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唐时越中一带,乃繁华锦绣之地。诗人久闻其名,未睹其胜,今日初临其境,将游其地,自然迫不及待,盼望急切。这首诗,正生动入神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孟浩然此次游历吴越,自广陵(今扬州)到杭州,再渡浙江(钱塘江)赴越州(今绍兴),沿途观潮览景,怡然自适。诗前二句,从其行程情况写出诗人情绪特点。大江之上,“百里雷声震”,“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的涨潮奇观已结束,随潮水退落,风平浪静,正好行舟。似乎全在写景,没有触及诗人情绪,但从“潮”、“江”、“风”三种事物平静、安和的状态,反映出人物的舒畅感。次句则从人的活动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乘客同船共渡,一叶扁舟,把人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大大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创造出一种亲切、和睦、友好的气氛。此句描写极为传神,虽无具体形象,但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舟中传来的欢声笑语,看到人们的形容动貌。语言平淡,然淡中有味,平中出奇,确为诗家高手所为。

以上从两个方面,即自我感受和人物活动侧重写“渡浙江”;以下则从两个层次,即主体的动作和语言着力写“问舟中人”。舟中气氛越是和谐,越能引起诗人对越中的兴趣。他不时伸长脖子,远眺天际,望早点看见、并到达向往已久的越中。“引领望天末”是借陆机《拟兰若生朝阳》诗中成句,然结合诗人当时情感,尤为自然、贴切。“时时”二字,又加强了“引”与“望”两个动作的表现力,富有更鲜明的动感。望而不见,又使之更为焦急、迫切,于是禁不住向同舟人询问起来。末句从题意看,是问舟中人,而何尝又不是自问?实际上是从自问到问人,是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统一体。它是上一句动作的转换和深化,又是第二句内容的补充与延续,再现了“共济”者之间的关系和活动。而且,以问结篇,留给人们更广阔的联想领域,舟中人作何答?问者又作何想?二者间还有何问答?诗人又何时到越中……意味无穷,余蕴绵长。

全诗以记叙为主,融情、景、言、行于一体,多侧面地表现诗人渡江时的心情,传神入妙,形象鲜活。尤能以素朴、精炼之笔,摹写人物内在思想,在“孟浩然的诗”中显现出“诗的孟浩然”(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的相关文章

魏野《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韦庄《金陵图》7个月前 (10-06)
李商隐《代赠二首》7个月前 (10-06)
李涉《润州听暮角》7个月前 (10-06)
李商隐《北齐二首》7个月前 (10-06)
李涉《竹枝词》7个月前 (10-06)
司空曙《金陵怀古》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寒闺怨》7个月前 (10-06)
韩愈《题临泷寺》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建昌江》7个月前 (10-06)
张说《送梁六》7个月前 (10-06)
李白《长门怨二首》7个月前 (10-06)
杜甫《八阵图》7个月前 (10-06)
杜甫·《赠花卿》7个月前 (10-06)
高适《别董大》7个月前 (10-06)
薛道衡《人日思归》7个月前 (10-06)
杜甫《三绝句》7个月前 (10-06)
杨万里《初入淮河》7个月前 (10-06)
苏轼《虔州八境图》7个月前 (10-06)
荆叔《题慈恩塔》7个月前 (10-06)
狄归昌《题马嵬驿》7个月前 (10-06)
张文姬《沙上鹭》7个月前 (10-06)
张籍《赠王建》7个月前 (10-06)
张籍《秋思》7个月前 (10-06)
杜牧《途中一绝》7个月前 (10-06)
柳淡《征人怨》7个月前 (10-06)
孟云卿《寒食》7个月前 (10-06)
王勃《蜀中九日》7个月前 (10-06)
吴嘉纪《绝句》7个月前 (10-07)
吴伟业《伍员》7个月前 (10-07)
汪藻《即事》7个月前 (10-07)
许浑《紫藤》7个月前 (10-07)
郑谷《席上贻歌者》7个月前 (10-07)
唐彦谦《小院》7个月前 (10-07)
张仲素《春闺思》7个月前 (10-07)
许浑《塞下曲》7个月前 (10-07)
杜牧《金谷园》7个月前 (10-07)
杨敬之《赠项斯》7个月前 (10-07)
岑参《春梦》7个月前 (10-07)
张问陶《阳湖道中》7个月前 (10-07)
马君武《岚山观樱》7个月前 (10-07)
屈大均《戴家二姬》7个月前 (10-07)
惟则《湖村庵即事》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