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古代诗文名篇 > 杜牧诗《早雁》

杜牧诗《早雁》

杜牧诗《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不仅擅长七绝,而且精于七律。《早雁》便是他的七律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托物以写时事寄寓感慨的诗。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秋八月,回纥向南发动军事骚扰,“过杷头烽南,……驱掠河东杂虏牛马数万”(《通鉴》),使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时杜牧在黄州任刺史,听到这个消息,便写下这首诗,借描写惊飞四散的大雁反映这一时事,同时寄寓深切的感慨。

诗的一、二句就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 边地仲秋雁群突然受到胡骑的射袭,立刻惊飞于云天之外,四方逃散,发出凄哀的鸣声。第二句连用四个动词: 惊、飞、四散、哀,凝炼而形象地刻画出鸿雁突然遭袭的情景。这两句,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虏弦一开,鸿雁便惊飞,衔接如此紧凑,说明事发突然。事实正是如此,据《通鉴》载,事发之前,朝廷对回纥一味姑息,“曲徇其所求”,直到八月七日,仍未觉察回纥的意图,时有《论回纥事宜状》还说:“回纥自至杷火烽北,已是数旬,奏报寂然,更无侵轶。”事发之后,边将又只敢“闭城自守”,不敢出兵反击。正是由于朝廷姑息、麻痹,才使边地人民遭到流离失所的痛苦。作者对此当然愤慨,这层意思诗中没有明写,但还是可以意会到的。三、四句想象鸿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月色清冷,仙掌孤耸,那冷寂的长门宫,灯光黯淡,长空中出现因惊飞四散而失群的孤单雁影,不时传来几声无力的哀鸣。整个画面显出一种无言的冷漠。这冷漠的图景,似有所暗示。惊飞失群之雁的孤独凄哀,是否引起深居宫中的皇帝的关心?《通鉴》记载,回纥骚扰之后,唐武宗赐回纥书便说:“中外将相咸请诛剪,朕情深屈己,未忍幸灾。”就是说,将相们都请求讨伐回纥,但皇帝不忍心这样做。到十一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言,请出兵讨伐回纥,结果又“诏不许”。当时朝廷的议论是“俟来春驱逐回鹘”。这说明,皇帝并不着急,不把边地人民的痛苦放在心上。诗中冷漠图景的描绘,寄寓了作者极大的愤慨。五、六句由惊雁南飞想到它们来年的北归。朝廷不是说俟来春驱逐回鹘吗?那么惊散南飞的大雁能不能随春而回到故土呢?诗人对此表示怀疑:“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须知”、“岂逐”,以虚词呼应,有一种连贯流丽的语势,杜甫诗常有此句式。前四句只是对边地人民现在悲哀处境的同情,这二句则进一步想到他们将来的无家可归,对边地人民的同情和关切,对朝廷的不满又加深了一层。七、八句则劝慰无家可归的“惊雁”,为它们设想归宿: 不要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可食用,不妨就安居下来吧。相传雁不过衡阳回雁岭,所以想象它们就在潇湘一带停留。这劝慰,一方面再次表现了作者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同情和体贴,另一方面,又不过是于无可奈何之中故作宽慰之辞。这种写法杜甫常有,如《无家别》中写阵败归来的战士回到家中,家里已荡然无物,县里又把他抓去服役,这时他想:“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表面上自我宽慰,实际上无可奈何,在无可奈何中含着深沉的忧愤。杜牧这两句诗似乎也包含这样的意思: 朝廷已无意驱逐回纥,你们恐怕只有在异乡安居了,再一次写出对朝廷无力驱逐回纥的不满。总之,这首诗通篇用了比兴象征手法,句句写雁,又句句暗切时事。《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之言曰:“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这首七律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杜牧诗《早雁》” 的相关文章

韩愈诗《山石》7个月前 (10-16)
辞赋·九歌《山鬼》7个月前 (10-16)
韦庄词《思帝乡》7个月前 (10-16)
无名氏词《望江南》7个月前 (10-16)
何逊诗《相送》7个月前 (10-16)
辞赋·九歌《湘君》7个月前 (10-16)
拾遗记《翔风》6个月前 (10-16)
乐府民歌《西洲曲》6个月前 (10-16)
李商隐诗《隋宫》6个月前 (10-17)
白居易词《忆江南》6个月前 (10-17)
陶渊明诗《咏荆轲》6个月前 (10-17)
庾信赋《小园赋》6个月前 (10-17)
王绩诗《野望》6个月前 (10-17)
陶渊明诗《移居》6个月前 (10-17)
高适诗《营州歌》6个月前 (10-17)
庄子《逍遥游》6个月前 (10-17)
嵇康诗《幽愤诗》6个月前 (10-17)
孔融诗《杂诗》6个月前 (10-17)
韩愈文《杂说》6个月前 (10-17)
搜神记《紫玉》6个月前 (10-17)
李煜词《虞美人》6个月前 (10-17)
刘琨诗《重赠卢谌》6个月前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