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以正治国。

(五十七章) 在战争时,可以用奇道奇策来临阵。然而要想统治天下,则非由堂堂正正的大道不可。 “正”就是正道,指清静无欲之道。...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五十六章) 人都重视锐敏,不过,与其锐敏,还不如收敛些较好。普通人都喜欢繁复的事物。然而,复杂的事物,还是解开来较好。一般人都喜欢灿烂,可是,还是把灿烂变成混沌,隐藏光耀,和尘同俗为最好。 通常所说的“和光同尘”,是人生处世非常重要的心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五十八章) 随着祸患而来的,一定是幸福。幸福的背后,也有祸患隐藏着。祸福就好像搓绳子一样,总是缠在一起。 “倚”是衣凭。“伏”是隐藏。...

图难于其易。

(六十三章) 预先能想到有困难的话,就应当在那困难的原因还不严重,还很容易解决的时候,先期予以疏解弥补。比诸莠草,应趁其甫行抽芽时,即予摘除,不使它孳蔓浸凌,难于割去。...

长生久视道。

(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道”就是长寿的方法。 “久视”就是不眨眼的注目凝视。在道家来说,久视是养生的方法。...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六十五章) 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他们智巧诡诈太多的缘故。所以,治理政事,要能度其巧,而用其拙。...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章) 统治大国的方法,就好像烹煮小鱼一样。 烹煮小鱼时,不要常翻动它,使它自己熟就好了。若翻动太多,鱼肉会破碎,失去了原来的形态。要统治大国也是同样道理。不能订定过于繁苛的法律,或玩弄权术诡诈,这样才不会发生不可收拾的争乱。...

大者宜为下。

(六十一章) 强大的人,很容易骄傲的想再往上爬,那是不对的。愈强大的东西,愈需要有居处低下的雅量,好像河水似的,愈到下游愈大起来,这是说大国要谦下,才能使天下人归附。...

治人事天,莫若啬。

(五十九章) 治理老百姓是政治,服事天是养生之道,政治和养生的根本方法,都是要能加以节制。 比方说:不吃过多食物,不过分劳累,都是符合养生之道,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啬”是爱惜、节制的意思。...

光而不耀。

(五十八章) 光辉是好的,不过,光辉太过显露,却又会因刺激了别人,而产生对自己的妒嫉和阻力。人的修养也不该显露在外面,尽管本质明亮,但必须隐藏锋芒,才不会耀眼刺人。...

为道日损。

(四十八章) 努力做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不过,真正修道的人,知欲却一天比一天减少。宇宙间最少的是一,若变成一的话,迷惑就不会产生。如果连一也能去除,而变成无的状态,成为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那就最大的成就。换句话说,一天一天地损去知欲...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五十章) 最好的养生家,就是能巧妙的保护自己身体的人,即使到山里去,也不怕遇到像野牛,老虎那样的猛兽,这是因为他对什么东西,都没有怀着敌意的缘故。自己对别人没有敌意的话,别人对你也不会有敌意,这样的态度,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五十六章)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太多讲话,因为他明晓道体的精微,勤于实行,而没有闲暇去多说话。相反的,没有智慧的人,自我炫耀,整天喋喋不休,而离道日远。...

大巧若拙。

(四十五章) 至巧的东西,往往使人觉得拙劣,其实它未必真个拙劣,譬如书法一项,看起来是很美,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美好的东西。古拙的东西看来好像拙,实际上却有质朴的味道,这才是极美的。人也是如此的,外表看起来好像笨拙,其实,他倒未必真是笨拙的。...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五十四章) 把木桩好好的打下去的话,是不容易拔起来的。把已经打下去的木桩,再加以牢牢固定的话,就更不易动摇了。创业时也该用同样的道理去做才好。...

(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五十五章) 对无居心无作为的婴儿,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他,猛禽也不会加害他,这是因为婴儿不识不知,无心无欲的缘故。...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五十六章) 用权力得来的东西,最后还是被权力夺走。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外在力量既无法使他变成高贵,也无法使他变成卑贱。官位和爵位都是人家给予的,可是也会被人家夺去的。 孟子曰:“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就是这个意思。...

静胜热。

(四十五章) 看来好像是活动的时候而发热,实际上是静的状态才能发出真的热。可贵的地方,就是静能胜动。 比方在热心坐禅时便会发汗,就是最好的例子。...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五十二章) 把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的孔穴,先堵塞起来,使变成没有欲望的状态。若再把求知识的欲望堵塞的话,就变成无欲无知的人,到了这种状况,可说是达到了人生的极义,终身都不会有尤患的。 “兑”是耳、目、鼻、口,引伸为孔穴。“门”是修养知识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五十一章) 虽然道是产生万物的东西,不过,道并不把这种功绩据为己有。虽然德是培养万物的东西,可是德也并不把这事情当作自己的功劳。这也就是说,做人应当模仿深微玄妙的道,那才是德性的本质。...

为学日益。

(四十八章) 努力修习学问的人,虽然他的知识会一天比一天丰富;然而,知识愈多,迷惑也因而愈多,所以,还是不做学问来得好。 (参考)“绝学无忧”。...

祸莫大于不知足。

(四十六章) 世间上的祸患很多,然而,唯有不知足造成的祸患,才是最大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五十三章) 走路时,没有比走大道再平坦安心的了。不过,人人都喜欢抄小路。走小路时,成许可得到一时的便捷,可是,最后一定会变成走投无路。 论语里有:“行不由径”,就是这意思。...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四十九章) 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我们应该都把他们看作好人来治理。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善的人最后也会变成善的。 若把不善的人当作不善来看待的话,对方永远都不肯来接近你的,也永远不会有迁恶向善的机会。相反的...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效。

(四十六章) 天下无道的时候,人人贪欲无厌,国与国间兵连祸结,穿甲戴盔的军马,都聚集在国境的地方,迎向战争。 马本育于厩舍,于今生于战场,足见天下之无道。这是透过马的动态,来描述世间的治乱情形。...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四十九章) 圣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固执心。圣人都是把全部的民心当做自己的心,跟随大众的趋向,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才是最高的政治规范。 “常心”就是个人的成见和定见。“无常心”就是无私、无我。...

大辩若讷。

(四十五章) 真正的大雄辩家,看起来和大不会说话的人差不多,不是哓哓不休的高谈阔论。所以,不多说话往往是使人心服的最好的辩证法。...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五十五章) 含德深厚的人,可以和天真无欲的婴儿相比,对这样毫无居心的人,猛兽不会伤他,鹫和鹰那样的猛鸟也不会抓他,因为他自己没有加害别人的心。...

不出户以知天下。

(四十七章) 以自己的心去体察千万人的心,内观返照,除私去欲,那么,宇宙间的事物,都可了然于心。比方由自己感觉冷,可以推想到别人也会感觉冷,自己肚子饿时,觉得好像别人也会肚子饿。所以,如果能以自己的心去推测别人的心,虽是不出户,世间的情况,应...

为天下浑其心。

(四十九章) 要治理国家,千万不要使自己的心过于明察。过于明察,会使局面僵涩,失其自然,这样就没办法来治理老百姓了。 “浑其心”就是不要太过明察。...

多藏必厚亡。

(四十四章) 想要积蓄很多财产的人,一定会失掉他的所有财产,而且失掉的不只是财产而已,甚至连人的本质也会亡失。就是说,欲望太多,就形成了修心养性的障碍,失掉的东西,于是反而多起来了。...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 天下的万物,都是由有而来,也就是从天地产生的,而天地又是由道发生的。换句话说,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道生天地,天地产生万物。 参照“无名天地之始”。...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 虽完成了伟大的事业,但并不认为自己已做了大事,像这种人,才是真正成就了最大事业的人。正因为他不自认为伟大,所以反而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 任何事情,如果用无为来衡量,就没有不能做的事。道体顺应自然,不造不设,好像是无所作为,但是万物都由道而生,所以实际上是无所不为。 “无为”是就道的作用方式而言。“无不为”是就道的作用效果而言。...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 有的人虽然默默无言,可是他能不知不觉的感化别人,这就是不言之教。只要有掌理政治的人在,不必有所作为,天下也会太平的,这就是无为的政治。这不言的教诲,无为的政治,天下很少人体会得到,也很少人能够做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三十八章) 仅仅积了一点小德,就认为有了德行,这不是真正的德。最好的德,就是已有德行,自己也不矜夸,这才是真正的德。这就是说,上德的人,一切依道而行,无心炫耀自己的小德,所以才能成为真正的有德。...

礼者,忠信薄而乱之首也。

(三十八章) 所谓礼,是人性由诚厚趋于浅薄时的产物,也是社会由平静趋于混乱的开始。礼正是信守诺言的仪范,不守信诺,就叫做先礼,必定会造成纷扰,所以说礼是争乱的开始。...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三十五章) 真正的道德,如果用语言来表示,是一个平凡、淡泊、无色无味的东西,就如同洁净的水一样。...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三十五章) 如果执着大象的缰绳,而被大象引导着去周游天下。无论到达什么地方,也不会遇到危害。 这“大象”就是指老子的道。处世若能守道,无论到天下任何地方,绝对不会有烦恼的。为什么把象比喻成道呢?是因为从前的中国人,没有看过象,象是从西域传来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 万物是由父母或阴阳产生的。可是,如果没有产生父母或阴阳的根本,万物也是无法产生出来。自古以来,都认为那产生父母,阴阳的东西是神或佛,在儒教命名为太极,这太极当然是“一”,又是“有”。 根据老子所说的话,最初的“有”,是从无的“道...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的东西,能驱使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且包含有支配的力量。 水能顺着方圆的器物,而就其方圆,虽然自己没有固定的形象,而不免于受外力的范围。可是这柔软的东西,却具有能够腐蚀坚硬的钢铁的力量。...

大象无形。

(四十一章) 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是没有形状的。例如: “宇宙”这个东西,虽是最大的形象,然而,它是没有形状的。 “大象”指道而言。...

柔弱胜刚强。

(三十六章) 在世间上,虽然都认为强的人能胜弱的人,实际上恰与此相反。往往弱的人也能击败强的人,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宇宙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可是水能浮起巨船,腐蚀坚铁,水滴穿石,便是例证。又如名刀虽能削铁,但不能真正把水割开。英雄...

强梁者,不得其死。

(四十二章) 逞着自己强大的力量,而横行霸道的人,是不能够善终的,定会死于非命。 “强梁”是刚暴的意思。“不得其死”谓不得善终。...

知足不辱。

(四十四章) 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在心理上有所节制,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就可以不与周遭的境遇相扞格,自然不会在世间受到羞辱。 参照“知止所以不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三十八章) 智慧是道的精华,可是,先知先觉的哲人,往往任智取巧,却又违离道本。若从这观点来看,我们也可以说“智”是“愚”的开始。 “前识”是指先知先觉,就是相当于今日所谈的“智”。...

致数与无舆。

(三十九章) 无论怎样详细研究车子细微部分,也不能理出车子的全部概念。也就是说,只有专门的研究,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体。比方做一个医生,虽能治疗耳朵、鼻子。可是不一定能使患者身体全部都健全。 “致数舆”就是要研究车子的全部细微部分。...

大器晚成。

(四十一章) 大器就是最精致的作品,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素朴品,用以来喻道。 “晚成”虽说是最后才成,可是,实际上是指无成的意思。 但是,这个“大器晚成”到后世就转变了意思,就是说,伟大的人物多半到了晚年才能成为大器。 另外,还有这样的说法:世界上...

无名之朴,亦将无欲。

(三十七章) 以道的本质“无名之朴”来治民的话,自然人民就会回到无欲的状态。 “朴”就是从山上砍出来未经雕凿的原木,还没做或器物,也就是质朴的东西。...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三十九章) 天是清明的,地是安宁的,也就是天和地都紧紧把持着阴阳一气,循天道以运行。 做任何事,都必须紧紧的把持住天道运行的自然轨迹,而不过事矫揉洹染,这就是老子的“得一的思想”。一是道,是诚。又一是万数之始,道是万事之宗,所以,以万数之始...

佳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一章) 锐利的武器,对军队来说,是一样好的东西;然而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不祥的凶器。 “佳兵”是优秀而锐利的武器。或有谓“佳”为“唯”之误,所以也有“夫唯兵”的说法。...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二十九章) 有意想要做事的话,反而做不成;有意想要取得的话,反而会失败,这就是警戒我们做事不可必存欲求也就是是说:如果刻意的要有所作为,必定败乱天下;固执不变,更会失掉天下。 (参考)……凡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堕。是以圣人、...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二十七章) 最巧妙的结法,是不用绳带,却也无法轻易解开。换言之,若没有相互约束的心意,任何条约都会变成废纸。也就是说,善于结纳人心的人,谦冲自牧,所以即使不用绳索来捆缚,别人也不会离去。...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十三章) 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比别人力量强一些而已,能胜过自己欲望的人,才可算是最强的人。 明代的王阳明曾说:“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也正是此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 能知人的人,只能算是智者而已。如果能知道自己,才是最上的明。...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二十七章) 最好的门禁,就是不用横锭和纵锭,也不能轻易开启的。 人际相处,如果相互诚心守秘,那么,就是不写誓约书,也是不会泄露的。也就是说,善于笼络群众的人,能推诚相与,所以即使不用门户来局限,群众也不会背离他的。 “关”是横锭。“楗”是纵锭...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章) 圣人治理天下,不做激烈的行为,而以自然无为来处置,同时排除骄傲之心,以及奢靡丰裕的生活。 这甚、奢、泰都是极端过分的措施,必须要去掉这种积极的行为,而改以消极的态度。换言之,如果得到了中庸,就不成其为甚;若是做到质素,也就不成其为...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八章) 树木可以裁制成器物,若保存原样,就不能成为器物。朴就是绝对不能被使用的东西,在世间绝对不能被人使用的就是圣人天子。这是由于真朴的道分散而成为万物,圣人体验到道的纯朴,于是成为百官之长。所以,质朴的道就是成为官长(最上的地位) 的途...

知足者富。

(三十三章) 能够知道满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相反的,尽管已经积蓄了千万的财产,但是不知道满足,还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这种人才真是永远贫穷的。...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三十章) 如果战争长久持续的话,田地就要荒废,因为能够耕田做事的人,都被徵召到军队去了。 “师”是大军。“荆棘”是有刺的植物。...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三十章) 大战争之后,必定有凶年、饥馑接着而来。为了从军打仗,所以没有人耕种田地。 老子认为:战争本是违背天意的行为,如果违背了上天的旨意,一定会遭天罚而发生凶年的。 参照“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三十二章) 朴就是刚从山上砍伐出来,未经雕刻的原木。这是一种很小的木材,不能做为器具。它不见能用的原因,是天下没有人能把朴当作臣属去使用它。也就是朴自身带有至高的为人君的力量。这也就是对质朴的称赞,它虽然隐微,可是天下没有一个人能指使它。...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三章) 人死后,留下的言行功业,如能形同德化感化世人,就算是永垂不朽。这就是说,虽然身死,而其精神却永留世间,这才是真正的长寿。今人“精神不死”的说法,正是这个意思。...

物壮则老。

(三十章) 一切事物有盛壮的时候,也有衰老的时候,这是天地间自然不变的道理。 用兵之道在于“师之直为壮、曲为老。”就是说,自己觉得是为正直而战,则军队自然强大,若是不为正直而战,也没有这种想法的话,军队就自然衰败。 另一方面,就顺从天地自然的道...

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三十一章) 如果因为打了胜仗就欢喜、喧闹的庆祝,这种做法,不啻是庆幸杀死了很多人。像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如何能让他达成治理天下的心愿呢?...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二十九章) 天下是个神奇的东西,不能以刻意的作为来治理它,否则反而会遭致失败的命运。 “神器”就是奇怪的器物,意谓神圣贵重的器物。...

不善人,善人之资。

(二十七章) 坏人是好人反省的借镜,坏人随时警惕善人免于坠落陷溺。所以,天地之间绝没有可以任意舍弃的东西。 “资”是资料,引伸为借镜。...

大制无割。

(二十八章) 伟大的作品是不加雕饰的,伟大的人,也不必用聪慧来强调。 木材经过切刻成为器具,结果器具被人使用,生命受人支配。还未作成器具的木材,因为不能使用,生命不受支配,木材算得上是最好的器物。 “大制无割”比喻完善的政治,是顺自然而行,无为...

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一章) 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应欢喜庆幸,而应如葬仪一般,以悲哀处之。因为即使是获胜,因战阵而加诸老百姓的荼毒,仍是可悲的。...

知止所以不殆。

(三十二章) 对于自己的欲望知道限制,知道满足,就已把自身置于安全的境地,也就是说,凡事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二十四章) 垫起脚尖想要高过别人的人,反而站不久稳,因为这是勉强的动作。 张大步伐想要快过别人的人,绝不能走得很远。因为走法太过于勉强,过分求进,反而违背了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人的道德和行动,效法地从不私载,地效法天的从不私覆,天效法道的,育万物而不为主,道则完全出乎本性的自然。...

致虚极,守静笃。

(十六章) 尽量使自己的心灵虚空明白,就能彻底保持清静;每个人都能保守清静的话,社会就能安定。换言之,要使社会安定的话,首先就要使人们虚心。...

重为轻根,静为噪君。

(二十五章) 草木的根很重,株叶很轻,因此重的部分常称为根柢,轻的部分则为枝叶,这是持重以克轻的道理。又拿骚动和静止的东西使说,常常的静止的东西支配着骚动的东西,这是守静以胜躁的道理。 以上两句是人君当要清静慎重,尊重笃厚,戒除轻躁的时候所常...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九章) “巧”就是精巧的东西,引伸为机巧。“利”就是文明的利器,意指财货。如果使机巧生于内,而财货引诱于外,那么,人必定会沦为盗贼。所以必须断绝内在的巧、外在的利,然后才能使盗贼绝迹。 参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道之所以能主宰万物,完全是顺应自然,听任万物的变化而已。草木的生长是自然的,春夏秋冬的变化也是自然的,人所践行的道,也以顺从自然为最好。...

大道废,有仁义。

(十八章) 天道是不以人事更易自然,大道颓废时,人们才谈论仁和义,欲以人道取代天道。所以,仁和义被提出谈论时,就是大道颓废的证明。...

太上下知有之。

(十七章) 太上就是最理想的政治,老百姓只知道上面有什么人在而已,为政者行“无为”之治,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日子!这是最理想的政治。...

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父子、兄弟、夫妇等六亲之间发生不和睦时,才会把孝行或慈爱提出来讨论。因此,孝行和慈爱被谈论时,就是六亲不和的证明。 同样的,国家大治时,一切都上了轨道,不需要有才能或有道德的人出来辅佐国君治世,只在国家昏乱时,才产生忠臣,所以,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十九章) 放弃精明和智巧的统治,老百姓反而能得到百倍的利益。不谈仁、义,老百姓也才能恢复孝顺和慈爱的本性。 参照:“大道废,有仁义”。...

多则惑。

(二十二章) 同样的一个人拥有很多东西,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快乐,可是实际上,却会因不知如何使用而感到迷惑。知识和学问太多的话,思想上的迷惑也会因之而增加。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就是多则惑的意思。...

希言自然。

(二十三章) 声音的发生,是由于某些东西互相撞击,或互相摩擦而产生的。而无声才是自然应有的现象。 这就是劝戒人们做事不要太勉强。过于勉强则容易发生摩擦,而违背了自然。所以,为政要清静无为,才合乎自然。 “希”就是声音很小的意思。“希言”就是无声...

绝学无忧。

(二十章) 人因为有知识和能力才会产生烦恼,为学虽能增益知能,但欲望、机巧也同时因而增加,而欲望、机巧正是一切忧愁烦恼的根源。换句话说,为学就是忧虑的开始。所以,必须弃绝一切后天所学的知识,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二十一章) 道是体,德是用。大德、深德随着道而转移。因为德是道的表徵,道是本,德是末,末必有所本,亦即就整体而言是道,就部分而言就叫做德。 “孔德”的孔,就是大或深的意思。...

曲则全。

(二十二章) 弯曲的树木,是不能使用的,可是,正因为这样,才免于被砍伐,反而能够保全了它的生命。人也是一样,如果才能过高,就会被使用,而不能达成自己真正的心愿;反之,如果无才无能,反而得以任意施展所能。所以,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在其变化的...

智慧出,有大伪。

(十八章) 人在自作聪明的时候,相对的一定有虚伪出现;换句话说,人君以诡巧之道治民,民必相应而生诈伪。 参照:“大道废,有仁义。”...

少则得。

(二十二章) 财富较少的人,反而能享受得到东西的快乐;反之,财富太多的人,即使得到了新的东西,也不会再有得到东西的欢欣。 “少”就量言是不多,就质言是简朴。“一”最少,“道”最简,所以圣人抱“一”就可以为天下的楷模。...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二十三章) 激烈的风是刮不了一整天的,急骤的雨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违背自然,太过于勉强了。 “飘风”就是激烈的风。“骤雨”是急骤的雨。两者同喻暴政。...

贵食母。

(二十章) 人来自自然,归返自然,又蒙自然养育之恩。自然既能生养万物,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食母”就是自然,指“道”而言。...

善行无辙迹。

(二十七章) 最好的走法,就是走了之后,不留下痕迹。意思是说,善于处事的人,能顺应自然而行,不留一点痕迹。在人生旅途中,不留足迹于后世,这才是人们应有的处世态度。 “善行”是最好的走法,意指无为。“辙迹”是车轮所辗的痕迹。...

和其光,同其尘。

(四章) 显耀的才智,高名的光辉,应使其若隐若现才好。于是,在俗世间,我们不可采取唯我清高的为人态度,必须在不知不觉之中混同于尘俗。 所谓“和光同尘”就是排斥孤高的思想。“和”是使模糊的意思。“尘”指俗世间。...

多言数穷。

(五章) 人说话太多,就会发生困扰,讲不下去;引伸而言,就是说如果声教法令太繁苛,就会加速败亡。...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十一章) 用粘土塑造出来的碗或酒等器物,因为器物内部是空虚的,也就是内部是“无”,因此才有盛物的作用。 (参考)……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为而不恃。

(十章) 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成就,都要视之为自然的赐予;不要以为是用自己的力量做出来的,就以此夸耀不已,这种德行才能算是真德。...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七章) 圣人把自己的事情,留待最后才来处理;走路时也让别人先走,就因为如此处处谦让退后,结果反而得到众人的爱戴。同样的,圣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毫不顾惜,却反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天长地久。

(七章) 天有永远的生命,地也有悠久的生命,亦即形容宇宙的无穷无...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十三章) 不管什么人都爱自己,如果一个人极端的爱自己,就只知自己而不知有天下,也不觉得自己的存在对世间是如何的重要;但是如果所爱非身,而是以身为天下,像这样能牺牲自己为天下服务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之重任托付给他。...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一章) “有”之能给世间带来利泽,是因为“无”具有效用;而“无”之有用处,是因为“无”能发挥它的作用的关系。 参照:“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功遂身退,天之道。

(九章) 春、夏、秋、冬,是四时之序。“春”把要做的事做完后,就把地位让给“夏”;“夏、秋”让树叶繁茂起来,结实之后,就把地位让给“冬”。 人事也是如此,把握时机,有一番作为,当功成名就,就应当退隐,如此才是遵循天理。...

容乃公,公乃王。

(十六章) “容”是不被自己的好恶所左右,能容纳任何人。“王”是往,就是众人所归。人应当有容纳的气量,才能公平无私,能公平无私,才能成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