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其四、其六、其七、其九、)》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其四、其六、其七、其九、)》

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杜甫在漂泊西南期间,在巴蜀民歌《竹枝词》、《巴渝曲》等的影响下,曾写了不少民歌体的组诗,如《绝句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夔州歌十绝句》《解闷十二首》等。这些绝句,大都“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李东阳《麓堂诗话》),即在声调上,打破当时已固定的绝句格律常规,多采用民歌或拗体韵律,形成一种波峭奇古跌宕不平的格调和气势;语言上,质朴自然,甚至采用方言俚语入诗,具有一种幽默、乐观、轻爽、流利的风格;结构上,学习古人写杂诗的方法,采用组诗的形式。

《夔州歌十绝句》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是作者寓居夔州时的作品。全诗十首,分别描写夔州的山川形势、自然景物、历史古迹及民间习尚等。或述见闻,或抒所感,一首一意,独立成篇。艺术上吸收巴蜀民歌《竹枝词》的特点,开后代作家刘禹锡等以《竹枝词》为题专写一地风光和民俗的组诗之先。

第一首,描写夔州的山川形胜。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首句写山。东汉末年益州牧分巴郡为巴东、巴、巴西三郡。“中巴”,即巴郡,在今四川省南部一带,治所在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巴东”,在今四川省东部一带,治所在永安(今四川奉节县)。“中巴之东巴东山”,是指夔州以东绵延于长江三峡两岸的群山。次句转笔写水。“江水”,指长江。“开辟”,谓自天地开辟以来。两句大笔勾勒,画出一幅长江三峡图:千山万岭,逶迤起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汹涌澎湃的长江,以一泻千里的气势,自古至今,奔流在这万山丛岭之间。这使人联想起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关于三峡的那段著名记载。十四个字不但写出了诗人凭高远眺所见到的景象,写出了全诗开阔高远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对壮丽河山的热爱。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三、四两句分承山水,总写夔州地理形势的险要。“白帝”,即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的白帝山上。秦汉时称为鱼复县,东汉初公孙述因城中白龙井中有白雾升腾,以为白龙献瑞,改名为白帝城。山下是浩浩长江,著名天险瞿塘峡口就在它脚下。城居山巅,下临瞿塘,扼守着东川的大门,高踞于三峡之上,形势十分险要,因而自古以来为兵家所重。末句写瞿塘之险。“瞿塘”,指瞿塘峡。瞿塘峡为三峡之首,其峡口是入蜀的咽喉,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两岸绝壁对峙,故又称夔门。这里众水汇聚,水流尤为汹涌澎湃。杜诗“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瞿塘怀古》),“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之一),是对它最形象的描绘。峡口当中,屹立着巨礁“滟滪堆”,夏天没于水中,冬天则露出水面,高达二十余丈,急流冲激,溅起丈余浪花,行舟至此,常被漩涡卷入,触石而碎,历来被视为川江行舟的天险。“百牢关”,在今陕西省勉县西南,两壁山峰相对,六十里不断,汉水流其间,为当时入蜀要道。“瞿塘险过百牢关”,以百牢关与之对比,有力地衬托出瞿塘的高危险峻,这比正面描绘更具艺术力量。

全诗四句,大笔勾勒出夔州险要的地理形势。一、二两句,先展示诗人凭高远眺所见之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水,两句气势奔放,境界雄阔。“开辟”二字,透露出三峡天险自古而然。三、四两句由远到近,由上到下,描写眼前之景。先写白帝,再写瞿塘,一“高”一“险”,写出了夔州形势的险要。全诗层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中心。艺术上,有意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声律与表现手法,构成一种高古雄浑的气势和格调。首句“巴”字“东”字凡两见,并杂以散文化的句式,七字又皆用平声;次句二、四两字皆用仄声,有意造成一种顿挫峭拔的气势,以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第四首描写赤甲与白盐的风光。

首句写赤甲与白盐两山之高。“赤甲”,在夔州东北七里,位于长江之北,因“土石红紫,如人袒背”(郝郊《入蜀记》),故称赤甲。“白盐”,在夔州城东十七里,位于长江南岸,因“山色若盐之白”,故称“白盐”。“俱刺天”三字,生动地写出这两座高山夹江对峙卓立群峰之中的雄伟峭拔的姿态。这一句是全篇的总冒,下文三句即围绕它进行具体描绘。

次句写两山民居。赤甲、白盐虽然高耸入云,但在唐时却是热闹的居民区。大历二年(767),杜甫就曾从西阁迁到这里来住过,并有《赤甲》、《入宅三首》等诗记其事。这里的建筑颇为特别,居民都依山而居,架木为屋,由山脚沿着山坡,一直筑到山顶。“间阎缭绕接山巅”,正是对这种山区民居的形象描绘,令人宛见绕山而上千家成邑的富庶景象。

三、四两句转笔写赤甲、白盐秀丽的景色。“丹青合”,指火红的枫树同青翠的桔树相间而生。“复道重楼”,本指楼阁及楼阁间的空中通道,这里形容架木为屋依山而居的民房。在赤甲、白盐两山之上,生长着茂密的枫树与桔树,时值深秋,层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青翠的桔树,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而绕山而上的民屋,掩映于红枫翠桔之中,远望真如悬有锦绣的复道重楼。两句写景,和次句呼应,意境有如仙境楼阁,不仅表现出诗人遣词着色的本领,而且显示出诗人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浦起龙说:“诗可作画。青红层叠,楼榭参差,不嫌山体之孤峻”(《读杜心解》卷六之下)。全诗为我们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意境幽美的山水画图。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遣词着色,融情于景,使人有美不胜收之感。最后以“锦绣”“重楼”一句收结,有悠然不尽之致。

第六首描写东屯的自然风光。

一、二两句写东屯的自然环境。东屯在白帝城东北十余里,有东瀼水流经其间。这里原为东汉公孙述的屯田之处,唐时仍属官有。杜甫移居夔州后,夔州都督柏茂琳曾将这里的一百顷公田委托他代管。大历二年(767)秋天,他为了亲自督促秋收,便从瀼西移居于此。这里土地平旷,庄稼茂盛,树木葱茏,碧水分流,后有青苗陂,可蓄水灌溉。诗的一、二两句即咏其景。两句质朴平易,不作任何渲染与刻画,而诗人纵目远眺和愉悦的情趣,却隐然见于言外。

“晴浴狎鸥分处处”,第三句写东屯晴天的景物。说天气晴朗时,在清莹澄澈的涧水中,可以看见处处有雪白的沙鸥刷翅沐浴。“狎鸥”,用《列子·黄帝篇》上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好鸥者,每天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这个故事后来常被诗人用来形容人的淡泊宁静与泯除机心,如晋孙绰诗:“物我俱忘怀,可以狎海鸥。”这里说“狎鸥”处处,不仅写出了东屯环境的幽美与宁静,传出喜悦之情,同时也有暗示此地民风淳朴之意。“分”,显露,呈现。“分处处”三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雨随神女下朝朝”,末句写东屯雨天的情景。“神女”,用宋玉《高唐赋序》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意。东屯一带,气候温润,经常飘着迷蒙细雨。这里诗人却将东屯多雨的现实环境,幻化成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话世界,可谓匪夷所思。这不仅显示出诗人想象的丰富,而且增添了东屯雨天环境神奇浪漫的色彩。明李东阳说:“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感发,唯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自得”(《麓堂诗话》)。诗中对东屯雨天环境的描写,正是避免了“正言直述”,通过“神女”这个美丽的想象和比拟来表现的,因而更能调动读者的遐想,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欣赏兴趣。

全诗写东屯的景物和诗人的心情,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四句围绕东屯“稻米为蜀第一”(王应麟《困学纪闻》)这个中心,逐层展开描写,首句写有稻田百顷,次句写得灌溉之利,三、四两句写“处处”浴鸥,朝朝“雨随”,暗示涧水之不竭。全诗不着意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采用直叙与寓情于景的写法,描写出东屯的大好风光,表现出诗人流连观赏时的喜悦心情。

第七首写夔州水运之便与商业之盛。

夔州在唐时属山南东道,州治在奉节(今奉节县东十余里),州城虽不大,却是巴蜀的门户,水路的咽喉。贞观四年(630),唐代政府曾在这里设置都督府,都督夔、忠、万、渝等七州。除了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之外,它还是巴蜀与东吴交通的枢纽,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诗的首句“吴盐蜀麻自古通”,写的就是这一史实。吴地盛产盐,故曰“吴盐”;蜀地盛产纻麻,故曰“蜀麻”。“吴盐蜀麻”,代表两地的各种商品。“自古”二字,不但见夔州为吴蜀交通枢纽自古迄今,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万斛之舟行若风”。吴蜀交通主要是长江水运,所以次句接着写江上行舟。“万斛”大船在江上行驶若飞,不仅说明当时商业的繁荣,东西贸易的频繁,而且也表明造船交通等事业的发展。“行若风”三字,既是写行舟,又是写江水,通过“行若风”的刻画,可以想见夔州山高峡深水流湍急与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高江急峡的情景。

三、四两句紧扣次句,写舟上船民与商人的活动。“长年三老”,即舵工。“长歌”,即川江号子。“摊钱”,即赌博。两句写舵工掌握着船舵,船民唱着号子歌声,舟船在夔门峡的惊涛骇浪中行驰;船上的商人白天闲着无事,在舟中赌钱消遣。这是一幅夔州江面的行舟图,从中透露出舵工船民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显示出夔门行舟特有的风情。“长年三老”、“长歌”、“摊钱”,都是当时巴蜀方言,引入诗中,更增加了诗歌清新爽利的民歌色调。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中外贸易都有空前发展。除了国都长安之外,扬州、夔州和成都,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都会。安史之乱时,巴蜀所受影响较小,“吴盐”“蜀麻”仍进行频繁交易,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社会现象。全诗宛如一幅风情风物画,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民歌清新流畅、轻快奔放的特色。

第九首为感怀之作,内容咏夔州武侯祠。

诸葛亮是蜀汉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雄才大略,一生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高尚品质。杜甫对诸葛亮是极其尊敬的,他在漂泊于成都和夔州期间,凡是专章或涉及歌咏诸葛亮的诗篇,无不倾注着自己的深情。大历元年(766)夏天,他游览了夔州西郊的武侯祠,当时外寇不断入侵,国内藩镇割据,成都发生的崔旰之乱仍未平定。作者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小诗。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首句写作者特意寻访瞻仰的所在及心情。“不可忘”三字,既表达出作者难以忘怀的倾慕心情,又透露出诸葛亮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的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次句由人及物,写武侯祠中的景物。“松柏参天”,既是即日所见之景,又起着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的作用。松柏参天耸立,使人容易联想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而松柏的经冬历寒,万古长青,又容易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名垂千古。这是充满着诗人激情的诗句。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三、四两句紧扣次句抒发感情。面对着参天的松柏,诗人不仅想起了当时全国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国家局势,想起了自己衰年多病万里作客的生涯,感到在这烈日炎炎的季节,唯有这武侯祠前阴森的松柏,才能使人凉爽舒适,扫除一切苦闷忧愁。两句以松柏象征诸葛亮,对物怀人,托物寓意,抒发诗人不可抑止的悠悠怀念之情。

感怀诗的特点,大都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来表现作者的观点。这类诗,一般都密切联系现实政治来抒发感慨,所以针对性很强。这首诗的中心写武侯祠,但写武侯祠仅开头一句,其余三句都围绕写祠中松柏,实际上仍是写人。由松柏的参天耸立,想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由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想到只有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才能帮助人民解除痛苦,帮助国家平定叛乱。全诗通过象征、比喻、夸张、形容等手法,描绘出松柏巨大的形象,和它在“干戈遍地”之时、“云日如火”之中所给予人的感觉,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其四、其六、其七、其九、)》” 的相关文章

魏野《寻隐者不遇》7个月前 (10-06)
子兰·《襄阳曲》7个月前 (10-06)
白居易《魏王堤》7个月前 (10-06)
李涉《润州听暮角》7个月前 (10-06)
杜牧《读韩杜集》7个月前 (10-06)
李华《春行寄兴》7个月前 (10-06)
韩愈《题楚昭王庙》7个月前 (10-06)
无名氏《送别诗》7个月前 (10-06)
李约《观祈雨》7个月前 (10-06)
杜甫《八阵图》7个月前 (10-06)
杜甫《赠李白》7个月前 (10-06)
吴隐之《酌贪泉诗》7个月前 (10-06)
钱珝《未展芭蕉》7个月前 (10-06)
王安石《夜直》7个月前 (10-06)
张籍《赠王建》7个月前 (10-06)
张籍《秋思》7个月前 (10-06)
韩氏《题红叶》7个月前 (10-06)
来鹄《云》7个月前 (10-06)
施肩吾《幼女词》7个月前 (10-06)
窦牟《奉诚园闻笛》7个月前 (10-06)
戴复古《怀家三首》7个月前 (10-07)
何景明《竹枝词》7个月前 (10-07)
汤显祖《冯头滩》7个月前 (10-07)
许浑《紫藤》7个月前 (10-07)
高蟾《金陵晚望》7个月前 (10-07)
郑谷《席上贻歌者》7个月前 (10-07)
唐彦谦《小院》7个月前 (10-07)
杜牧《兰溪》7个月前 (10-07)
张籍《泾州塞》7个月前 (10-07)
许浑《塞下曲》7个月前 (10-07)
杜牧《金谷园》7个月前 (10-07)
杨敬之《赠项斯》7个月前 (10-07)
杜牧《题齐安城楼》7个月前 (10-07)
郭震《米囊花》7个月前 (10-07)
李端《拜新月》7个月前 (10-07)
刘方平《春雪》7个月前 (10-07)
皇甫冉《送王司直》7个月前 (10-07)
徐兰《出居庸关》7个月前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