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赏析 > 古代诗文名篇 > 诗歌·元好问诗《岐阳》

诗歌·元好问诗《岐阳》

诗歌·元好问诗《岐阳》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元遗山诗集笺注》,下同)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兴定进士。先为地方县令,后入朝任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后隐居家乡,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其诗歌主张刚健质朴,表现真性情,注重创造,反对模拟因袭。著作有《遗山集》。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金的军事重镇凤翔被蒙古大军攻陷。当时,元好问正在南阳任县令。他听到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遂以《岐阳》作为题,接连写下了三首七律。诗中寄托了他对国运日衰的忧虑,并表达了对战争的极端憎恶之情。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诗的一、二句,总写金在与蒙古的战争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凤翔一带,为战国时秦之故地。“百二关河”,本来是形容“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见《史记·高祖本纪》集解),但如今却无法阻挡元军的大举进攻。“草不横”,是从“横草”一词变化而来。后者本来指行军于野在草中走过,使草偃卧(见《汉书·终军传》颜师古注),元好问在这里反用此语,意在极言金之无人征战、慨叹有险而不能守,以至敌军深入,形成了“戎马暗秦京”的严重局面。

四句写凤翔之围。“岐阳西望无来信”,说明围城消息断绝,已凶多吉少。“西望”与“无来信”互衬,将诗人牵挂焦虑、望眼欲穿的神态托出。“陇水东流闻哭声”,从侧面交代出城破兵败的噩耗;语意由北朝《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化出。凤翔失陷后,大批秦地难民东逃,沿途凄惨万状。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去描写百姓流离失所的可悲处境,而是说连流水似乎也在一路呜咽悲泣。这种借物达意的手,显然更具感染力。

六句就凤翔陷落后的惨状作进一步的推想: 野草蔓生的战场上尸骨横陈;残阳下的凤翔,已是一座空城。“野蔓有情”,是说连野草也为死者的不幸而悲哀动情;“残阳何意”,是说残阳也会对眼前的惨景感到意外与震惊。这里,诗人再次以移情及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叠加在野蔓、残阳等意象上,以野蔓、残阳之尚且有情反衬战争之无情和操纵战争的人的无情,于悲哀之中透出愤懑,为结尾的质问、指责预作铺垫。

七、八句是全诗感情的爆发点。至此,诗人已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激荡,终于悲愤地喊出了久久郁结心头的疑问——“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蚩尤传说是古代九黎族部落首领;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作为暴力与战争的象征。《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五兵”的说法不一,可以看作古兵器的泛称。诗人愤而问天,是质问,也是谴责。然而,导致人间悲剧——暴力战争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苍天自然无法回答。这就使“问天”之中掺杂着一份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的悲剧意味更为浓重。

奠定了元好问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的“丧乱诗”。这类诗篇写于易代前后,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战争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诗史的意义。诗风则慷慨刚健、苍劲悲凉。因此清人赵翼认为:“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本篇和后面选录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都是“丧乱诗”的代表作。本篇运用了写实与拟想相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正面描写战争以及凤翔之围的同时,注意以侧笔、虚笔作旁衬映托;其中细节的刻画虽出于悬想,但在诗人笔下却显得异常真实,有如亲睹,达到了虚中见实的效果。这些是这首诗写作上的特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诗歌·元好问诗《岐阳》” 的相关文章

杜牧诗《山行》7个月前 (10-16)
韩愈诗《山石》7个月前 (10-16)
无名氏词《望江南》7个月前 (10-16)
李商隐诗《无题》7个月前 (10-16)
尚书《无逸》7个月前 (10-16)
刘勰文《神思》7个月前 (10-16)
庄子《养生主节录》7个月前 (10-17)
张籍诗《野老歌》7个月前 (10-17)
冯延巳词《谒金门》7个月前 (10-17)
高适诗《燕歌行》7个月前 (10-17)
高适诗《营州歌》7个月前 (10-17)
聂夷中诗《咏田家》7个月前 (10-17)
元结文《右溪记》7个月前 (10-17)
杜牧诗《早雁》7个月前 (10-17)
杨素诗《赠薛播州》7个月前 (10-17)
李白诗《长干行》7个月前 (10-17)