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敬无灾

(昭公三年) 有恭敬的心是避免一切灾害的良方。...

凶人不终命也。

(昭公二年) 凶残暴戾的人,很少有善终的。...

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襄公三十一年) 政府约束人民,不令批判政治得失,好象把泛滥的河川暂时堵塞。一旦河堤崩溃,对人的伤害一定会更严重。...

车甚泽,人必瘁。

(襄公二十八年) 在上位者所乘的车太过于奢丽,踵事增华,侍候的人就会感到疲于奔命了。...

视躁而足高。

(襄公三十年) 观察事物,态度轻率。走路时,趾高气扬。这种人一定会失败的。...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昭公元年) 违背道义而能强盛的国家,一定很快的趋于败亡。 强盛一定要基于道义,才近正道。此说引申于个人和社会,亦同其义。...

发短,而心甚长。

(昭公三年) 年纪越大头发就越容易脱落,但他的阅历识见却更为深邃。...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襄公二十三年) 世间本来就没有祝和福的门,不论是祸抑或是福,都是因自己的作为所招致的。...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襄公二十九年) 在松柏那样的大树底下,杂草也不能生长。 同一个地方,要两种东西都繁殖茂盛是不可能的。...

有基无坏。

(襄公二十四年) 道德是国家的基础,基础巩固,国家就不会灭亡。...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襄公十年) 众人所不满意的事,不能干犯。一己的欲求基于私利,不容易获致。...

恤社稷。

(襄公十六年) 忧心于国家大事。...

美其室,非所望也。

(襄公十五年) 在上位的人,把自己的宫室装饰得很华丽瑰美,这不是民众所希望的。...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襄公九年) 治理别人者,劳费心神。被治理者,劳动体力。 “君子”、“小人”指治者和被治者而言。...

杖莫如信。

(襄公八年) 人所依杖者,莫如信义。...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襄公十四年) 国君是祭祀礼仪中的主体,也是众所仰望的中心。...

让礼之主也。

(襄公十三年) 谦让,是礼的第一要义。...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襄公十三年) 君主统治天下的成就,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蒙受其恩泽。“普天同庆”即由此而来。 “一人”指君王。...

多行无礼,必自及也。

(襄公四年) 古书上说,无礼的事行多了,报应必定返诸己的。...

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成公十六年) 他人对我的怨恨,绝不会轻易的暴露出来,所以您的眼睛要注意那些暗处看不到的地方,才能发掘到那些看不见的怨恨。...

生死而肉骨也。

(襄公二十二年) 让心灵已死的我再度复活,已经变成骷髅的身体再长出肉来。 把陷入绝境和危险状态的人救出来,再重新活下去。...

不贪为宝。

(襄公十五年) 不随便贪恋份外之物的廉节情操,才是我之所宝。 古书记载:宋人夜访子罕,要献上玉,子罕不肯收。他说,你把玉当宝贝送给我,我把不接受玉当作我的宝贝。假使我收了您的玉,不仅您损失了您的宝贝,我也损失了我的情操。 【参考】 宋人或得玉献...

怠礼失政。

(襄公二十一年) 对礼仪的怠忽,会破坏一国的政制,也就是说,政治的根本在于礼。...

废常不祥。

(襄公十九年) 任意去破坏社会上的纲常,是不祥的征兆。...

上之所为,民之所归也。

(襄公二十一年) 当政者的作为,正是一般民众效法的准则。...

同罪异罚,非刑也。

(襄公六年) 犯同样的罪就必须科同样的刑。如果惩罚与事实不相眸,就有失于法律的正直和公平。...

死而不朽。

(襄公二十四年) 一个人的形体虽死,但是他的成就,规范却永远存在。今人所谓:“精神不死”正是此意。...

成允成功。

(襄公五年) 能够真正做到诚实,才能获致成功。...

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

(襄公十五年) 身份卑微的人,假如怀宝器以远行,易遭致不测。...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襄公八年) 该做的事要赶快去做,不可迁延,要等到黄河的水清澄,人的寿命是否能等待呢? (言人寿促而河清迟。) 《逸诗》与《诗经》是同时代的作品,此句,《诗经》所无,今收在《逸诗》里。...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成公十三年) 礼就像人身的脊骨,使人能直立于世间。敬则是身体的四肢,是行动的根本。...

知惧如是,斯不亡矣。

(成公七年) 知所戒慎恐惧,而又慎重将事的人,绝对不致遭致败亡。...

与众同欲。

(成公六年) 圣人以民乐为乐,民忧为忧。因此圣人有欲求,正是民众的欲求。...

称善人,不善人远。

(宣公十六年) 禹治理天下时,总选拔善良的人以为用,因此坏人自然会日益疏远。 “称”是举用之意。...

齐盟所以质信也。

(成公十一年) 在谨慎严肃的心情之下所订的盟约,一定会互相约束己方。使能遵守信义。...

武有七德。

(宣公十二年) 武德有七种。 《诗经》周颂武德篇是武王伐殷所作,七种德目在《左传》中曾列举出来,一以禁暴,二以戢兵,三以保大,四以定功,五以安民,六以和众,七以丰财。...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宣公十五年) 守义的人绝不立二信,守信的人绝不出二令。 君和臣之间,只有共遵一个义字,才能上下悉中其宜。...

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成公二年) 车服和爵号是不可以随便假借予人,人首贵正名。 “名”即爵位,身份不相同的人,所用的车服和爵位都有差别,不是诸侯而妄用诸侯的器物,这是名份上的划越。...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宣公十五年) 鞭子再长,也不及于马腹,世间的事也有人手伸不到的地方。 成语:“鞭长莫及”导源于此。...

神福仁而祸淫。

(成公五年) 上天会降福给仁人,对于不仁的人,则会降予灾祸。 “淫”即过度耽溺。...

不解于位,民之攸堲。

(成公二年) 为人君者,不可以懈怠,要拳拳服膺自己的职守,这就是使国人安和的终南捷径。...

惟命不于常。

(成公十六年) 天命是不固定的,端看那个国家是否能正道行德。...

恶之来也,己则取之。

(宣公十三年) 诸恶之临身,都是自肇,并非他人所施予的。...

宽以待之。

(成公九年) 治理人民,要以宽大的襟怀去对待他们。...

从善如流。

(成公八年) 对于善意的建言,要像流水一样,能从其流向。...

庸庸祇祇。

(宣公十五年) 值得委用的人要立即去用他,该谨慎的事,要十分谨慎,这是为政的根本。...

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

(成公四年) 尊敬再尊敬,上天的眼光是雪亮的。如果不能笃敬,天命何时会改变,就不可知了。“思”是助辞。...

惩恶而劝善。

(成公十四年) 对于行善的人要奖励他、勖勉他,对于作恶的人要禁止他、惩罚他,这也是“惩恶劝善”的出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成公十三年) 国家的两件大事是祭祀和军备。(刘子说) 《论语》说:“子所慎,齐、战、疾。”...

盗憎主人,民恶其上。

(成公十五年) 强盗憎恨主人,是因为主人对自己的防卫。百姓憎恨在上位者,是因为在上位者不使百姓恣意放纵之故。 人往往对不利于己的事,产生憎恶,而不问其是非曲直。...

董狐古之良史,书法不隐。

(宣公二年) 晋董狐是非常卓越的史家,他写史经不屈于威逼利诱以失其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宣公十二年) 忠良的臣子,在国君面前,常念念不忘尽忠,退处私宅时,也常念及于如何弥补国君的错失。...

师直为壮,曲为老。

(宣公十二年) 出师征伐是正义堂堂的,其军队的士气一定旺盛,团结一定巩固。如果背道而趋利,以事征伐,其军队的士气,一定会衰颓萎靡。...

辞顺而弗从,不祥。

(文公十四年) 别人说的话合情合理,你却不接受,这是不祥的预兆,到最后你会受遭殃。...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僖公三十三年) 敬之心,德业自然增厚。所以能谦敬的人一定具有德性。...

畏首畏尾,身其馀几。

(文公十七年) 一个人既害怕头部受伤,又害怕腿部受伤,那么,身体中不害怕受伤的部位,也就所剩无几了。对安全的警惕虽有必要,但不可过份的着重,否则将无时不感到威协而不能释怀了。这也引喻到一个人如果畏首畏尾,他势将无可为之事。...

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

(文公七年) 前人曾说过,作战时要制敌机先,攻心为上,这才是善作战,善伐谋的人。 “先发制人”即是此意。...

在德不在鼎。

(宣公三年) 国家的兴亡,与鼎的大小轻重无关,端看天子是否能行德而已。 九鼎(禹所造之鼎)是天子的象征,鼎的存在决定天子权位是否出诸正统。...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文公十五年) 能够敬畏上天的威严,才能长保国家的福祉。...

利于民,孤之利也。

(文公十三年) 使自己统治下的百姓获利,亦即王者之至利。 “孤”是诸侯自称。...

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宣公三年) 楚王朝周,问天子所持之鼎有多重? 其意在问天子有多大的权限? (含有不敬的意思)...

毋念尔祖,聿修厥德。

(文公二年) 要常常追念祖先的恩泽,继述其志,以赓绩并发扬他们的德性。...

济河焚舟。

(文公三年) 为了激励士气,在军队渡河后,将船烧光,以示绝不生还,以鼓舞将士,奋励向前之战志,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之义。...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宣公三年) 鼎的轻重,是诸侯不可以过问的。 楚王有做天子的野心,所以才问周鼎的轻重。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说,周虽弱,可是天命未改,还不是窥伺天下的时机,以此打断楚王的野心。...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文公十四年) 百姓若能获利,其利必及于王者。 “民富即朕富”即是此意。...

兄弟致美。

(文公十五年) 要尽量促成兄弟使臻于上善。 兄弟如果贫穷,要济助他;有喜事,要庆祝他。...

先人有夺人之心。

(宣公十二年) 作战要能掌握先机即所谓,攻心为上,亦即先发制人的意思。 “军志”指兵书。...

师出以律。

(宣公十二年) 军队要以纪律为准则,不然定会遗误军机,遭致失败。...

诸侯敌王所忾。

(文公四年) 诸侯怒王之所怒,雠王之所雠,乃得征战有功。是言众志成城,力不可侮也。 “敌忾同雠”源出于此。...

止戈为武。

(宣公十二年) “武”字是“戈”和“止”合成的。诉诸武力以解纷争,这才是武的本意。亦即所谓以战止战的道理。...

(烛之武曰、……)邻之厚君之薄也。

(僖公三十年) 秦与晋围攻郑国,烛之武见秦伯道:若灭亡郑国,徒然使晋国的国势增强,而于你秦国不徒无益,反而会感到势蹙而已。...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僖公二十七年) 诗经和书经是道义所由来的府库;礼和乐是陶铸德性的准则。 古时候教育的主要工具是诗经和书经,然后再以礼乐做行为的规范。...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僖公九年) 知道对国家有利之事,即使困难再多,也要努力以赴,这就是忠的道理。...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僖公五年) 上天并不特别钟爱特定的某些人,它只佑助仁德的人...

(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

(僖公二十四年) 穿着与身份不相称的衣服,容易招来灾祸。 古时,身份不同的人,他的服制也不相同。因此衣着与身份若不相配,称为不衷。...

(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僖公二十四年) 在自家篱笆内打架的兄弟,一旦在外面被人欺负,便会联手抵御,这是理所当然的。 换句话说,当外敌入侵时,就应该停止内部的纷争,共同抵御外侮。...

知臣莫若君。

(僖公七年) 最了解臣属的人,莫过于君王。...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

(僖公二十六年) 每一个家庭都象倒挂的罄一样,空空的。原野上不见一株青草。 这是描述国破后的荒凉的景象。 “县”是悬挂之意。“罄”与“磬”同意,是乐器名,罄上吊时,中空呈凹状,用以表示里面已空了。...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僖公二十四年) 国君的命令不能违背,这是自古以来的礼制。...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僖公二十二年) 即使是小国,也不可随便轻视它,但若没有预为绸缪的准备,即使是大国,也不足依恃。...

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僖公二十三年) 上天所扶植的国家,人是算计不了她的。 “启”是启开一国的命运。...

唇亡齿寒。

(僖公五年) 唇破了,牙齿就会直接受到寒冷。 邻国遭到危险时,我方也不能免于波及。...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僖公二十四年) 知道别人有过失,不知远避,反去效法;如此将获罪更深。...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僖公五年) 鬼神并非亲近某些特定的人,而是保佑有令德的人。...

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僖公二十八年) 一个国家的地形,若面河依山以为隘,这个国家必定能够不为敌国所侵害。...

怀与安实败名。

(僖公二十三年) 怀念恩宠和苟且偷安,实是败坏一个人名声的原因。 此话是晋文公流落到乡下,其夫人姜氏用来鼓励他的。...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僖公九年) 又白又清的圭,是诸侯受封的信物,也是祭祀使用的珍品。假使它有了瑕疵,再琢磨一下,仍然可以恢复它皎洁的光彩。但是人说出口的话,一旦发现有毛病,就无法补救了。...

有德不可敌。

(僖公二十八年) 有德的人是不可与他为敌的。 《论语》说:“仁者无敌”,与此同义。...

卑让德之基也。

(文公元年) 谦逊而礼让是德性的根本。...

忌则多怨。

(僖公九年) 猜忌他人,自己也会被猜忌,因之而易生怨恨。...

战勇气也。

否有勇猛的气势,和高昂的斗志。...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桓公十年) 原本是循规蹈矩的人,因为佩戴与份不符的宝物,以致遭到杀身之祸。...

臣无二心,天之制也。

(庄公十四年) 做臣子的对国君应该忠贞不二,没有异心,这是上天运行的自然法则。...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庄公二十四年) 节俭是美德中普遍受人尊敬的,而奢侈也正是坏习惯中最不可原谅的。...

妖由人兴也。

(庄公十四年) 怪诞的变异和灾害,都是由于人心有所疑忌而产生的。...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庄公二十年) 当灾难危险临头的时候,将它轻易置之度外,不及时谋求解决,更大的灾害与忧患,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闵公二年) 祇尽心于自身的修养,而不去责怪他人的过失,如此就能免于遭受患难。(此处隐指国君之被废立。)...

谋及妇人,宜甚死也。

(桓公十五年) 把应该保持机密的事,轻易向妇人泄露,一定会失败的。...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僖公四年) 香和臭的东西放在一起,久之,香气即为臭气所夺,经过十年,臭气还不消散。 同理,善易消失,恶则难除。如果善人与恶人同处,将会演成劣币驱除良币的后果。...

风马牛不相及也。

(僖公四年) 牛马在发情时,虽然它牲互相引诱、追逐,但是马绝不会去引诱牛。同理,齐楚两国相隔甚远,固不必知其若风马牛之不相干,然后始知其远也。 “风马牛”是不相及之意。“风”是指兽类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