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苏轼《中秋月》

苏轼《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盤。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词·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徐州知州任上。诗人另有《中秋月三首》,自注:“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去岁,就是熙宁十年;子由,诗人弟弟苏辙。这一年秋天,苏辙来徐州与兄长相会,共庆中秋佳节,共赏中秋明月,诗人分外高兴,挥笔写下了本诗。

诗从咏写明月着笔。首句先衬一笔,描写净澈的夜空,万里无云,散发着不尽的寒意。高空是“寒”的,这种艺术意想,在东坡的诗词中累累出现,写于熙宁九年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就说过:“高处不胜寒”。中秋圆月出现在夜宇清寒的环境里,更增添了它的光亮度和皎洁美。“银汉”句,櫽括了李贺、李白的诗意,妙手运铸,毫无痕迹。银河里有流水的声音,意出长吉诗“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东坡反过来写,却说今夜银河里没有水声,显得格外静谧。“玉盘”,语见李白《古朗月行》“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如玉盘一般圆润洁白的明月,在宁静的银河里转动,夜景是多么的美好呀!何况能与阔别已久的弟弟同赏明月,今夜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呀!

诗的第三句,陡然转笔,“此生此夜不长好”,今夜的月景固然美妙,今夜的人生固然欢乐,但是,当诗人一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好景不长在和亲人常离散的客观现实,促使他油然发出“不长好”的深深感叹。结句“明月明年何处看”,从第三句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推想明年我们兄弟两人又不知在何处赏明月?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一切都是未可预卜的,那么明年我们是分在两地赏月,还是共聚一起赏月呢?诗句既含有期望,也带着几分感伤。

了解诗人的出处交游,把握诗人的深层心态,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否则,对赏月作泛泛之谈,必然失之肤浅。苏轼笔下的《中秋月》诗,将中秋月圆的自然美景与兄弟欢聚的人生美景锲合起来,构成深邃的艺术意境;又由眼前景推想开去,对宇宙人生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循着诗人的思路,我们才能欣赏第三句转笔的妙处,认识三、四句所发感慨的社会基因,真正领悟诗句中深刻的哲理意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苏轼《中秋月》” 的相关文章

魏野《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于武陵《高楼》7个月前 (10-06)
李华《春行寄兴》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华州西》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建昌江》7个月前 (10-06)
李白《苏台览古》7个月前 (10-06)
薛道衡《人日思归》7个月前 (10-06)
王维《相思》7个月前 (10-06)
苏轼《虔州八境图》7个月前 (10-06)
苏轼《望海楼晚景》7个月前 (10-06)
狄归昌《题马嵬驿》7个月前 (10-06)
张文姬《沙上鹭》7个月前 (10-06)
韩氏《题红叶》7个月前 (10-06)
裴潾《白牡丹》7个月前 (10-06)
柳淡《征人怨》7个月前 (10-06)
窦牟《奉诚园闻笛》7个月前 (10-06)
戴叔伦《过三闾庙》7个月前 (10-06)
吴嘉纪《绝句》7个月前 (10-07)
李白《秋下荆门》7个月前 (10-07)
黄景仁《别老母》7个月前 (10-07)
于谦《石灰吟》7个月前 (10-07)
汤显祖《冯头滩》7个月前 (10-07)
汪藻《即事》7个月前 (10-07)
郑谷《席上贻歌者》7个月前 (10-07)
薛涛《筹边楼》7个月前 (10-07)
杜牧《题齐安城楼》7个月前 (10-07)
郭震《米囊花》7个月前 (10-07)
李益《从军北征》7个月前 (10-07)
皇甫冉《送王司直》7个月前 (10-07)
厉鹗《春寒》7个月前 (10-07)
吕本中《木芙蓉》7个月前 (10-07)
惟则《湖村庵即事》7个月前 (10-07)
赵俞《督亢陂》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