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602页

进化论传人

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以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相谋相剂者焉,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观之,若是物特...

内脏解剖测量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

人体表面测量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即头盖骨最大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前发际到后发际距离),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喉头隆起处)以下至缺盆中(左右...

解剖观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灵枢经·经水》 【评】这是“解剖”一词的最早出处。它表明...

五地之人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津,润泽]。三曰丘陵,……其民专而长[专而长,即体型圆而长高]。四曰坟衍,……其民晰而瘠[晰而瘠,即白而瘦]。五曰原湿,……其民丰富而庳[丰肉而庳,即矮而胖]。 《周礼·地官》 【评...

五方之人

木形之人……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 ① ,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 ② 。…… 火形之人……其为人赤色,广 ③ ,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 ④ ,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

经脉环流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而别之为孙。 《灵枢经·脉度》 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经·经脉》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素问·举痛论篇》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

咽喉机能

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咽则(下)[咽入胃脘,次入胃[中],又次入[广]肠,又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

呼吸与脉跳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 出气曰呼,入气曰吸,一呼一吸,总名一息。动,至也。再动,两至也。常人之脉,一呼两至,一吸亦两至。呼吸定息,谓一息既尽而换息...

人体节律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气受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

胚胎发育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生长发育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状。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

老壮少小之别

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二十,拟为三十之误]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

《尔雅图》

别为音图,用祛未寤。 晋·郭璞注《尔雅·尔雅序》 《尔雅》十卷,郭璞撰。梁有《尔雅图赞》二卷,郭璞撰。亡。 《隋书·经籍志》 《尔雅图》一卷,郭璞注。《尔雅图赞》二卷,江灌注。 《旧唐书·经籍志》 《尔雅》李巡注三卷。樊光注三卷。孙炎注六卷。沈璇集注...

《毛诗名物图说》

往来书肄惮烦,……尤恐格致多识之说未精详也。凡钓叟、村农、樵夫、猎户、下至舆台皂、隶,有所闻必加试验而后图写。 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自序 【评】有关《诗经》的图,唐以前就有好几种,可惜均己散失无传。徐鼎《毛诗名物图说》,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一...

《救荒本草》

购田夫野老得甲坼勾荫者四百馀种,植于一圃,躬自阅视,俟其滋长成熟,乃召画工绘之为图,乃蔬花实根干皮叶之可食者汇次为书,帙名曰《救荒本草》,命臣同为之序,臣惟人情于饱食暖衣之际,不以冻馁为虞,一旦遇患难,则莫知所措,惟付之于无可奈何,故治己治人鲜不失所今...

《植物学》

动、植物推其本原可以考种类蕃变之迹。究其致用可以为农学畜牧之资,乃格致中最切近有用者也。《植物学》、《植物图说》皆甚精。《动物学新编》则不备,反不如《百鸟图说》、《百兽图说》。闻李壬叔[即李善兰]尝在天津刻之,未获见也。 清·梁启超《中西学门径...

医事制度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评】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医药行政机构和医务部门编制的文献。反映当时医学界,已有分科而事的分工情况。 医师,掌...

水火论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

气化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刚曰柔,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

脏腑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评】概括了五脏和六腑的不同功能,同时还指出了脏与腑在于满和实...

经络

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灵枢经·脉度》 【评】指出经脉与络脉的区别,此为经络学主要内容之一。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经脉篇》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

八纲辨证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 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火燥感于外者是也;以里言...

正治反治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评】这是对里证病在上、中、下三个部位的正治法。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

发病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灵枢·百病始生篇》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

六经辨证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

卫气营血辨证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

三焦辨证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一条注》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面目俱...

脏腑辨证

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诸风眩运,僵卧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

治则论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

治病求本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

治有标本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 《素问》卷一八《标本病传论》 【评】这里指出在复杂的病情中,应推求其病的根本所在,并从根本上去治疗。 本为病之原,标为病之变,病本唯一,隐而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唯据目前,则最为斯...

急则治标

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 《素问·标本病传论》 病有当急治者,外感之邪猛悍慓疾,内犯脏腑则元气受伤,无以托疾于外,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与血气不相乱,急驱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若俟邪气已深,与血气相乱,然后...

六淫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素问·风论》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

七情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

饮食劳伤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味篇》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高梁之变,足生大...

脏腑病理

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素问·调经论》 心风之状,甚则言不可快。 《素问·风论》 心病者,舌卷短。 《灵柩·五阅五使》 心痹者,脉不通。 《素问·痹论》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

六气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外感病证

感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风温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

湿温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暑温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素问·热论》 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

中暑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素问·生气通天论》 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 宋·严用和《济生方》卷三 中暑为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

秋燥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素问·气交变大论》 燥金虽为秋令,虽属阴经,然异于寒湿,同于火热。 凡秋月燥病,误认为湿治者,操刃之事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卷四《秋燥论》 燥属次寒,感其气者,遵《内经》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苏散加味,此治秋...

哮喘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素问·阴阳别论》卷二 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五阅五使篇》卷六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中风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调经论》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 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虚劳

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 【评】此论为一切虚证提纲。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论》 【评】这里指出劳倦内伤是虚劳的重要发病原因。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素问·玉...

鼓胀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色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灵枢·水胀》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

噎膈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素问·通评虚实论》 【评】指出噎膈为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一阳发病,……其传为膈。 《素问·阴阳别论》 【评】指出木邪乘土、脾胃受伤,可致膈塞不通。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

疮疡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 《素问·五常政论》 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者,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

肿疡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周礼·天官》 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表散为主,如用大黄,宜戒孟浪...

溃疡

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欲用香燥,宜戒虚虚之失。 明·汪机《外科理例》卷一 肿疡之作,由肾气不从,既已溃时,则气血不足,故托里者必养脾助胃。盖因溃由胃气腐化敛,由肾气荣养,法当纯补之也。如发热恶寒、脓多,自汗作痛者,十全大补汤。虚热少睡,饮食不甘者,...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 《灵枢经》卷一二 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

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疽。疽者,上之皮大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灵枢经》卷一二 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五脏主里,气行经络而沉,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和,则五脏不调,荣卫虚...

有头疽

夫五发者,谓痈疽生于脑背眉髯鬓是也。大概论之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夫疽初生如黍米大,痒痛有异,误触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肿沉闷,牵引胁肋疼痛,数日之后,渐觉肌肤壮热,恶寒、烦渴,肿晕侵展,浆汁出,积日不溃,抑之则流血者,谓之发背疽也。其发于...

附骨疽

附骨疽者,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喜著大节解中,丈夫、产妇喜著中,小儿亦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觉痛,不得动摇,按之应骨痛,经日便觉皮肉渐急,洪肿如肥状是也。小儿才手近便大啼呼,即是肢节有痛也。大人缓者先觉肌烘烘然,经日便觉痛痹不随。小儿四肢不...

蝼蛄疖

蝼蛄疖即鳝拱头,其因有二,胎中受毒者小而悠远,生后受毒者大而易愈,但其内有衣膜故愈而复发,未溃时用绀珠膏贴之,脓熟者针之,插三品一条 于孔内化尽内膜,自不再发。又有不肿而不收口者,必风袭之也,用败铜散搽之兼戒口味。择吉日,须午时于北房门槛前侧卧,耳前有...

疔疮

疔者,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由恣食厚味,或中蛇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受四时不正疫气,致生是证。 清·吴谦《医宗金鉴》 丁疮者,风邪毒气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种。一者疮头乌而强凹,二者疮头白而肿实,三者疮头如豆垽色,四者疮似...

流注

流注者,流者行也,乃气血之壮,自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是以凝滞之患。故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其瘀壅。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所发毋论穴道,随处可生。凡得此者,多生于体虚之人,勤劳之辈,不慎调燮,夏秋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图身爽快;或中风邪,发散...

臁疮

臁疮,此疮在里臁骨上,是足厥阴肝经,多血少气,如生于蠡沟,中都二穴上下,皆因湿毒,或因打扑抓磕虫犬破伤,日久不愈,亦由沾阴致令黑肉瘀血腐败,流水不止。外臁疮,此疮在外臁骨上,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或上下臁二穴,乃湿毒之所生也,年月深远……令疮黑腐臭,如骨...

丹毒

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使流之四肢,毒入肠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 《诸病源候论》卷三一 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

瘰疬

瘰疬诸病,皆由风热毒气,蕴积脏府,搏于肝经所致。盖肝主筋,毒气攻于筋脉,故随肌肉虚处停结而为瘰疬。多生颈腋间,其状结核,累累相连。或如梅李。故谓之瘰疬。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夫瘰疬之病,其名甚多,巢氏病源载之三十六种,千金、圣惠所论瘰疬九漏总论,说有...

忧恚劳气,郁而不散,若或婴之,此瘿所为作也。亦有因饮沙水,随气入脉,留连颈下而成。又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其始作,咽喉噎塞,游气往来,渐至停止。其证则有垂核椎椎而无脉者。亦有有核无根,浮动皮中者。治疗方剂,虽已条具,然有可破、可针、可割之法,则如血瘿...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痔久不瘥,变为瘘也。 忍大便不出久作气痔。 《诸病源候论》卷三四 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

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不治乃至 大,则不复消。不能杀人,亦慎不可辄破。 《诸病源候论》卷三一 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初为小...

乳癌

夫乳病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壅滞为脓。又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初起必烦渴呕吐,寒热交作,肿痛疼甚,宜牛蒡子汤主之。厚味饮食,暴怒肝火妄动结肿者,宜桔叶散散之。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

肿、痛、痒、脓

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其风邪所作者,肿无头无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状也。不赤不痛,或肿或散不常肿。其寒气与血相搏作者,有头有根,色赤肿痛。其热毒作者,亦无正头,但急肿,久不消,热气结盛壅则为脓。 《诸病源候论》卷三...

五善七恶歌

五善七恶,可得闻乎?曰饮食如常,一善也;实热而大小便濇,二善也;内外病相应;三善也;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用药如所料,五善也。渴发而喘,眼角血鼻,大小便反滑,一恶也;气绵绵而脉濡,与病相反,二恶也;目不了了,睛明内陷,三恶也;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已溃青黑,腐筋...

内消法

夫疮疽丹肿之生,皆由阴阳不调,荣卫凝涩,气血不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阳滞于阴则生疮。阴滞于阳则生疽。疮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于脏腑胸腹之中,外则生于肤肉筋骨之表,发无定处。夫郁滞之本,则因气血不流,蒸气不能外达,留滞而成,内热疮疽所生焉。若初觉气血...

托里法

夫疮疽、丹肿、结核、瘰疬。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经久不除,气血渐衰,肌寒肉冷,脓汁清稀,毒不出,疮口不合,成聚肿不赤,结核无脓,外证不明者,并宜托里。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血气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大抵托里之法,使疮无变...

辨经络

人身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盗不知界分,其能无诛伐无过之咎乎。岐伯问答,以经络为主,惟经络一明,然后知症。见何经用何经之药以治之,了然无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应手之妙焉。陀云:痈疽之作,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如心之发于喉舌,肺...

痈疽治法总论

痈疽发背怎生医,不论阴阳先灸之,不痛灸至痛,疼灸不疼时。内服蟾酥丸一服,外将神火照三枝,用膏贴顶上,敷药四边围。气盛兮,顶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脚束而无疑。高肿起者,忌用攻利之药,以伤元气;平塌漫者,宜投补托之剂,以益其虚。内热甚者,量加消毒清剂;便秘燥...

外伤实从内出论

夫外疡之发也,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其始或外由六淫之气所感,或内被七情受伤。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邪必凑之。”又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明乎此义,则治证了然矣。如夏令暑蒸炎热,肌体...

疡科求本论治

夫病之来也,变动不一,总不越乎内证、外证两端;而其致病之由,又不越乎内因、外因二者。何谓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也,阴也。何谓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阳也。发于阳者,轻而易愈;发于阴者,重而难痊。内科、外科,俱是一例。今以内科论之,如风、劳、臌、膈诸...

疮疡五善七恶治法

疮疡之证,有五善七恶。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夫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水鲜不臭,神彩精明、语言清朗,体气和平是也。此属腑证,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之证,多因元气虚弱;或因脓出水多,气血亏损;或因...

刺则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明·徐凤《针灸大全》卷二 【评】用针治病,非同儿戏,此二条告诫医生必须精神专一、高度集中,而且要诊断明确。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

刺法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 救疾之功,调虚实之...

灸则

卒暴之疾,须速灸疗。一日之间,止忌一时是也。千金云:痈疽丁肿,喉痹客忤尤为急。凡作汤药,不可避凶日。觉病须臾,即宜便治。又曰:凡人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须急救疗。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二 【评】灸法也能救治暴发性疾病,这点对现代灸疗的研...

灸法

施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 宋·张公涣《备急灸方》序 千金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入。故吴蜀多行灸法。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卷二 【评】温...

取穴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则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

妇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 胞络者,系于肾。 《素问·奇病论篇》 【评】“女子胞”属于奇恒之府,它与肾脏有极密切的关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调护

生男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为善。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发杂疮而黄。儿衣绵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软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 凡夫和缓无风之时,令母将...

初生

三朝洗儿法:用温汤不可过浴,亦不宜频洗。猪胆洗儿令皮肤细腻,不生疮疥。桃枝柳枝捶碎煎汤,可辟不祥。寅、卯、酉日洗儿更吉,如不值此三时亦佳。 通便法:治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本妇口含温汤,吮咂儿前后心,并脐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吮三五次,红...

诊法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灵枢经·论疾诊尺》 目内色赤者,心实热,导赤散。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青者,肝实热,泻青丸。淡青者,肝虚热,地黄丸。黄者,脾实热,泻黄散。微黄者,脾虚热,益黄散。白而混者,肺实热,泻白散。目无睛光者,肾虚也,地黄丸主之。 面...

麻疹

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疮疹候》 疹痘论:疹痘疮者,因热积脏腑,蒸郁毒气而生,腑伏热,生细疹赤疮,俗呼“...

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慎,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旺,又感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泡,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疮疹候》 白虎汤,治痘疱麸疹,斑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并温热病,中暑气,烦躁,热渴。 宋·...

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 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急惊》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

疳证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

杂证

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龟背龟胸》 龟胸一证,多因小儿饮食不节,痰热炽盛,复为风邪所伤,风热相搏,以致肺经胀满,攻于胸膈,高如复杯。现症咳嗽喘急,身体羸瘦。治宜清...

眼科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五轮

五轮:金之精,腾结而为气轮;木之精,腾结而为风轮;火之精,腾结而为气轮;土之精,腾结而为肉轮;水之精,腾结而为水轮。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金,肺主气,故曰气轮。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睛独坚于四论。肺为华盖,部位至高,主气之升降,稍有怫...

八廓

八廓应乎八卦,脉络经纬于脑,贯通脏腑,达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廓为城郭,然各有行路往来,而匡郭卫御之意也。乾居西北,络通大肠之府,脏属肺,肺与大肠相为阴阳,上运清纯,下输糟粕,为传送之官,故曰传道廓。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府,脏属于肾,肾与膀胱相为阴阳,主水之...

内外二障论

内外障者,一百零八症之总名也。障者,遮也,如物遮隔,故云障也。内障之症,不红不紫,非痛非痒,惟觉昏朦。其外障者,乃睛外为云翳所遮,故云外障。然外障可治者,有下手处也;内障难治者,外不见症,无下手处也。且内障之人,二目光明,同于无病者,最难分别,惟目珠不动,...

金针拨内障

青盲眼,未患时忽觉眼前时有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丸,不宜大泄。此疾皆由虚热兼风所作也。 唐·王焘《外台秘要·出眼疾候》 若江西流派,先用冷水洗眼,使翳凝定,以开锋针先刺一穴,续进圆针拨翳,或有开...

耳鸣、耳聋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声。 《素问·缪刺论》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无所闻。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聋。 《素问·气交变大论》 肝气逆则耳聋不聪。 肺病者,虚则耳聋。 《素问·脏气法时论》 【评】耳聋耳鸣多责之于肝、...

脓耳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矣。 《灵枢·厥病篇》 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由足少阴虚热者。 清·祁坤《外科大成·耳部》...

鼻渊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素问·气厥论》 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由寒郁,以致湿热上薰,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有非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河间用防风通圣散一两...

喉病

夫喉者,吾生气机出入之门户,瞬息存亡之际,性命系焉。偶一受病,危在须臾,迫不及待,所贵医者,能识受病之原,与夫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更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 夫喉证向有三十六法,今余列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

口齿病

齿痛若因手足阳明经湿热,用东垣清胃散。若因风寒入脑,脑痛、齿亦痛,用羌活附子汤。若因思虑伤脾,用归脾汤。若因郁火所致,用越鞠丸。若因酒面炙煿而发,用清胃散。若因饮食伤脾用六君子汤。若因劳伤元气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脾胃素弱用六君子当归升麻。若因肾经...

骨伤科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隋。 《灵枢经·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