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以疑决疑,决必不当。

(解蔽篇) 遇有问题之时,先就用犹疑否定的态度去判定,其所做的决定必失之偏颇。因为我们对于所要判断的对象,先已有了偏见,那么又如何能公允地给予审定呢?因此,我们若想判断天地间的事事物物,必先使心灵平和清澄才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议篇) 宇宙的运行,即所谓的“天道”。而天道是亘古不变、永存世间的法则,它不会为某件事物而改变其存在的意义。尧帝虽然是有名的贤君,可是天道并不是为了尧的贤能而存在的。夏桀虽然是个昏瞆暴戾的君主,而天道也不会因此而消失。...

无见其利,而不愿其害。

(议兵篇) 无论是什么事情,一定有其正反两面的相对关系,如果只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利益,丝毫不考虑它的弊害,这件事就将永无成功之日。此语出自孙子兵法五权篇。...

无急胜而忘败。

(议兵篇) 一个成功的军事家,绝不会一味急切求胜,而忽略了先作失败的心理准备。孙子兵法上五权篇也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果将战争的意义歪曲之后,那么所得的战果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胜败得失,也只不过是形于外的东西,最主要的...

祸与福邻。

(大略篇) 灾祸与幸福好比是亲密的邻居一般,有灾祸就有幸福,有幸福就有灾祸,如果不能慎于防范,或许会得不偿失的。...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天论篇) 真正的奇巧是不屑于玩弄手腕花招的,意即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只愿虑到眼前的逸乐。...

怪之可也,畏之非也。

(天议篇) 天变地异等怪诞不经的事,在世间常常发生,如果是对这些变异抱持着怀疑的态度,大可一笑置之,无须诧异。但如果是心生畏惧,因而胆怯懦弱,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篇) 人的本性是丑恶的,后来能够变得善良温顺,这是因为靠着我们人类持续不断的意志,去努力改善而得到的,故“善良”是人为的结果。 所谓“伪”者,就是“人”有所“为”的意思。人要为善,以礼得致。用礼来得善,也仍然是“人为”。 “性恶说”是荀子...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君道篇) 如果水源是清澈的,它的整个流域必然也是清澈的,水源如果是污浊的,它的全部流域当然也是污浊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以及“正本清源”的意思。...

不知其子,视其友。

(性恶篇) 如果无法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如何,可以观察其所交往的朋友。因为一个人最容易受到朋友的左右。...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儒效篇) 无论是什么事情,能够听到它的真象总比完全无知来得好;仅仅听到的,又不如亲眼所见的更好;单用眼睛看见的,又不如清清楚楚地了解它来得好;而且对一件事,不光是知道而已,要能够知而能行,才算是最好的。这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将各种理论、...

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

(王制篇) 朝政紊乱,国事未能步上正轨,便是主持枢机政要大事的宰相所负的责任。...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效篇) 求学之道在于将各宗各派融会贯通,而付诸实施。方可谓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止”并不是停止不求进的意思,而是说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时,才能步上正途,方才不致有误入邪道之虞。...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荣辱篇) 每个人安居在自己的乡土之中,才能舒展得宜的天性。故而“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而德行高洁之士,就要安居在典雅的生活中,才能使德性永远纯净。...

寡则必争矣。

(富国篇) 人们的相互争执,是由于物资缺乏而产生,所以“寡则必争”。要想排解世间纷争,除了要充沛资源而外,还要使人能知足常乐,方可达到“理想国”的境界。...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王制篇) 国家政事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因为君子主政才能产生;而朝政紊乱、社会不宁,都是由于小人乱政,专横暴戾所形成。...

欲观千岁,则审今日。

(非相篇) 如果想要预知未来的发展,先要明确地了解今天的情状。...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非十二子篇) 对于该信任的就不能抱持怀疑的态度,对于该怀疑的就不该处以怀疑的态度,这就是所谓“诚信”。...

利足而迷,负石而坠。

(非十二子篇) 已经迷失了路途的人,仍然健步如飞,越走越远就愈浪费时间。跌落到河里的时候,背的石头愈大沉得就愈深。这就是说,一个有才干、有力量的人,如果所行不义,其罪孽必是比一般平庸的人要深重。...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非相篇) 予人以匡助向上的赠言,远胜过赠送金石珠玉这些身外财物。...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

(儒效篇) 所谓“道”,并不是指“天之道”,也不是指“地之道”,而是说人生活在世所应依循的准绳常规。而老子所谓的“道”是泛指宇宙六合的常理;儒家之“道”,则是指人伦常理之道。...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非十二子篇) 说出口的话,如果合乎道理,就是所谓的“知”,没有说出口的,只要合乎道理,也是“知”。有时由于环境场合的不同,或说、或默,态度虽不一,但只要合其礼、合其理,就是所谓的“知”。...

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

(王霸篇) 要役使一个有才能的人,必定要花费一些心血,才能得其帮助。一旦求得有才之人,就一定要将全权全责委之于他。如此,自己才能得到期望的安定和发展。 这是荀子所说的求才之道。...

君子道其常。

(荣辱篇) 有修养的君子所谈论的必是平常的人伦之道,绝不会涉及一些奇诡邪说,无论是什么事,也不会将其夸张渲染使其玄奇眩众。...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王霸篇) 国基不固,内忧外患交相侵逼,则其君主必定无法快意舒闲。反之,国内安泰和谥,其国民就不会再有忧虑和烦扰了。...

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

(富国篇) 物资不足供应民生所需,并非是乱国的祸源,若能推行好政策,那么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物资不足的困扰,也自然地解决了。...

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

(王霸篇) 一根直木,而要求其有弯曲的杆影,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就好比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又如何可能要求他做到超越他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呢?...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荣辱篇) 绳子短短的水桶,汲不到深井中的水,就好比见识和思虑短浅的人,不足以策划深远的事功一样。...

有治人无治法。

(君道篇) 治平之道,是靠有才能的人去开创的,单依呆板严峻的法条,治理不了社会国家。 中庸一书中说:“其人存,其政举,其人亡,其政息。”就是“有治人,无治法”的道理。...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

(致士篇) 河川的水如果深长,自然而然地,就有鱼鳖游息其中;山林如果繁密茂盛,那么禽鸟野兽当然也飞聚于此。由此得知,如果政事清明,天下澄平,各地方的人,当然都会如鱼之临渊,鸟之投林一般的群集而至了。...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修身篇) 无论是谁,只要能够正确适当地指出我的缺点,即使是疾言厉色地责难我,我仍然将他视为老师般尊敬。...

道义重,则轻王公矣。

(修身篇)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是合乎礼、合乎义,那么即使是在王公贵族之前,也不会感觉到丝毫自卑。 “轻”在此的意义,不是指“轻蔑”、“看不起”,而是“不畏不屈”的意思。...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

(荣辱篇) 在忿怒斗争中的人,是个不顾自身,也忘记父母之爱、君王之恩的狂汉。因而时常愤事扰亲。君子能不慎乎?论语中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亲者,非惑也。”就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之道。...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修身篇) 能够洞察机先,行其善事,作人楷模的,就是所谓的“教育”。...

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

(不苟篇) 这句话是出自屈原的“渔父辞”。大意是说:刚浴清身体时,要拂掉衣服的灰尘,而刚洗完头发时,要拂掉帽上的灰尘,这是人之常情。今引用此话来形容一个君子,要远避世俗的污浊以免污染了清高至洁的心灵。...

盗名不如盗货。

(不苟篇) 一个哗众邀宠,欺世盗名的人,最是令人不齿,这比盗取财物更为恶劣。因为,盗取他人财物是有形的,受害者能够感觉得到,也能够再赚得回来,而盗名者却是使他人受害于无形,其创痛却更深刻。...

谄谀我者,吾贼也。

(修身篇) 无论我对或不对,只一味地对我巧言令色,谄媚阿谀的人,就是想陷我于不义的贼人,应当远离他。...

千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

(不苟篇) 千人万人的心,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心。人情是亘古不变的,因为他人的心,正同于自己的心。这种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管理政治尤然。虽然面对着千人、万人,其或不只千万人,但是以自身的心思,去衡度大众,就能博得众人的景仰,这也就是所谓“人溺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修身篇) 所谓“君子”是以自己为主体,而超凌万物,役使万物。而小人却恰恰相反,受制于外物,羁绊于俗世。这句话乃荀子引释古语而来,至今流传极广。...

知命者,不怨天。

(荣辱篇) 知天命的君子都能安安份份地不怨天、不尤人。...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修身篇) 对的事就说“对”,错的事就说“错”,绝不受人、物左右,而改变心意;泯灭良知、口是心非的人,不能被称为“正直”了。...

坚白同异。

(修身篇) 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 用眼睛看石头,可以知道石头是白的,可是无法知道它是否是硬的;若光用手去摸石头,可以知道石头确是硬的,但又不清楚它是白的。所以,坚、白的观念不能同时成立。 这种概念是由战国时代赵公孙龙所提出的。...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不苟篇) 真正的君子,在修养心性时,最要紧的是具有诚意。如此,就不会畏惧权势,也不会担心做错事情。...

以狐父之戈,牛矢也。

(荣辱篇) 把狐父出产的好毛,用于翻拨牛粪的愚笨行为,千万不要做。也就是教人珍贵与卑浊,不可混淆。 “狐父”:古地名,以出产上好毛皮而闻名。...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修身篇) 好的农夫无论是洪水或是干旱的日子,都不会拖宕推衍、停止耕作。比诸君子亦是如此,不论环境如何的变迁、景物如何的改换,也不会耽误自身的本务。...

公生明,偏生暗。

(不苟篇) 如果能把心放于正中,不偏不倚,即能将人情世态观察得很清楚,而使形体超乎凡俗、凌越万物;但是一旦心灵受到爱憎所蔽,利害所煎,其所见的事事物物就都昏暗不明矣!因为其心灵已无法映出清晰的形像,导致所见之物都变得歪曲了。...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

(不苟篇)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有恃才傲物的想法,以为他人不能为,而己能为,故自视为尊贵的骄傲心理。又普通人不能说的言论,而己说之,且自视不凡,追求毫无意义的虚誉虚名,都是君子的忌讳。所以,能安于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荣辱篇) 拿好话来激励人,比拿布帛绢丝给他更能令人感觉温暖。...

乳彘不触虎。

(荣辱篇) 正在喝乳待长的小猪,因为思及双亲之恩,所以不会冒着危险去接近凶猛的老虎。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有感于双亲的深恩厚爱,就不会到危险的地方,免得父母为你担忧挂虑。...

跛鳖千里

(修身篇) 不怠不懈地,一步步慢慢地走,即使是跛了脚的鳖,也能行致千里之遥。...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劝学篇) 由耳朵到嘴的距离仅四寸而已,因此,用来形容刚学到一些东西,立刻就将所学夸耀出来的,就称为“口耳四寸之学”。从而可知,浅薄的学问,是无法变换人的气质、美化七尺之躯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篇) 刨切木材时,必须用墨绳规划,才能切得直稳成线。金属铁器亦当在磨石上琢磨,才能磨得光亮、锐利。比之于人亦当受规距的磨琢,才能变得刚直不阿。...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篇) 骐、骥都是能日行千里的名驹,然而,它的一跃也只是一个步伐而已,而不是十步。驽马是匹羸弱的劣马,但它以不疾不徐的行程,照样能驮负重量,走上十天的路程。这就是说,不要恃才傲物,能以持续不歇的精神,不停地进步,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劝学篇) 强实的木材,虽不自行刻画标榜,也自然会被用为梁柱;柔弱的枝芽,即使加以渲染,也仍将被捆入束薪。这也就是说,一个有才具的人,必然会脱颖而出,终被重用的。反过来看,一个不够材料的人,尽管妄自干求,也不可能出人头地。所以,人的成就,视乎...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劝学篇) 肉类腐臭之后,自然就长出了蛆虫,鱼儿如果枯死了,蠹虫也随即寄身鱼尸。这就好象根本之处倘使腐朽,祸患即将接踵而至。 “蠹”:专食鱼尸的虫子。...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劝学篇) 真正的君子,必定要选择一所好的居所环境,与其交游往来的,也一定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是因为生长的环境,和朋友的往还,与人的必性息息相关,直接、间接地都会影响到其性格、修养的好坏。...

福莫长于无祸。

(劝学篇) 所谓幸福,并不是指富裕、懒散的生活,而是能长久地生活在无灾无...

目不两视而明。

(劝学篇) 我们的眼睛若左右各自分别视物,必定不能看得清楚。因此,双眼必须一致,相辅相成,方能收效。譬喻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专心,那么永无成功的一天。...

趾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篇) 蹑起脚跟,想要引颈望远的人,实在不如站在高的地方,更能眺望得宽广高远。喻及于学,也正是所学愈多,其视野、胸襟才能更宽、更阔。...

所立者然也。

(劝学篇) “所立者然也”与“所系者然也”大同小异,意义相若。都是说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修养心性的地方。...

所系者然也。

(劝学篇) “身之所置,得之所结”,人在那一种处境,其所学、所得,必将随环境而表里。因此,君子必须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心性的地方,方可如鱼跃渊,如鸟飞林般逍遥自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劝学篇) 蓬艾原是弯弯曲曲的植物,但是将之植于挺直坚硬的麻丛中,自然而然地,蓬花也能生得挺拔。我们人的生长,也会受到环境的左右而或弯、或直。...

行无隐而不形。

(劝学篇) 一个人的行为不管是如何地隐密,总有透露出来的一天,有人自作聪明的以为“人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当他做的时候,已是人神共鉴了。故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水就湿也。

(劝学篇) 虽然是同样的土地,可是水流却向低洼的地方流去。亦即人的命运若何,是决定在其本性、天分与学习之上。...

教使之然也。

(劝学篇) 个人之思想举动,因所受之教养而致,即“风之所至,草为之偃也。”的道理。社会亦是如此,无论是正是邪、是错是对,也都是由人心所向,风气所指。...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劝学篇) 一个人如果不能孜孜不缀、持之以恒的修业向学,他就不可能有深邃的眼光和超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勤劳不懈的工作,他也不能有使人震骇的功业成就。 冥冥:高远的意思。 昏昏;与冥冥略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篇) 千里之远的路途,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地迈向前方,又如何能到达呢?可想而知,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也是如此慢慢地努力,逐渐抵于成功的境地。一蹴千里是绝不可能的。 跬:伸出右脚或左脚走一步的意思。...

火就燥也。

(劝学篇) 同一份量的材木叠成两堆,在同一距离之处引燃火种时,其火势必然蔓向干燥的木材。人的天分与努力,也是决定其命运的条件。...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劝学篇) 对于好与他人做口舌之争的人,绝对不可以和他谈论事情的是非清白。...

百发一失,不足谓善射。

(劝学篇) 引弓百发,中的九十九次,虽仅失败一次,仍不足称为“百发百中”。相同的,一个人不论做了多少好事,其行为举止堪称楷模典范,但若犯下一件错事,那么过去所做的好事即将一笔抹煞,前功尽弃。因此,一个人所行所为能不慎乎?...

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外篇 善行) 司马光一生诚实不欺,故其所作所为,下对妻子朋友,上对君父,甚至天下之人,几乎没有一件事情不能坦白而言的。言其表里一致,光明磊落,洵为君子之人,足为后人所效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篇) 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冷。此句与“出蓝之誉”相近,均为赞赏弟子比先生的成就更高。...

多言多败

(观周)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败。”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多言的人必会招灾惹祸,因而规劝人们沉默含蓄为是。无多事,多事多败;则不适合今日的社会思想,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于事何补?因此,这句话应改为:“多做事、少说话”为宜。...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外篇 善行) 这两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范仲淹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心术光明正大,直比青天白日。 他认为读书人应在天下之人尚未担忧之前,自己先处其忧,而且要在天下之人皆乐之后,自己再享其乐。...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六本) 这句话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当然是需要朋友互切互磋、互雕互琢。如果交接的是德性高洁的朋友,久而久之受其感化,自然能引导我们到真、善、美的境界。如果所交接的朋友,俱是朋党奸佞之辈,稍经时日,灵性亦为之污染,而变得面...

习惯若自然也。

(七十二弟子解) 孔子答孟武伯;“一个人在行为上有其一定的规矩规范,久而久之,就变成好象是天性般自然了。”这句话若以今语言之,就是习惯成自然。” 孟武伯是至圣先师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之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劝学篇)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是指自身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得知伟人的伟大处。为学亦是如此,不去求其精进,又如何能得其芳华。...

帷幕不修也。

(五刑解) “帷幕”乃指闺门之幕。“不修”泛指淫乱。帷幕不修,多半是形容一个女子不能坚守贞洁,有玷清白的意思。古代女子以贞节为重,试想“帷幕”尚且不修,其人还有何德性可言?...

不矫俗干名。

(外篇 善行) 司马光家世清白,天性不喜奢华,故自幼及长,毕竟不同凡人。自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而已,但也不必故意穿得肮脏破烂来标新立异、矫俗求名,只要一切能够顺遂自己的本性即可。 矫,匡正也。矫俗,故意与人违异,以期匡正世俗之流弊也。 干,...

物薄而情厚。

(外篇 善行) 司马光追述其父为官清廉,绝少时下奢靡之风。有客人时,也不过备置一些日常食品,但物虽薄而招待之情弥厚矣。...

一钗七十万,此妖物也。

(外篇 善行) 女人用的一只头钗,价值就达七十万,必定是一个不祥之物,任何人若要沾惹了它,祝患立将相随而至。 王涯,唐宰相,掌利权。此乃劝戒世人不可贪恋财物,因而招惹杀身之祸。...

四海承风。

(好生) 天下之受教化,正如四海六合之内普及清风,令人精神为之一爽,心神为之舒畅。...

学不可以已。

(劝学篇) 做学问最怕的是,断断续续地不能贯彻始终。一个真正想要钻研学问的人,必须要恒久地,毫不间歇地探讨,才能体其味,得其华。非仅求学如此,做人亦当如此,“百善无人知,一恶遍天下”。一个人尽管做了百件好事,但只要做一件坏事后,其所做的好事立...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在厄) 芝兰草以芳香见长,生于深山幽谷之间,虽然是无人赏识,但仍不以为悲,照常吐露着芬芳。君子就应该具有如芝兰般的傲骨,虽身处逆境困厄之间,亦应保持他的高风亮节。...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六本) 原文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饱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时时与德性高洁的君子接近,就好象进入充满芝兰香蕴的房间般,其芬芳扑鼻而来,精神为之舒爽。相处日久,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外篇 善行) 人之常情,从俭约到奢侈,顺情而为,故极其容易;但从奢侈而反归于俭约,则逆于性情而极其难为。...

不知其子观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六本) 童稚幼小的心灵纯净得有如一张白纸,后因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等因素,引导着他步入向善迁恶的途径。尤其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子女最为巨大,故谓“观其父,就能知其子”;相同地,若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心性若何,可由他平日所交游往来的朋友得知,正是“物以...

倾盖而语。

(致思)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亲。”有天孔子坐着马车到郯这个地方去,想不到路上遇到了程子。于是孔子卷起车盖,与程子交臂相谈,状甚欢愉乃至终日未止。后人因而沿用“程孔倾盖”。来形容久未谋面促膝言欢的密友。...

汤武以谔谔而昌。

(六本) 商汤和周武王均能善纳忠谏、广纳良言,故所主持的朝政因而昌隆先盛。 谔谔:是指激烈的言辞。...

青取之于蓝,而出于蓝。

(劝学篇) 青色是由一种叫做“蓝”的草取出来的,但其色泽却比蓝更青。后人沿用为“青山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比教师的成就更高、更好。也有人说为“出蓝之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是赞誉修为凌越师承的意思。...

常指四字,勤谨和缓。

(外篇 善行) 以“勤、谨、和、缓”四字做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勤于从政,则未曾荒废职务;谨慎持身,则未有疏漏之处;和气待人,则没有乖戾猜忌之心;处事缓慢,则详实可靠,不至出错。 张观从政多年,都因得力这四个字,而心安理得,不生错失。但后人怀疑最后这...

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殊非教养之道。

(外篇 善行) 学校乃教化礼义、推崇礼义之地。但旧制每月必定举行考试,以考订学生之成绩。因此学生为了彼此分个高下,逐渐衍成恶性竞争的结果,而失去原来学校教育陶养学生德行的根本原则。...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外篇 善行) “子孙虽贤,但财多的话,则足以损害他们学道的意志;如果子孙愚钝,而又财多的话,则愈增其骄侈的本性,而不知振作。”所以财产众多,对子孙来说,反而是一种累赘和负担,有害而无益。...

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

(外篇 嘉言) 蓁芜,杂草茂盛之意。此言通往圣人之道的途径,早已因异端之丛生蔽塞,而不得其门而入。异端邪说犹如杂草之横生容易羁绊人而不能自主。...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外篇 嘉言) 但凡为人,应自求严瑾,不可只知道责备他人之过错,而不反责自己。...

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

(外篇 嘉言) 尧舜之道至大至正,如非透彻精微的加以研究,又岂能轻易得知。...

娶妇,必须不若吾家者。

(外篇 嘉言) 迎娶媳妇时,要选一个家境比自己家稍差的才好。如此媳妇才能善侍公婆,勤持家务。...

以责人之心责己。

(外篇 嘉言) 凡人之常情,见他人有过错,则责之甚严;若是自已有错,则苟且宽恕之,这是最要不得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当能成为有德行之人。...

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

(外篇 嘉言) 异端邪说是以蛊 惑人之耳目与心志,不但愚夫愚妇为之陷溺,难以自拔,就是才高明智之士,亦因此醉生梦死,不知觉悟,难怪圣人之正道不能昌明了。...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外篇 善行) 大禹乃圣人,都能够爱惜寸阴,不敢稍有苟且贪逸之心,更何况我们尚不及圣人之万一,更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努力上进,莫要虚渡光阴,老而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