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君子以)虚受人。

(为学类) 即虚心接受对方之意。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有我存在的话,便没有接受他人教导或训诲的余地了。(易咸卦 象传)...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为学类) 贫困、忧戚的环境能够磨练一个人,使其成为一块有价值的宝玉。(这是张横渠所说的话)...

有意近名,则是伪也。

(为学类) 研习学问时,如果心存一丝希望借此获得名利的想法,则其所学即为虚伪的学问。...

胆欲大而心欲小。

(为学类)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胆大心细。 因为如果胆量不够大,则遇到艰苦困难、或遭到意外灾祸时,往往会立刻因受挫折而屈服;如果心思不够细,则很容易因大意疏忽而导致失败。(这是孙思邈所说的话)...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为学类) 我们在做事时,只需考虑,此事是否合乎道义,而不必考虑此事是否有利于自己;只需伸张其中的公理,而无需计较其所产生之成效。 大家在处理事情时都应该认真专注,努力达成事情的最主要目的。(这是董仲舒所说的话)...

(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

(为学类) 虽然用言语无法表现出来,但是只要内心能够有所领悟,有所体会,那么这便是真正的自得。...

观物察己。

(致知类) 我们必须观察天地万物得知其共通之理,然后再运用于自己的身上,将万事万物之理与自己的行为互相对照,如此方能达到致知的地步。因为天理与人心本源为一,能使物我一贯。(这是程伊川所说的话)...

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为学类) 谈到研究学问,便须以遵奉天道为志向;谈到做人,便须以效法圣人,达到圣贤境界为目标。(这是程伊川所说的话)...

不学便老而衰。

(为学类)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向学,那么年事稍长之后,便很容易衰老。因为学问本无止境,所以专心研究学问的人永远不会衰老退化。...

为万世开太平。

(为学类) 为永恒的未来打开太平盛世的局面。我们不可只研究仅能适用于一时的学问,而忽略了后世长远的需要。 请参照“为往圣继绝学”。...

人心不同如面。

(道体类) 每一个人的心思均各不相同,这与每一个人的面貌均不相同是同样的道理。(这是程伊川所引用的古谚)...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聘义) 玉的小缺点不会掩盖它本身的光彩。它的美好亦不能掩饰其缺点,就象忠的德性,绝无隐情,善恶必然露于外而无所掩饰。 “瑕”,玉的毛...

射者,仁之道也。

(射义) 射箭,包涵了仁的道理。射的时候,先要求自己心平体正,拿得稳,瞄得准,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射出而打不中目标,亦不应埋怨胜过己者,而先检讨自我缺失之所在。...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为学类) 圣人希望学习真正的天道,贤人希望学习圣人的学行,一般士人则希望学习贤人的品格。 “贤”即才德过人的人,“士”为人群中优秀的人物。 人的修养就应该像这样从近处一步一步的向前进。(这是周濂溪所说的话)...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表记) 答应予人以恩惠而不实现,一定会引起人家怨恨,因此而遭致杀身之祸。 “怨菑”,怨恨灾祸之意。...

心生道也。

(道体类) 希望使万物生存下去的道乃是人类的本性。(这是程伊川所说的话)...

生之谓性。

(道体类) 程子论性,认为性包含理与气,气非理不立,理非气不行,而理、气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故人初生时的心性状态就是他的本性。 由于初生的婴儿不会去想邪恶的坏事,所以程子主张人性本善。(这是程明道的主张)...

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昏义) 婚礼这件事,是准备结合两性的欢好。对上来说,要传宗接代以事奉宗庙。对下来说,要生儿育女以继承后世。...

无极而太极。

(道体类) 所谓无极即无形之意。太极即广大无边,无以复加之至理。宇宙的本源从某一角度看来是无,由另一角度看来则为有,因其无声无臭而万象万化皆备,本无形迹可寻,而实为无以复加之至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宇宙的本源,乃是一种超越有与无的物质。 儒家主...

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

(缁衣) 小人因喜欢水而溺于水,君子喜欢议论而溺于口,君主则常为所治之民所陷溺。原因都是太接近而失去戒心。...

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为学类) 学习本来是以圣人之道为目的,亦即必须体验道德的意思。如果学者只是在学习文章上下功夫,一味堆砌词藻争奇斗胜,则其所学必然会流于浅薄低俗。(这是周濂溪所说的话) (参考)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

(为学类) 在人类的感情之中,最易引发而难于控制的就是愤怒。 如果在处理事情时,未能将怒气摒除,那么便无法以冷静客观的正常态度应付外物。(这是程明道所说的话)...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缁衣) 君王所言,祇不过如丝之细,传到臣民耳里,却会成绶带那么粗大。君王的一言一行影响至巨,能不慎乎。 “纶言如汗”,闻忠言而自觉愧疚,为君王者,应深自戒惕。...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冠义) 实行礼义的基本条件,在于一举一动,皆能循规蹈矩,态度端庄,说话恭顺。...

观天地生物气象。

(道体类) 仔细观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便可发现天地都希望能使万物永远存续下去。(这是程明道所说的话) 这与《易经》中所说的“生生之谓道。”意思相同。...

服也乡。

(儒行) 君子的学问要通博,衣服要随乡俗而不标新立异。...

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表记) 能以善行报答人对我的好处,百姓就会互相劝勉而好好相待。以怨慰来报复别人对我的诈伪欺凌,百姓就会互相警惕,不敢恶待他人。...

性即理也。

(道体类) 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乃天地所赐予,亦即天地间之至理。天理既然没有虚伪人欺妄与错误,而人性又绝对不会违背天理,故人性是善的。(这是程伊川所说的话)...

圣贤之言不得已也。

(为学类) 古圣先贤之所以提出许多言论与看法,完全是希望能借此拯救世人与修养自己,绝非为炫耀自己而玩弄无用的口才。(这是程伊川所说的话) (参考)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

(群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为学类) 以无心而顺应外物就如同镜子反映东西一样,会将外物直接而真实地反映在我们的心中。因此我们只须顺应其变化,而予以适当的处理即可,千万不要做无谓的矫饰,而使心动...

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

(坊记) 君子之道就像防水的堤防,它规范人民行为所不能达到的道与德。 “坊”与“防”同义。...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

(坊记) 有好处都说是君王做的,有过错都说是自己做的。这样社会就会兴起忠实的风尚。...

不以辞尽人。

(表记) 君子不以一个人说话的动听与否,而断定他的好坏。...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祭义) 父母完完整整的生下我们做个“人”,我们死时也能完完整整地归还他,这便是“孝”。...

鼎有铭。

(祭义) 祭祀用的鼎,常铸有铭文。铭的意思是借此留下声名,以赞美祖先的盛德,使它彰显于后世。...

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

(坊记) 能够与父母的亲族姻戚相处和睦,就可以称作孝了。 “党”,亲族姻戚曰党。...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祭义) 曾子说:孝有三等。最大的孝,是能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致辱没父母的名声;最下等的只不过能奉养父母而已。...

父母在,不称老。

(坊记) 父母健在,做儿女的不敢称老。...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祭义) 先王用以统治天下者有五项。一是尊敬有道德的人,二是尊敬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敬年老的人,四是尊敬长辈,五是爱护后辈。这五项,是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法则。...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祭义) 致齐之时,要时刻想念着死者生前起居、笑语、意向,以及其所欢喜和嗜好的事物。...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祭义) 父母有过错时,可以婉言劝谏,但不能争言阻抗。...

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

(哀公问) 哀公问孔子,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说,君王能提到这个问题,那已经是百姓的福泽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经解) 君子在事情的开始,必须非常谨慎,因为开头虽只有毫厘的差错,到后来却有千里之缪失。...

固有择言在躬。

(表记) 君子要外表恭敬,内心戒惧,使本身没有让人挑剔的言行。 “择言”,挑剔之言。“罔有择言”,无可挑剔之言,即正当的言论。...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孔子闲居) 王者清明的德行,有如神的意志。这些虽是视所不能见,但在它将出现之前,必然有兆象可寻。...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

(仲尼燕居) 祗守着虔敬而不合乎礼,就显得呆楞。若一味谦恭而不合乎礼,就象是巴结。...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孔子闲居) 天道公平无私,覆育万物没有偏私。地道也同样没有偏私,以载负万物。...

小人贫斯约,富斯骄。

(坊记) 小人贫穷时便显得窘迫而自甘堕落,富有时就变成骄奢而傲慢。...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祭义) 孝子如果对其亲人有深挚的爱心,自然会有心甘情愿的和气,有了那样的和气,自然会露出愉快的神色,有了那神色,自然会形成婉顺听话的样子。...

齐之为言齐也。

(祭义) 君子要举行祭祀时,必先齐戒。齐戒是整齐心身的意思。...

德音之谓乐。

(乐记) 载道之乐才是真正的乐,使风俗趋于淫靡的乐则非正乐。...

乐统同,礼辨异。

(乐记) 乐是合和人心的,礼是分辨人伦区分的,两者对政治和教育异曲而同工,都非常重要。...

见利而让,义也。

(乐记) 见到利而能逊让,这是义行的表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乐记) 能创作者曰“圣”,能阐述者曰:“明”。 就经传而言,圣人的创作谓之“经”,贤人的述作曰传。...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乐记) 乐起于情,故其情不可变。...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乐记) 音乐的性能在于和同,礼仪的性能在于区别。过分强调“乐”,容易使人流连忘返。过分讲究礼,则使人隔阂不亲。...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乐记) 乐是涵养人的内在性情;礼是调理人的外在举止。...

祭不欲数,数则烦。

(祭义) 祭祀的礼节,不可太繁,太繁则使人倦惰,就失去虔敬的心意。...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乐记) 仁以情为主,和音乐柔美的本质相似。义以制裁为主,和礼用来节度的本质相近。 因此,礼乐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道德的根本。...

临事而屡断,勇也。

(乐记) 遇事而能果断,就是勇的源头。...

观其舞,知其德。

(乐记) 凡治民劳困者,参与乐舞的人就相对减少。治民安闲者,参与乐舞的人就相对增多。所以,看参与乐舞行列的人数多寡?就可以知道其治绩成就。...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乐记) 礼乐是教化和修身所不可或缺的,故不可片刻离去。...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杂记下) 弓箭需要有张有弛才能发生大用。同理,百姓的生活,有时紧张,有时亦须使其轻松以行调节,这才是文、武治国之道。...

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乐记) 纯正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引起和洽的共鸣,这种反应化为具体,就会产生美丽调和的音乐。...

礼者所以缀淫也。

(乐记) 制定礼节,其目的在遏阻过分越轨的行为。...

乐者乐也。

(乐记) 音乐有鼓舞人心,使人舒泰的作用。...

乐不可以伪为。

(乐记) 音乐是人情的自然流露,所以不可以虚伪孱杂其中。...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乐记) 人的天性,本来是静的,因受外物刺激其欲求乃转为动的。...

礼乐侦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

(乐记) 礼和乐顺依天地运行的法则规范,以显示人性的光辉。...

乐者,德之华也。

(乐记) 音乐是德性之英华而显露于外者。...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学记) 善于解疑的导师,有如撞钟,轻轻撞击,发出小声。加重敲击,钟声也因之而大。...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学记) 铁匠的儿子,能把习自其父陶铸金铁的技能,加以运用,故能学做袍裘。好弓匠的儿子,大概亦能制作畚箕。能通一艺,对于其他技艺必能触类旁通。...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记) 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起反应,常会以声音表达出来。...

斅学半。

(学记) 教别人,自己也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用。...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学记) 仅持强记默诵没有卓越见解的人,何以为人师? “记问”指记诵难题杂说。...

大道不器。

(学记) 伟大的道理,不能以一事一物局限它。 茶杯是饮茶的工具,却不做茶壶的工作,反之亦然。大道则不然,放之则弥六合,是能自由运转的。...

大信不约

(学记) 真正的信实,不必见于盟约。...

审乐以知政。

(乐记) 从分辨音乐的安和愤怒,可以了解政治之平和或乖戾。...

大德不官。

(学记) 有伟大德性的人,不要限制他在一个固定的官位,应让他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参考)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乐记) 礼可用来调节人们的性情,乐可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乐记) 太平盛世的音乐,既安祥又愉悦,益能使其政治宽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乐记) 乱世的音乐,充满哀和怒,因而益促其政治之乖错。...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乐记) 亡国的音乐,悲哀且撩人愁绪,盖其人民流离颠困也。...

择师不可不慎也。

(学记) 选择老师应该慎重,若选择错误,反受其害。...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学记) 夏楚两物是鞭策学生的工具,目的在整肃威仪,以收教化之功的。 “夏”,苦荼,枝条可作杖以扑人。“楚”,荆条。...

燕朋逆其师。

(学记) 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 “燕”是过于逸乐而变坏。...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学记) 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而使后学的人能传习他的歌艺。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续其志趣,以求得学识上的成就。...

蛾子时术之。

(学记) 蚂蚁时时衔泥,然后能成大垤。人之致学,亦复如是。 “蛾”指蚂蚁。...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记) 修学,才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会知道自己学问不足的痛苦。...

师严然后道尊。

(学记) 传道授业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学识真理才能受到珍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记) 虽有好饮食,如果不去尝试,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善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妙用。...

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

(玉藻) 如果双亲年老,做儿子的外出要有一定的地方,也应按照预定的时间回家,免使父母担心。...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内则) 做人有其一定的规范。男人主外,因此不问闺阃以内的事情,女人主内,所以不干扰丈夫的职业。...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内则) 对于父母生前所爱所敬之人,仍须加以爱敬,这是对双亲养志尽孝的具体表现。...

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

(少仪) 在尚未举烛的日暮的集会中,对后来的人,主人应把先已在坐的人告诉他。...

亲亲故尊祖。

(大传) 爱其所亲,推而上之,故能尊敬祖先。...

不窥密。

(少仪) 在交际间,对他人的秘密,不要去询问揭露他。对人思所隐藏的,不可宣扬它。...

名者,人治之大者也。

(大传) “名份”是人伦中重要的大事。即使大嫂的年龄轻于弟妇,还是应称大嫂。继母的年龄小于儿女,还是称呼母亲。若称呼错误,家庭或亲戚间之交往接触,便失其伦常了。...

报本反始。

(郊特性) 万物的存在是依据天道而来,人是由祖先繁衍而来,所以我们应存感谢之心,念念不敢或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记) 玉的质地虽然美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为万物之灵,若不问道修学,亦不会明白天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