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

圣人贤士之所以能够了解一切, 只不过思考与见闻的紧密结合罢了。...

善学者之于其心, 治其乱, 收其放, 明其蔽, 安其危, 曾谓为心害乎?

善于学习的人对于自己的思想, 要整治消除迷乱, 将放纵之心收回,明白被蒙蔽之处,扭转危险的趋势,回到安全的境地,如此, 怎么能说内心还有危害呢?...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自己应有所建树,自己应看重自己,不能盲目地随声附和,一味地因袭别人的语言。...

义有至精,理有至奥, 能自得之, 可谓善学矣。

义旨有非常精微的,道理有非常深奥的,自己能探求得到,才可说是善于学习的啊!...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结。

学习没有比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更重要的了。...

要知天下事, 须读古人书。

要想了解世上的事情, 必须攻读古人写的书籍。...

志于声色利达者,固是小;剿摸(chao mo超磨)人言语的,与他一般是小。

立志于追求歌舞、 女色、 名利、 地位的人, 固然是小人; 然而一味抄袭、 摹仿别人的言辞做文章的人, 同他一样是小人。...

读书如销铜, 聚铜入炉,大��(bai败)扇之, 不销不止,极用费力。 作文如铸器, 铜既销矣, 随模铸器, 一冶即成, 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

读书好比熔化铜, 将积聚的铜放入炉中, 用大风箱吹之, 不熔化不停止, 自然极其费力。作文好比铸造器物,将已熔化的铜,按照模子铸造, 一次即可成功。 只要认识模式, 全不费力。 所谓读书辛劳, 作文安逸, 就是如此。...

夫所谓作者, 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 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 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也, 尚何待于吾也?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

所谓创作, 是说创作者触物有感, 心志不容不抒发出来; 或者心情有所激动, 言词不可抑制而形成了文字。 如果作者对是非的看法都要与圣人一致, 那么圣人已经论定了是是非非, 还何必再要我们去重复呢!一律按照圣人的是非看法,那么讲出的话,乃是圣人的话, 而不是...

当知有法而无法, 无法而有法。 有法者, 篇篇皆有法也; 无法者,篇篇法各不同也。所以然者,如化工赋物,皆自然而然,非区区模拟所致,有意于为文。

应当明白, 做文章既有规律又没有规律, 既没有规律又有规律。 所谓规律, 是说篇篇文章都有规律可寻; 所谓没有规律, 是说篇篇文章的规律又各不相同。 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作文好比大自然创造万物, 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不是稍加模仿所达到, 或刻意作文就能成功...

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

学者不可用心过于迫切。 深山里有宝藏, 往往无心求取宝藏的人反而能得到。...

精粗本末兼尽, 所以为圣贤之学。 若舍粗而求精, 厌末而求本,所谓语理而遗物,语上而遗下,鲜不流而为异端。

精深的和粗浅的,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要兼顾并全部掌握,这才是得以成为圣贤的学习方法。如果舍弃粗浅的而专求取精深的,讨厌次要的而专求取主要的, 这就是所说的谈论内在的道理而遗弃了具体的事物, 谈论高深的而遗弃了浅显的。 如此, 很少有不滑向异端学说的。...

在学者做工夫,不可躐(lie猎)进。那所谓一,只当专从事。其所谓贯, 凡日用间千条万绪, 各一一精察其理之所以然, 而实践其事之所当然,然后合万理为一理。

学者下功夫学习时, 不可不循序渐进。 那所说的专一, 就是要人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实践。 那所说的贯通, 就是说凡是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都要一一精心考察清楚它们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而在实践这些事时要按照所应当这样做的去做, 然后融会贯通千万种道理为一种道...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

做学问最大的收益在于力求使自身的气质素养发生变化, 不这样的话, 就不能去除身上的缺陷, 最终不能有所发现, 不能认识圣人学说的奥秘。...

视听言动,无非天也。知其正与妄,斯善学矣。

耳闻目睹言语行动, 全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行事。 能够懂得辨别正确与荒谬的, 这才是善于学习。...

仲尼之徒, 岂皆圣人?其见岂能尽同于仲尼?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 故常舍己以求合圣人之教, 是以卒归于不异也。 及夫子没, 则渐异矣。

孔子的徒弟, 难道都是圣人? 他们的见解难道都能与圣人完全相同? 只是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而只相信他们的老师, 所以他们常常放弃自己的观点来求得符合老师的教导, 因此最后全都归于一致。 等到孔子死后, 才渐渐地观点不同了。...

国弈不废旧谱, 而不执旧谱; 国医不泥古方, 而不离古方。

下棋的国手虽不抛弃陈旧的棋谱,但决不照搬旧谱不知变通;国中名医虽不拘泥于古传药方, 但决不脱离古方随意开药。...

善琴弈者不视谱, 善相马者不按图。

善于弹琴、 下棋的人不会依照琴谱和棋谱去弹琴、 下棋;善于辨识良马的人, 不会按照图上所画的良马模样去寻找良马。...

有初学难而后易者, 有初学易而后难者, 因其序则皆可使之易。

有初学习难的而后学习容易的, 有初学习容易的而后学习难的; 只要按照次序规定的去学, 都会使你学起来感到容易。...

清明以养吾之神, 湛一以养吾之虑, 沉警以养吾之识, 刚大以养吾之气, 果断以养吾之才, 凝重以养吾之器, 宽裕以养吾之量, 严冷以养吾之操。

用清静明朗来培养我的精神,用深厚专一来培养我的思虑,用深沉敏悟来培养我的见识, 用刚强大度来培养我的气魄, 用果断来培养我的才能, 用庄重来培养我的器量, 用宽容来培养我的胸襟, 用严肃来培养我的节操。...

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人在闲居时, 不可一刻不学习古人的诗词文章, 但落笔赋诗作文时, 则不可一刻受古人诗文的束缚而失去自己的风格。...

学成于聚, 新故相资而新其故; 思得于永, 微显相次而显察于微。

学业能成功在于知识的不断积累, 新旧知识互相参考,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 思考有收益在于深入细致, 微小的和显著的排列一起, 通过微小的地方来认识显著的问题。...

君子学古之道, 犹食笋而去其箨(tuo拓) 也。

君子学习古籍的方法, 如同食竹笋先剥掉笋壳一样, 要由表及里, 逐渐深入。...

从来谈诗,必摘古人佳句为证,最是小见。

很久以来谈论评价诗作,一定要摘取古人的佳句作为验证,最是低下的见识。...

学问之道,惟虚乃有益,惟实乃有功。

做学问的方法, 只有虚心好学才会有所增益, 只有踏踏实实才会有所成功。...

近日学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叶, 而不能抽丝。

近来学者中有一种风气, 征引考实太多, 通过阐发议论而形成观点的太少。 就像蚕吃桑叶, 却不能吐出丝来。...

人以涉世为涉世, 故委曲周旋, 辄生厌苦, 不知涉世处即是自己作学问处。 如涉世要周详, 学问中原不可疏略; 要谨慎, 学问中原不可放肆; 要谦和, 学问中原

人往往把社会交往仅仅当作社会交往。 所以在勉强交际应酬中, 总是感到厌烦、 痛苦。 殊不知, 与人世交际之处就是自己做学问之处。 比如进入社会与人打交道要周到详细, 做学问原不可疏忽粗略;要小心谨慎,做学问原不可狂妄放肆;要谦虚平和,做学问原不可冷淡傲...

知言是学问入路,养气是学问进路,惟知之至斯养之至, 养之至则知益至矣。

通过言辞理解是非得失是做学问的途径, 培养品德, 增进修养是做学问得以提高的途径; 只有理解精深才能修养精深,修养精深则理解更加精深。...

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 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所学问者, 乃以决其思辨

大概探究事理的功夫, 需要大脑与耳目同时使用, 以学习询问为主, 以思考辨察辅助之。所思考所辨察的内容,都是所学习、询问的事情。 获取理性知识的功夫, 就只在于大脑, 以思考辨察为主, 以学习、 询问辅助之。 所学习、 询问的内容, 是用以解决思考辨察时产生...

此编所列, 有一偏之见, 有相反之论。 学者于其不同处, 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 岂是学问?

这部书 (指 《明儒学案) 所列举的, 有片面的见解, 也有互相对立的言论。学者在书中看法不一致的地方,应着眼认真领会。所谓一本书中的观点, 有一万个不同的认识; 如果雷同附和, 哪里还是做学问?...

学者须是大其心,盖心大则百物皆通,此须做格物穷理之功,心便会大。 学者又须心小, 正是文王小心翼翼一般, 此须是做持敬涵养工夫, 心便会小。

学者做学问要放开思维, 因为思维放开, 则各种事物都能融会贯通; 这只要在探究事物的道理下功夫,思维就会广阔。学者还要思维小心谨慎, 正像周文王小心翼翼一样; 这只要在保持敬肃之心、 修养自身上下功夫, 思维就谨慎小心。...

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

学者的弊病, 没有比固执一义而不知通达变化再严重的了。...

读书听言, 当自省者四: 不虚心, 便如以水沃石, 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 一毫转动不得; 不体认, 便如电光照物, 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 便

读书听讲, 应当在四个方面自我反省: 不虚心就不能获得知识, 如同以水浇灌石头, 一点也浇不进去; 不开窍就不知变通而拘泥固执, 如同调用胶粘上音柱的瑟, 一点也转不动; 不体察认识就无所领悟把握, 如同电光照物, 一点也认识不清楚; 不亲身实行, 就不能通过运...

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学习的可贵之处在于懂得疑问,有大的疑问就有大的长进,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提高。所谓疑问,是从迷惑中醒悟过来的先兆。...

吾观上达者,下学每精到。所贵撷(xie协)其英,而无袭其貌。

我观察那些君子达人,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十分精细恰当。他们所注重的是撷取精华, 而决不袭取外表形式。...

广识未必皆当, 而思之自得者真; 泛讲未必吻合, 而习之纯熟者妙。

广泛地学习得到的知识未必都是恰当的, 而经过思考懂得的才是真确的; 空泛地谈论未必合乎事理, 而反复实践使之熟练的才是高妙的。...

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

通晓文章诠释的人不被文章的一般法则所束缚, 不拘泥于词句, 机械理解。...

推陈出新,绕有别致。

在旧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 使它非常地新奇别致。...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错过学习的时机再去求学,虽付出勤苦的努力也难以成功;学习不加选择, 又不虚心接受意见, 就会败坏学业而不能成功; 独自学习, 没有朋友帮助, 就会孤陋寡闻。...

谓学不暇者, 虽暇亦不能学。

说没有时间学习的人, 虽然有空闲也不能去学习。...

为之须恒,不恒则不成;学之须精,不精则无名。

做事应当有恒心,没有恒心就不能够成功;学习应当专精,不专精就不能够成名。...

圣贤为学,虽不废书,实不专在于书。

圣人贤士治学, 虽然不放弃书本知识的学习, 但实际上并不只是单纯向书本学习。...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不拘泥于古人的技法, 不固执自己的偏见, 只在于灵活应用罢了。...

“因循”二字, 误尽一生, 鼓舞精神, 方破此弊。

因循二字,会害人一生,只有振奋精神,才能革除这一弊...

其于读书也,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意,研精覃(tan谈)思以究其所难,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 辨别义利, 毋自欺, 谨慎独之戒,

对于读书, 一定要使读书人考辨清楚书中的音韵和注释, 纠正章节和句子中的错误, 欣赏书中的文采, 探求书中的意旨, 精研深思以弄明白其中的疑难, 在平心静气中听任自有所得。 然而还要使自己致力于实际,辨别清楚道义与利欲,不要自我欺骗;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备,...

大凡学人心粗者先要能疑, 心细者却要阙疑, 此是孔门相传学诀。

大凡学生心粗的要先能懂得提出疑问, 心细的却要把疑问暂时搁置一边, 不作主观臆测, 这是孔子学派传下来的学习方法。...

学书须学真迹, 不是不看石刻; 作文要作自家话, 不是不学古人。

学习书法必须学习书法家的原作, 当然不是不可以看看石刻墨迹;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去写, 当然不是不可以学习古人的言辞。...

读古碑宜迟,迟则古藻徐呈,读古画宜速,速则古香顿溢;读古诗宜先迟后速, 古韵以抑而后扬; 读古文宜先速后迟, 古气以挹(yi) (抑) 而愈永。

读古碑文应当慢,慢了古雅的辞藻含义就缓缓地呈现出来;看古画应当快, 快了, 古雅的香气就会扑面而来; 吟古诗应当先慢后快, 古雅的韵调因先抑后扬而高低起伏, 韵味无穷; 读古文应当先快后慢, 古雅的气息因绵延起伏而更加浓郁隽永。...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所以德不加修, 业不加广者, 只为“因循”二字, 担阁(耽搁) 一生。

天下资质聪明的优秀人物不少, 之所以道德上不能进一步加强修养, 事业上不能进一步扩大, 只是因为因循守旧, 耽搁了一生。...

学求实得,要性情自慊(qie怯), 则心逸而日休;学求名美,便打点他人, 则心劳而日拙。 此关不透, 虽自负读书穷理, 用功数十年, 其实谓之一步未进。

学习追求实际得益, 重要的是使性情恬淡惬意, 如此心情就轻松并一天天变得美好。学习追求虚美的名声,就会费尽心机,到处钻营, 甚至送人钱财, 请求照顾, 如此心思就劳苦而一天天变得拙劣。 这个关键问题不认识透彻, 即便自认为读书究理, 用功数十年, 很是了不起...

人虽贤,不能左画方,右画圆。

人即使很有才能, 也不能同时用左手画方, 右手画圆。...

君子壹教, 弟子壹学, 亟成。

君子专心一意地教授, 弟子专心一意地学习, 学业很快就会成功。...

读书要阙疑,然后所悟为真得;修身要改过, 然后迁善能日新。

读书有疑问可以暂置不论, 不要急于作出臆断, 等到以后再作领会, 能够理解了才算是真正获得; 修养自身要先改正缺点过失, 等到走上善道以后就会一天天取得新的进步。...

学者当自树其帜。

学者应当在继承应用别人成果的基础上自创新说。...

称干将之利, 刺则不能击, 击则不能刺, 非刃不利, 不能一旦二也。蛢 (bing并)(羿)弹雀则失 (lu吕),射鹊则失雁;方员 (圆) 画不俱成, 左右视不并见

称赞干将这样的宝剑锋利,但是你用它来穿刺就不能击打,用来击打就不能穿刺; 不是剑刃不锋利, 而是同一时间不能起两种作用。让神箭手羿去射麻雀,布谷鸟就会跑掉;让他去射喜鹊,鸿雁就会跑掉。 同时让人又画方又画圆, 就什么也画不成; 同时让人又看左又看右, 就...

时文以多作为主, 则工拙自知, 才思自出, 蹊径自熟, 气体自纯。

科举文章应以多写为主,写得多了,则巧妙笨拙自会知道,才思自会敏捷,门径自会熟悉, 气韵体式自会纯熟。...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唯无技之人最苦。 片技即足自立,天下唯多技人最劳。

掌握任何技能都可以成名,天下只有无一技之长的人最痛苦。具有一技之长就足以立身, 天下只有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最勤劳。...

人有坎壈 (lan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人由于遭遇不顺利, 而失去了青壮年时期的学习机会, 但是还应当在晚年努力学习, 不可以自馁自弃。...

正谛当时, 切忌又起炉灶。

正当治学精确、 恰当的时候, 切忌另搞一套。...

多能者鲜精, 多虑者鲜决。

什么都会的人很少能对某一门精通, 顾虑过多的人很少能对某件事果断处理。...

又有专于博上求之, 而不反其约; 今日考一制度, 明日又考一制度, 空于用处作工夫, 其病又甚于约而不博者。 要之, 均是无益。

又有这样的人,单纯地追求广博,而不知道返到简约上来;还有的人今天考证一项制度, 明天又考证一项制度, 在毫无用处的地方白白下功夫。 这种人的毛病比治学简约而不广博的人更严重了。 总之, 这样去做都是没有益处的。...

学须一件做成, 便有用, 便是圣贤一流。 试观虞廷五臣, 各专一事终身不改, 便是圣; 孔门诸贤,各专一事, 不必多长,便是贤;汉室三杰,各专一事,未尝兼摄

做学问应当在某一方面做出成就, 就会产生大效用, 就能成为圣人贤士一类的人。 试看虞舜时禹、 稷、 契、 皋陶、 伯益五位大臣, 他们各自擅长一事而终身不改变, 因而他们成了圣人。 孔子的一些贤明弟子, 也是各自擅长一项本领, 不追求其他方面的特长, 因而他...

非明则动无所之, 非动则明无所用。

不明白事理就去行动便不知如何去做, 不去行动, 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

善于做学问的人集中探究一事一物, 不善于做学问的人广泛探究各种事物。...

学者须是务实, 不要近名方是。 有意近名, 则为伪也。 大本已失, 更学何事? 为名与为利, 清浊虽不同, 然其利心则一也。

学者应当追求实际, 不要贪求虚名才是。 有意追求名声是虚假的。 这样学习的根本已经失去, 还学习什么? 求名与求利, 清浊的程度虽有所不同, 然而利于自己的实质是一样的。...

后人不达, 以谓圣本生知, 非学可至, 而为学之道遂失。 不求诸己而求诸外, 以博闻强记, 巧文丽辞为工, 荣华其言, 鲜有至于道者。

后人不明白,以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不是学习可以达到的,因此求学的念头就丧失了。 不是要求自己内在的修养, 而是只想求得外欲的实现; 把见闻广博, 强于记忆, 构思精巧, 语言华丽作为自己的追求; 自己讲话也追求辞藻华美。 这样很少有能取得成功的。...

人于六艺, 但能究心一二端, 深之以讨论, 重之以体验, 使可见之施行, 则如禹终身司空, 弃终身教稼, 皋终身专刑, 契(xie泄) 终身专教, 而已皆成其圣矣。

人对于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种科目, 只要专心学习一两个方面就行了。 学习中用讨论来深化理解它, 用自身体验来深刻认识它, 在某方面有所见长的就努力实行它。 就像大禹终生主管建筑, 后稷终生教授农业知识, 皋陶终生掌管刑狱, 契终生主管教化,如此...

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足,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我看到有些人闭门读书, 自以为是; 而当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 他的见解错误真是太多了。...

书富如入海, 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书籍浩如烟海, 内容丰富, 各种各样的记载都有。 人读书就如入海觅物一样, 书海虽然丰富, 但人的精力有限, 不能全部收取, 只能选择最希望得到的罢了!...

今人读书, 看未到这里, 心已在后面, 才看到这里, 便欲舍去了。 如此, 只是不求自家晓解。 须是徘徊顾恋, 如不欲去, 方会认得。

如今有些人读书,还未看到这里,心思已想到后面的内容;才看到这里,便又想舍去不看。像这样,就是不求自己领会理解。读书应当反复思考探索, 如能不一带而过, 才会有所认识。...

盖精则一, 一则纯; 不精则不一, 不一则杂, 杂则不淡矣。

态度精诚, 学习就会专一; 学习专一, 学业就会精粹。 态度不精诚,学习就不会专一;学习不专一,治学就杂乱;治学杂乱,内心就不会清静淡泊。...

夫古人之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古人学习注重集中、 专一, 不认为广泛学习却不精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不求诸心,故昬(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不发自内心去努力学习, 所以糊里糊涂而无所得益; 不学习待人处事, 所以会碰到危险而难保平安。...

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专力则必精,分途恐两失。

做学问崇尚精力专一, 研究切磋崇尚单纯、 集中……精力专一就必然深透, 一心二用恐怕两方面都无收获。...

学者四失: 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

学者容易犯四种过错: 常向别人请教, 虽然见闻广泛, 但易流于庞杂而不精; 好高骛远, 容易限于孤陋寡闻; 不做实际细致的调查而妄下断语, 会使事情变得荒谬而不合常理; 对待疑难问题畏难而束手无策, 久之则易养成懒惰的毛...

学者之难得, 所从来久矣。 道不远人, 人自远之耳。 人心不能无蒙蔽,蒙蔽之未彻,则日以陷溺。诸子百家往往以圣贤自期,仁义道德自命, 然其所以卒(猝)畔(叛)

学者难以有所得益,由来已久了。其实道理并没有远离人们,而是人们自己远离道理所致。 人心不可能没有蒙蔽的时候, 蒙蔽没除去, 则一天天陷入困境, 不能自拔。 先秦诸子百家往往都能要求自己遵循圣贤之道, 命令自己按照仁义道德的准则去做。 然而他们忽然背叛于...

人苟有志于学, 自应随分有所长益, 所可患者, 有助长之病耳。

人假如有志于学习, 自然会有所长进收益, 所可怕的, 是患揠苗助长, 急于求成的毛...

辩难有要领,言辞有指归。为辩而失要领,观言而迷指归,皆不明也。

辩驳别人要抓住要点, 观看文章要把握要旨。 同别人辩驳而抓不住要害, 观看文章而迷失意向, 都是不聪明的表现。...

大抵读古人书, 若自滞泥, 则坦然之理翻成窒碍疑惑。 若滞泥既解, 还观向之窒碍疑惑者, 却自昭然坦然。 当是时, 但恐不能力行以终之耳。

大致读古人书, 如果自己拘泥, 则浅显易懂的道理反而成了障碍、疑惑。如果解除了拘泥, 回过头来观看以前的障碍、疑惑,却是那样的浅显易懂。 当拘泥受阻的时候, 就怕不能努力探求直到消除拘泥为止。...

日享事实之乐, 而无暇辨析于言语之间, 则后日之明, 自足以识言语之病。 急于辨析, 是学者大病, 虽若详明, 不知其累我多矣。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

成日沉溺于求索基本内容、 事实之间, 享受其中的乐趣, 而无须拿出时间去辨察分析言词、语句的问题,等到日后明白了,自能够认识言词语句的问题所在。 急着辨析只言片语, 是学者的大毛...

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议论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

有的学者读的书越多而越是不明事理, 越是勤奋用功而思想越是放纵,写的文章越是华丽,议论越是高深,而他的道德修养、学业水平的实绩越是无法赶得上古人。然而这不是书籍的过失,而是读书人不懂得做学问的根本所在,没有把它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

学有专攻就能自成一家, 自成一家就建立了自己的名声。...

学不至道, 而日以规规小智穿凿傅会, 如蛆蠹如蟊 (mao矛) 贼以自适。 由君子观之, 政(正) 可怜悼耳!

学习不能获得至大道理, 而是每天以浅陋的小聪明牵强附会地搞些雕虫小技, 就如蛆虫和蠹虫在那里啮蚀、 蠕动一样, 就如害虫在那里吃庄稼一样, 还洋洋自得。 由君子看来, 他们正是令人悲哀的可怜虫罢了。...

既读之后, 须反复详看。 每篇先看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 次看其叙述抑扬轻重, 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 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

读完书以后, 应当反复详细地研究。 每篇文章先探求出其主旨所在, 以便认识、 把握文章的纲领; 其次研究文章叙述过程中音调的抑扬顿挫, 以及运笔写意、 章节转换、 演绎论证、 开头结尾这些关键部位; 还要研究开头、 中间、 终了是否详略得当, 表述是粗浅还是...

今学者之病,所患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只是苟免显然尤悔而已。似此,恐皆不足道也。

今天学者的毛病, 所怕的是对于疑难问题没有冰冻融解那样洒然消释; 即使有力量保持不受疑难迷惑, 也不过是苟且求免那些显然是错误的罢了。 像这样, 恐怕是不能够称道的。...

学而未有所知者,譬犹人之方醉也,亦何所不至?及其既醒,必惕然而耻矣。 醒而不以为耻, 末如之何也。

学习因有所不知而犯有过失的人, 好比刚喝醉酒的人, 对于他来说, 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等到他醒酒以后, 一定会为自己醉酒时的行为感到羞耻。 醒酒还不感到羞耻, 对于这种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天下之书无穷, 人之精神有限,须是不读无益之书,方能有专攻。

天下的书籍是读不完的, 而人的精力有限, 应当是不读没有益处的书, 才能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

学者于正经传注, 尚不能精熟, 即泛观小注中诸儒之说, 愈生支 (枝)节, 而莫知其本。若传注精熟之余, 有余力而参看之可也。

有些学者对于儒家经典著作的基本阐释,还不能精通熟悉,就去读一些儒者的注释, 那样会愈加产生麻烦, 愈加不能知道经书的原本旨义。 如果对基本的阐释精通熟悉之后, 还有余力才可以去参看。...

观书辞, 诚有用工处, 但如懊惜, 亦甚害事。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懈怠流浪,患不觉耳;觉即改之,何暇懊惜?

观看书中言辞, 确实有应当下功夫学习的地方。 如果不下功夫学习, 而且只是懊悔、 可惜, 也是很坏的事情。 面对深潭羡慕游鱼, 还不如回家织网去捕捉它。 懒散放荡不要紧, 怕的是不能省悟。 省悟了就去改正, 哪还有时间去懊惜呢?...

今之学者譬如行路, 偶然撞着一好处便且止, 觉时已不如前人。 所以乍出乍入, 乍明乍昏。

今天有些学者就好比走在路上, 偶然遇到一个舒适快乐的地方便停止不前, 等到醒悟时已不如已经走到前面的人了。 所以他们如此忽而玩乐一阵忽而学习一阵, 也就难免不忽而明白, 忽而迷惑了。...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 又有逐事上理会处, 又其次则解释文义。

读书的方法,首先要抓住内容的根本,掌握它的纲目要点;然后逐事探求领会, 最后去解释文章的义旨。...

作文以主意为将军, 转换开阖, 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 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

写作文章要以主旨为将军, 行文中的起承转合, 如同行军打仗一样, 必须听从将军的号令。 文中句子就好比副将, 字词就好比士兵, 事件素材就好比器械; 士兵、 器械的使用, 应当听从将军安排。...

学固不欲速, 欲速固学者大患, 然改过迁善, 亦不可迟回。

学习固然不要图快, 图快固然是学者的大毛病, 然而改过从善, 却不可迟缓。...

夫学, 非读书之谓, 然不读书, 又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 而不贵博, 盖惟专能知其意而得其用。 徒博, 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

学习, 不是说的只读书, 然而不读书, 就无从知道学习的方法。 所以读书的人注重专一, 而不注重广泛, 这是因为只有专一才能理解书的意旨而得到它的效用。 仅仅知识广博而不专精, 反而苦于杂乱浅显而一无所得。...

君子莫进于学,莫止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

君子不要认为学习到了尽头就停止不前, 不要拘泥一处, 自我局限, 不要犯自满自足的毛病, 不要犯自暴自弃的过失。...

执书册, 则言之; 临事物, 则弃之。 如是者, 终归于流俗而已矣。 切不可不戒也。

手拿着书本, 则讲得头头是道; 而遇到事情, 则不按书中的道理去做。 像这样, 终究不过是个世俗人罢了。 切记不可不加以警戒。...

人之病, 只知他人之说可疑, 而不知己说之可疑。 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 庶几自见得失。

人的毛病常常在于, 只知道别人的说法可疑, 而不知自己的说法也可疑。不妨试着像以疑难问题责问别人那样来责问自己,这样也许可以了解自己的说法是正确还是错误。...

风云月露以为文,富贵青紫以为志,如是而望其有成,难矣。

把自然景物、才子佳人等无聊空虚的题材作为文章的内容,把荣华富贵、 高官显爵作为自己的志向,像这样而希望自己有所成就, 太难了。...

若夫读书, 则其不好之者, 固怠忽间断而无所成矣; 其好之者, 又不免乎贪多而务广, 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 未究乎此, 而忽已志在乎彼。 是以虽复终日

如此读书, 或者因为他不好学, 当然就懈怠, 时常间断学习而一无所成了。 至于其好学的, 又不免贪多求广; 往往还未弄明白开头却又急着停下想要去探究末尾; 未了解于此, 而忽然又追求于彼。 因此这样的人虽然终日勤劳努力, 不得休息, 而心情急迫, 常常就像有人...

推其本以齐其末,君子穷原之学也。

推求事物的根本来整理枝节,这是君子探本求源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