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

(内篇 人间世) 政治清明的国家,它所舍弃的,往往会被败乱的国家所引就。寻就善与去恶之间,即可推知一国之治乱兴衰。 另外一种解说是这样的:政治清明的国家,一切都上了轨道,不需要我去奔驰效命,所以可以离去。而一个衰乱破败的国家,却正因为祸乱频仍,...

以其能苦其生。

(内篇 人间世) 人具有才能,固然值得欢喜,可是,往往就因为有才能,反而会遭灾祸,甚至因此丧生。 有用的树会先砍伐,没有用的树反而能顺着自然的状态,而完成它的天寿。也就是说,无能的人,不会被世间所使用,反而可以过着平淡的一生,而得以终其天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内篇 人间世) 为了要灭火而用火,这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火势变得更剧烈。同样的,如果用水救水,不仅水不止,反而会助涨水的波澜。所以说,如果借用了做事的方法,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是引用孔子所说的话)...

虚室生白。

(内篇 人间世) 进入没人在的房间,在夜晚的黑暗中,也会看到白的东西。白是比喻道。 这就是说,如果把自己的心灵虚空的话,对世间一切事物之真象,自然了了。 “室”比喻心,心室若能虚空,智慧明白,那么道就可由此而生了。...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内篇 人间世) 对一切事物不要仅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听。(这是引用孔子所说的话。) 如果只凭着耳朵的感觉器官去听,而心思不动的话,虽然听到了声音,可是却不知道声音所代表的真正涵意。所谓心听,是指以心灵的虚空,去接纳事物的真象,而后才能把听到的...

医门多疾。

(内篇 人间世) 医师的门庭中,待治的病人自然会多。换句话说,医师应该到病人很多的地方,去为病人治...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内篇 人间世) 人的言论就像风动水波一样,说一句话就会给世间带来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由于言论而产生了恶果,再来收拾,就困难了。 “实丧”是得失,有而存之就是实,忽而忘之就是丧。 水因风而起波浪,是比喻人心因外在的言论,而有所震动。如果随风波而...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

(内篇 人间世) 以名誉和利益为前提,非善道也。可是,即使圣人要想克服天性上对名利的倾慕也很困难,更何况是一般人呢? (这是引用孔子所说的话”。...

祭礼之斋,非心斋也。

(内篇 人间世) 这是形式上的祭祀,而不是来自心底的斋戒。(这是引用孔子的话。) 斋就是要祭祖先的时候,禁戒酒和韭、蒜诸味。纵使如此,也只是形式上的祭祀而已。最重要的是心斋,那就是心虚笃教而虔诚的敬畏之心。...

无劝成。

(内篇 人间世) 站在甲乙双方间的人,如果想要勉强周旋,以谋求双方之协调,这是行不通的。换句话说,处在中间的人,为了要使双方亲和而太过于勉强时,必遭致失败。喻言人之处事不可过于勉强,但能顺着自然的发展就好了。...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

(内篇 养生主) 生长在沼泽中的野鸡,行十步才一啄,走百步才一饮。虽然过着困乏的生活,可是决不会因贫困而被关在笼里,受人供养。这是为了要有自由的缘故。 “蕲”是求。“樊”是鸡笼。这是借着野鸡的生活,适于野性,饮啄自由自在,逍遥自然,不想入樊笼而...

恶死之弱丧而不知归。

(内篇 齐物论) 一个人如果厌忌死,那就等于放浪异乡,而忘了回自己的故乡一样。 死的真义就是回故乡的意思,不值得害怕,也不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 “弱”是年纪轻。“丧”是离失。所以,“弱丧”就是少年离乱,违背家乡,沉溺而不知归。 (参考)知恶死之非,...

遁天之刑。

(内篇 养生主) 自天道天理间逃亡,那么就会胸怀幽怨,心灵困苦。也就是说背叛自然的人,必定会遭天谴。...

见卵而求时夜。

(内篇 齐物篇) 看到了鸡蛋,马上就想要向鸡蛋责求司晨的功用,而能够告时,这未免太过于性急了。 这是说,不能安时处顺,却要探求变化,执是以辩非,这都是违反自然的。 “时夜”是司夜的意思,就是指司晨的牝鸡。 参考下则:见弹而求鸮炙...

为善无近名。

(内篇 养生主) 人做了善事,切不可想因此而得名。必须听任万物自行,忘记善恶而适于中庸之道,那么,名既远离自己,而理却藏诸本身。换句话说,养生之道,就要要行中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内篇 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知识欲望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耽溺于无限的知识欲望的话,那么,这有限的生命就会心困形倦,而违背了养生之道。 “涯”就是天分。人受自然的禀赋,智愚贤不肖,各有涯分。如果能知道守本分,而不放荡于外...

进乎技矣。

(内篇 养生主) 我所喜欢的,是比杀牛技术还高超的道,因为服道日久,智照渐明,所见的事,自然毫无虚幻。 厨师为文惠君解牛,因便施巧,符音节,合乐章,所以文惠君很称赞厨师技术的高超。但是厨师的回答是:所喜好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寄寓于技术中的道。这位...

蛇蚹蜩翼邪。

(内篇 齐物论) 世间的事都是互相依靠的。蛇的爬行,认为是自己的能力;蚹(就是蛇鳞) 认为是利用自己的鳞去挪动的。蝉飞,也认为是靠自己的能力而飞动,但是蝉的翅膀,却认为是因它的鼓动所使然。 的确,这是无法确定的,蛇如果没有鳞的话,绝不能爬动;鳞如果...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内篇 齐物论) 宇宙间,所不知的事,超越理性之外,不需要勉强知道,能够知道的仅止于自己的本分,这就是真正的知者了。 “论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这个意思。...

见弹而求鸮炙。

(内篇 齐物论) 看到弹子时,马上就想到要用它来射鹏鸟,而后就想到烤炙的滋味。这一切未免幻想得过早,因为才刚见到弹子,还没将鸟儿射落,如何能变为鸮炙呢! “鸮”就是鹏鸟,大小如雌鸡,而略似斑鸠。青绿色,肉很甘美,能作羹炙,产于江南一带。 参考上则...

良庖岁更刀。

(内篇 养生主) 优秀的厨师,一年总要更换一切菜刀,不高明的厨师,更需要换刀,也许一个月要换一次。只有我使用了十九年还是很新的。(这是厨师回答文惠君的话。) 厨师杀牛十九年。所杀的牛数以千计,然而不损锋刃,他的刀还像新磨的一样锐利。这是比喻善于养...

吾有待而然者邪。

(内篇 齐物论) 我的生活好像顺从自然天机,而自己却毫不知道。人世间的一切行动,都受自然律的支配。这是因为事物的形质,都禀赋于自然。 这是影和罔两(是在影外侧的微薄的阴影) 的问答。罔两问影说:“很奇怪,刚才你走的时候我也走,现在你停下来,我也停...

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内篇 养生主) 听了厨师所说的话,而悟到了养生之道——就是做事情一定要能心与神会。 这是因为既然刀可养锐,那么人的生命也可致长寿。 参照上则:“良庖岁更刀”。...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内篇 齐物论) 圣人虽然要认识六合,(六合就是天地四方)与充塞宇宙以外的存在,可是,对这种不可尽知的事实,不敢发抒议论。又对于宇宙的事,虽然做了各种议论,可是都不敢论断那个是好的或是坏的。 六合之外,是万物性分的表面,这物的性表,虽有其理性存在...

大仁不仁。

(内篇 齐物论) 真正的仁者,并不需要使人人都看到他的施为。 参照“大辩不言”。...

庄周梦为胡蝶。

(内篇 齐物篇) 庄子曾在梦中梦到自己成蝴蝶。那时,他觉得自己是完完全全的蝴蝶,而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可是,梦醒的时候,又还原为庄子,在这时,又忘掉了曾经是蝴蝶。所以,到底那个蝴蝶是真正的庄周呢?或是这个庄周是实际上的蝴蝶呢?都无法区别了。 究竟梦...

吾恶乎知之。

(内篇 齐物论) 这是王倪回答啮缺所问的话。王倪认为他问的事无意义,而不愿意置答的语气。 如果能自知自己所不知,那么,不知还是知。所以王倪说:那样的事,我那里会知道呢?所以,这就是知。...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内篇 齐物论) 古代的美人如越王嬖妾毛嫱,和晋献公夫人丽姬,都是人间绝色。可是,这些美人,把她们的脸映到水面上,让浮游的鱼看了,反认为可怕而潜进水底去。 这就是说,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美丑善恶。 后代的“沉鱼落雁”的典故,是由这故事而来的。...

缘督以为经。

(内篇 养生主) 做事情必须时常想到依中庸之道,也就是顺守中道以为常的意思。 “缘”是顺。“督”是背部的中央,引伸为中的意思。所以“缘督”就是要用中庸的意思,行事止于所不可行,以适得其中。 “经”是常的意思。...

梦之中又占其梦。

(内篇 齐物论) 作了梦而自己不知道是梦,而在那梦里面占卜所作的梦到底是吉或是凶。 人的一生,常常如梦中之梦中。人如果作了好梦就感到欢喜,作了恶梦就要悲伤。也就是说,在人生旅途中,遇到顺境就沾沾自喜,碰到困境就忧心忡忡。谁又真能觉悟到这一切仍不...

朝三而暮四。

(内篇 齐物论) 狙公养了一群猴子,喂芋头给猴子,若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生气了。如果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都很高兴。 朝三暮四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可是猴子却只顾眼前的多寡。人的愚騃,与此相似。 这个譬喻,狙是弥猴。狙公是养猴的...

日以心斗。

(内篇 齐物论)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人心,不时在和他人或自己的欲望斗争。 这也是说明人心的卑诈。...

大浸稽天而不溺。

(内篇 逍遥游) 即使在几乎接天的洪水中,真正广达的人,仍不会为水所溺。无论如何干旱,或热得金石也能溶解时,真正广旷的人,也不会苦热。这是因为他对事物达观,他的精神是超越的。 这就是说,对生死道理能通达的人,既无所谓死,也无所谓生;更何况是水火...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内篇 齐物论) 天地万物,宇宙间的一切,都和一只手指头,一匹马同样的一体,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差别。 若有个人把自己的手指拿来做标准,而说他人的手指不是手指。又把自己的马拿来做标准,而说他人的马不是马。可是,事实上,无论谁的手指都是手指,任何一匹...

乐出虚。

(内篇 齐物论) 乐器(无论是笛子或是钟)的声音,都是从它的空虚部分产生出来的。人如果没有虚心的话,就不会产生出真正的东西来。 箫管内部空虚,所以能发出雅乐,这是从无生有,是宇宙间不变的原理原则。...

有真君存焉?

(内篇 齐物论) 宇宙间,也许有真正主宰者存在。他支配一切自然法则,那就是神、佛、或是天。无论如何,在自然之间,是有不变的条理秩序的。...

吾丧我。

(内篇 齐物论) 这是指已经全然忘掉自我存在,而真正回到超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

言隐于荣华。

(内篇 齐物论) 说话必须表达真正意义。若只是为了矫饰说话本身,而隐藏其真义,是不好的,必须率直表达才好。 “荣华”就是浮辩的言辞,华美的言谈。只为了华辩,而因此隐敝至言是不当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这个道理。...

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内篇 齐物论) 不应该有的事而当成有,这就好像把今天才到越国的人,说他是昨天就已经到了这里同样的可笑。 这是说人心必须先有一个是非的标准,而后再判别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因为人心万应而无穷,那么是非也就随之无...

拙于用大矣。

(内篇 逍遥游) 再大的东西,也一定有合于它的用法,使用时如果不明白这道理,就是愚人了。 古时候,梁的宰相惠子向庄子说,魏王曾经给我大瓢箪的种子。可是所结的果实,因为太大,所以不能用于做瓢箪,于是只好把它打破。庄子慨然说道:“你是真不懂得用大东...

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内篇 逍遥游) 对于聋子,向他鸣钟和擂鼓,他也无法听受的。同样的,不明道的人,尽管对他述说天下之至理达道,也是无所用的。 参考(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嗒焉丧其耦。

(内篇 齐物论) 处世的态度,必须离形体,去智虑,以达到物我两忘和自然同化的境界。 “嗒焉”是忘记自己的样子。“耦”是对方、匹配。丧其耦就是失掉对方,失掉匹配的对象,处在绝立的境地。这是说南郭子綦依着桌旁,坐而忘我,凝神遐想,仰天叹息,终于妙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内篇 齐物论) 无论任何事物,由于看法的不同,既可以是这样,也可以看作那样,并没有一定的说法。 虽然有是非,善恶的议论,可是如果改换了立场去看的话,有时候也会把是当成非,把非当成是。...

未闻天籁。

(内篇 齐物论) 充满在自然界中而溢出的无音之音,就是人所未之前闻的天籁。 至人(即达到了道的极致的人)或神人(即达到了神境界的人),都可以听到天籁的。 “籁”就是箫,长一尺二寸,十六管,象凤翅,舜所作。 天籁,是指纯乎自然,至善至美的乐音。...

道通为一。

(内篇 齐物论) 宇宙如果是一体的,那么,依着达人的想法去做的话,就叫做道。道是通乎一切的,所以称为一,其间没有绝对的差别。 这是说宇宙间的万物,事理虽有小异,而他的悟性是相通的。是与非、可与不可,美与丑,看来似不同,但就道观之,不可截然划分,...

有蓬之心也。

(内篇 逍遥游) 蓬草过于茂盛的话,就会遮盖了山野。人心也是如此,很容易被杂念所蒙蔽。 蓬心就是被杂念所蔽塞的心。 “蓬”是草名,拳曲不直。 这句话是说惠王既有蓬心,未能畅达玄理,而妄加评击,以讥庄子之书,所以庄子以这譬喻驳斥他。...

心固可使如死灰。

(内篇 齐物论) 刚烧过的灰,是能够再燃烧起来的,可是死灰却不能复燃。人的心必须像死灰一样,永远处于不可动摇的状态。 以死灰来比喻,是取其寂静无情,这必须是率性自然,而能遗忘浊世是非的人,才能做到的。...

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内篇 齐物论) 万物之生,形气不同,有小有大,但如果以性来说,没有不自足的。所以,如果以性的自足为大,那么天下就没有比秋毫的尖端还大的东西。太山也可称为...

坚白之昧。

(内篇 齐物论) 在春秋时代,有所谓的“坚白同异说”,主张坚硬的石头不是石头。白色的马不是马。因为如果单单说要搬石头的话,坚硬的石头和软的石头都要搬。但如果指定要搬坚硬的石头,那么软的石头就不能搬。又如果单单说要买马的话,那么白马和黑马都可以...

大辩不言。

(内篇 齐物论) 真正的雄辩家,就是不说也可以通达自己的意志。 参照“大仁不仁”。...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内篇 逍遥游) 宋荣子这个人。虽然世间的人都齐声称赞他,可是他却不会因此而愈加戮力工作。相反的,如果世间的人都轻蔑他,他也不因此会感到挫折。也就是说,他对于世间的毁誉褒贬,都不动心。 换言之,荣子率性怀道,超然脱俗。即使世人都赞赏他,不会使他...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内篇 逍遥游) 在祭祀的时候,厨师如果不作祭肴,而令尸祝的人来代庖,是行不通的。 由此引申到做天子的尧帝,要想把治理天下的帝位交由一个自信比他自己更高洁的人(指许由) 来替代,这也是不行的。 庖人尸祝,各安于自己的职位。鸟兽万物也以其所受而感到满...

圣人无名。

(内篇 逍遥游) 圣人无论立了什么功绩,都不会理会因伴此而来的声誉,自然他也不会留于后世。这就是不立名的意思。...

小国寡民。

(八十章) 国家很小,百姓也少,像这样,既不需要舟船,也不要车马,鸡呜犬吠之声相闻,人民对那种生活将会很自然的感到满足。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理想国。...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七十九章) 一旦予人深恚重恨,即使以后以各种方法,去把怨恨缓和疏解,最后还是消弥不了留在对方心灵中的余恨。...

庄子

“庄子”被认为具备有道家思想的全部内容。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合计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时间较早,大概是庄子本身所写,而外篇及杂篇可能是由后来的学者所编集。 根据史记记载:庄子虽是战国时代蒙人,可是韩愈说他是楚人。名叫周,曾做漆园史。他...

神人无功。

(内篇 逍遥游) 神人就是已经达到神的境域的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均不以现成之功业为念,而沾以故事辙痕而显其功,顺着自然生灭之理而不参助。这样就会与至理合而为一,也就是修自然而不立功。正因为不追求功,所以说无功。...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内篇 逍遥游) 在长久干旱后,期望中的雨水已沛然降下,这是有用的。但是植物和作物都已有很多的水分,还要给它们灌水,这不是无益的浪费吗?贤者如果自以为已经有清高的地位,那就不要勉强他去做官了。...

至人无己。

(内篇 逍遥游) 至人就是真正超凡脱俗的人。他能摒弃世俗,与天地自然同化,不会由于自己的欲望而躁动。 正由于能忘我,所以能顺物之性,若能顺物之性,就配称为至人了。...

犹然笑之。

(内篇 逍遥游) 宋人有一叫做荣子的人,为人很达观。世上的人,每逢得意的境遇,就觉得欢喜,但像荣子这样超然的人,却为之一笑。 就是说,伧俗的人,对达观恬淡的人是无所影响的。我们做人要能像宋荣子这样的人生态度才好。 宋荣子,宋人,姓荣氏。子是有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七十九章) 天道没有用利己主义的想法去选择人,去亲近人。也就是说,天道对人无所亲疏。天道固是毫无偏私,但却永远降福给有德行的人。 “亲”就是私。“与”是帮助。...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一定真实。美言就是只有装饰而没有真实性的语言。...

窅然丧(其)天下焉。

(内篇 逍遥游) 失去了己心,而忘了自我是在天子的高位。 古时候的人对尧帝所治理的天下,感到十分满足;可是到了藐姑射山时,看到了脱离尘俗的四个隐者,对于尧苦心治天下的事,却都似视而不见,略不侧目,帝尧看到这种情形,于是茫然自失。 然是寂寞深远的意...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内篇 逍遥游) 瞎子是无法感受到花纹和色彩的美丽的。同样的道理,对于不明道理人,就是向他说很美善的话,他也是无法接受。 眼睛能看东西,是物之常情。既然瞎了,就不可以给他看有关色彩的东西,就如同探讨天道,只有超卓的人能知,愚惑的人是终身无法悟道...

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内篇 逍遥游) 储积的水,如果没有相当深,是不能浮起大船的。同样的,没有累积深厚的学识修养的话,就不能担当重大的任务。 庄子举譬喻:如果翻覆一杯水在凹地下,而以草叶为舟,那么就能浮泛而不受阻滞。如果以杯为舟,理必不可。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内篇 逍遥游) 想要到千里远以外的地方的人,从三个月前就要准备粮食。同样的,要渡过漫长的人生道途,也必须花相当的时间来修养术德。否则,他的人生是不能完满的。 这是说,所到的地方愈远,那么所聚的粮食就要愈多,如同鸟的羽翼越大的话,所积的气就得愈...

朝菌不知晦朔。

(内篇 逍遥游) 朝生而暮死的蕈菌,生命极为短暂,连初一清晨和三十深夜的区别也不知道。 人的生命也像蕈菌一样的短促,如何与天地相比,对天地之所知,自亦有限。 朝菌是天时滞雨,在粪堆上蒸熟而生的,阴湿则生,见日便死,也叫做大芝。因为它生于朝而死于...

名者实之宾也。

(内篇 逍遥游) 名只是实质上的宾体,也就是说名和实是客人和主人的关系。只有客人在,而没有主人的话,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只有名而已,而没有实,这样也是没有用的。 许由隐居箕山,逍遥于颍水之滨,不屑于利禄声誉。帝尧殷勤敦请,希望以许由自代。然而...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内篇 逍遥游) 鹪鹩虽在深邃的森林中作巢,可是筑巢所占也不过一枝而已。偃鼠去喝那满满的黄河的水,可是他的小小的身体,也只能喝满肚子而已。引喻一枝之寄,一鼠之饮,就森林与大河而言,渺小至矣。 人也和这个一样,恁是贪心,以天下之大,财富之饶,又能...

蟪蛄不知春秋。

(内篇 逍遥游) 夏蝉不知道春天和秋天,因为它只能活一个夏天而已。比喻人生也像这样的短暂。 蟪蛄就是夏蝉,生在麦梗,也叫做麦节,夏生秋死,所以不识春秋。...

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合于正道的言论,在表面看来,好像与俗情相反。这就是说老子言论以道本,但每每与世俗的人情事物相反。...

(圣人)被褐怀玉。

(七十章) 伟大人物的胸襟,有如怀抱美玉,如果大道不行政治不清明,那么他就只好表面上随俗沉浮,而于内在修养上,保持赤子之纯罢了。 这和“衣锦尚蹚”同一道理。 “褐”是贫民穿的很粗的毛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六十九章) 用兵的人曾这样说过:我不敢挑起战端,以兵伐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起兵应战。老子则认为,自己不可变成战争的主谋者,而宁可处在被动的地位,直到对方,攻击自己时,才发动武力奋力应战。 “为主”是说挑起战端以兵伐人。“为客”是说不...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七十一章) 对世间的事,会知极广,却不自诩为博知广见,这种谦虚的态度是最允当的。反之,强不知以为知,其相去真不止千里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六十七章) 我有三样宝贝,总是很小心的抱执着,那三宝就是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情,俭就是俭约,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世谦虚,自顾屈诸人后。 (参考)……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七十三章) 勇气有两种:一种是真勇敢;就是不管多么困难险阻,都敢去做的那种积极的勇气。另一种是不敢,就是不管什么事,“不能抱坚决的信心,而不得审慎选择去做”所产生的消极的勇气。敢的勇气有时会杀人,也会杀自己。相对的,不敢的勇气,能使人活,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三章) 天就像张起一张很大的网,看起来很松疏,其实什么事情都不会遗漏掉的。用长远的眼光去看的话,好的人一定会得到幸福,坏的人最后绝逃不脱祸害。...

慈故能勇。

(六十七章) 充塞慈爱之心的人,则视人民如赤子,而全力护卫之。所以,基于这种保民赤子的慈情,才能不顾艰危,不顾险阻,而自然会产生勇气。人情,就一般说来是最柔软的东西,惟其最柔软,才会产生最大的勇气。母爱的纯真和不移不坠,就是最好的明证。...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七十四章) 饱受苛刑虐待逼迫的人民,因为不堪承受煎熬,其至但求速死。民不畏死,再以死刑来威协他们,又会有什么效果呢!...

善用人者为之下。

(六十八章) 善于遣用别人的人,自己每能抑制,屈居人下,能予人以谦虚下人,不与人争的如沐薰风的亲切感。...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七十二章) 老百姓若不能敬畏上天的法则,并了解其不可违背的道理,又不能警惕到违背天理的不智,那么,一定会遭到很大的灾祸与报应。 这就是比喻,治国者若用苛政暴行来威迫人民,人民不愿忍受,必定反抗作乱,那么更大的祸害就要降临到治国者的身上了。...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七十七章) 天道好像张弓一样。张弓的时候,往往须把高的地方抑低,却把低的地方抬高起来。 天之道正是要移有余以补不足。...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 大河和大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那是因为大河和大海,经常都位在比一般河谷更低的地方,能接受百川的归注,遂得为百川之王。人也是如此,如果能使自己处在最低的地位,谦下礼人,别人的智慧和威望也会传及自己,浸润自己,自然而然的会成为一个...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七十六章) 人刚出生时是柔软幼弱的,死后反而变得僵硬挺直起来,一切的植物和动物都是这样。这正可说明,柔弱是生之道,强刚是死之道。...

代大匠斫。

(七十四章) 刑罚本是奉行天意的人,代天来执行的。也就是由统制人的君上,来代天来执行。如果代天执行的君主昏庸残暴,就如同以技术拙劣的木匠,来替代良匠挥斧一样,不仅功不可成,甚至还会伤到自己的手。表面上虽然是在责罚别人,实际上是毁损自己。...

不敢进寸而退尺。

(六十九章) 兵家有言,前进一寸,不如后退一尺。就是说,冒昧的去挑起战争,不如想办法来阻止战争的发生。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只知道向前攻打,一味想打胜仗,抱持这一想法,最后终将失败。 所以,在作战之先,宁可退避让人,以消弥战祸,而不可逞强躁进,以...

俭故能广。

(六十七章) 注重节约,对任何事都很慎重的处理,虽然会觉得受到拘束,实际上,这种节约的观念,才会使人有宽大的度量,和一往直前的气概。 在度支方面能节约的话,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得到新的、丰富的生活。在思维上能检束的话,每能俯仰于天地间而不自惭,...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七十章) 在世界上,了解自己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也很少,那证明自己最会保守高尚之道的关系。这现象是可喜的,不必为此而担尤。...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七十八章) 身为一国之主,应当以国中最贫瘠艰苦的地方来居处。能有这种襟抱的人,才配做社稷之主。 为人君应当把万民的罪过,一肩担起。“左传”宣公十五年:“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七十七章) 天道总是把多余的部分给损削,把不足的部分给弥补起来。人却不如此,往往锦上添花,对有余的更加踵事增华的多供给。对不足的,反而会去剥削它,欺凌它。就因为这样,世间才会发生凶残和暴乱。...

朝多利器,国家滋昏。

(五十七章) 政府的权谋太多,互相勾心斗角,那么,政治不但不能变成光明,反而变成黑暗。...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五十八章) 治理百姓若过分注意细微末节的话,人民就好像是什么地方都有缺陷,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察察”是明察的样子。“缺缺”是有缺陷的状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四章) 要走千里的远路,也是从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走过去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最靠近身边,最基本的处所,逐步做下去,才能有所成功。...

以无事取天下。

(五十七章) 君王通常是以正道来治理国家。不过,要治理天下,那就非用无事、无为不可。因为,没有意图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 “无事”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意图,也就是无为。...

轻诺必寡信。

(六十四章) 轻率的承诺,每每因为没有详细地考虑到情势的变化,而无法践履,以致失信于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五十七章) 忌讳是限制人民行动的法条。原本有引导老百姓向善之心,但禁令如果太多的话,反而使人民陷入贫困。这是因为禁令太繁苛,人民动辄得咎,不能安心工作,所以越来越贫穷。...

大国下流。

(六十一章) 若用河流来比喻大国,就好像是江河的下游,汇集若干小流在一起,变成大河那样。小国聚集成大国,大国统帅很多小国的时候,不要显耀自己的强大,要能体恤小国,使小国愿意来接近大国,成为天下汇归之所。...

报怨以德。

(六十三章) 对于自己有怨仇的人,要用德来回报他,如此,与结怨者,最后也会被感化,变得很温顺和洽。这是说圣人以德化民,民虽有怨愤,圣人仍期以德化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六十四章) 九层的高楼大厦,也是用小土块砌起来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六十三章) 圣人不管自己做了多少大事,都不认为有很了不得的成就,始终能谦虚处下,唯有这样的圣人,才能成其大事。若只做一小事,自己却以为成就了大事功,像这样的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