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章) 圣人就如天地一般也是不仁的,因为他听任百姓自然发展。 然而,圣人无所偏爱,不妄作施化,只顺遂人民的天性,这种无为的作法才正是圣人真正具有仁心的证明。 请参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则。...

专气致柔,能为婴儿乎?

(十章) 希望能像婴儿那样事事都专心一意,事事都柔弱顺从,一切凭其生理本能生活,毫无心知的作用。老子主张追求本性,归真反璞,由于年岁增长,成人的心智比婴儿发达,但却丧失了天真可爱的本性。...

上善若水。

(八章) 至善,好像水一样。因为,第一、水滋润万物生长。天地之间,若没有水,任何生物即不存在。水的存在虽如此伟大,不过,并没有因此而争宠邀名。第二、每一个人都希望往高的地位爬,就是一步也不肯放松,不过,水却始终向低处流。第三、因为处在低的地方...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十四章) 道是保守以前的方法,以支配现在的一切事物。 “古”、“今”相对,“执”、“御”相关,老子之道是“无”,所以“有”和“道”指的就是有与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十一章) 车子有一个毂,从三十根辐伸出,这就是“三十幅共一毂”。不过,车子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辐,也不是毂,而是在毂里面空虚的地方,也就是“无”的部分。因为在中空处有轴,车轮才得以转动。 正如辐毂一样,万物的效用,都是从“无”产生出来,也就是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五章) 天地没有仁慈的心,任凭万物自然消长,而不加管束。 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地让万物随意发展优胜劣败,弱肉强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仁,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仁。 “刍狗”是用刍草扎成的狗,古人用来殉葬。最先,用来装饰祭祀仪式的神坛,祭祀以...

五色令人目盲。

(十二章) 人都喜欢看五彩缤纷(白、黑、蓝、红、黄)的颜色,但是,如果内心被某一颜色过份的迷惑,就会丧失心和眼睛分辨颜色的作用,变得黑、白不分。男女之情欲,最容易激起,但应该适可而止,若是过份耽溺,就会变得像瞎子一般不辨黑白。 (参考)……五音令...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九章) 家里虽然堆满金玉财宝,可是往往无法保守。所以,欲望不可太任性恣意,必须适可而止。...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九章) 一个人在富贵以后,如果处处显得骄傲自大,必然会自取其祸。...

挫其锐,解其纷。

(四章) 人都喜欢才智锐利,也有喜欢思考和复杂的倾向。可是如果才智太锐利了像剃刀一般,就必须尽量收敛其锋芒;而像丝纠结一般复杂的事物,就要找其头绪,予以解开。 世间的文化和文明,只是有条不紊的一个复杂的东西而已,老子认为只需解开其中的纷扰即可。...

巧不若拙。

(人间训) 灵巧有时反而不如拙朴为好。鲁直的人,也往往比自恃的人有所作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 圣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他与道同体,纯任自然)行事时,一切依自然而行,是处在无为的状况中;又圣人行教时,都不以言辞表示。 所谓无为,并非不作事,只是顺乎万物生息的自然状态不以人事更易之而已。 这种处无为的政治,行不言的教诲,就是圣人...

天地之道,极相反,盈则损。

(泰族训) 春天一过,再经夏、秋、冬三个时序,春天又会再来。满月亦是如此,上下弦月过后,月亮又再度盈满。过去的能再回来,有圆满必有亏损,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之道”。也就是否极,泰必至。壶盈,水必溢的道理,“物极必反”、“持盈保泰”二语,导源于此...

老子

《老子》一书分上下两篇,别名《道德经》,也有把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者。至于篇章则有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等版本,如今流传的八十一章,一般都认为是前汉末年学者刘向所分。 关于老子这个人,《史记》有以下的一段记载;老子,楚国苦县人,姓李名...

贵(其)冠复,而忘(其)头足也。

(泰族训) 只重视所戴的冠,和所穿的鞋,而忽略了头和脚。本来是因有头而戴冠,因有脚而穿鞋。如果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正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了。...

弱其志,强其骨。

(三章) 所谓“志”就是希望满足欲念的心志。因人有私欲,所以必须削弱人的心志,使他们不生机智诡巧,并且强健人的躯体,使他们努力工作。以上皆为巩固人民道念的根本方法。...

守一隅而遗万方。

(泰族训) 只顾虑一角之守,而忽略其余更大的地方。这是比喻因小失大,又比喻重小节而忘大事的意思。...

朝廷若无人。

(泰族训) 朝廷宁静得好像没有官吏一般,这是用来形容国家治理得很好的意思。...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四章) 道的本体是空虚的,就像中空的器皿,虽然是无,可是可以适用无穷;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无限的。...

或直于辞而害于事者。

(人间训) 讲话的词句虽然有时很正直,但往往也因之会妨碍事情的进行。...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泰族训) 量尺度时一寸一寸地量到一丈,结果一定或多或少有些误差。这就是说以部分来研究,是无法抓住整体的纲要。也可以说是“日计不够,月计却有余”的意思。...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人间训) 灾祸和幸福有若同门来聚。福之始来,可能祸亦踵至。利与害恒常紧邻而居。实际上得到利益的人,往往害亦随之。认为是害处的,有时却会因而得利。祸福利害,常是相互表里,如影随形。...

虚其心,实其腹。

(三章) 圣人治政,乃在净化人民的思虑,使他们不能多生主张;满足人民的口腹,使他们没有其他贪求。这是为了要巩固真正的道念而施行的手腕。 可参照下则“弱其志,强其骨”以相互比较。...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 所谓无为,就是顺乎自然,不施行人为的政治,天下才能治好。尧舜的政治,垂衣裳而天下太平,就是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政治的。...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人间训) 暗中积善的人,上天早晚会降下福禄给他。暗中行善事的人,总有一天会获得辉煌的声誉。...

动不失时。

(人间训) 行动必须合乎适当的时机。也就是说行动必须要与时期配合一致。...

无名天地之始。

(一章) 老子认为“无”先于天地而存在,“无”产生天地,也产生“有”。这个生成万物根本没有名的东西,就是“无名”,换言之,“无名”就是道。“无名”是天地的开始,可称之为万物之母。 这句话最足以代表老子的根本思想。...

剑待砥尔后能利。

(修务训) 箭要用砥石来磨才能变得锐利,人也是要经过不断地修养磨练,才能畅达通晓,跻身圣贤。...

义者人之大本也。

(人间训) 义理是人类行为举止的根本。...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章) 这是说明道乃万物生成根本的另一表现方法。“玄”就是指老子的道,因为道就是产生一切东西之源泉。所以称之为“门”。“众妙”指宇宙间的森罗万象。“玄之又玄”指幽玄中的幽玄的东西。 “玄”虽属黑色,但不是普通的黑,而是红、黑混杂而成的黑。老...

祸中有福也。

(说林训) 灾祸之中也会有幸福存在。灾祸与幸福就好比绳索相结一般,时刻不分离。...

逐兽者,目不见太山。尝欲在外,则明所蔽矣。

(说林训) 深入山里猎捕野兽的人,因为他的心灵已经被野兽所占据,所以就看不见巍巍的高山。这就是比喻人如果有贪欲,良心就会被利欲薰蔽,因而也失去了事理之明。...

治国者若耨田,去害苗者而已。

(说山训) 治国之道好比是农夫在田里除草一般,只是要除掉那些杂草野艾。引喻治理国家,也必须除掉害群之马,以免影响善良人的安居。...

执弹而招鸟。

(说山训) 手上拿着弹弓而向鸟召唤示好,鸟是不会靠近。这是比喻采用的手段与目的相反的意思。...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

(说山训) 山林里如果有猛兽出没,樵夫会因有所畏惧,而不敢入山砍伐林木。故林木就能完整地保全下来。...

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

(说林训) 只有一目的网,是不可能捕捉到鸟的。这比喻没有用很诚意的礼遇,是不可能敦聘到贤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件事情的完成,必须间接的得到他人的协助,才能事半功倍。...

人间万事塞翁马。

(人间训) 人间万事有如塞翁的马,有时灾祸会变成幸福,有时幸福会变得灾祸。 (参考)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

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说林训) 买鞋子时,本来应该找双合自己脚的大小鞋子,但是却有人为了要迁就鞋子的尺码,而修削自己的脚,去适应它。戴帽子时应找符合自己头的大小,但是却有人削尖了头去迁就帽子的大...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人间训) 连续千里长的堤防,种因于蚂蚁般小洞穴的渗漏而导致崩溃;百丈高楼,有时也会因烟囱上的小孔隙所冒出来的小焰而烧毁。...

欲灭迹,而走雪中。

(说山训) 想要消灭自己的足迹,可是却在雪地上行走。这是比喻所行的事,与目的恰好相反。...

舟覆乃见善游。

(说林训) 只有在翻船以后,才能知道船舱里的人谁最擅于游泳。这就是说有能力的人,只有在艰难困危之际,才能发挥他的潜力而为人所见。...

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

(说山训) 在弯弯曲曲的器皿之中,没有办法放置不弯曲的东西。同理,在邪恶麇集的社会里,正直的君子是无法存身的。...

梧桐断角。

(说山训) 柔软的梧桐叶子,有时反而能切断很坚硬的兽角。这是比喻柔能克刚,和积久为功的意思。...

临河而羡鱼,不如结网。

(说林训) 与其在河边踱蹀而羡鱼,不如退回家结绳织网,准备网成再来捞捕。...

揭斧入渊。

(说山训) 想要砍柴薪,却带着斧头朝深渊处走。这是比喻做事不得要领的意思。...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人闻训) 人往往不是因登高山而跌倒,而是因不盈尺的蚂蚁穴蚯而跌倒的。这是因为人总为对小事比较大意的缘故。...

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

(说山训) 只要尝试一块肉,就能知道整锅肉的味道。 “一脔之肉”;指一块肉。“一镬”指全锅味道。...

杨子见歧路而哭之,墨子见练丝而泣之。

(说林训) 战国时代学者杨朱见到分岐的道路就哭泣,墨翟看到未染色的练丝时也不禁涕下。因为岐路可以向东,也可以向西,使人无所适从,难于抉择。没有染色的布,可以染成红色,也可以染成黑色。这就是两位贤哲,一位见岐路而忧世人之徘徊,一位则见练丝而伤其...

烹牛而不盐,败所为。

(说山训) 烹煮牛肉如果不加适量的盐,就无法烹调成羹。这就是说莫因小利之捐,而失其大利。...

有罗纨者必有麻蒯。

(说林训) 即使平日所穿的都是绸缎锦绫,但也会有穿粗布衣服的时候,就好比显贵的人,也有困厄的时候。 “罗纨”:指美服。“麻蒯”:粗服。...

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主术训) 如果国君能熟知且善行法理制度,就可以统御臣民。反之,则将为人所制。...

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

(臣术) 有奸智的小人,擅长于把自己的恶行掩饰起来。想借以颠倒是非,混淆视听。...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本经训) 仓颉造字,为华夏文明之推进,迈一新步。不徒其成效不可知,且不易为当时愚昧草莱之民所能接受。因而震荡四方,引起社会骚动。致有农罢耕、工旷职的事情。书认鬼哭神嚎,天降粟以恤民饥来描摹当时情况。所谓天雨粟,当为天子须粟以济民饥之意,要非...

日慎一日。

(主术训) 每天的生活都要谨慎,今天要谨慎今天,明天要谨慎明天。如此日复一日的积累起来,就能日进有功,德业成就。...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

(主术训) 一个英明的国君,必须以天下人的耳目,作为自己的视听闻见。如此就能以民众的心为自己的心,民众的声为自己的声,这才是为政的应有的态度。...

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

(俶贞训) 天道(或达道)只有一条,正如同一条大路可以通往城池的九门。又可分往四方通衢。道与大路相同,也是源出于一门,其作用却可四通八达。...

五色无主。

(精神训) 忽红忽青,颜色闪烁不定。这是用来比喻心情恐惧害怕的意思。...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原道训) 圣人不会重视厚达盈尺的璧玉,而珍惜短仅一寸般的光阴。 “阴”:指光阴,时间。...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寞。

(本经训) 太古三皇五帝时代,就是太清无为的时代。当时,万事万物都能顺利,柔和的进行,也不因文化的提高,而有繁文缛节的过多约束。...

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

(道应训) 石头上不可能生出五谷的,糜鹿是不会在草木不生的秃山游走的。...

林中不卖薪,湖中不鬻鱼。

(齐俗物) 林中的柴薪十分地多,所以在那儿卖柴的话,一定没有生意。湖泊中的鱼很多,所以在那儿卖鱼,一定销路不大。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做这种傻事的。...

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共二十一卷,为汉高祖之孙淮南子所撰。原名为《唯南鸿烈》,后因增《别录》、《七略》而改名为《淮南子》。 全书共有原道,俶真、天文、坠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缪称、齐俗、道应、泛论、诠言、兵略、说山、说林、人间、修务、泰...

知远而不知近。

(说山训) 对于远方的事,有时我们知道得很清楚,但却往往对身边的事物懵懂无知。这就是说,别人的是非过失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但对自己的缺点常会毫无所觉。...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泛论训) 所有的河流,虽然发源地各有不同,但所流入的地方都是大海。各家行业虽有不同,但其根本都在于治道之得以见于天也。...

虎豹不外其爪,而噬不见齿。

(兵略训) 聪明的猛兽在追捕猎物之前,一定先把其尖牙利爪隐藏起来,不叫猎物发现。真正的强人也不会随意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力量。...

入其国者,从其俗。

(齐俗物) 到一个新的国家去,一定要顺从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到一个乡境,也是要从其习尚。...

先针而后缕,可以成帷。

(说山训) 针在先,线在后,才能缝好帷幕。这就是说事物的推衍有一定的次序,不可紊乱颠倒。...

畜池鱼者,必去猵獭。

(兵略训) 如果想在池塘里养鱼的话,必定要驱除猵...

乞火,不若取燧。

(览冥训) 与其向人乞求火种,反不如自己带着石燧,自己取火为佳。这就是劝告人们不要心存依赖,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靠得住的。...

蜂房不容鹊卵。

(泛论训) 蜂窝般的小窠,无法容纳鹊卵。也就是说,小范围是无法包容大事物的。...

斩岸堙溪以迎钟。

(权勋) 这句话是比喻一个人上了别人的当,中了别人的阴谋,却仍洋洋自得,沾沾自喜,以为得到好处。 从前智伯想去讨伐中山国,但因其地处险峻,无路可循,于是先以一口大钟做为贿赂。中山国人不察,以为智伯心存友善,特为此钟辟筑了一条大道,因为修路而不...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敬慎) 人常常有断牙缺齿的事,但却从来没听人说过断了舌头。这是因为牙齿较坚硬,而舌头却十分柔软的缘故吧! (这是老子赞美柔软的话)...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敬慎) 灾祸往往起于疏忽,祸患也常是由于微细的错失所衍成的。...

美女者丑妇之仇也。(圣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尊贤) 容貌丑陋的女子,看到长得漂亮的人,就好象看到仇敌一般,这是由于妒嫉之心,蒙蔽了丑妇的良知的缘故。引喻圣贤为奸佞所不能容。...

福者祸之门也。(是者非之尊也)。

(谈丛) 自以为自己很幸福的人,往往会因傲慢而招惹灾祸。换言之,即福之后,祸亦随之的意思。...

无术之智(不教之能)。

(不二) 无术之智,是指对作人治事没有裨助的一种知识和智慧。人的智慧,一种是经由先觉训导研习而得;一种则是不待教诲,随生俱来,因岁月而积增的。前者有裨于世道人心,后者则不必有益于治事治学。...

狸处堂而众鼠散。

(贵富) 如果有一只大猫守护在大堂中,所有的老鼠都会逃匿得无影无踪。这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正直贤良的忠志之士,处于庙堂,那么奸佞小人亦将自惭形秽,自动规避。 “狸”;狸奴,猫的异名。...

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

(谈丛) 为学必使自己的修为、学养没有一点可令人指摘的地方,才能称为真正的智者。而行为举止,也必须考虑自己的作为,能不能做到无悔的地步。...

聚沙而雨之。

(杂言) 敦聘一个适当的人选,来辅佐自己的事业,就好象凝聚沙石以巩固根本后,遇雨更能凝固得紧密、坚实一样。...

胫大于股者难以步,指大于臂者难以把。

(君道) 脚胫如果比臀部更粗大,人就无法行走。手指如果比手臂粗壮的话,就不能使指,指就会丧失把持事物的能力。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本末倒置,任何效用也无从发挥了。...

富在知足。

(谈丛) 真正富有的人,是知道满足,不贪婪、不苛求的人。所谓“知足常乐”即是此理。...

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分职) 居上位的人,如果能掌握无为而治的奥妙,必定能使人民受到策励而自动自发,听其所使,为其所用。...

义利之和。

(无义) 利,必须先与义相和燮。合乎义理的才能求...

(不谋而亲)不约而信。

(本味) 虽然未曾信誓旦旦,但若能心心相系,声气相求,信义就能由此保存下来。...

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贵德) 一个圣明的君王,是公正无私的。看见贤能的人,会因为其贤而感到尊敬而亲近他。看见不肖的人,也会因其不肖而为之惋惜哀伤。...

射鱼指天。

(尊贤) 心里想要射捕水面中的鱼,而弓矢却反而向天。如何能有所获呢?...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谈丛) 知道天命的人就不会抱怨上天,于人有所厚...

刻舟求剑。

(察今)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愚昧举动。 从前楚国有人乘舟过江,不慎在半途沉落了一把剑。于是他就在落剑的船弦处做了一个记号,以便在下船时凭着记号,找回那把剑。这个人居然忘了船是不断移动的。...

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

(立节) 不得其当地将东西赠予别人,乍看象是惠施于人。其实,因此而使他产生了苟得之幸,反而害了他,倒不如把东西丢弃到深沟邃谷里来得好。...

以人之长补其短。

(君道) 撷取一个人的长处,来弥补某人的短处,因为人总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其优点,一定也有其缺点,所以,我们要能用人之长,而去其所短。...

利不可两。

(权勋) 无论是做什么事,要想坐得两方之利,是不可能的事。...

治天下,必因人情。

(八经)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要能因应民情习尚。 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者,民众之心。”所以主政者如能因应人情,必能将天下治理得和恰谧静。...

自营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五蠹) 为一己的利禄而经营的叫做“私”。舍弃私心的施惠谓之“公”。 黄帝时,仓颉造字将“私”字从“厶驭”。而“公”字,则为“八厶”。“八”就是违背的意思。所以违背自己私利的行为就叫“公”。...

得饴养疾,得饴闭开。

(异用) 有仁德爱心的人若得到饴一般好吃的东西,必先会想要奉养老迈羸疾的人。而贼子及盗跖类广之人,一见到饴,想到的却是可以将之涂抹在门闩上,在关闭门户时,即可无声无息,便于从事盗窃。同是一样东西,但在不同的人手上,其用途也因人之好恶而大异其趣...

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

(忠孝) 所谓“治”就是要着眼于一般民众所日行的事理之常。所谓“道”就是顺乎自然以显于浊世的常道。所以,无论是治是道,都不是就高远的理论,而舍平易之常情的。...

池鱼之灾。

(必己) 遭受到不虞灾祸之谓。 “池鱼之灾”的典故有二种说法。一说是,春秋时代宋国人桓嶒拥有珠宝无数。后因罪而判流他处,临行之前,将其美玉珠宝尽投于水池之内。宋王得闻此事,凯觎其珠宝,于是将水池中的水流放,弄干之后仍未尽得其宝,反而使池中之鱼...

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

(显学) 一再地赞美欣羡毛嫱和西施这干人的美丽,也不能使自己的容貌变得和她们一样,倒不如善为妆扮自己来得有用些。这就是说,不要空羡别人,要尽一己之力去求取自我的充实,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纲”就是这个道理。...

兵战其心者胜。

(心度) 能够先在自己胸臆中,涌悟出必胜信心的,就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谓的;“胜兵者乃先胜而后战。”必须先信其可胜,然后才有胜矣。...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显学) 明君治下,作宰相的人,必定是起自州县,逐步升迁拔擢而来。唯其起自州、县,所以不仅富有行政经验,而且也会因亲民久而洞察民隐。作大将的人,也必然起自行伍。也唯有从行伍出身的人,才知道如何善用士气,以发挥战阵之勇。...

世异则事变。

(五蠹) 时代如果改变了,一切的事物也将随之改变。因而过去所谓的“善”,不一定能适用于蜕变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