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夫为是学者,非教士子美食逸居,从事词藻,倖觊(xing ji杏纪)名第,盖将使之脩(修)身也。身脩,然后人伦明,小民亲,而人道立。故学在天下不可一日废。

作为学校,并不是教学生吃得香美,住得舒服,写作华而不实的文章,希望能侥幸获取科第,而是要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品行...

学校不立,教法不行,人莫知何人可师,道莫知何道可学。耳何以为正声? 目何以为正色?口何以为正言?身何以为正行?

学校不能够得到建立,教育之法不能得到施行,不知道什么人可以作为老师得以效仿,不知道什么学说是正确的可以学习。那么把什么当作纯正的声音来倾听?把什么当作纯正的颜色来观察?把什么当作正确的言论来传播? 把什么当作正确的行为来效仿?...

世治,则庠序之教行,有法以率之,不率教者有至于移屏不齿,又礼义廉让之风所渐陶,父兄朋友之义所劝督,故人莫不强于进学。

社会太平,那么学校的教育能够得到施行,人们都有法则得以遵循,那些不守法则的人通过受教育达到除弃恶习的目的,而且受到礼义廉让风尚的逐渐熏陶,受到父兄朋友之间善良的规劝监督。因此一个人要想取得进步没有比学习更好的办法了。...

功之未就者, 天也。志之自立者, 人也。

伟大的事业未能成功,那是由于时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远大的志向能不能建立, 那完全取决于人自己。...

人穷不可失志。

人在穷困时也不可丧失远大的志向。...

学者志正而不息, 则熟于天理, 虽有未知, 闻言即喻, 不待广譬也。逊志而敏求,则言易相入,但微言告之而无不尽善。

求学的人志向纯正而又为之努力不息, 则是懂得遵循天然的道理行事。 这样, 学习中虽有不知之处, 听到指点也就会立即明白, 不需要用广泛地比喻加以引导。 立志谦逊而又努力好学, 则教授容易入脑入心; 只要把深刻的含义用精微的言词告诉他, 他就没有不能够完美...

人须知圣人是我做得。不能作圣,不敢作圣,皆无志也。

人必须懂得自己也可以成为品格高尚、 智慧高超的圣人。 不去向圣人的方向努力, 甚至不敢想做一个圣人, 都是没有远大志向的表现。...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 以不倦而日新。

志向一旦确立,发奋学习、认真思考的劲头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才识一天比一天增长, 智慧越来越充盛, 而成功正在于才智富有; 志向确立不变, 精神就会集中到努力追求的志向上来, 而做到全力以赴、 孜孜不倦,也就会一天天取得新的进步。...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学校,是用来培养读书人的地方。但是古时的帝王们的用意并不仅仅在这方面,他们一定要让那些能够治理天下的人才都出自学校的培养,这之后设置学校的目的才算是完备。...

人须各务一职业,第一品格是读书,第一本等是务农。

人必须各自从事一项职业,最高的等级是读书,最根本的事情是务农。...

心无日月之明, 志无雷霆之奋, 不可与言学。

人的内心没有日月般的光明,志气不能如雷霆般的迅猛激发,就不要与他谈论学习。...

三代所以盛者,学校兴,师道立,而心学正,教明于天下也。

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在于,兴建学校,确立师道,而良知之学端正,教育的宗旨天下人都很明白。...

凡人之饮食起居动作小事,至于修身为天下国家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任何人从饮食起居琐碎小事,到修养身心去为天下国家所做的大事,都是由学习而产生并且一刻也离不开教育。...

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

如果不兴办教育,不传播学问,那么即使不希望人材变坏他自己也要变坏。...

学者,心之白日也。不知好学,即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亦皆有蔽也,况于他好乎?做到老,学到老,此心自光明正大,过人远矣。

学习,心里就像有个太阳一样明亮。如果不懂得爱好学习,即使喜欢仁爱喜欢交好,喜欢诚实喜欢正直,喜欢勇敢喜欢刚强,也都有所蒙蔽,何况喜爱别的东西呢?做到老,学到老,内心自然光明正大,一定会远远超过他人的。...

学则智,不学则愚。

学习就会变得聪明,不学就会变得愚蠢。...

古者,国之政事,未有不成于学者也。

古时候,治理国家的大事,没有不是依靠教育而成功的。...

进锐(駾) 退速, 只是心志不凝定。

进步快退步也快, 是由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志不真则心不热, 心不热则功不紧, 故多睡之人无远图, 立志之子多苦想。

立志不真诚坚决, 心中就没有热情; 心中没有热情, 就不会加紧用功。 所以嗜睡的人没有远大的志向, 具有远大志向的人总是刻苦用功。...

人有好善的念, 是天生秉彝之偶动, 不可谓之志; 日夜专向一事用力, 终身不倦者, 乃是志。

人存有美好的目的和念头,往往是偶然触动了其遵循常理、追求进步的天性的表现, 不能看作是志向所致。 只有白天黑夜专心致志于一件事, 刻苦用功, 并且终身孜孜不倦, 才算是具有坚定的志向。...

学者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

求学者只谈如何虚心好学, 不如先谈如何树立坚定的志向。...

所志者远,则近者不足为;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计。

志向高远, 就不会追逐眼前的利益; 见识广大, 就不会计较小的得失。...

志乎正,不正不敢志焉;志之久,则所志无非正矣。习乎善,不善不敢习焉;习之久,则所习无非善矣。

立志于正确的方面, 不正确的决不去追求; 如此长久地坚持下去, 那么其所追求的志向无不纯正高尚。 学习好的言行, 不好的决不去学习, 如此长久地坚持下去, 那么其一言一行无不善良美好。...

书生老去雄图在, 不信江湖有弃才。

读书人年龄虽老而雄心壮志仍在, 不相信四海之内有被永久遗弃的贤才。...

学以立志为根源。 盖树必有根, 其茂参云; 水必有源, 其流到海。 志乃人之根源也。 夫天生蒸 (烝) 民, 聪明才力, 世多兼之。惟志有不立,则此心便为富贵功利

学习应把树立远大的志向作为根本。树木必须有粗壮的根须,才能繁茂参天; 江河必须有不息的源头, 才能奔流到海。 立志乃是人们事业成功的根源。 上天生下民众, 使他们的才智能力, 大都一身兼而有之。 只是有的人不能树立远大的志向, 致使其内心被功名富贵利禄...

先古圣贤,无不由学……人生而不知学,学而不求师,其可乎哉?

远古时的圣贤之人,没有那一位不是从求学开始的……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却不知道求学,学习却不求助于老师,这怎么可以呢?...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渊博学识, 都是由志气促成的; 没有志气的人, 什么事也做不成。...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应当像天体运行一样, 努力向上, 永不懈...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人才是从事政治的根本,而学校更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

有万顷良田,不如有点微薄的技艺在身上。...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学习知识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以后还生怕忘掉它。...

夫唯贤者学于圣人, 圣人亦相因而学也。 孔子因于文武, 文武因于成汤, 成汤因于夏后, 夏后因于尧舜。 故六籍者, 群圣相因之书也。

不仅是贤才向圣人学习, 圣人也要递相因袭前代圣人而学习的。 孔子因袭周文王、 周武王而学习, 周文王、 周武王因袭成汤而学习, 成汤因袭夏禹而学习, 夏禹因袭尧和舜而学习。 所以说《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经, 是因袭、 继...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 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学习是用来安定情绪、 修养品性和广为积聚美德的。 内心情绪稳定, 在外就会形成美好的行为; 积聚美德于内心, 使名声显扬, 这都是得力于教育的结果。 所以平常人的品性都能够随着教育而得到改变, 美德不断积累, 就会形成好的习惯与品性。...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

君子懂得学识不全面、 不纯粹是不能够赞美的, 因此阐说问题要条分缕析, 以弄清前后之间的联系; 学习时要认真思考, 以达到融会贯通; 要选择良师与他相处, 以便于随时请教; 要排除有害的学习因素, 以培养有益的学识。 使眼睛对于不正确的不去看,使耳朵对于不正...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人的心灵就像一棵良好的幼苗,要靠精心的培养才能成长起来。幼苗要靠泉水来灌溉,心灵要靠义理来教育。一天不读书,胸中就会失去美好的理想。一月不读书,听觉和视觉都好像失去了聪敏。...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读书可以得到好运,不读书只好去求助他人。...

教育人材,为根本计。

教育、培养人材,是根本的方针。...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 辩, 则必为诞。 人有师有法而知, 则速通; 勇, 则速威; 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

人不经受老师的教育, 也不学习法度, 如果他很聪明, 就会沦为强盗; 如果他很勇敢, 就会成为寇贼; 如果很有才能, 就会犯上作乱; 如果观察问题细致, 就会生发奇谈怪论; 如果能说会道, 就会出言荒诞诡辩。 人经受老师的教育, 努力学习法度而又很聪明,就会很快声...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有弗学, 学之,弗能, 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 弗

广泛地学习, 详细地请教, 认真地思考, 明确地辨别, 坚定地身体力行。有没学过的,就去学习;学不会,不能放弃不学。有不懂的, 就去请教; 请教弄不明白的, 不能放弃请教。 有没思考的,就去思考:思考未能领悟的,不能放弃思考。有没辨别的,就加以辨别;辨别不清的,...

仁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按照仁义的途径行走,顺着《诗经》、《尚书》的源流畅游,不迷失途径, 不断绝源流, 如此结束我的一生罢了。...

治莫重于教,教莫先于养蒙。

治理国家没有比教育更重要的了,而教育必然要先从启蒙开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书本就像老朋友一样多情,无论是我忧愁还是欢乐时,它都从早到晚地陪伴着我。...

既明其理,尤详其事,君子之所以耄(mao茂)而好学,有余善以及天下后世也。

既明白其中的道理,尤其知悉其中的奥妙,这就是那些有才德的人虽年老却仍然好学,把余热贡献给世间和后代的原因。...

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你应当成为品行高尚的儒者, 不应成为品行低劣的儒者。...

为治所至,必以兴学校、明教化为先。

为了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必须把兴办学校,教育人民放在首位。...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无法者, 人之大殃也。 人无师法, 则隆性也; 有师法,则隆积也。

得到老师的教育, 努力学习法度, 人就会获取巨大的精神财富;得不到老师的教育,不去学习法度,人就会遭受深重的灾难。人没有老师的教育, 又不学习法度,就会放任自己的恶性; 有老师教育, 又努力学习法度,就会不断积聚好的品德和才能。...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

凡是知识学说,符合事理, 对人有利的,就照着去做; 不合乎事理, 对人无益的,就舍弃它。...

谓门人曰:“汝等于书不见意趣,如何好;不好,如何得?某平生无过人处,只好看书。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夜读不能罢,每先息烛,始释卷就寝

(颜元) 对他的弟子们说: “你们对于读书不知道去了解它的思想和旨趣,这怎么能喜欢读书呢? 不喜欢读书,怎么能有所收获呢? 我平时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喜欢看书。不读书就不能消除我的忧愁和愤怒,不读书就不能振奋我的精神。在深夜读书时不知休息,每次都是...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

知道不正确也不相信它却还去实行, 比不知道正确与否的还更加无知。...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gou够)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高明的木匠不因为徒工的笨拙而改换或废弃做工时用的墨线,善射箭的人不因为学射者的笨拙而变更张弓的限度。君子教人就像射手教人射箭一样,拉满弓而不放箭,作出跃跃欲射的姿态; 立下一个难易适中的学习准则,使学者都能从而学之。...

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又各以所能授弟子, 原 (源) 远而末益分。

我常常认为孔子的学说宏大而广博, 他的弟子也不能全部观览而详尽认识;所以学习它也只能得到靠近孔子学说本意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掌握其真谛。 以后孔子的弟子离散分别居住在各诸侯国, 又各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传授弟子, 这样一来, 源远而末流更加分离了。...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欲望最强烈时能够坚决摈弃,怒气最旺盛时能够及时止住,这都是经过学习得到帮助的结果。...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 本志乎古道者也。

韩愈我之所以研究古文, 哪里仅仅在于选取与今天不一样的断句加以阐释啊? 思想古人而不可能以相见, 只好通过古文学习古人的治世之道; 而学习古道则要搞通古文的精微辞义。搞通辞义的目的, 原本是在于学习古人的治世之道。...

闻而不疑则传言之,见而不殆则学行之,中人之德也。

听到什么而不加怀疑就去传说它, 见到什么也不考虑是否危险就去学着做, 这是平常人的德性。...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像水一样清淡的是我的朋友,像竹子一样虚心的是我的老师。...

入学者诚能去其不诚不敬,不患不至古人。

前来求学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去除自己的不诚实、不恭敬的毛病,那么就不必忧虑比不上古人了。...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 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 辞皆不同, 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

有来询问的, 我不敢不诚实回答。 如果有人问: 作文章应当以谁为老师? 我一定谨慎地回答: 应当学习古代圣贤。 又问: 古代圣贤的著作虽都保存着, 但他们作文的文体却不相同, 应当学习谁呢?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 学习文章的内容含义, 不学习其文体。 又问: 应当...

开卷读书时, 整冠肃容, 平心定气。 诂训章句, 苟能从容勿迫而讽咏之, 其理当自有彰彰者。 纵有滞碍, 此心未光未明, 犹有所滞而然耳。 姑舍之以俟他日可也

开卷读书时, 要整齐衣冠, 严肃表情, 平心静气。 阐释章节句子时, 假如能从容不迫地诵读、 体会, 其中的含义、 道理自会明白。纵然有不通之处, 也是因为自己的学力不足, 使内心还未明了, 还有所阻碍而造成的这样。 姑且把它搁置一边, 待以后再钻研, 不必苦苦...

择天下德义可尊者,立为太学之师;又拔天下英尤奇特之士,萃于太学之中,教以明礼达用、修己治人之术。迨(dai待)其学成,而布之天下,以广其教泽,庶乎大道日明

挑选天下在道德品质上最受人尊敬的人,去做国学的教师;再选拔天下特别出众的人,聚集在国学中,把通晓礼义、通达用事、修养自己、治理百姓的方法教给他们。等到他们学有成就,就让他们分布到各处去,来发扬光大教化的润泽。这样或许可以使圣王之道日渐明亮,圣人之...

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 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

作为君主和父亲,要仔细观察下臣和子女的德性,对德性好的就加以培养教育劝勉引导,不要让其接近丑恶的东西; 对德性不好的就加以辅导约束,使之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

学问之道, 不在于多言, 但默坐澄心体认, 天理若见, 虽一毫私欲之发, 亦自退听矣。 久久用力于此, 庶几渐明, 讲学始有力也。

做学问的方法, 不在于夸夸其谈, 只要求你坐下来静心体会认识; 一旦发现真理, 即便极小的私欲生出, 也会自行消退。 长时间在这方面下功夫, 渐渐会明辨是非, 学习才有效果。...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而中等水平以下的人,是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的。...

夫治气养心之术: 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 智虑潜深,则一之以易谅; 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 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卑摄(慑)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容(庸)

大凡治气养心的方法有: 对气盛偏激的人,就要致力加以调理使之柔和; 对思想深沉而多虑的人,就要培养他坦率忠直使之思想专一而少疑; 对勇敢坚强而果断的人,就要用正道的方法加以辅助; 对口才敏捷而易急躁的人,就要培养他安定的心理,使之安静温和; 对卑下畏缩而...

愈之所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 好其道焉尔。

韩愈我只所以立志研究古文, 不仅仅因为它的文辞好,还在于我喜欢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教育也有多种方法。我不屑教诲他,使他自己反省觉悟,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yi义)者。

君子针对不同对象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有五种: 有的需要用及时雨化育万物的方法; 有的侧重教育其养成优良的品德; 有的侧重培养其某一方面特殊的才能; 有的仅可就其问而答之; 有的要用自身的品德和学问去影响他们,使他们通过自修得到成功。...

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 梏其性而亡之。 然学之道, 必先明诸心, 知所往, 然后力行以求至。

聪明的人约束他的情欲使之合乎正道,同时努力端正思想,修养品性。 愚蠢的人则不知道加以抑制: 放纵他的情欲以至于乖戾邪恶,束缚他的善良本性甚至于丧失掉。如此说来,治学之道,必须首先使内心明白,知道奋斗的方向,然后努力实践来求得实现。...

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天下有多少人去学习杜甫, 谁只是学得杜诗的皮毛, 谁却学得杜诗的风格?...

必以身任道,静存动察,敬义夹持,知行并进,始可言学,不然则不诚无物,虽勤无益也。

学者必须以担当道义为己任。静则存心养性,动则检点行为;敬学与取义兼顾,增知与躬行并进。如此才可谈得上学习。 不这样,学习就没有诚心,缺少实际内容,虽然勤奋努力也毫无用处。...

志道、 据德、 依仁, 学者之大端。

立志于追求道义、 掌握伦理道德和依从仁爱学说行事, 这是学者应注意的最重要的方面。...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过于严厉,要考虑其能够接受。用良好的品德教育人,不能要求过高,应当使其可以遵行。...

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古人有这样的话说: 与有才识的人交谈一夜, 收益胜过读十年书。...

静而敬,以涵养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动而敬,以省察喜怒哀乐中节之和。此为学之切要也。

静处时要敬肃反省,以加强控制喜怒哀乐、冷静处事的修养;行动时要敬肃反省, 以检查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否合乎法度。这是学习最应注重的。...

《大学》言明明德之序,先于致知;孟子言诚身之道,在于明善。今善之未明,知之未至,而循诵习传,阴储密积,廑(勤)身以从事, 喻诸登山而陷谷, 愈入而愈深,

四书之一的 《大学》说明完善德性的次序, 首先在于获得知识; 孟子讲使自己忠诚的修身方法, 在于明白人的本性善良, 人人都有从善的可能。现在性善的道理还未搞明白,知识尚未获得,而就顺从传言, 埋头记忆, 不加考辨; 虽然学习勤劳刻苦, 却就像登山而陷入山谷,...

勿忘,最是学者日用切要工夫。人所以心与理背驰者,正缘忘于有所事耳。诚能时时刻刻不忘于操存省察等事,即心常存,而天理不忘矣。

一言一行不忘记合乎道义法度,是学者平日最应在这方面努力下功夫的。一个人之所以思想与正理背道而驰, 正是因为他在做事时忘记了正理。 真正能时时刻刻不忘记坚持志向、 操守, 并注意自我检查、反省等,使内心经常存在加强志行修养的念头,正理就不会忘记了。...

学者欲得正,必以颜子为准的。

求学的人要想德行纯正,必须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为榜样。...

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 如轻浮则矫之以严重,褊 (bian扁) 急则矫之以宽宏,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随其性之所偏,而约之使归于正,

学习贵在改变优化生理、心理等素质,难道是为了搜寻一些好章句、求取利禄吗? 如果轻浮就要用谨严持重来纠正它,心胸狭隘、性情急躁就要用宽宏大度来纠正它,残暴凶狠就要用温和厚道来纠正它,迂腐迟缓就要用灵敏迅速来纠正它。根据自身素质的偏差,对其进行约束使...

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

学习不崇尚广博, 只崇尚态度端正罢了; 态度端正了自然就会广博。讲话不崇尚好听,而崇尚论述得当罢了;论述得当自然就会好听。...

研精方启于愤悱(fei诽),用当各施于轮桷(jue决)。

对学生研究得精细才能启发得当,如同要根据木料的特点看其适合做圆的轮子还是方形的椽子一样。...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教学的方法要依据人的本性,通过磨炼、顺服、引导、改变的过程,使之走向正道。...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对人本性的评定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在于其善良罢了;中等的,则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导而分别成为上等和下等;下等的,在于其性恶罢了。...

教人不尽其材,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教育学生不能针对其现有的水平,学生尚未领会,又教新的内容,学生尚未明白,又告诉新的道理,白白地使学生头脑中产生这众多繁琐的项目,不针对学生现有水平,不考虑学生是否领会,不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由衷地诚服,都是教育方法上的迷乱之处。教育人是非常难的...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 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工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

我们的明智,只是分别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来教育,今天学生天赋的道德水平这样,就根据今天所具有的程度,加以扩充发展; 明天学生天赋的道德水准又有扩展和提高,便根据明天所具有的程度,加以扩充发展;这样才是精心一意从教的功夫。和别人讨论学术问题,也要根...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乃幼而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惟圣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无大小,莫不处

教育人的人一定要知道进入做学问较高境界的难易所在,知道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应当知道谁可以先传授哪些内容,谁如果后传授哪些内容就会厌倦。如果打扫卫生,接待客人这类童蒙幼儿所能做的事情,等孩子长大后再教他,他必然要感到厌倦而不认真。只有圣人的一生合精...

道之不明, 天下虽有美材厚德, 而不能以自成自达, 困于闻见之支离, 穷年卒岁而无所至止。

如果读书修身的道理不明白, 尽管天下有着才智聪慧、 品德高尚的贤人, 而你却不能自然形成和达到。 整日束缚在一些支离破碎的狭隘见闻中, 即使一年到头读书, 也漫无头绪, 摸不着边际。...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lie猎)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

人的天资、禀赋各不相同,施以教育不可以不按次序、逾越等级。中等智力以下的人,即使与他说有关性命的大事他也不会懂得,也要慢慢地像加工玉器那样精心细致地培养教育他们。...

学者所至,自有浅深,如草木之有大小,其类固有别矣。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

人的学术水平所达到的程度,自然有浅有深,如同草木的生长有大有小一样。这两类事物固然有区别,但道理一样。如果不研究其学术水平的高低,不问其对有关知识是生疏还是熟悉,而都用一些深奥难懂的道理硬告诉他们,则是欺骗他们罢了。...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

好的医生治病,根据病人脉膊的虚实强弱和内外体气的寒热情况,而考虑用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并加以适当的调理和补养排泄,关键在于去除病痛而已。从来就没有一种固定的药方,可以不问病的情况怎样,而一定要使所有病人都能服用它。君子修养身心的学问,又凭什么与之不...

有道者, 好学而自有得, 大事到手之人也。此事虽大, 而路径万千,有顿入者,有渐入者。渐者虽迂远费力,犹可望以深造;若北行而南其辙,入海而上太行,则何益

一个人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加之勤奋好学, 自然有所得益, 是会很快成就大事业的人。 一项事业虽然宏大, 但通向成功的途径很多。 有的人能立即步入正确的途径, 有的人需要摸索前进。 后者虽然走了弯路浪费了精力, 但这种人仍然可以加以培养造就。 倘若有一...

诚得其师,则传授之间自有本末先后,不使学者丛然杂然,费其目力,耗其精神,而无所至止也。

果真能得到那种好的教师,那么他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然有本末主次、先后顺序之分,不让学生有繁杂之感,白白耗费视力和精神,而没有达到什么目的。...

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

学习的人应当循序渐进,不能厌倦细微的问题而去追求带根本性的大道理。...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依据各人的个性特点施行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各自的才能和专长,而共同具备良好的品质。...

以激而发者, 必以无激而废, 此不自涵养中来, 算不得有根本底学者。

因受到激励而奋发有为的人,必然因失去激励而无所作为。这种人即便有所成就, 但是由于内在动力不是从自我修养中来, 仍算不上彻底的学者。...

有志者自然来共学,无志者虽与之谈何益?

对于有志向的人, 自然应当与他共同学习; 对于没有志向的人, 即使与他交谈又有什么收益呢?...

学行之邪正,判之义利而已。有辩而淫者曰:“义,利也。”利乃所以为义也, 则学术乱矣。

检验一个人的学问品行是否端正, 从他对义与利的看法就可以判别出来。 有迷惑人心的人诡辩说: “义就是利。”如果把利看作为义, 那么学术研究就混乱不堪了。...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图快,不要看重蝇头小利。只图快而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达不到目的: 只看重小的利益,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

吾尝见胸有万卷,笔下如流,而实于其身不得几字受用者,则学其可不择术哉!

我曾经见到读书很多, 写作流畅的人, 而实际对于他自身却没有几个字可以受用。 如此说来, 学习难道不应该选择方法吗?...

读书贵知要, 只颜子四勿: 心不绝想, 口不绝念, 守之勿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 泛观天下之书而不知用力处, 虽多亦奚以为?

读书贵在懂得掌握要点, 只要做到像孔子弟子颜回提出的那样: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并且心中不停地想着它, 口中不停地念着它; 守住它而不失去, 遵循它而不违背, 还怎么会有差错呢? 即便广泛阅读天下的书, 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用功, 读的书...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 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 若一味敛束清苦, 是有秋杀无春生, 何以发育万物?

学者既要有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的思想, 又要有风流潇洒的雅趣。 倘若一味谨小慎微、 清寒刻苦, 就是只有秋天的肃杀而无春天的生意了, 怎能使万物健康地生长?...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i治)遐必自弥(迩)。

如果要上升到高处就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要行至远方就一定要从近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