “相”:帮助盲人的人。 古时之盲人身边必有一扶持引导的“相”人。...

乐合同,礼别异。

(乐论篇) 所谓“音乐”就是使人人得闻之后,忘记了自我而心灵畅快,形成同心相印的境界。而礼义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清清楚楚地分别出来,使人际关系保持井然有序的正轨。 因而礼、乐两者,一为合、一为分,就由于乐、礼的相辅相成,世界才得宁静协和。...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是礼之三本也。

(礼论篇) 先有了宇宙天地之后,才诞生了天地万物和人类,所以天地就是生命的根源;而有了祖先之后,子孙后代才得以繁衍绵延,所以祖先是我们的本源;有了统筹大局的君师之后,天下才能承平和乐,所以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因此,事天地、尊祖先、敬君师,乃礼的...

人心譬,如盘水。

(解蔽篇) 我们的心灵好象是装在浅盆里的水一般,将它静静地平放一旁不去摇动搅和,就能将形体外貌反映得清清楚楚。如果稍为动摇了,那么水中人影也为之飘荡不已。因此,庄子说:“人不要看流水,要看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