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3464

尊德性而道问学。

(二十七章) 一个人修身有两种方法,一是内省,一是外求,内省是探求自己的良知,外求是依靠学问的力量来体察。因此,君子要恭敬地奉持自身的德性,还要讲求学问。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指“尊德性”,“学”就是指“道问...

至诚无息。

(二十六章) 至诚永不间断,其作用是永久的、至大的。...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二十六章) 天地的道理,非常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无穷。 人受天命,故要遵从天地的道理,无论在事业或其他方面,都要力求博厚、高明、悠久,上与天齐才可以。...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二十章) 欲认识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明了善为何物?不明白本性的善,便不能使自身诚实。 站在儒教的立场说,天理是普遍分布在天地之间,包括万物和人心,所以修养天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夜深人静时分,扪心自问,探求内在的天理,亦即良心。另一种方法是广...

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二十章) 任何事情,预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十七章) 君子的道德和学问虽然达到最高明的境地,但是言行仍然遵循中庸的道理。...

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二十七章) 圣人的道理,充满在宇宙之间,足以发育万物,其高大可与天齐。...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二十章) “知、仁、勇”是天下所通行的三达德,喜欢研究学问便接近智,努力行善便接近仁,知道羞耻便接近勇。实行三者虽有困难,但只要诚心去做,总有一天会实现。...

至诚如神。

(二十四章) 至诚的人就像神明一样,具有惊人的力量。...

继绝世,举废国,……所以怀诸侯也。

(二十章) 使世系断绝的诸侯再继续,政事已废的国家再振兴。为其平治祸乱,扶持危难,定时的朝贡聘问,送往的礼物要优厚,收受的礼物不嫌薄,这是感服各国诸侯的方法。...

和而不流。

(十章) 有德行的君子以和待人,而不为流俗所移。 此句与《论语》“和而不同”同义。...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十一章) 有才德的人依循中庸而行,即使隐遁山林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遁世”,隐遁山林,不在世上露面。《论语》里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此同义。...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十三章) 要实践平常的道德,谨慎平常的言语,圣贤的言行亦不出二者。 “庸”,平常也。例如:子女孝顺父母亲是平常之事。...

君子以人治人。

(十三章) 君子治人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能够改正就停止。...

义者宜也。

(二十章) 所谓义,就是做事合宜,“义”和“宜”同音同义。 仁者爱人,其心过于强烈会变成溺爱,义可济其不足,使一切事皆合情合理。...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十三章) 中庸之道不远离人,假如有人从法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十三章) 砍段木头做斧柄,这斧柄的长短、粗细究竟有多少?新斧柄的榜样并不远,就是手中的旧斧柄。 欲统治老百姓的君主,若能领悟到自己也是人,从其中自会悟出统治的标准。...

君子之道,费而隐。

(十二章) 君子的道理,用处很广,而本体却很微妙。 “费”,本作财物之意,引伸为用之广。...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十四章) 君子能安心居于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要冒险妄求,希望能偶然得到。 “居易”,不过安逸的生活,乃实践安全之道。...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十九章) 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 “人”,指祖先。《论语》说:“三年弗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与此同义。...

为政在人。

(二十章) 为政的根本在乎人,必使在其位者称其职,然后政之。布行,得尽其善。...

忠恕违道不远。

(十三章) 忠恕即对人有体念之心,这是达到仁的第一步。体念他人之心是伴随人性而来的,所以“违道不远”。...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

(二十章) 文王、武王施政的方法,都记载在典册上,他们在位时,政治才能施行,他们死了,这种政治也就湮灭了。...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八章) 善事,就牢记心中,时时奉持,不让它失去。 “拳拳”,奉持之貌。“服膺”,奉持而著于心版。...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二十章) 知、仁、勇,这三项就是天下所通行的德性,无论何时何地,做人都必须实践它。...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十七章) 有崇高德行的人,必定得到最尊贵的地位,必定得到最丰厚的福禄,必定得到最高的声名,也必定得到最长的寿命。...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十四章) 君子只求在现有的地位上去行事,不愿去贪慕范围以外之事。 “素”,犹现在也。《论语》说:“君子思不出其位”与此同义。...

言显行,行显言。

(十三章) 说话时要反省,所说的话是否与日常行为一致。同时反省,行为与言语是否相矛盾。 此句是君子对人生的态度。...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十二章) 君子的道理,从平常的夫妇开始,到了极致时,天地间一切事物没有不昭著的。...

行远必自迩。

(十五章) 要到远的地方,必须从近处开始。就是说,不论做任何事,皆要有顺序。...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传十章) 仁德的国君使国人均富以发扬己身的德誉。不仁的君王,往往会牺牲个人的德誉以求增加自己的财富。从来没有在上者好仁,而在下者不好义的。 “发”:犹起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章) 上天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性,顺着本性去做叫做道,修明道的准则叫做教。 此语是《中庸》的开端,天是有思想、有目的的,依从天道以示人之所当为,就是“率性”。率性即做人之道,学习做人之道,就是教化。这是《中庸》的一贯思想。...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四章) 聪明和愚笨的人都不能行中庸之道;因为聪明的人太过自信,以为中庸之道过于鄙薄,不足行;愚笨的人却又不明白,因而不能行。...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四章) 人没有不饮食,但很少能知道饮食的真味。 譬如,鱼和水是很普遍的东西,但其味常为人忽略,中庸的道理亦然。...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章) 能够完全达到中和的地步,天地便可安居正位,万物便可顺遂生长。 “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在未发动前,叫做中:“和”,喜怒哀乐发动以后都合乎节度,叫做和。“中”是体,“和”为用。...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一章) 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戒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一章) 做人的道理就是顺着人性,故人一刻也离不开道;道,若离开人性,就有背于真正的道理。...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传十章) 君子治国之道为行忠信,唯其行忠信,斯可得民,骄傲放肆,必然失去民心,失掉民众。 朱熹曰:“君子,以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术,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骄者矜高,泰者侈肆。”...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传十章) 与其有为一己专事搜刮的家臣,宁可有贪盗公家财物的佞臣。这就是说治国不应该以财物为利益,应该把道义视为利益。掌理国家,而远从事聚敛,必然会使小人猖獗,任小人来治理国政,天灾人祸必将旋踵而至,再想以贤能的人出来挽救,也将无济于事了。...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一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导自易经。意谓从事之隐晦处以发掘,则能见事物之真。从事物之最微小处研究其经始,则事物之理性,均彰著而明显。易言之,思所以隐者,终必彰其所见。而错失之微,亦必为人之所尽知。故君子“慎其独也。”...

生财有大道。

(传十章) 生财也有法则。 朱注引吕大临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

修道之谓教。

(一章) 修明道的准则,努力实践,称为教。故教不单是增加知识见闻而已。...

天命之谓性。

(一章) “天命”是天所赋予而存在天地之间的天理。天理传到人,就是人性;传到物,就是物性。人性本于天理,其根源所自一也。...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传十章) 拥有百辆兵车之家,不任用专事搜刮的家臣。 “百乘之家”:指卿,大夫有封邑者。“聚敛之臣”:言善于搜刮之臣。...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二章) 君子的作为都顺着中庸的道理,小人则违反中庸的道理;故小人与君子之别,在能否行中庸之道。...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性。

(传十章) 喜爱国人所厌恶的,而厌恶国人所喜好的,这就是违反人性,天灾人祸必降及其身而乱其国。...

率性之谓道。

(一章) 顺着本性而行就是道,故道绝离不开人性。...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传十章) 只有仁者在位,能流放恶人,驱除暴戾,不与不善者同处国中。这就是仁者善善而恶恶的道理。...

时中。

(二章) 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依时间或场合以行中庸之道。...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传十章) 孟献子说:“家里能有自备车驾的官员,不该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家里凿有冰窖,祭祀能用冰的官员,不该计较养牛养羊的孳利。” “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传九章) 根本没有人先学习如何养育儿女之后,才出嫁的。纵使一个女人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但只要能本诸爱心和孩子接触,也能导之以正,使成君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传九章) 尚书康诰篇说:“爱民如爱自己的婴孩一样。”心里确实存有这念头而真心真意地去推求,距离理想,所差无几了。...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时。

(传七章)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就是睁大眼睛在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甚至吃也不知它的味道。这也就是修身在于正心的最佳例证。 一个人如果心神不定就无法正确的判断一件事,也无法采取适当的行动。...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传九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尚不能就教而趋善,而谓能教导别人,这是不可能的。...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传十章) 君子必先谨慎修德,有品德才能获得民心。有人民才有疆土,有土地才有财货,有财货才有国家可用的资源。 总而言之,政治的根本在于慎修品德。...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传八章) 对于你所喜欢的人,能够察觉出他的缺失所在;而对于你所厌恶的人,能察觉他的优点所在,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传十章) 品德是待人处事的根本;财货祇是末节。轻视品德的修养,而重视财货的聚敛,那无异与民争财,而施以劫夺,人民自会尤而效之,天下乱萌生矣。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本,德也。末,财也。谓人君以德为轻而疏远之,以财为重而攫致之,则无异与民争利,而...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传十章) 以污浊的言词蔑视人,人家也会以同样的话回问你。...

君子有絜矩之道。

(传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的意思,是说国君能敬老,国人自然也能行孝;国君能尊长,国人自然也能行悌;国君能怜恤孤儿,国人自然也就不弃置幼弱。所以,在位者要以推己及人的恕道,作教化国人行仁笃信的阶梯。这句和“忠恕之道”相通。...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传十章) 《诗经》说:“商朝还未失民心时,君王的德望可与上帝相匹配。后世国君宜以殷商为借鉴。天子之受天命而获福祐,不是容易永保的。”这说明得大众拥戴,便得有国家;不得众的,便失去国家。...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传十章) 国人所喜爱的,我也喜爱;国人所厌恶的,我也厌恶。这才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入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传八章) 所谓齐家在于修身的意思,是一般人对于他所亲爱的人,会造成偏袒。修身的本务,就是要求人能够涤去私心、私欲而行其所当行。...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传六章) 有钱人家可以把房子装饰漂亮;有德行的人可以润泽其身心。内心坦然,身体自然安泰。 “心广体胖”:胖,安舒也。言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

(传九章) 人君在自己家里能够行仁守义,老百姓也会受到影响而行仁道。同样的,一家人能够体让,全国的人也就讲求礼让。相反的,国君如果贪婪暴戾,国人也就会因以倡乱。...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传九章) 君子不出家门,也能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乃言君子教人以孝、悌、慈,亦可成敦厚之风,而成教于国矣。 老子说:“不出家门能知天下事,不必从窗牖向外看,也能知道天道运行的行状。”...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以不合理的手段夺取财货,同样也会虚浮浪费,不能显其效用。...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传九章) 有位的君子,必须自己先具有德性,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修习德性。推己及人,处善恶皆然。 郑玄曰:“有于己,谓有仁让也;无于己,谓无贪戾也。”朱熹曰:“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传十章) 楚国的古书说:“楚国没有什么值得宝贵的,只有行善为最宝贵”。晋文公的母舅狐偃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只有亲仁为最宝贵。”...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洁矩之道。

(传十章) 我所厌恶于在上者,我也不以之待在下者;我所厌恶于在下者,也不以之侍奉长上;我所厌恶于在前的,也不以之待在后的。就是洁矩之道。 此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通。...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传八章) 俗语说:“没有人能察知自己孩子的缺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禾苗壮大。”这就是说自身不能修治,便不能整饬其家。 前者是因为溺爱,后者则是“心”为利欲所迷惑。...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传六章) 讨厌不善,要像讨厌臭的气味一样。好善,应该像喜欢美色一样,这可使人的内心自足惬意。 “自谦”谓自足也。...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传二章) 有德行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都会尽心竭力。 “极”就是至极的意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二章) 诚能除去旧染的污垢,不断地求革新,则能日新又新。这是商汤刻在洗盘上的铭文,借此时时警惕自己。 苟,诚也。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身有所忿嚏,则不得其正。

(传七章) 亦所谓修身在于正心的意思。如果心怀恚忿,便不能得到事之平正。 身:当作心。忿懥:怒也。则不得其正:朱熹曰:“盖是四者(指忿怒、恐惧、喜爱、忧患) ,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与国人交,止于信。

(传三章) 与人交往,以能守信为准绳。 (参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经一章) 任何一件东西,都有其根本和末梢。任何一桩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知道那些在先,那些在后,这样就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朱熹曰:“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言任何一件事,要分清本末,辨别先...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传六章) 小人平时多行不义,甚且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的坏处,而表现自己的好处。 闲居:独处也。指平时。...

在止于至善。

(经一章) 想要达到至高至上的境界,须对自己的修养,不断地琢磨,精益求精,使能严密、刚毅、光明磊落。...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传四章) 背弃实情的人,不敢以虚诞不实的言辞来狡辩。使一般人的心志,自然为君子的明德所感召而有所畏服。 此章释本末,言以德化民为本,听讼,末也。...

在亲民。

(经一章) 指导一般民众除去旧染的污垢,不断地求革新,当日新又新。就是不仅自己要修身养性,同时也要使别人能够敬谨修养本身灵明之性。...

在明明德。

(经一章) 尚书康诰篇说:“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大甲篇说:“经常审视天所赋予我的德性。”尧典篇说:“能彰明大德”。这都是说要自己来彰明天赋之灵明德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经一章) 古人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彰明自己的德性,就先得治好自己的国家。但想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又先得治好自己的家庭。处理一切事情,都要从根本处着手。...

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传六章) 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这也就是修持的起步。...

致知在格物。

(经一章) 要想增进自己的知识,在于能做到即物穷理。 朱熹:“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物”即物穷理也。朱熹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经一章) 自天子到平民,都应该以修身为根本。 “壹是”谓一切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传六章) 曾子说:“十只眼睛注视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真是可怕的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逃不过世人的耳目,所以君子必须坦荡荡,千万不可自欺,否则必将导致身败名裂。...

君子必慎其独也。

(传六章) 君子独处的时候,言行举止仍须十分谨慎,不自欺,自欺,亦所以欺天也。 “慎其独”: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处人所不及见而己所独知之时,亦戒慎恐惧,不敢苟且也。...

知止而后有定。

(经一章) 人在知道止于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有定向。 这句话是接着大学三纲领中“止于至善”之后而加以说明,不论做任何事情,总该以至善作为第一目标。 定者,知至善之所,则志有定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经一章) 圣贤君子研求学问的目的,第一就是琢磨上天赐与人的德行(即良心)。第二就是不但自己须努力实践,更要推广到一般人,使他们都能明了道德的本务。第三就是把前面两个目的,达到至善至美的地步。这就是“大学”的真正目的。 大学之三纲领,为在明明德...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经一章) 如果自己修身的工夫都没有做好,而想使国家天下治平,是不可能的,应该视修身为首要。如果不先修身,则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根本不修,绝不能善其枝节。非如此,则想要恩泽及于天下,是不可能的。 “本”指修身。“末”指齐家、治国、平天下。...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天命。只要能顺受其正命就行了。 朱注:“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 (参考)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这一节的意思是说,人所遭际的吉凶祸福,都是出诸天命...

过我门而不人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尽心下) 从我的门口经过,而不进我的屋子,我不感到遗憾的,恐怕只有那些乡愿吧! 乡原:原同“愿”。谓乡人之同流合污,以博谨愿之称者。...

恶似而非者。

(尽心下) 我最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尽心下) 孟子说:“我的设立教化,在收受弟子,教以道德,对他们以往的过失,不予追究。只要是以求道之心来学,我便能收容他,教化他。”...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尽心下) 遵守简约的原则,而应用却处处可通,这是最好最有用的道理。...

圣人百世之师也。

(尽心下) 圣人的风范,真可以做为百代的师法。...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尽心下) 不仁的人而能取得诸侯之国,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不仁的人而能统辖天下,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尽心下) 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把这不忍人之心,推广到所能忍心当做的事上,这就是仁。 “达”谓推此心以通之彼也。...

“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也。”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尽心下) 生在这世上,就依照这世上的流俗来做人。只要大家说我好就行了。这样遮遮掩掩地来讨好世人,就是乡原了。 “阉然媚于世”朱注:“音,如奄人之奄,闭藏之意也。媚,求悦于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闭藏,以求亲媚于世,是乡原之行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尽心下) 君子的言语,都是很浅显的,而道理却存在其间。 带,腰带也。朱注:“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为言近而指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