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陈文述《秋夜》

陈文述《秋夜》

陈文述

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此诗写作者在一个秋夜,面对处处秋景引发的感受和情思。

首句“梧桐叶底”说“秋”、“银河”说“夜”,诗一开头即正面着题。盛夏之夜,梧桐树枝繁叶茂,诗人根本不可能在“梧桐叶底见银河”;冬天里,桐叶落尽,仅剩光杆秃枝,“叶底见银河”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深秋,秋风剥去了桐树往日的盛装,但枝上尚有未落的树叶,故而诗人能在入夜以后于梧桐叶底清楚地看见银河星星在闪烁。这一句表面看似乎漫不经心,其实作者是着意选取了富有特征的景象曲折道出“秋夜”这一特定的时间。

“露气当窗冷碧罗”也是秋夜特有的现象。“气”本是无形不易见的,但在秋末,由于白天与黑夜的温差较大,到了晚上,室内还是白天的温度,而室外气温已经下降,当阵阵冷气扑向窗户时,便因室内外温差所致,在窗上化为露珠,沾湿窗纱,给人以冷的感觉。“冷”正是此时诗人的心态。

“四壁虫声两行雁”一句写了两个景致,地下是寒虫缘壁而鸣,天上是北雁成行南飞。这更是在古诗中经常见到的秋天之景。至此,诗人全是单纯地写秋景、秋声,未露心迹。最后一句突发奇想——在这些景物中,何处得秋最多呢?读者的思绪由眼前的三种景物被引向无限的空间。诗歌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情感的导向,思考的线索,我们可以想得很多很多,作者是在秋景之间相比呢?还是秋景与人之间相比?这“秋”,又是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全诗的内容也顿觉丰富起来。

此诗从所见、所觉、所闻、所思几方面淡淡写来,似乎是随意的,其实是诗人精心构思过的。“秋夜”本是无形抽象难以把握的,但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深秋特征的景象加以描写,化无形之秋为有形之物,“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最后以问句作结,笔端摇曳,使一直隐在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豁然明朗起来,全诗的意境也顿觉开阔许多。诗中似乎并未道出诗人当时的感受,但又似乎恰到好处地透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细细品来,很有些韵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陈文述《秋夜》” 的相关文章

魏野《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李商隐《代赠二首》7个月前 (10-06)
许浑《谢亭送别》7个月前 (10-06)
司空曙《金陵怀古》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建昌江》7个月前 (10-06)
高适《别董大》7个月前 (10-06)
高适《营州歌》7个月前 (10-06)
姜夔《绿萼梅》7个月前 (10-06)
赵翼《论诗》7个月前 (10-06)
秦观《邗沟》7个月前 (10-06)
陆游《沈园二首》7个月前 (10-06)
陆游《示儿》7个月前 (10-06)
祖咏《终南望余雪》7个月前 (10-06)
苏轼《虔州八境图》7个月前 (10-06)
苏轼《望海楼晚景》7个月前 (10-06)
唐彦谦《文惠宫人》7个月前 (10-06)
张文姬《沙上鹭》7个月前 (10-06)
张乔《宴边将》7个月前 (10-06)
张籍《秋思》7个月前 (10-06)
曹邺《官仓鼠》7个月前 (10-06)
徐凝《忆扬州》7个月前 (10-06)
裴潾《白牡丹》7个月前 (10-06)
柳淡《征人怨》7个月前 (10-06)
孟云卿《寒食》7个月前 (10-06)
戴叔伦《过三闾庙》7个月前 (10-06)
卢纶《山店》7个月前 (10-06)
韩愈《湘中》7个月前 (10-06)
韦应物《登楼》7个月前 (10-06)
吴伟业《伍员》7个月前 (10-07)
汤显祖《冯头滩》7个月前 (10-07)
葛鸦儿《怀良人》7个月前 (10-07)
张仲素《春闺思》7个月前 (10-07)
许浑《塞下曲》7个月前 (10-07)
杜牧《题齐安城楼》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雪》7个月前 (10-07)
裴迪《华子岗》7个月前 (10-07)
李益《塞下曲》7个月前 (10-07)
皇甫冉《送王司直》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怨》7个月前 (10-07)
蒲松龄《采莲曲》7个月前 (10-07)
张问陶《阳湖道中》7个月前 (10-07)
黄景仁《少年行》7个月前 (10-07)
赵俞《督亢陂》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