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孝道蒙学辩学名言名句》

    收录163464

起死回生

鲁 ① 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 ② 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 ③ 能治偏枯 ④ ,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 ①鲁:春秋时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建都曲阜。②起:起死回生。③固:本来。④偏枯:偏瘫。 【译...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①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 ②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 ③ 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④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

举夔一足

凡闻言必熟论 ①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 ② 夔 ③ 一足,信 ④ 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 ⑤ 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⑥ 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⑦ 。重黎又欲益 ⑧ 求人,舜曰:‘夫...

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欲伐 ① 胡 ②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 ③ 之,曰:“胡,兄弟之国 ④ 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韩非子·说难》) 【注释】...

所答应所问

凡对问者,有因 ① 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 ② ,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 ③ 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因:根据。②卑狭:卑下、狭隘。③遇:对待。 【译文】 凡是回答问题,要根据问题的大小缓急而...

窃饼与窃邑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今有一人于此,羊牛刍豢 ① ,雍人 ② 但 ③ 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 ④ 食也,见人之生 ⑤ 饼,则还然窃 ⑥ 之,曰:‘舍余 ⑦ 食。’不知甘肥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鲁阳文君曰:“有窃疾也。”子墨子曰:“楚四竟之田,旷芜而不可胜辟 ⑧ ,虚 ⑨...

类推的或然性

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虽然是同类的事物,也不是必然地可以推知。 【评说】 按照现在逻辑学的说法:类推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即使同类相推,其结论也不是必然正确可靠,而是具有或然性。也就是说,从一个事物具有某种性...

鉴表及里

夫辞者,意之表 ① 也。鉴 ② 其表而弃 ③ 其意,悖。(《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表:外,与“里”相对。②鉴:辨别、识别。③弃:背弃。 【译文】 “言”是表达“意”的。如果只取其言而背弃其意,这是大错。 【评说】 言辞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的,它是思...

不伦不类

敦厚恭祗,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拙而不伦。(《韩非子·难言》) 【译文】 敦、厚、恭、祗、鲠、固、慎、完,都是些孤立抽象的字,如果把它们生硬地排列在一起,则是拙笨的不伦不类。 【评说】 判断是由语词组成的,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其表现形式是语句,而没有断定的...

由“形”定“名”

不知其名,复 ① 修 ② 其形。(《韩非子·扬权》) 【注释】 ①复:再。②修:修正。 【译文】 在不知物名的情况下,应当先来考察物体的原来形状、情况。 【评说】 如果名称混乱、概念不清,我们就要考察事物本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形成正确的名,也就是由“形”而...

以所见知所不见

有道之士 ① ,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 ② 堂下之阴 ③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④ 也;尝一脔 ⑤ 肉,而知一镬 ⑥ 之味,一鼎 ⑦ 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①有道之士:懂道理的人。②审:观察。...

帝杀黑龙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 ① ,日者曰:“帝 ② 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 ③ 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 ④ 杀青龙...

二难推理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 ① ,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 ② ,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子...

“羁”何谓也

问者曰:“子知羁 ① 乎?”应之曰:“羁何谓也?”彼曰:“羁旅。”则知之。若不问“羁何谓”,径应以“弗知”,则过 ② 。(《经说下》) 【注释】 ①羁:马笼头,也指在外作客的人(“羁旅”)。②过:过错。 【译文】 问话的人说:“你知道羁吗?”听话的问:“你说的‘羁...

言不欺心

非辞无以相期 ① ,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谓 ② 也。言不欺 ③ 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吕氏春秋·淫辞》) 【注释】 ①期:期会、交际。②谓:意图、意向。③欺:欺骗、违背。 【译文】 虽然没有言辞就无法互相交往,但是只听信言辞则会发生混...

同中辨异

狂者 ① 东走,逐者 ② 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狂者:即疯子。②逐者:追赶的人。 【译文】 疯子往东跑,追疯子的人也往东跑,往东跑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往东跑的目的就不同了。所以...

见端以知末

见微 ① 以知萌 ② ,见端 ③ 以知末 ④ 。《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微:隐蔽、微...

言意不离

言意 ① 相离 ② ,凶 ③ 也。《吕氏春秋·离谓》 【注释】 ①言意:言语和思想。②离:背离。③凶:凶险、不利。 【译文】 言语与思想相分离,是凶险的。 【评说】 言与意的关系,属于语言与思维间的关系。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本是人类沟通思想的桥梁,言语和...

察己知人

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审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审察今天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评说】 以古与今、人与我的同一性为前提,...

讲究修辞

捴 ① 微说约 ② ,径省 ③ 而不饰 ④ ,则见以为刿 ⑤ 而不辩。(《韩非子·难言》) 【注释】 ①捴(zǒng):同“总”,都,皆。②约:简要。③径省:简略。④饰:修饰文辞。⑤刿(guì):刺伤,攻击。 【译文】 如果总是很少进行论证,粗略而作不修辞地进行表达,那就会被...

听言察善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 ① 大焉。(《吕氏春秋·听言》) 【注释】 ①莫:没有什么。 【译文】 听别人的话不能不进行观察与分析,否则就会善恶不分。没有比善恶不分更大的乱子了。 【评说】 “听言不可不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命题...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 ① 者,谒 ② 者操 ③ 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④ 。中射之士使人说 ⑤ 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

虚言无用

多言繁称 ① ,连类比物 ② ,则见以为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注释】 ①多言繁称: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②连类比物:“连”即连缀。连缀同类的事物,进行了类比。 【译文】 不必要地引述一大堆繁杂的浮词、称谓进行类比,便是虚张声势而无一点实际...

悖论

以言 ① 为尽 ② 誖 ③ ,誖。说在其言。(《经下》) 【注释】 ①言:言论、论断。②尽:都、全部。③誖:通“悖”,悖理、谬误。 【译文】 认为所有的论断都是错误的,这个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认识也是一个论断。 【评说】 说话者提出“一切论断都是错误的...

学有益

以学为无益 ① 也教,悖。(《经说下》) 【注释】 ①无益:没有好处。 【译文】 认为学习是没有益处,却又教别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评说】 取消“学”,必然同时取消“教”。“教”别人接受“学无益”的观点,必然陷入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察类

智不类越 ① ,而不智 ② 不类 ③ 其国,不察其类者也。(《韩非子·孤愤》) 【注释】 ①越:古国名。②智:知道。③类:相似。 【译文】 知道自己的国家与越国不同,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也不像是国家了,这就是不明察事物的类似性。 【评说】 虽然了解自己的国家与越...

充足理由原则

无 ① 故从 ② 有故。(《非儒》) 【注释】 ①无:没有。②从:听从,服从。 【译文】 没有理由和根据的论点服从有理由和根据的论点。 【评说】 “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这既符合人的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又符合逻辑论证的原则。论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在于论...

“不许批评”之悖论

非诽,非己之诽也。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经说下》) 【译文】 反对批评,也就是同时反对你自己的这个批评。如果你不反对批评,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如果不应该反对批评,这就意味着不要反对批评。 【评说】 这句话所使用的不同汉字只有八个,...

譬式反驳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 ① 也,是犹 ② 无鱼而为鱼罟 ③ 也。(《公孟》) 【注释】 ①客礼:招待宾客的礼节。②犹:好像。③鱼罟(gǔ):渔网。 【译文】 认为没有鬼还要学祭祀之礼,就如同没有客而学待客之礼,没有鱼而下渔网一样。 【评说】 这是墨子运...

通意后对

通 ① 意后对,说在不知其谁谓也。(《经下》) 【注释】 ①通:知晓。 【译文】 弄通对方的意思,然后再做回答。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不知对方究竟在说什么。 【评说】 “通意后对”体现了同一律对言语沟通必须围绕一个确定的话题来进行的逻辑要求。客观世界的多样...

反驳论据

止:彼 ① 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经说下》) 【注释】 ①彼:对方。 【译文】 所谓“止”:对方认为此事是这样,就说这类事都是如此;我认为此事不是这样,就怀疑这类事都是如此。 【评说】 “止”是墨家进行反驳的一种推理方式。...

理性思维

闻,耳之聪 ① 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 ② 之察 ③ 也。言,口之利 ④ 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经上》) 【注释】 ①聪:听觉。②心: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③察:了解、辨析。④利:会说话。 【译文】 能听,是由于耳朵的听觉功能。而依据我们所...

百门可入

子墨子有疾。跌鼻 ① 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 ② ,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鬼神何遽 ③ 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

在理与不在理

论诽,诽之可不可,以理之可非,虽多诽,其诽是也;其理不可非,虽少诽,非也。今也谓多诽者不可,是犹以长论短 ① 。(《经说下》) 【注释】 ①以长论短:看到它是长的,就可以说它应该变短。 【译文】 关于批评,判定该不该批评,要根据被批评的观点、论题是否有道理才...

不该反对批评

非诽者悖,说在弗非 ① 。(《经下》) 【注释】 ①弗非:即不谴责、不批评。 【译文】 反对批评是错误的,因为“不应批评别人”本身是错误的。 【评说】 这里指出了一个悖论。墨家认为,“凡批评别人都是错误的”(“非诽”)这句话本身也是错误的(“悖”),因为这个...

有理不在人多

诽 ① 之可否,不以众寡,说在可非。(《经下》) 【注释】 ①诽:泛指批评、异议、诘难、反驳等。 【译文】 批评得对不对,不在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正确。 【评说】 一种观点能否成立,与有多少人支持或反对这种观点无关。假如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纵然有无数人反对...

“义”与“不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 ① 人犬豕鸡豚 ②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 ③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④ 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

譬式推论

辟 ① 也者,举 ② 他物而以明之也。(《小...

类推的方法

以类 ① 取 ② ,以类予 ③ 。(《小...

类比的根据

异类不吡 ① ,说在量 ② 。(《经下》) 【注释】 ①吡:通“比”,比较。②量:衡量。 【译文】 物不同类不可比较,原因在于衡量标准的不同。 【评说】 这里涉及的是类比推理的根据问题。进行类比推理,要注意两个对象是否同类,因为同类对象之间总是比异类对象之间...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① 也。(《韩非子·五蠹》) 【注释】 ①立:成立。 【译文】 互不相容的事情,是不能并存的。 【评说】 凡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事物,不可能同时都成立,这是矛盾律产生的客观基础,所以矛盾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互相否定的思...

答辩五法

诺 ① ,相从 ② ,相去 ③ ,先知 ④ ,是 ⑤ ,可 ⑥ ,五也。正五诺,若人于知,有说。过五诺,若员无直 ⑦ ,无说。用五诺,若自然矣。(《经说上》) 【注释】 ①诺:辩论之对策。②相从:指顺着对方的思路进行应对。③相去:指不管对方的思路,打破对方的思路去谈自己的...

棒打邻家子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君,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君,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 ② 不材 ③ ,故...

“周”与“不周”

乘马,不待 ① 周 ② 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 ③ 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小...

一义多词

同:二名一实,重同也。(《经说上》) 【译文】 两个名称反映同一事物,这两个名称实际是同一个概念。 【评说】 这里阐述的是一义多词的现象。这“二名”就是语言学上的同义词。“二名一实”表明不同的名可指同样的实,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指示同一个事...

“名”是约定的

君、臣、民,通约也。(《经说上》) 【译文】 什么叫“君”,什么叫“臣”,什么叫“民”,这些名词的意义是人们共同约定的。 【评说】 “君”、“臣”、“民”这些名本来并不特指某一个对象,但经过人们的普遍约定之后,便有了固定的所指之实。这里指出了概念的约...

可能判断

且 ① 入井,非入井也。止 ② 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门,非出门也。止且出门,止出门也。且夭,非夭也。(《小...

必要条件推理

小故 ① ,有之 ② 不必然 ③ ,无之必不然。(《经说》) 【注释】 ①小故:小的原因或条件。“故”表示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条件。②之:指某条件。③然:指某结果。 【译文】 小的条件是指,有这个条件存在,不必然产生某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存在,则必然不会产生某个结...

必然判断

必也者,可勿疑。(《经说上》) 【译文】 所谓“必然”,就是断定事物情况毋庸置疑。 【评说】 这里涉及的是逻辑学中的必然判断。必然判断是一种模态判断,它表示人们对事物情况的一种确定无疑的认识,用来说明某种事物情况的发生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负判断

不俱当 ① ,必或不当。(《经说上》) 【注释】 ①当:正确。 【译文】 并非全部都正确,就一定有不正确的。 【评说】 “不俱当”(并非所有的都是正确的)是对“俱当”(所有的都是正确的)的否定。在逻辑学中,前者叫做后者的“负判断”。这个负判断与“或不当”(有...

不必然与可能

子在军,不必 ① 其死生;闻战,亦不必其死生。前也不惧,今也惧。(《经说下》) 【注释】 ①不必:不必然,可能。 【译文】 儿子在军队里,父母不必然知道他的生死;听说军队打仗了,父母也不必然知道儿子的生死。但是未打仗时没有恐惧,现在却有了恐惧。 【评说】 这...

矛盾关系的判断

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 ① 黑人。(《经说》) 【注释】 ①止:禁止、阻止。 【译文】 用“有的人是黑的”、“有的人不是黑的”这种特称的说法反驳“人都是黑的”这种错误的(全称的)说法。 【评说】 从逻辑关系上来看,从“有的人是黑的”这个特称肯定判断...

归谬式类比

推也者,以其 ① 所不取 ② 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 ③ 也。(《小...

察类明故

子 ① 未察 ② 吾言之类 ③ ,未明 ④ 其故也。(《非攻下》) 【注释】 ①子:尊称,即您。②察:察明。③类:类别、分类。④明:知晓、了解。 【译文】 您没有弄清楚我说的某事物应归属的类别,是由于不明白某事物产生的原因、理由、根据。 【评说】 这是墨子在论辩...

充分必要条件推理

大故 ① ,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 【注释】 ①大故:大的原因或条件。 【译文】 大条件是指,有某个条件存在,就必然会产生某个结果,没有某个条件存在,就必然不会产生某个结果。 【评说】 这里说的“大故”就是现代逻辑学中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个条...

狗与犬

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经说下》) 【译文】 对于一只狗来说,既可称之为狗,又可称之为犬,这是相同的。 【评说】 这里通过“狗”和“犬”两个同义词,说明了在语言交流中,一个概念有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特称判断——“或”

或 ① 也者,不尽 ② 也。(《小...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知其数 ① 而知其尽 ② 也,说在明 ③ 者。(《经下》) 【注释】 ①数:多少。②尽:全部。③明:推断。 【译文】 无法知道某类事物究竟有多少,却能够知道这类事物的全体情况,是由于有所推断。 【评说】 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某类对象究竟有多少个体,无法对它们去一...

弟兄必然是兄弟

必:谓台执 ① 者也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经说上》) 【注释】 ①台执:共同抬东西时的抬杠。 【译文】 必然,如同两个在肩膀上合抬一根木条的人的关系(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好比弟兄之间的关系)。如果一方与另一方是兄弟关系,另一方却不...

全称判断——“尽”

尽 ① :莫不然 ② 也。(《经上》) 【注释】 ①尽:全部,表示全称判断。②然:如此、这样。 【译文】 所谓全称,就是指没有不是如此的。 【评说】 这里涉及的是逻辑学中的全称判断。在全称判断中,主词的外延全部包括在谓词的外延之中。这表示主词没有不是谓词所...

概念不是僵化的

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说在建位 ① 。(《经说下》) 【注释】 ①建位:演算进位的方法。 【译文】 一是小于二的数字,但是,一也会大于五,因为在建位为十的时候,一就变为五的二倍了。 【评说】 一少于二,而多于五,是所谓运算建位的结果。这表明由于“一”处于个位与...

直言判断

尺 ① 与尺俱 ② 不尽,端 ③ 与端俱尽,尺与端或尽或不...

遵守“名”的约定性

惟 ① 吾谓 ① ,非名也,则不可,说在仮 ③ 。(《经说下》) 【注释】 ①惟:只有。②谓:说,称呼。③仮:即“反”,相反、违反。 【译文】 只有我一个人这样说(自己随意命名),那就不是正确的名,那是不对的,因为那是违反命名原则的。 【评说】 仅仅根据个人的理解,...

关于矛盾律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 ① 。(《经说上》) 【注释】 ①当:恰当、正确。 【译文】 有人说那是牛,有人说那不是牛,(如果)是针对同一对象的断定,那么这两个判断不能都正确。 【评说】 这里说到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如果对象是狗,而断定其是牛,就...

学习论辩

能谈辩 ① 者谈辩。(《耕柱篇》) 【注释】 ①谈辩:谈话和辩论。 【译文】 能够谈辩的就谈辩。 【评说】 墨子根据弟子的不同特长与能力,把他们分为谈辩、说书和从事三类,加以训练。墨子学说之所以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掌握好谈话辩论的理...

牛和非牛

彼,凡 ① 牛,枢 ② 非牛,两也,无以非也。(《经说上》) 【注释】 ①凡:指一种牛类动物。②枢:指一种虎类动物。 【译文】 作为辩论的对象,野牛是牛,枢不是牛,这是两个不相关的说法,不是相互矛盾的说法。 【评说】 对于不同的事物(如凡和枢),如果说它们一是牛,...

立论的原则

辞 ① 以故生 ② ,以理 ③ 长 ④ ,以类 ⑤ 行 ⑥ 。(《大...

一词多义

故言多方,殊类 ① ,异故 ② ,则不可偏观 ③ 也。(《小...

关于同一律

彼,不可两也。(《经说上》) 【译文】 辩论的对象不能是两个不同的对象。 【评说】 这里说到的是形式逻辑同一律。我们在谈话、论辩的过程中,所用的每一个概念、所下的每一个判断,其含义都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含含糊糊,使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云。否则,就会违反同一...

秦赵之约

空雄 ① 之遇,秦、赵相与约 ② 。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 ③ ,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 ④ ,使人让 ⑤ 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 ⑥ 约也。”...

分清彼此

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于 ① 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 ② ,彼且此也。(《经说下》) 【注释】 ①止于:只是、仅仅。②可:认可、允许。 【译文】 正名,就是要分清彼此。我们能够认可的是“彼仅仅是彼”、“此仅仅是此”,不能够认可的是“彼又等于此”。 【...

概念的分类

名,达 ① 、类 ② 、私 ③ 。(《经说》) 【注释】 ①达:即“达名”,可以用来通指一切物的名称,相当于最大的类概念。②类:即“类名”,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一个类别的名称。③私:即“私名”,指只称谓某一个体的名称。 【译文】 名称可以分为:达名、类名、私名。...

关于排中律

彼,不可 ① 两不可也。(《经上》) 【注释】 ①可:肯定。 【译文】 我们对关于同一个事物的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不能够都不肯定。 【评说】 这里说到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命题不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也就是说,对A与非A这样两个命题不...

名与实缺一不可

二与一亡 ① ,不与一在,偏去 ② ,未 ③ 。有文实 ④ 也,而后谓 ⑤ 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经说下》) 【注释】 ①亡:无、没有。②偏去:偏废。③未:不。④文实:名实。⑤谓:命名,陈述。 【译文】 名实二者只要其中之一没有了,这一个事物就被否定了,因此名实...

谁对谁获胜

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 ① 者,胜也。(《经说下》) 【注释】 ①当:与事实相符合。 【译文】 都没有人获胜,就说明没有辩。辩,就是其中有人说是如此,另有人说不是如此。说得对的人,就是获胜者。 【评说】 双方对于同一个论题有不同的意...

假言判断——“假”

假 ① 者,今不然 ② 也。(《小...

同名不同物

物尽同名。(《经下》) 【译文】 事物都可以同名。 【评说】 这里表达的意思肯定是偏颇,绝对了,但也反映墨家注意到了语词的多义性。“物尽同名”这个说法的合理之处在于,指出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事物。例如,“信”即可指“书信”,也可指...

什么是“辩”

辩 ① ,争彼 ② 也,辩胜,当 ③ 也。(《经上》) 【注释】 ①辩:争辩。《墨经》的逻辑术语,相当于论证、论辩。②彼:论题。③当:适合、恰当、真实。 【译文】 所谓“辩”,就是对于某一说法的证明或反驳。辩论获胜的一方,其说法必然是符合实际的。 【评说】 这是...

论辩的操守

有诸己不非 ① 诸人 ② ,无诸己不求 ③ 诸人。(《小...

名称与表达

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俪 ① 。(《经说上》) 【注释】 ①俪:成双、成对。 【译文】 声音从口出,都有名称在其中,如同人的姓与字(古人的别名)总是连在一起一样。 【评说】 人只要一说话,其中就包含着名称(概念)。概念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不依附于语词的“赤裸裸...

说“且”

且,自前 ① 曰且,自后 ② 曰已,方然 ③ 亦且。(《经说上》) 【注释】 ①自前:指某事发生之前的情形。②自后:指某事发生之后的情形。③方然:表示现在。“然”指存在及其存在状况。 【译文】 自前往后说将要发生的情况,叫“且”;自后往前说已经发生的情况,叫“...

为什么辩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 ① ,审治乱之纪 ② ,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

防止偷换概念

法 ① :取同,观巧传 ② 。(《经说上》) 【注释】 ①法:标准。②巧传:偷换概念。“传”即“转”。 【译文】 所谓标准是:选取同一的根据,注意观察是否偷换了概念。 【评说】 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例子:谁说谎谁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

称谓不可乱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公孙龙子·名实论》) 【译文】 “名”,是“物”的称谓,如果知道这个东西不叫“此”,知道“此”这个名称不仅仅是指这个东西,就不要用“此”这个名来称呼了。如...

辩的原则

摹略 ① 万物之然 ② ,论求群言 ③ 之比 ④ 。(《小...

以辞抒意

以辞 ① 抒意 ② 。(《小...

名形相应是原则

有名以检 ① 形,形以定 ② 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检:检验。②定:规范。 【译文】 有了名,名可以用来检验形,形可以决定名,名可以用来规约事,事又可以用来检验名。 【评说】 这里阐述的是形名相应的原则。尹文子肯定了名、言...

“丑”女美妻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 ① 。以其美也,常谦辞 ② 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 ③ ,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卫有鳏夫 ④ ,时冒 ⑤ 娶之,果 ⑥ 。国色。然后曰:“黄公好谦,故毁其子不姝 ⑦ 美。”于是争礼。亦国色也。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矣...

正其名

正其所实 ① 者,正其名也。(《名实论》) 【注释】 ①实:指具体、实在的事物。 【译文】 名称符合于它所表征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就是所谓的“正其名”。 【评说】 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动作,一种关系,本来只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于世界,并沒有自带什么名字,也并...

以名别物

名称者,别彼此 ① 而检虚实 ② 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 ①别彼此:区别事物。②检虚实:即考察认识与对象是否符合。 【译文】 名称是用来区别不同事物、检查形名关系的。从古到今,...

“牛”不是“马”

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 ① ,羊牛无尾,故曰羊合 ② 牛非马也。(《公孙龙子·通变论》) 【注释】 ①尾:此处指多毛的尾巴。②合:整合、相加。 【译文】 牛和羊都长角,马没有角;而马长有尾巴,牛和羊没有与马一样的尾巴(即多毛的尾巴),所以可以说牛和羊是同类,而...

侮而不斗

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 ① 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 ② ,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

以名举实

以名举 ① 实。(《小...

帝王的伟大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甚 ① 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公孙龙子·名实论》) 【注释】 ①甚: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译文】 伟大啊,古代贤明的帝王!他们认真审查名称与物的关系,然后才去给物命名。伟大啊,古代那些贤明的帝王! 【评说】 这是通过对帝王...

“彼”与“此”

其名正 ① ,则唯 ② 乎其彼此焉。(《公孙龙子·名实论》) 【注释】 ①名正:名与实相符。②唯:加重语气词,表示强调。 【译文】 名称与实际相符,则万物的彼此界限也就分明了。 【评说】 名正就是事物的名和实质相符合,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

白马不是黑马

求 ① 马,黄、黑马皆可致 ②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 ③ 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 ④ 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 ⑤ 矣!(《公孙龙子...

驳“辩无胜”

谓辩无胜 ① ,必不当,说 ② 在辩。(《经下》) 【注释】 ①胜:胜负。②说:理由。 【译文】 “辩论不会有胜负”这说法必定不对。理由在于辩论本身就是要争论是非、分出胜负。 【评说】 这是墨子对“辩无胜”的说法的驳斥。《庄子·齐物论》认为“辩”不能决出...

以说出故

以说 ① 出故 ② 。(《小...

孔穿无言

龙与孔穿 ① 会赵平原君家。 穿曰:“素闻先生高谊 ② ,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 ③ ,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

白马非马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 ① 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注释】 ①命:命名。 【译文】 “马”这个名称是命名形体的,“白”这个名称是命名颜色的,而命名“颜色和形体”的名称,不能等于命名“形体”的名称,所以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